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的制作方法

2022-08-02 23:1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导线束,具体是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


背景技术:

2.电子控制单元(ecu)是电控发动机的主要控制装置,它的功用是根据其内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对各种传感器输入的信息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指令,向喷油器提供一定宽度的电脉冲信号以控制喷油量。目前电喷发动机基本都采用的是单ecu或双ecu进行控制,相对应的便需要一套发动机导线束,即发动机电控系统各种线路的总成。
3.当发动机的缸数很多时,采用单ecu电控发动机导线束进行控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会使用多个ecu线束进行控制,就会导致线束多、接插器多安装拆卸麻烦,且成本较高,传统的单ecu已经无法满足20缸发动机的控制问题,必须另外开发新的发动机导线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对其进行即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以解决当发动机的缸数很多时,采用单ecu或双ecu电控发动机导线束进行控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会使用多个ecu线束进行控制,就会导致线束多、接插器多安装拆卸麻烦,且成本较高,传统的单ecu已经无法满足20缸发动机的控制问题,必须另外开发新的发动机导线束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包括主导线束、第一从导线束和第二从导线束,所述主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一连接导线束、第二连接导线束、第三连接导线束和第四连接导线束,所述第四连接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第一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一ecu接插器,第二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一ecu接插器,所述第一连接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第一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二ecu接插器,第二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二ecu接插器,所述第二连接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所述第一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三ecu接插器,第二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三ecu接插器,所述第三连接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主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主ecu接插器导线束,所述第一主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主ecu接插器,第二主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主ecu接插器,所述主导线束上连接有孔式插头母头导线束,孔式插头母头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孔式插头母头,所述主导线束上连接有转接头公端导线束,转接头公端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转接头公端,所述第一从导线束和第二从导线束均与主导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包括有第七连接导线束、喷油器接头、发动机a2缸接头、发动机a3缸接头、发动机a4缸接头、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a5缸接头、发动机a6缸接头、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a7缸接头、发动机a8缸接头、发动机
a9缸接头、发动机a10缸接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第三vcv阀接头和第四vcv阀接头,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包括有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1缸接头、发动机b2缸接头、发动机b3缸接头、发动机b4缸接头、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5缸接头、发动机b6缸接头、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7缸接头、发动机b8缸接头、发动机b9缸接头、发动机b10缸接头、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第一vcv阀接头和第二vcv阀接头。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喷油器接头导线束,喷油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喷油器接头连接。
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2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2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2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3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3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3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4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4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4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5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5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5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6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6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6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7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7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7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8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8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8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9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9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9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a10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10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有发动机a10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连接。
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八连接导线束,所述第八连接导线束的一端与第四vcv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九连接导线束,所述第九连接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三vcv阀接头连接。
1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十连接导线束,所述第十连接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和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导线束,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连接,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连接。
11.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1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1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1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2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2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2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3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3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3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4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4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4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5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5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5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6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6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发动机b6缸接
头,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7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7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7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8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8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8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9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9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9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发动机b10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10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10缸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连接。
12.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六连接导线束,所述第六连接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二vcv阀接头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上连接有第七连接导线束,所述第七连接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一vcv阀接头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将转接头公端、第一从一ecu接插器、第二从一ecu接插器、第一从二ecu接插器、第二从二ecu接插器、第一从三ecu接插器、第二从三ecu接插器、第一主ecu接插器、第二主ecu接插器、孔式插头母头、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发动机b缸接头、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第一vcv阀接头、第二vcv阀接头、喷油器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发动机a缸接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第三vcv阀接头和第四vcv阀接头通过相应的线束进行连接,整体简化了线路结构,降低成本,在发动机上安装布线美观,安装更简单,结构优化,解决了传统的20缸无法使用单ecu线束进行控制的问题,保证了用户安装拆卸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所示:转接头公端1、第一从一ecu接插器2、第二从一ecu接插器3、第一连接导线束4、第一从二ecu接插器5、第二从二ecu接插器6、第二连接导线束7、第一从三ecu接插器8、第二从三ecu接插器9、主导线束10、第三连接导线束11、第一主ecu接插器12、第二主ecu接插器13、孔式插头母头14、第四连接导线束15、第一从导线束16、第二从导线束17、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18、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19、发动机b1缸接头20、发动机b2缸接头21、发动机b3缸接头22、发动机b4缸接头23、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24、发动机b5缸接头25、发动机b6缸接头26、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27、发动机b7缸接头28、发动机b8缸接头29、发动机b9缸接头30、发动机b10缸接头31、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32、第一vcv阀接头33、第二vcv阀接头34、第六连接导线束35、第七连接导线束36、喷油器接头37、发动机a2缸接头38、发动机a3缸接头39、发动机a4缸接头40、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41、发动机a5缸接头42、发动机a6缸接头43、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44、发动机a7缸接头45、发动机a8缸接头46、发动机a9缸接头47、发动机a10缸接头48、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49、第三vcv阀接头50、第四vcv阀接头51、第八连接导线束52、第九连接导线束53、第十连接导线束54。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新型v型20缸四ecu发动机线束,包括主导线束10、第一从导线束16和第二从导线束17,所述主导线束10上连接有第一连接导线束4、第二连接导线束7、第三连接导线束11和第四连接导线束15,所述第四连接导线束15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第一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一ecu接插器2,第二从一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一ecu接插器3,所述第一连接导线束4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第一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二ecu接插器5,第二从二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二ecu接插器6,所述第二连接导线束7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所述第一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从三ecu接插器8,第二从三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从三ecu接插器9,所述第三连接导线束1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主ecu接插器导线束和第二主ecu接插器导线束,所述第一主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主ecu接插器12,第二主ecu接插器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主ecu接插器13,所述主导线束10上连接有孔式插头母头导线束,孔式插头母头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孔式插头母头14,所述主导线束10上连接有转接头公端导线束,转接头公端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转接头公端1,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和第二从导线束17均与主导线束10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包括有第七连接导线束37、喷油器接头37、发动机a2缸接头38、发动机a3缸接头39、发动机a4缸接头40、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41、发动机a5缸接头42、发动机a6缸接头43、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44、发动机a7缸接头45、发动机a8缸接头46、发动机a9缸接头47、发动机a10缸接头48、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49、第三vcv阀接头50和第四vcv阀接头51,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包括有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18、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19、发动机b1缸接头20、发动机b2缸接头21、发动机b3缸接头22、发动机b4缸接头23、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24、发动机b5缸接头25、发动机b6缸接头26、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27、发动机b7缸接头28、发动机b8缸接头29、发动机b9缸接头30、发动机b10缸接头31、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32、第一vcv阀接头33和第二vcv阀接头34。
19.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喷油器接头导线束,喷油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喷油器接头37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2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2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2缸接头38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3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3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3缸接头39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4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4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4缸接头40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41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5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5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5缸接头42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6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6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6缸接头43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
四轨压传感器接头44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7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7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7缸接头45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8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8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8缸接头46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9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9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a9缸接头47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发动机a10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a10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有发动机a10缸接头48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49连接。
20.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第八连接导线束52,所述第八连接导线束52的一端与第四vcv阀接头51连接,所述第一从导线束16上连接有第九连接导线束53,所述第九连接导线束53的一端与第三vcv阀接头50连接。
21.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第十连接导线束54,所述第十连接导线束54的一端连接有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和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导线束,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18连接,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19连接。
22.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1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1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1缸接头20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2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2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2缸接头21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3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3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3缸接头22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4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4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4缸接头23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24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5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5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5缸接头25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6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6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连接有发动机b6缸接头26,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27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7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7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7缸接头28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8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8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8缸接头29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9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9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9缸接头30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发动机b10缸接头导线束,发动机b10缸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发动机b10缸接头31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导线束,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导线束的一端与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32连接。
23.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第六连接导线束35,所述第六连接导线束35的一端与第二vcv阀接头34连接,所述第二从导线束17上连接有第七连接导线束36,所述第七连接导线束36的一端与第一vcv阀接头33连接。
24.图1中曲线状的导线均外套有阻燃抗高温波纹管,第六连接导线束35、第七连接导线束36、第八连接导线束52和第九连接导线束53均为红色高温线不套波纹管。
25.所有线束并联部分均采用转接头连接。
2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27.通过将转接头公端1、第一从一ecu接插器2、第二从一ecu接插器3、第一从二ecu接插器5、第二从二ecu接插器6、第一从三ecu接插器8、第二从三ecu接插器9、第一主ecu接插器12、第二主ecu接插器13、孔式插头母头14、曲轴位置传感器接头18、机油压力传感器接头19、发动机b1缸接头20、发动机b2缸接头21、发动机b3缸接头22、发动机b4缸接头23、第一轨压传感器接头24、发动机b5缸接头25、发动机b6缸接头26、第二轨压传感器接头27、发动机b7缸接头28、发动机b8缸接头29、发动机b9缸接头30、发动机b10缸接头31、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接头32、第一vcv阀接头33、第二vcv阀接头34、喷油器接头37、发动机a2缸接头38、发动机a3缸接头39、发动机a4缸接头40、第三轨压传感器接头41、发动机a5缸接头42、发动机a6缸接头43、第四轨压传感器接头44、发动机a7缸接头45、发动机a8缸接头46、发动机a9缸接头47、发动机a10缸接头48、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接头49、第三vcv阀接头50和第四vcv阀接头51通过相应的线束进行连接,简化了线路结构,降低成本,在发动机上安装布线美观,安装更简单,结构优化,解决了传统的20缸无法使用单ecu线束进行控制的问题,保证了用户安装拆卸的便捷性。
28.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