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03:22: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管件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2.空心管材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其中空心管材包括管状空心管材、棱状空心管材等多种形式的空心管材,使用空心管材能够起到降低重量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当中用作特殊的通道使用。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的应用当中,部分空心管材需要进行弯曲,现有的管材弯曲设备在将空心管材进行弯曲时,空心管材易向内凹陷进而影响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降低空心管在折弯的过程中向空心管内部发生凹陷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包括:底座;左折弯部,所述左折弯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表面左侧,用于对空心管的左半部进行折弯;右折弯部,所述右折弯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表面右侧,用于对空心管的右半部进行折弯;左驱动器,其设置在所述左折弯部上,所述左驱动器的驱动杆连接有左折弯杆,所述左折弯杆能从空心管的左部伸入;右驱动器,其设置在所述右折弯部上,所述右驱动器的驱动杆连接有右折弯杆,所述右折弯杆能从空心管的右部伸入;转动机构,其设置所述底座上,能够驱动所述左折弯部和所述右折弯部进行转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空心管进行弯折时,首先将空心管放置到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上,此时空心管的左部处于左折弯部上,空心管的右部处于右折弯部上,然后启动左驱动器和右驱动器,将左折弯杆从空心管的左部插入,右折弯杆从空心管的右部插入,最后启动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带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起到将空心管折弯的作用,左折弯杆和右折弯杆的插入降低了空心管在折弯的过程中向空心管内部发生凹陷的概率。
7.可选的,所述左驱动器的驱动杆连接有左连接杆,所述左折弯杆包括左杆部和左链块部,所述左杆部侧壁与所述左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左链块部能从空心管的左部伸入,所述右驱动器的驱动杆连接有右连接杆,所述右折弯杆包括右杆部和右链块部,所述右杆部侧壁与所述右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右链块部能从空心管的右部伸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链块部在左弯折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圆弧状,从而从空心管内部对空心管的左部进行支撑,右链块部在右弯折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圆弧状,从而从空心管的内部对空心管的右部进行支撑,从而降低了空心管发生凹陷的概率。
9.可选的,所述左折弯部和所述左杆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左垫板,所述左垫板上表面向内开设有左导向槽,所述左杆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左导向块,所述左导向块远离所述左
杆部一端能够沿所述左导向槽进行滑动,所述右折弯部和所述右杆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右垫板,所述左垫板上表面向内开设有右导向槽,所述右杆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右导向块,所述右导向块远离所述右杆部一端能够沿所述右导向槽进行滑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左杆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左杆部带动左导向块沿左导向槽进行移动,左导向槽对左导向块的移动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增强了左导向块和左杆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右杆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右杆部带动右导向块沿右导向槽进行移动,右导向槽对右导向块的移动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增强了右导向块和右杆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左折弯部上设置有用于将空心管左端顶紧的左顶紧部,所述右折弯部上设置有用于将空心管右端顶紧的右顶紧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空心管弯折的过程中,左顶紧部将空心管左端顶紧,右顶紧部将空心管右端顶紧,从而降低了空心管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晃动的概率。
13.可选的,所述左顶紧部包括与所述左折弯部连接的左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左顶紧器,所述左顶紧器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左顶紧板,所述左顶紧板能在所述左顶紧器处的输出轴的推动下与所述空心管的左端抵紧,所述右顶紧部包括与所述右折弯部连接的右连接板,所述右连接板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右顶紧器,所述右顶紧器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右顶紧板,所述右顶紧板能在所述右顶紧器处的输出轴的推动下与所述空心管的右端抵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空心管的左端顶紧时,左顶紧器的输出轴带动左顶紧板与所述空心管的左端抵紧,当需要将空心管的右端顶紧时,右顶紧器的输出轴带动右顶紧板与所述空心管的右端抵紧,从而将空心管的两端抵紧,降低了空心管发生晃动的概率。
15.可选的,所述左驱动器、所述右驱动器、所述左顶紧器和所述右顶紧器均可为油缸、气缸或电磁推杆。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缸、气缸或电磁推杆均可实现线性驱动,固均可满足左驱动器、右驱动器、左顶紧器和右顶紧器的使用要求。
17.可选的,第一驱动器,所述底座侧壁向内开设有放置腔,所述第一驱动器安装在所述放置腔内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驱动杆与所述左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折弯部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带动下进行转动;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安装在所述放置腔内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驱动杆与所述右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右折弯部能够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驱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时,第一驱动器的驱动杆带动左弯折部进行转动,第二驱动器的驱动杆带动右折弯部向与左折弯部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驱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
19.可选的,所述左驱动部和所述右驱动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驱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驱动杆转动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的设置对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进行连接,增
强了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器,所述左折弯部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向内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右折弯部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向内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底壁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第三驱动器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表面;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驱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左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驱动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轮中心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底部与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所述第三从动轮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与所述右弯折部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中部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驱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时,首先启动第三驱动器,第三驱动器的驱动杆进行自转,并带动驱动轮进行自转,驱动轮带动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沿相同的转向进行自转,第二从动轮带动第三从动轮沿与第一从动轮相反的转向进行转动,第一从动轮带动第一转动杆进行转动,并由第一转动杆带动左折弯部进行转动,第三从动轮带动第三转动杆进行转动,并经由第三转动杆带动右折弯部沿与左折弯部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一个动力源实现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第二连接板对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进行连接,同时也通过支撑杆对支撑板进行支撑。
23.可选的,所述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为同一规格,所述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为同一规格。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设置为同一规格,将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设置为同一规格,使得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进行折弯的过程中转动的角度相同,进一步保证了对于空心管的折弯效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需要对空心管进行弯折时,首先将空心管放置到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上,此时空心管的左部处于左折弯部上,空心管的右部处于右折弯部上,然后启动左驱动器和右驱动器,将左折弯杆从空心管的左部插入,右折弯杆从空心管的右部插入,最后启动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带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起到将空心管折弯的作用,左折弯杆和右折弯杆的插入降低了空心管在折弯的过程中向空心管内部发生凹陷的概率;2.在需要驱动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时,首先启动第三驱动器,第三驱动器的驱动杆进行自转,并带动驱动轮进行自转,驱动轮带动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沿相同的转向进行自转,第二从动轮带动第三从动轮沿与第一从动轮相反的转向进行转动,第一从动轮带动第一转动杆进行转动,并由第一转动杆带动右折弯部进行转动,第三从动轮带动第三转动杆进行转动,并经由第三转动杆带动左折弯部沿与右折弯部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一个动力源实现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
动,第二连接板对左折弯部和右折弯部进行连接,同时也通过支撑杆对支撑板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突出体现左顶紧板和右顶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体现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体现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放置腔;2、左折弯部;21、左垫板;22、左导向槽;23、左导向块;24、左顶紧部;241、左连接板;242、左顶紧器;243、左顶紧板;25、第一连接板;26、第一空腔;261、支撑板;3、右折弯部;31、右垫板;32、右导向槽;33、右导向块;34、右顶紧部;341、右连接板;342、右顶紧器;343、右顶紧板;35、第二空腔;4、左驱动器;41、左折弯杆;411、左杆部;412、左链块部;42、左连接杆;5、右驱动器;51、右折弯杆;511、右杆部;512、右链块部;52、右连接杆;6、转动机构;61、第一驱动器;62、第二驱动器;63、第三驱动器;64、驱动轮;65、第一从动轮;651、第一转动杆;66、第二从动轮;661、第二转动杆;67、第三从动轮;671、第三转动杆;68、第二连接板;681、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
30.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一种空心管折弯装置,包括:底座1、左折弯部2、右折弯部3、左驱动器4、右驱动器5和转动机构6。底座1一端放置在地面上或其他操作平面上,用于对折弯装置整体进行支撑。左折弯部2放置在底座1上表面的左侧,用于对空心管的左半部进行弯曲。左驱动器4设置在左折弯部2上,左驱动器4的驱动杆连接有左折弯杆41,左折弯杆41能从空心管的左部伸入,从空心管的内壁对空心管进行支撑,此处的左折弯杆41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也可以为多个硬质的链块拼接而成的左链块部412,此处优选为由多个硬质的链块拼接而成的左链块部412,从而增强左折弯杆41的硬度,使左折弯杆41能够更好的起到对空心管左部内壁的支撑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左折弯杆41并不是全由链块拼接而成,其一部分为左杆部411,其由硬质的线性杆状材料组成,左链块部412为伸入空心管左部的部分。
31.参照图1和图2,右折弯部3放置在底座1上表面的右侧,用于对空心管的右半部进行弯曲,右驱动器5设置在右折弯部3上,右驱动器5的驱动杆连接有右折弯杆51,右折弯杆51能从空心管的右部伸入,从空心管的内壁对空心管的右部进行支撑,此处的右折弯杆51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也可以为多个硬质的链块拼接而成的右链块部512,此处优选为由多个硬质的链块拼接而成的右链块部512,从而增强右折弯杆51的硬度,使右折弯杆51能够更好的起到对空心管右部内壁的支撑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右折弯杆51并不是全由链块拼接而成,其一部分为右杆部511,其由硬质的线性杆状材料组成,右链块部512为伸入空心管右部的部分。
32.参照图1和图2,左驱动器4的驱动杆连接有左连接杆42,左折弯杆41包括左杆部411和左链块部412,左杆部411侧壁与左连接杆42固定连接,左链块部412能从空心管的左
部伸入,右驱动器5的驱动杆连接有右连接杆52,右折弯杆51包括右杆部511和右链块部512,右杆部511侧壁与右连接杆52固定连接,右链块部512能从空心管的右部伸入。此处的左驱动器4和右驱动器5均可为油缸、气缸或电磁推杆等线性驱动器。
33.左链块部412在左弯折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圆弧状,从而从空心管内部对空心管的左部进行支撑,右链块部512在右弯折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圆弧状,从而从空心管的内部对空心管的右部进行支撑,从而降低了空心管发生凹陷的概率。
34.参照图1和图3,转动机构6设置在底座1上,能够驱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其中转动机构6包括第一驱动器61和第二驱动器62,底座1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向内开设置有放置腔11,第一驱动器61安装在放置腔11内部,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穿过底座1的上表面后与左折弯部2固定连接,此处优选为在左折弯部2上开设供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侧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驱动器62同样安装在放置腔11内部,与第一驱动器61安装位置不同的是,第一驱动器61靠近放置腔11的左部,第二驱动器62靠近放置腔11的右部。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穿过底座1的上表面后与右折弯部3固定连接,此处优选为在右折弯部3上开设供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侧壁与第二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在需要驱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时,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带动左弯折部进行转动,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带动右折弯部3向与左折弯部2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驱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
35.在需要对空心管进行弯折时,首先将空心管放置到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上,此时空心管的左部处于左折弯部2上,空心管的右部处于右折弯部3上,然后启动左驱动器4和右驱动器5,将左折弯杆41从空心管的左部插入,右折弯杆51从空心管的右部插入,最后启动转动机构6,转动机构6带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起到将空心管折弯的作用,左折弯杆41和右折弯杆51的插入降低了空心管在折弯的过程中向空心管内部发生凹陷的概率。
36.参照图1和图2,左驱动部和右驱动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同一个第一连接板25,第一连接板25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25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25的设置对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进行连接,增强了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进行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接板25相对底座1保持静止,从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转动轴心的上方对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进行限位,此处的限位即包括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也包括水平方向上的限位。
37.参照图1和图2,左折弯部2和左杆部411之间固定连接有左垫板21,左垫板21上表面向内开设有左导向槽22,左杆部41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左导向块23,左导向块23远离左杆部411一端能够沿左导向槽22进行滑动,右折弯部3和右杆部511之间固定连接有右垫板31,左垫板21上表面向内开设有右导向槽32,右杆部51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右导向块33,右导向块33远离右杆部511一端能够沿右导向槽32进行滑动。其中左垫板21和右垫板31在靠近空心管弯折区域的一端均可设置为弹性材料,从而降低空心管折弯过程中左垫板21和右垫板31受到损伤的概率。
38.在左杆部411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左杆部411带动左导向块23沿左导向槽22进行移
动,左导向槽22对左导向块23的移动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增强了左导向块23和左杆部411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右杆部511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右杆部511带动右导向块33沿右导向槽32进行移动,右导向槽32对右导向块33的移动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增强了右导向块33和右杆部511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39.参照图1和图2,左折弯部2上设置有用于将空心管左端顶紧的左顶紧部24,右折弯部3上设置有用于将空心管右端顶紧的右顶紧部34。左顶紧部24包括与左折弯部2连接的左连接板241,左连接板241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左顶紧器242,左顶紧器24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左顶紧板243,左顶紧板243能在左顶紧器242处的输出轴的推动下与空心管的左端抵紧,右顶紧部34包括与右折弯部3连接的右连接板341,右连接板341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右顶紧器342,右顶紧器34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右顶紧板343,右顶紧板343能在右顶紧器342处的输出轴的推动下与空心管的右端抵紧。其中左顶紧板243和右顶紧板343均可设置为橡胶板。左顶紧器242和右顶紧器342均可为油缸、气缸或电磁推杆等线性驱动器。
40.当需要将空心管的左端顶紧时,左顶紧器242的输出轴带动左顶紧板243与空心管的左端抵紧,当需要将空心管的右端顶紧时,右顶紧器342的输出轴带动右顶紧板343与空心管的右端抵紧,从而将空心管的两端抵紧,降低了空心管发生晃动的概率。
41.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需要对空心管进行弯折时,在需要对空心管进行弯折时,首先将空心管放置到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上,此时空心管的左部处于左折弯部2上,空心管的右部处于右折弯部3上,然后启动左驱动器4和右驱动器5,将左折弯杆41从空心管的左部插入,右折弯杆51从空心管的右部插入,最后启动转动机构6,第一驱动器61的驱动杆带动左弯折部进行转动,第二驱动器62的驱动杆带动右折弯部3向与左折弯部2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驱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
42.实施例2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动机构6包括:第三驱动器63、驱动轮64、第一从动轮65、第二从动轮66、第三从动轮67和第二连接板68。左折弯部2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向内开设有第一空腔26,右折弯部3远离空心管的侧壁向内开设有第二空腔35,第一空腔26底壁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板261,第三驱动器63安装在支撑板261上表面。第三驱动器63可以为电机、液压马达等能够带动输出轴进行自转的器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3.参照图4,驱动轮64与第三驱动器6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从动轮65与驱动轮64啮合,第一从动轮65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651,第一转动杆651与右折弯部3固定连接。第二从动轮66与驱动轮64啮合,第二从动轮66中心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661,第二转动杆661底部与支撑板261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三从动轮67与第二从动轮66啮合,第三从动轮67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671,第三转动杆671与左弯折部固定连接。
44.参照图4,第二连接板68一端与第一转动杆65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68另一端与第三转动杆67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68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681,支撑杆681另一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支撑杆681中部与支撑板261固定连接。
45.在需要驱动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时,首先启动第三驱动器63,第三驱动器63的驱动杆进行自转,并带动驱动轮64进行自转,驱动轮64带动第一
从动轮65和第二从动轮66沿相同的转向进行自转,第二从动轮66带动第三从动轮67沿与第一从动轮65相反的转向进行转动,第一从动轮65带动第一转动杆651进行转动,并由第一转动杆651带动右折弯部3进行转动,第三从动轮67带动第三转动杆671进行转动,并经由第三转动杆671带动左折弯部2沿与右折弯部3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一个动力源实现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转动,第二连接板68对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进行连接,同时也通过支撑杆681对支撑板261进行支撑,对支撑板261进行了支撑。
46.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65为同一规格,第二从动轮66和第三从动轮67为同一规格。通过将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65设置为同一规格,将第二从动轮66和第三从动轮67设置为同一规格,使得左折弯部2和右折弯部3进行折弯的过程中转动的角度相同,进一步保证了对于空心管的折弯效果。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