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8:20: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器作为一种能够按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净热一体式净水器,包括过滤单元、加热单元等功能单元,其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常温净水,还可以提供加热后的净水,从而逐渐取代仅具有单一净水功能的老式净水器。
4.但该种类型的净水器仍具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例如加热单元通常包括热罐、蒸汽冷凝盒、热罐安装底座、水位连通器等部件,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组装效率低,维修麻烦,整机成本高,而且,由于蒸汽冷凝盒、水位连通器等多个零部件与热罐的水口相连,增加了热罐漏水概率,也增加了故障率及维修成本,又如,热罐的进水口大都设置在底部,但是从热罐底部进冷水时,由于冷水会产生较大的水压,会对热罐内部的热水具有较大的冲击,这使得一部分冷水直接冲到了上方的热水内,导致热水出现温度骤降现象,影响热水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净水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净水器,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净水器还包括蒸汽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热罐和阀组件,所述热罐具有出水口;所述阀组件包括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蒸汽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出水通道相连,所述阀组件包括断电状态和通电状态,当所述阀组件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当所述阀组件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8.本技术中的净水器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9.所述热罐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热罐的顶壁,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热罐内,且朝向所述热罐的底壁延伸。
10.所述出水口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热罐连通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底端。
11.所述净水器还包括水路板,所述水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的蒸汽转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的热水转接头,所述蒸汽转接头内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热水转接头内形成所述出水通道;所述水路板设有与所述蒸汽转接头适配的第一插接槽,以及与所述热水转接头适配的第二插接槽,所述蒸汽转接头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热
水转接头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接槽。
12.所述阀组件至所述蒸汽转接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单向逆止件,所述单向逆止件被配置为自所述第一出口至所述蒸汽通道单向导通。
13.所述净水器还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设有与所述加热单元适配的第一容置腔、与所述水路板适配的第二容置腔、以及与所述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并排布置。
14.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内的阀芯,所述进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于所述阀体,所述阀芯能够相对所述阀体移动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阀组件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切断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路径;当所述阀组件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切断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路径。
15.所述阀体内设有所述阀芯适配的滑槽,所述阀芯沿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移动。
16.所述阀芯设有密封件,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储水腔以及分别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密封件的两相对侧,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第二流道的开口,所述储水腔经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第一流道的开口,所述储水腔经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
17.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热罐的ntc测温装置、自动复位测温装置、手动复位测温装置;所述热罐的侧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用于安装所述ntc测温装置的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自动复位测温装置的第二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手动复位测温装置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有朝向所述热罐内部延伸并与所述ntc测温装置的感温探头适配的盲孔。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9.1.本技术所提供的净水器中,通过在热罐的出水口处连接一个阀组件,阀组件的第一出口与蒸汽通道相连,第二出口与出水通道相连;当阀组件处于断电状态时,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在该状态下对热罐内的水进行加热时,热罐内产生的蒸汽即可经由阀组件的第一出口和蒸汽通道排出;当阀组件处于通电状态时,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在该状态下用户可以使热水经第二出口和出水通道排出,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中在热罐设置出水口、蒸汽出口、蒸汽冷凝盒、多个电磁阀控制出水和出蒸汽的方式而言,本技术通过一个阀组件与热罐的出水口连接即可实现出热水和出蒸汽的切换,不仅节约了电磁阀、蒸汽冷凝盒等配件成本,还简化了加热单元的结构,优化了水路,节省了安装空间和安装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热罐上的开口数量,降低了漏水风险以及密封成本。
20.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于热罐的顶壁,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伸入所述热罐内且朝向热罐的底壁延伸,使得冷水进入后,冷水先冲到热罐底壁,热罐底壁将冷水的水压抵消后冷水再从热罐底部慢慢往上走并将热水向上抬升,这样方式可以保证冷水进入热罐时不会因压力过大而冲进热水内部,避免热水出现温度骤降现象,保证热水温度的均匀性和口感。
21.进一步地,通过使出水管的一端与进口相连,另一端与热罐连通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进水管的底端,实现出水管底端和进水管底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以满足冷水进入后向上抬升热水使其从出水管流出,且从出水管流出的热水距离下方冷水较远,流出的热水为未掺杂有冷水的纯热水,口感较好。
2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水路板设置有与第一出口连通的蒸汽转接头,以及与第二出口连通的热水转接头,不仅方便了阀组件和水路板的水路连接,而且在蒸汽转接头内形成所述蒸汽通道,热水转接头内形成所述出水通道,使得热罐内的热水和蒸汽外排之前先流经转接头,能够避免温度较高的热水和蒸汽破坏水路板的结构,实现了对水路板的防护,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蒸汽转接头限位固定于第一插接槽,热水转接头限位固定于第二插接槽,方便了各转接头的快速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
2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通过在阀组件至蒸汽转接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单向逆止件,单向逆止件被配置为自第一出口至蒸汽通道单向导通,使得蒸汽可以通过蒸汽转接头向外排放,而外部气体无法经蒸汽转接头进入阀组件内,尤其当净水器通过蒸汽转接头向市政下水道排放蒸汽冷凝水时,能够避免异味经蒸汽转接头进入到阀组件内。
2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通过使支撑骨架设有与加热单元适配的第一容置腔、与水路板适配的第二容置腔、以及与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三容置腔,方便了加热单元、过滤单元和水路板的安装,而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第三容置腔并排布置,使得过滤单元、加热单元以及水路板在净水器内的布置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整机的厚度尺寸,从而进一步有助于促进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节省了占地空间,还方便了过滤单元、加热单元以及水路板在支撑骨架上的模块化安装。
2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阀体内设有阀芯适配的滑槽,阀芯沿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移动,滑槽对阀芯的移动切换具有导向作用,保证阀芯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出现偏移而无法实现流体路径的截断。
26.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ntc测温装置、自动复位测温装置、手动复位测温装置设置在热罐的侧部,不占用热罐底部和顶部的空间,为阀组件等结构的安装腾挪了空间,热罐侧部安装空间大,方便安装和维修,而且,ntc测温装置、自动复位测温装置、手动复位测温装置自上而下排布的方式也实现了热罐三重防干烧设计,提高了使用安全性。与ntc测温装置的感温探头适配的是盲孔而非通孔,有助于降低热罐出现漏水的概率,也节省了密封成本。
附图说明
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29.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取下支撑骨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一;
32.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二;
33.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热罐的剖视图;
34.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36.图9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37.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阀组件的剖视图一;
38.图1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阀组件的剖视图二;
39.图1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阀组件的剖视图三,其示出了阀组件处于断电时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的状态;
40.图1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阀组件的剖视图四,其示出了阀组件处于通电时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的状态;
4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42.附图标记:
43.1热罐,11进水管,12出水管,13第一安装槽,14第二安装槽,15第三安装槽,16盲孔,17加热管,18支撑片,19固定架;
44.2阀组件,21阀体,211进口,212第一出口,213第二出口,214滑槽,215储水腔,216第一流道,217第二流道,22阀芯,221密封件,23弹性件;
45.3水路板,31蒸汽转接头,32热水转接头;
46.4单向逆止件;
47.5支撑骨架,51第一容置腔,52第二容置腔,53第三容置腔;
48.61ntc测温装置,62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3手动复位测温装置;
49.7滤瓶。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5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
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5.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净水器,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56.关于本技术对所述净水器的改进之处,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所述净水器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净水器还包括蒸汽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热罐1和阀组件2,所述热罐1具有出水口;所述阀组件2包括进口211、第一出口212和第二出口213,所述进口211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口212与所述蒸汽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出口213与所述出水通道相连,所述阀组件2包括断电状态和通电状态,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一出口212连通,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二出口213连通。
57.本技术所提供的净水器中,通过在热罐1的出水口处连接一个阀组件2,阀组件2的第一出口212与蒸汽通道相连,第二出口213与出水通道相连;当阀组件2处于断电状态时,进口211与第一出口212连通,在该状态下对热罐1内的水进行加热时,热罐1内产生的蒸汽即可经由阀组件2的第一出口212和蒸汽通道排出;当阀组件2处于通电状态时,进口211与第二出口213连通,在该状态下用户可以使热水经第二出口213和出水通道排出。换言之,在净水器的使用过程中,第一出口212处于常开状态,只有当净水器外排热水时即可通过使阀组件2通电以关闭第一出口212并打开第二出口213。
58.此外,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中在热罐设置出水口、蒸汽出口、蒸汽冷凝盒、多个电磁阀控制出水和出蒸汽的方式而言,本技术通过一个阀组件2与热罐1的出水口连接即可实现出热水和出蒸汽的切换,不仅节约了电磁阀、蒸汽冷凝盒等配件成本,还简化了加热单元的结构,优化了水路,节省了安装空间和安装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热罐1上的开口数量,降低了漏水风险以及密封成本。
59.具体实施时,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所述热罐1内设置呈螺旋状的加热管17,通过加热管17与水直接接触加热的方式,相较于通过在热罐外部设置发热盘加热的方式,加热效率更高,节省了热罐1底部的安装空间,而且,加热管17呈螺旋状,增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加热效率。此外,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所述热罐1的底部设置用于支撑所述热罐1的支撑片18,相较于现有中通过安装底座的容纳腔支撑热罐1的方式,支撑片18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成本低、安装方便。再者,如图3和图4所示,还可以在所述热罐1的顶部设有固定架19,并将所述阀组件2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固定架19,相较于将阀组件2直接固定在热罐1的顶壁上,固定架19的设置可以减少热罐1内的热量向阀组件2的传导,降低阀组件2的温升,提升阀组件2的使用寿命。
6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可以使所述热罐1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热罐1的顶壁,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11,所述
进水管11伸入所述热罐1内,且朝向所述热罐1的底壁延伸。
61.具体实施时,所述进水管11可以与所述过滤单元的滤瓶7上设置的所述净水出口连通,以使经过滤单元过滤后的净水可以进入到热罐1内实现加热。为了避免冷水进入热罐1时产生的水压造成热罐1内部的热水出现温度骤降现象,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于热罐1的顶壁,进水口处设有进水管11,进水管11伸入所述热罐1内且朝向热罐1的底壁延伸,使得冷水进入后,冷水先冲到热罐1底壁,热罐1底壁将冷水的水压抵消后冷水再从热罐1底部慢慢往上走并将热水向上抬升,这样方式可以保证冷水进入热罐1时不会因压力过大而冲进热水内部,避免热水出现温度骤降现象,保证热水温度的均匀性和口感。
62.进一步优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还可以在所述出水口处设有出水管12,所述出水管12的一端与所述进口21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热罐1连通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进水管11的底端。
63.通过使出水管12的一端与进口211相连,另一端与热罐1连通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进水管11的底端,实现出水管12底端和进水管11底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以满足冷水进入后向上抬升热水使其从出水管12流出,且从出水管12流出的热水距离下方冷水较远,流出的热水为未掺杂有冷水的纯热水,口感较好。
6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使所述净水器还包括水路板3,所述水路板3设有与所述第一出口212连接的蒸汽转接头31以及与所述第二出口213连接的热水转接头32,所述蒸汽转接头31内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热水转接头32内形成所述出水通道;所述水路板3设有与所述蒸汽转接头31适配的第一插接槽,以及与所述热水转接头32适配的第二插接槽,所述蒸汽转接头31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热水转接头32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接槽。
65.水路板3设置有与第一出口212连通的蒸汽转接头31,以及与第二出口213连通的热水转接头32,不仅方便了阀组件2和水路板3的水路连接,而且在蒸汽转接头31内形成所述蒸汽通道,热水转接头32内形成所述出水通道,使得热罐1内的热水和蒸汽外排之前先流经转接头,能够避免温度较高的热水和蒸汽破坏水路板3的结构,实现了对水路板3的防护,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蒸汽转接头31限位固定于第一插接槽,热水转接头32限位固定于第二插接槽,方便了各转接头的快速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
66.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管路与蒸汽转接头31连接以将蒸汽或蒸汽冷凝后的冷凝水引入市政下水道以实现蒸汽的外排,还可以通过管路与热水转接头32连接以将热水引入出水龙头。
67.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还可以在所述阀组件2至所述蒸汽转接头31的流体路径上设有单向逆止件4,所述单向逆止件4被配置为自所述第一出口212至所述蒸汽通道单向导通。
68.在阀组件2至蒸汽转接头31的流体路径上设有单向逆止件4,单向逆止件4被配置为自第一出口212至蒸汽通道单向导通,使得蒸汽可以通过蒸汽转接头31向外排放,而外部气体无法经蒸汽转接头31进入阀组件2内,尤其当净水器通过蒸汽转接头31向市政下水道排放蒸汽冷凝水时,能够避免异味经蒸汽转接头31进入到阀组件2内。所述单向逆止件4可以采用单向阀、气流逆止阀等。
6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8和图9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净水
器还包括支撑骨架5,所述支撑骨架5设有与所述加热单元适配的第一容置腔51、与所述水路板3适配的第二容置腔52、以及与所述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三容置腔53,所述第一容置腔51、所述第二容置腔52、所述第三容置腔53并排布置。
70.通过使支撑骨架5设有与加热单元适配的第一容置腔51、与水路板3适配的第二容置腔52、以及与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三容置腔53,方便了加热单元、过滤单元和水路板3的安装,而第一容置腔51、第二容置腔52、第三容置腔53并排布置,使得过滤单元、加热单元以及水路板3在净水器内的布置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整机的厚度尺寸,从而进一步有助于促进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节省了占地空间。
71.此外,第一容置腔51、第二容置腔52、第三容置腔53并排布置还方便了过滤单元、加热单元以及水路板3在支撑骨架5上的模块化安装,具体实施时,如图8和图9所示,可以使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三容置腔53的开口方向相反,因此,在拆装过滤单元或加热单元时不会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尤其在换芯操作过程中,滤瓶7的拆装不会对支撑骨架5上的其他部件产生干涉。
7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以使所述阀组件2包括阀体21和设于所述阀体21内的阀芯22,所述进口211、所述第一出口212和所述第二出口213设于所述阀体21,所述阀芯22能够相对所述阀体21移动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12所示,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阀芯2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二出口213之间的流体路径;如图13所示,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阀芯2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一出口212之间的流体路径。
73.关于实现所述阀芯2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切换的方式,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可以使所述阀组件2还包括设于所述阀体21并用于驱动所述阀芯2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和弹性件23;如图12所示,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弹性件23驱动所述阀芯22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阀芯2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二出口213之间的流体路径;如图13所示,当所述阀组件2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将所述阀芯22磁吸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芯22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一出口212之间的流体路径。
7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0所示,可以使所述阀体21内设有所述阀芯22适配的滑槽214,所述阀芯22沿所述滑槽214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移动。
75.滑槽214对阀芯22的移动切换具有导向作用,保证阀芯22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出现偏移而无法实现流体路径的截断。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所述弹性件23设于所述滑槽214内以方便在阀组件2断电时驱动阀芯22至第一位置。
7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2所示,还可以使所述阀芯22设有密封件221,所述阀体21内还设有与所述进口211连通的储水腔215以及分别与所述储水腔215连通的第一流道216和第二流道217,所述第一流道216和所述第二流道217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密封件221的两相对侧,第一出口212连通所述第一流道216,所述第二出口213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17;如图12所示,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密封件221封堵所述第二流道217的开口,所述储水腔215经所述第一流道216连通所述第一出口212;如图13所示,在所
述第二位置,所述密封件221封堵所述第一流道216的开口,所述储水腔215经所述第二流道217连通所述第二出口213。
77.第一流道216和第二流道217的设置使得所述阀芯22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二出口213之间的流体路径或切断所述进口211与所述第一出口212之间的流体路径的方式通过密封件221封堵所述第二流道217的开口或封堵所述第一流道216的开口实现,因此将第一流道216和第二流道217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阀芯22的两相对侧,有助于缩短阀芯22的移动路径,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减小电磁线圈磁吸力的大小,弹性件23的形变量、阀组件2的整体长度,降低配件成本,促进阀组件2的小型化。
7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14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热罐1的ntc测温装置61、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所述热罐1的侧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用于安装所述ntc测温装置61的第一安装槽13,用于安装所述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的第二安装槽14、用于安装所述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的第三安装槽15,所述第一安装槽13内设有朝向所述热罐1内部延伸并与所述ntc测温装置61的感温探头适配的盲孔16。
79.通过将ntc测温装置61、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设置在热罐1的侧部,不占用热罐1底部和顶部的空间,为阀组件2等结构的安装腾挪了空间,热罐1侧部安装空间大,方便安装和维修,而且,ntc测温装置61、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自上而下排布的方式也实现了热罐1三重防干烧设计,提高了使用安全性,例如,当ntc测温装置61故障时,由于水温上升产生的水蒸气向上运动,使得随着水位下降至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所在高度时,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断开停止加热,若自动复位测温装置62也失效,随着水位下降至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所在高度时,手动复位测温装置63也能够启动工作,因此实现了三重防干烧设计。此外,与ntc测温装置61的感温探头适配的是盲孔16而非通孔,有助于降低热罐1出现漏水的概率,也节省了密封成本。
80.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