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纸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02 21:33: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供纸机构。


背景技术:

2.以往,例如作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图像处理装置具有供纸机构。在供纸机构的盘中在片材的厚度方向上重叠容纳多张片材。如果从供纸机构一次输送多张片材(以下称为片材的重叠输送),则产生问题。供纸机构有时不具备使最上方的片材通过并阻挡比该片材靠向下方的片材的功能(以下称为前分离功能)。另一方面,供纸机构有时装备高价的橡胶材料或提高前分离功能的专用摩擦部件等来应对片材的重叠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片材的重叠输送的供纸机构。
4.实施方式的供纸机构具有:盘、第一辊、第二辊、第三辊、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所述盘容纳片材。所述第一辊从所述盘取出所述片材并向取出方向输送。所述第二辊输送由所述第一辊取出的所述片材。所述第三辊与所述第二辊相对,在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所述片材。所述第一弹性体在与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中,位于由所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三辊形成的辊隙与所述第一辊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体遮挡沿着取出方向的第一基准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片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辊隙的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之间所成的第一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二弹性体位于所述辊隙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体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之间所成的第二角度比所述第一角度小。
附图说明
5.图1是具备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纸机构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6.图2是同一供纸机构的要部的剖视图。
7.图3是同一供纸机构的要部的立体图。
8.图4是同一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构成图。
9.图5是说明同一图像处理装置的供纸机构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10.图6是说明同一图像处理装置的第一弹性体的动作的图。
11.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供纸机构中的第一弹性体的主视图。
12.图8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供纸机构中的第一弹性体的主视图。
13.图9是同一第一弹性体的剖视图。
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6…
供纸机构,30

盘,31

第一辊,32

第二辊,33

第三辊,37、80、85

第一弹性体,38

第二弹性体,45

支承部,46

突部,81

切口,86

板,cb

旋转轴,la

第一基
准线,lb

第二基准线,nb

辊隙,pa

接触位置,s

片材,θa

第一角度,θb

第二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供纸机构进行说明。
[0017]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供纸机构用于图像处理装置的手动供纸盘的例子。供纸机构也可以用于图像处理装置的供纸盒等。
[0018]
图1是图像处理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是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的处理。
[0019]
图像处理装置1具有:壳体15、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供纸机构6、排纸盘7、翻转单元8、控制面板9和控制部12。
[0020]
壳体15形成图像处理装置1的外形。
[0021]
扫描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并生成图像信号。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单元3。
[0022]
图像形成单元3基于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利用调色剂等记录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将输出图像称为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s。
[0023]
片材供给部4与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调色剂像的定时配合,将片材s一张张地供给到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供给盘20、第一供给辊21、第二供给辊22和第三供给辊23。
[0024]
供给盘20收纳规定的尺寸及种类的片材s。
[0025]
第一供给辊21从供给盘20一张张地取出片材s。第二供给辊将由第一供给辊21取出的片材s向输送片材s的下游侧输送到输送部5。第三供给辊23与第二供给辊22相对。第三供给辊23在与第二供给辊22之间夹持片材s。
[0026]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6和定位辊27。
[0027]
输送辊26将从供给辊22、23供给的片材s向定位辊27输送。输送辊26使片材s的下游侧的前端与定位辊27的辊隙na抵接。
[0028]
定位辊27通过在辊隙na使片材s挠曲来调整片材s的下游侧的前端位置。定位辊27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于片材s的定时来输送片材s。
[0029]
供纸机构6是手动供纸盘。如图2及图3所示,供纸机构6具有:盘30、第一辊31、第二辊32、第三辊33、转矩限制器34、下方导向件35、上方导向件36、第一弹性体37和第二弹性体38。另外,在图2及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与实际相比较厚地示出片材s。
[0030]
如图2所示,盘30是在厚度方向上容纳重叠的多张片材s的容器。盘30的底面是支承多张片材s的支承面29。盘30在支承面29上容纳多张片材s。在盘30的上部具有用于在盘30内容纳多张片材s的第一开口39。
[0031]
在盘30中的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部40和平坦部41。倾斜部40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平坦部41从倾斜部40中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下游侧具有沿着支承面29的长度。
[0032]
在平坦部41中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具有用于将容纳在盘30内的多张片材s从盘
30取出的第二开口42。即,在盘30中,输送片材s的下游侧开口。第二开口42与第一开口39相连。盘30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0033]
盘30被未图示的升降机构支承。在后面说明升降机构支承盘30的方法。
[0034]
如图2及图3所示,辊31、32、33分别为圆柱状或圆筒状。第一辊31被支承成能够绕第一辊31的旋转轴ca旋转。例如,第一辊31的旋转轴ca沿着水平面。图2是供纸机构6的与旋转轴ca正交的平面的剖视图。换言之,图2是沿旋转轴ca观察供纸机构6的剖视图。
[0035]
如图2所示,旋转轴ca位于盘30中的倾斜部40与平坦部41的连接部的上方。第一辊31从盘30取出片材s。
[0036]
以下,将第一辊31与片材s接触的位置称为接触位置pa。将从由第一辊31取出的片材s沿着取出方向的基准线称为第一基准线la。第一基准线la具有从由第一辊31取出的片材s沿着支承面29的长度。第一辊31将片材s从接触位置pa向作为沿着第一基准线la的下游侧的取出方向输送。
[0037]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辊32位于比第一辊31靠向下游侧的位置。例如,第二辊32的旋转轴cb沿着水平面。第二辊32将由第一辊31取出的片材s向下游侧输送。第二辊32与片材s的第一面sa接触。
[0038]
第三辊33在第二辊32的下方与第二辊32相对。例如,第三辊33的旋转轴cc沿着水平面。第三辊33在与第二辊32之间夹持片材s。由第二辊32和第三辊33形成辊隙nb。第三辊33与作为片材s的第一面sa的背侧的第二面sb接触。
[0039]
辊31、32、33以相互的旋转轴ca、cb、cc平行的方式配置。
[0040]
在此,将连接接触位置pa和辊隙nb的基准线称为第二基准线lb。将包含沿着第二辊32的旋转轴cb的宽度方向的第二辊32的中心且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面称为基准面。辊31、32、33分别相对于基准面对称(面对称)。
[0041]
例如,转矩限制器34位于第三辊33内。转矩限制器34与第三辊33同轴。
[0042]
当预先确定的转矩阈值以下的转矩作用于第三辊33与转矩限制器34之间时,转矩限制器34与第三辊33成为一体并绕旋转轴cc旋转。当超过转矩阈值的转矩作用于第三辊33与转矩限制器34之间时,转矩限制器34相对于第三辊33滑动,由此将第三辊33支承成能够绕旋转轴cc伴随转矩阈值相当的反转矩而旋转。即,转矩限制器34为了在片材s的第二面sb产生输送片材s的上游侧的力而对第三辊33赋予反转矩。
[0043]
另外,辊31、32、33被控制成辊32、33的线速度比第一辊31的线速度快。
[0044]
下方导向件35具有支承部45和多个突部46。
[0045]
支承部45具有:第一支承板49、第二支承板50、第三支承板51和第四支承板52。
[0046]
第一支承板49位于第三辊33与盘30之间。第一支承板49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支承板49的上端及第三辊33的旋转轴cc位于相互相同的位置。
[0047]
支承盘30的所述升降机构使盘30沿第一支承板49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使片材s在接触位置pa与第一辊31接触。即,在盘30容纳有比较多的片材s时,升降机构将盘30保持在比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盘30容纳有比较少的片材s时,升降机构将盘30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
[0048]
第二支承板50从第一支承板49的上端随着接近第三辊33而逐渐向上方具有长度。在第二支承板50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变深的凹部54。
[0049]
如图2所示,第三支承板51从比第三辊33靠向下游侧起沿水平面在离开第三辊33的方向上具有长度。第四支承板52从第三支承板51的下游侧的端部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向上方具有长度。
[0050]
如图2及图3所示,多个突部46设置于支承部45的第一支承板49中的朝向上游侧的面。多个突部46沿第一支承板49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多个突部46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0051]
如图2所示,上方导向件36位于比第二辊32靠向下游侧的位置。上方导向件36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向上方具有长度。上方导向件36中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三支承板51及第四支承板52靠向上方的位置。
[0052]
例如,下方导向件35及上方导向件36固定于壳体15。下方导向件35与上方导向件36之间的空间朝向输送辊26。
[0053]
弹性体37、38为片材状,在各自的厚度方向上观察时呈矩形。弹性体37、38分别由聚酯树脂等形成。弹性体37、38分别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
[0054]
第一弹性体37的厚度分别比多个突部46突出的长度薄。第一弹性体37位于辊隙nb与第一辊31之间。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弹性体37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部46之间的支承部45的第一支承板49。第一弹性体37的第一端部通过在基材层的两面具有粘接层的胶带(以下称为双面胶带)等粘贴于第一支承板49。第一弹性体37不比多个突部46更向上游侧突出。
[0055]
第一弹性体37中的与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在比第一支承板49更向上方具有长度。第一弹性体37的下端(第一端部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基准线la及第二基准线lb靠向下方的位置。第一弹性体37从其下端向上方具有长度。
[0056]
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体37分别遮挡第一基准线la及第二基准线lb。换言之,第一弹性体37中的朝向上游侧的面分别与第一基准线la及第二基准线lb交叉。第一弹性体37与第一基准线la之间所成的第一角度θa是锐角。第一角度θa是第一弹性体37中的朝向上游侧的面与第一基准线la在下方(第一弹性体37的第一端部侧)且在上游侧所成的角度。
[0057]
例如,第一角度θa为45
°
以上80
°
以下。
[0058]
第一弹性体37的上端优选位于第二基准线lb上、或者比第二基准线lb朝向上方具有1mm左右的长度。第一弹性体37的刚性优选基于第一基准线la与第一支承板49之间所成的角度等来调节。第一弹性体37具有前分离功能。
[0059]
第二弹性体38位于辊隙nb与第一弹性体37之间。第二弹性体38的第一端部位于第二支承板50的凹部54内。第二弹性体38的第一端部通过双面胶带等粘贴于凹部54。第二弹性体38中的与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在比第二支承板50更向下游侧具有长度。支承部45的第二支承板50支承第二弹性体38。
[0060]
第二弹性体38在比第二支承板50更向下游侧具有长度。第二弹性体38与第一基准线la之间所成的第二角度θb比第一角度θa小。第二角度θb是第二弹性体38中的朝向上游侧的面与第一基准线la在下方(第二弹性体38的第一端部侧)且在上游侧所成的角度。
[0061]
如果第二弹性体38在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延长,则到达辊隙nb。第二弹性体38与第三辊33分离。
[0062]
弹性体37、38分别相对于所述基准面对称。
[0063]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0064]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60、激光扫描单元61、中间转印带62、转印部63和定影装置64。
[0065]
图像形成部60具有感光鼓65。图像形成部60将与来自扫描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号对应的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鼓65。多个图像形成部60分别形成基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像。
[0066]
在感光鼓65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65的表面带电。显影器容纳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使感光鼓65上的静电潜影显影。在感光鼓65上形成基于各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像。
[0067]
激光扫描单元61对带电的感光鼓65扫描激光l而使感光鼓65曝光。激光扫描单元61利用各不相同的激光ly、lm、lc、lk使各色的图像形成部60的感光鼓65曝光。激光扫描单元61在感光鼓65上形成静电潜影。
[0068]
感光鼓65表面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62。
[0069]
转印部63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2上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上转印在片材s的表面上。
[0070]
定影装置64对转印于片材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s。
[0071]
翻转单元8使片材s翻转以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翻转单元8通过转回使从定影装置64排出的片材s正反翻转。翻转单元8将翻转后的片材s向定位辊27输送。
[0072]
排纸盘7承载形成有图像并被排出的片材s。
[0073]
控制面板9是输入用于操作者操作图像处理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9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0074]
控制部12进行图像处理装置1的各部分的控制。
[0075]
图4是图像处理装置1的硬件构成图。图像处理装置1具备由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71、存储器72和辅助存储装置73等,并且执行程序。图像处理装置1通过执行程序,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供纸机构6、翻转单元8、控制面板9和通信部70的装置发挥功能。
[0076]
cpu7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72及辅助存储装置73的程序作为控制部12发挥功能。控制部12控制图像处理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
[0077]
辅助存储装置73使用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构成。辅助存储装置73存储信息。
[0078]
通信部70包括用于将图像处理装置1与外部装置连接的通信接口而构成。通信部7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0079]
接着,说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图像处理装置1的动作,并且重点说明供纸机构6中的动作。
[0080]
操作者将多张片材s容纳在供纸机构6的盘30内。如果通过操作者操作控制面板9而图像处理装置1动作,则第一辊31向绕旋转轴ca的规定方向旋转。此时,如图5所示,从盘30向取出方向(下游侧)取出多张片材s。以下,将多张片材s中的位于最上方的片材s也称为片材sc。将多张片材s中的片材sc以外的片材s也称为片材sd。
[0081]
片材sc沿第一基准线la向取出方向被输送。片材sc与第一弹性体37的第二端部抵接。由于片材sc被高速输送,所以受到空气的阻力等。如图6所示,片材sc的取出方向的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变形为波状。在图6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片材sc及支承部45的第一支承板49。
[0082]
由于第一角度θa是锐角,所以片材sc所抵接的第一弹性体37的第二端部向取出方向弯曲。片材sc向取出方向越过第一弹性体37。片材sc被第二弹性体38引导到辊隙nb。由于辊32、33的线速度比第一辊31的线速度快,所以片材sc沿第二基准线lb以张紧的状态被输送。
[0083]
与片材sc一起被输送的片材sd与第一弹性体37抵接,上方成为被片材sc封闭的状态。空气进入到多张片材s之间。片材sd不会比第一弹性体37更向取出方向输送。
[0084]
片材sc通过下方导向件35与上方导向件36之间而向取出方向被输送。片材sc被输送到定位辊27。
[0085]
即使向辊隙nb重叠输送两张片材s,也能够通过转矩限制器34分离下方的片材s。第一弹性体37能够抑制向辊隙nb重叠输送三张以上的片材s。
[008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纸机构6中,由于第一弹性体37遮挡第一基准线la,所以通过第一辊31从盘30取出的片材sc与第一弹性体37抵接。由于第一角度θa是锐角,所以片材sc所抵接的第一弹性体37向取出方向弯曲。由于第一弹性体37遮挡第二基准线lb,所以沿第二基准线lb以张紧的状态输送的片材sc封闭与第一弹性体37抵接的被重叠输送的片材sd的上方。由于第二角度θb比第一角度θa小,所以片材sc被第二弹性体38引导到辊隙nb。片材sc被辊32、33向取出方向输送。
[0087]
如上所述,通过供纸机构6,能够抑制片材s的重叠输送。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体37这样的廉价的部件来实现前分离功能。
[0088]
辊31、32、33及弹性体37、38分别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能够以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处理各种尺寸的片材s,在该片材s上形成图像。
[0089]
第一弹性体37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部46之间的支承部45,第一弹性体37的厚度分别比多个突部46突出的长度薄。即使从盘30的下游侧的第二开口42输送片材s,片材s也与多个突部46接触而不会与第一弹性体37接触。能够使输送片材s时的第一弹性体37的动作稳定。
[0090]
第二弹性体38需要具有将片材s向辊隙nb引导的功能以及防止片材s早期与第三辊33的表面碰撞的功能。另一方面,第一弹性体37与三张以上重叠输送的片材s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触,使空气层进入到片材s之间而分离重叠输送的片材s,即需要具有前分离功能。弹性体37、38均是供纸机构6所需要的,得到提供能够稳定且可靠地供给一张片材s的供纸机构6这样的协同效果。
[0091]
本实施方式的供纸机构6的第一弹性体37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对其构成进行各种变形。
[0092]
如图7所示的第一弹性体80那样,可以在第一弹性体80中的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切口81。切口81在第一弹性体8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一弹性体80。切口81朝向下游侧开口。
[0093]
通过切口81,第一弹性体80的第二端部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弹性片82。
[0094]
通过切口81,能够抑制由于片材sc抵接而产生的较强的外力作用于片材sc未抵接的弹性片82的基端部(上游侧的端部)。
[0095]
在图7中,在第一弹性体80具有多个(两个)切口81,但是第一弹性体80的切口8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0096]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弹性体85也可以将多张板86沿第一基准线la重叠而构成。在沿着第一基准线la的方向上相邻的板86中,下游侧的板86中的下游侧的前端比上游侧的板86中的下游侧的前端更向下游侧突出。即,多张板86的下游侧的前端越是下游侧的板86越在下游侧具有长度。
[0097]
各板86的刚性比第一弹性体37的刚性小。在沿着第一基准线la的方向上相邻的板86的第一端部彼此通过双面胶带87相互粘贴。片材sc所抵接的部分的板86之间相互不粘贴。
[0098]
由于第一弹性体85由多张板86构成,所以与片材sc与多张板86抵接的情况相比,在片材sc与一张板86抵接时,能够容易地使一张板86弯曲。
[0099]
此外,在沿着第一基准线la的方向上相邻的板86中,下游侧的板86中的下游侧的前端比上游侧的板86中的下游侧的前端更向下游侧突出。能够通过片材sc容易地使沿第一基准线la板86重叠的数量少的、多张板86中的下游侧的端部弯曲。
[0100]
另外,多张板86中的下游侧的前端的位置也可以相互相同。
[0101]
辊31、32、33及弹性体37、38也可以分别相对于基准面不对称。
[0102]
下方导向件35也可以不具有多个突部46。
[0103]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第一弹性体37、80、85,能够抑制片材s的重叠输送。
[0104]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