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0:3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承力索单线校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


背景技术:

2.承力索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供电以及悬挂接触导线的作用,并且两端还承受张力载荷作用。实际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力索是由数十根铜合金单线按照规定的结构绞制而成,《tb/t 3111-2017电气化铁路用铜及铜合金绞线》中对不同结构的承力索结构和绞制型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且在试验过程中不仅检测承力索整根的力学、电学性能,还需要检测绞制的不同层的单线的力学、电学性能,但绞制后铜合金单线为螺旋状,在单线检测时需要将绞制的螺旋状单线校直为直线。目前承力索单线的校直主要是通过人工实现,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并且校直后的单线平直度也无法保证均匀性,对单线的性能检测带来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自动实现将螺旋状单线校直为直线,提高了校直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强了校直单线的平直度,保证了后续性能测试的稳定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上安装有多个立柱,所述立柱上穿设有多个水平同轴设置的锥形管,相邻两个所述锥形管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校直轮组,单线在间隙间经过时,通过校直轮组产生的挤压力进行校直,并且此挤压力也带动单线顺着通道向前运动,所述校直轮组包括上下对称布置的两个校直轮,两个所述校直轮分别传动连接有电机,通过电机驱动校直轮旋转,在上下两个校直轮之间产生挤压力以及带动单线向前运动的驱动力;所述锥形管内用于穿设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本实用新型装置操作简单,只需要将螺栓单线放置在入口处,试验装置自动将单线卷入,然后从出口输出平直的单线,操作方便,提高了承力索螺栓单线的校直效率,降低了人工强度和成本。
6.可选的,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调节支座,所述调节支座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上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顶部设置有第二支座,两个所述校直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外侧,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内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所述电机;所述第二支座的高度能够调节,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第一支座或第二支座后与对应的校直轮传动连接。
7.可选的,所述第一支座一端固定设置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包括固定竖直设置的螺杆,螺杆底部固定设置于第一支座上,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第二支座一端设置有延展翼缘,所述延展翼缘活动穿设于所述螺杆上,且所述弹簧底部与所述延展翼缘顶部固
定连接,所述弹簧顶部与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上的螺母底部抵接,通过调节弹簧杆上的螺母的松紧可以调整校直轮的轮槽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调整挤压力和驱动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弹簧杆,也可以达到实现不同直径的单线进行校直的目的。调节支座的具体设置形式布置限定,第一支座或固定底座上可以设置限位块,第二支座上下滑动设置于限位块上,限位块上开设有条形孔,用于电机的输出轴穿过该条形孔与校直轮传动连接,同时,第二支座通过弹簧杆上的弹簧实现上下位置的定位,通过调整螺母的位置,可以改变弹簧对第二支座延展翼缘的挤压力,进而可以控制第二支座与第一支座之间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实现调节两轮槽之间最大间隙和最大压力的目的。
8.可选的,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外罩一端开设有入口,另一端开设有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锥形管同轴且连通设置,其与锥形管连接,组成单线校直通道,校直过程中,将外罩安装后,一方面可以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防止校直过程中金属碎屑外溢伤人。
9.可选的,所述外罩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位置处设置有风扇,由于单线在挤压校直过程中会发热,并且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发热,通过风扇实现装置内部散热的目的,提高装置中相关部件的寿命,降低损耗,外罩的后侧加工有通风孔,也实现散热的目的。
10.可选的,所述外罩的前侧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玻璃观察窗,可以实时监测校直过程中单线及设备的运转。
11.可选的,所述校直轮的轮缘上加工有轮槽,位于同一校直轮组的校直轮上的轮槽上下对称布置,单线在上下两个校直轮的轮槽组成的空间中向前运动,从而实现将螺旋单线校直为平直单线的目的。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根据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直径大小和校直挤压力的大小调整弹簧杆上螺母的位置,进而控制第二支座的位移,实现每对校直轮之间的轮槽空隙的调控;
14.调控完成后,开启装置电源,校直轮组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然后将螺旋状的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放入入口,在第一对校直轮的挤压力和校直轮的旋转力推动下,带动下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自动进入入口,然后通过入口自动进入锥形管组成的通道中;
15.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依次经过多个锥形管和锥形管之间校直轮组的轮槽组成的挤压通道,经过多次挤压输送后经出口输出校直后的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使用多对校直轮之间的挤压实现校直以及向前驱动,自动化程度高,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校直效率;校直过程中校直轮的挤压力和校直轮速度可调,实现不同直径单丝的校直,并且校直速度可控,提高了校直效率;校直装置封闭结构,噪音低,并能通过外罩的玻璃观察窗监测校直过程。校直装置既有通风孔,也安装有通风风扇,散热效果好。单线既通过多对挤压轮消除旋转弯曲变形,也通过多组锥形管消除弯曲变形,输出的校直后的单线平直度均匀,平直度比人工的高。校直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方便携带,操作方便,可用于实际电气化铁路线路的螺旋单线的校直。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的校直轮组俯视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的外罩侧视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底座,2-立柱,3-校直轮,4-调节支座,401-第一支座,402-第二支座,5-电机,6-弹簧杆,601-螺杆,602-弹簧,603-螺母,7-锥形管,8-外罩,9-风扇,10-轮槽,11-通风孔,12-入口,13-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自动实现将螺旋状单线校直为直线,提高了校直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强了校直单线的平直度,保证了后续性能测试的稳定性。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固定底座1,固定底座1上设置有外罩8,固定底座1上通过焊接以及螺栓安装有多个立柱2,立柱2上穿设有多个水平同轴设置的锥形管7,相邻两个锥形管7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校直轮组,校直轮组包括上下对称布置的两个校直轮3,两个校直轮3分别传动连接有电机5,校直轮3的轮缘上加工有轮槽10,位于同一校直轮组的校直轮3上的轮槽10上下对称布置;锥形管7内用于穿设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外罩8固定设置于固定底座1上,外罩8一端开设有入口12,另一端开设有出口13,入口12和出口13分别与锥形管7同轴且连通设置,外罩8的两端和后侧分别开设有通风孔11,外罩8的两端的通风孔11位置处设置有风扇9。外罩8的前侧开设有观察窗,观察窗为玻璃观察窗。
27.固定底座1上设置有调节支座4,调节支座4包括固定设置于固定底座1上的第一支座401,第一支座401顶部设置有第二支座402,两个校直轮3分别设置于第一支座401和第二支座402外侧,第一支座401和第二支座402内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电机5;第二支座402的高度能够调节。第一支座401一端固定设置有弹簧杆6,弹簧杆6包括固定竖直设置的螺杆601,螺杆601上套设有弹簧602,第二支座402一端一体成型有延展翼缘403,延展翼缘403穿设于螺杆601上,且弹簧602底部与延展翼缘403顶部固定接触连接,弹簧602顶部与螺纹连接于螺杆601上的螺母603底部抵接。
28.本实用新型装置操作简单,只需要将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放置在入口12处,试
验装置自动将单线卷入,然后从出口13输出平直的单线,通过每对校直轮3之间的相互挤压力来实现对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的多次挤压作用,从而达到校直的目的,并且每对校直轮3之间的挤压力可以进行调整;每对校直轮3的轮槽10组成校直通道,轮槽10的间隙可以通过调整弹簧杆6来实现控制。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向前的推动力通过每对校直轮3旋转时的旋转力进行驱动,达到自动实现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向前运动。可以实现不同材质、不同直径的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的校直,通过调整装置的弹簧杆6实现不同的挤压力。校直时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通过多个锥形管7通道,在通过锥形管7过程中也可以形成挤压力,消除大的弯曲变形。
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校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0.根据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直径大小和校直挤压力的大小调整弹簧杆6上螺母603的位置,进而控制第二支座402的位移,实现每对校直轮3之间的轮槽10空隙的调控;
31.校直过程中,开启装置电源,通过外罩8前面的玻璃观察窗看到三对校直轮组分别在电机5的带动下旋转,左右两侧的风扇9也可是旋转通风。然后将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放入入口12,在第一对校直轮3的挤压力和向前的推动力带动下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自动进入入口12,然后通过入口12自动进入由四组锥形管7组成的通道中。接触网承力索螺旋单线首先通过入口12进入第一个锥形管7,并从第一个锥形管7再经过第一对校直轮3的轮槽10组成的挤压通道中,经过第一对校直轮3的挤压,并在第一对校直轮3的旋转力的推动下继续向前运动,进入到第二个锥形管7中,并沿着第二个锥形管7进入第二对校直轮3的轮槽10组成的挤压通道中,再次经过第二次的挤压后并在第一对校直轮3和第二对校直轮3的旋转力的推动下继续向前运动,进入第三个锥形管7中,并沿着第三个锥形管7进入第三对校直轮3的轮槽10组成的挤压通道中,再经过第三次的挤压后并在第一对校直轮3、第二对校直轮3、第三对校直轮3的旋转力的推动下继续向前运动,进入第四个锥形管7中,然后从出口13输出校直后的单丝。
32.在校直过程中,可以通过外罩8的通风孔和观察窗观察单丝的校直过程和进展,以及装置中各部件的运转情况。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顶”、“底”、“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笫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