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的制作方法

2022-07-19 21:2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


背景技术:

2.汽车仪表台在安装时,往往会在朝向发动机舱的侧壁安装一层降噪织物。降噪织物用于吸收发动机舱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以为车内乘客提供较为静谧的乘车环境。
3.在汽车降噪织物的实际选用上,吸音毡和吸音棉是常用的吸音织物。操作人员将吸音毡或吸音棉胶黏于汽车仪表台朝向发动机舱的侧壁,即可完成安装。
4.然而,普通吸音毡或吸音棉作为车用降噪织物时,其对于噪音的隔绝能力差,进而不利于在汽车内部形成稳定的降噪环境,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普通降噪织物的降噪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降噪织物,包括隔音基布和纬编间隔织布;所述纬编间隔织布围绕所述隔音基布外周设置,使所述隔音基布位于所述纬编间隔织布内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吸音布具备柔软、耐磨的特点,且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具备优秀的触感,大大提高了降噪织物的质感,可作为装饰织物以应用;当隔音基布在车体内使用时,隔音基布为人造革的一侧朝向乘车人员,隔音基布在降噪的同时,可替代车体内的原有零部件,以做装饰;当噪音传递至纬编间隔织布表面时,纬编间隔织布对部分噪音进行反射,另一部分噪音进入纬编间隔织布内部后,纬编间隔织布以内部多孔空间内滞留的空气对噪音进行吸收或滤波处理,进而有效衰减了噪音,达到了减缓噪音进一步传播的效果;隔音基布位于纬编间隔织布内部,使降噪织物具备多层隔音层,提高了降噪织物的吸音、降噪效果。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纬编间隔织布一侧设置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的侧壁内设置有用于关闭或开启所述安装通道的连接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通道便于操作人员在纬编间隔织布内安装或取出隔音基布,进而便于操作人员对长时间使用的隔音基布换新,保障了降噪织物的吸音、降噪效果;连接组件用于快速关闭或开启安装通道,既可以减少隔音基布通过安装通道自由脱出的现象,也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在纬编间隔织布内取放隔音基布。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纤维贴和刺毛贴;所述纤维贴和所述刺毛贴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通道相对的侧壁,相互靠近的所述纤维贴和刺毛贴粘结固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纤维贴和刺毛贴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后快速粘结,使得安装通道相对的侧壁快速闭合,以实现安装通道的管壁;操作人员通过朝纤维贴和刺毛贴
相反的方向拉动,使纤维贴和刺毛贴快速分离,以打开安装通道。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隔音基布一侧设置有吸音涂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音涂层可在隔音基布一侧形成致密的吸音层,吸音涂层通过自身的多孔层吸收部分噪音,增加了降噪织物对噪音的吸音途径,提高了降噪织物的降噪效果。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隔音基布远离所述吸音涂层的侧壁与所述纬编间隔织布之间设置有定位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组件用于限定隔音基布在纬编间隔织布内的位置,保障隔音基布在纬编间隔织布内的位置稳定性及应用稳定性。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卡接凸块和定位母扣;所述卡接凸块设置于所述隔音基布远离所述纬编间隔织布的侧壁,所述定位母扣设置于所述纬编间隔织布上,所述卡接凸块与所述定位母扣相连,使所述隔音基布定位于所述纬编间隔织布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凸块和定位母扣扣合后,使隔音基布快速定位于纬编间隔织布内,进而有效减少了隔音基布在纬编间隔织布内出现自由位移,进而致使隔音基布难以起到吸音、降噪效果的现象。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隔音基布远离所述吸音涂层的侧壁设置有多条收音棉条。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音棉条在隔音基布上吸收噪音,对噪音进行初步吸音后再使噪音与隔音基布接触,此过程有助于衰减噪音,提高了降噪织物的吸音、降噪效果。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条所述收音棉条上设置有多个收音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音孔增大了收音棉条对噪音的吸收范围,使更多量的噪音可被收音棉条吸收,进而有效提高了降噪织物对噪音的衰减效果,减少了噪音进一步传播的现象。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4.1.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吸音布具备柔软、耐磨的特点,且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具备优秀的触感,大大提高了降噪织物的质感,可作为装饰织物以应用;当隔音基布在车体内使用时,隔音基布为人造革的一侧朝向乘车人员,隔音基布在降噪的同时,可替代车体内的原有零部件,以做装饰;当噪音传递至纬编间隔织布表面时,纬编间隔织布对部分噪音进行反射,另一部分噪音进入纬编间隔织布内部后,纬编间隔织布以内部多孔空间内滞留的空气对噪音进行吸收或滤波处理,进而有效衰减了噪音,达到了减缓噪音进一步传播的效果;隔音基布位于纬编间隔织布内部,使降噪织物具备多层隔音层,提高了降噪织物的吸音、降噪效果;
25.2.定位组件用于限定隔音基布在纬编间隔织布内的位置,保障隔音基布在纬编间隔织布内的位置稳定性及应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的竖直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安装通道和纬编间隔织布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音棉条、卡接凸块和隔音基布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隔音基布;11、吸音涂层;2、纬编间隔织布;21、安装通道;3、连接组件;31、纤维贴;32、刺毛贴;4、收音棉条;41、收音孔;5、定位组件;51、卡接凸块;52、定位母扣。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
32.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参照图1,人造革降噪织物包括隔音基布1和纬编间隔织布2。在本实施例中,隔音基布1为聚酯纤维吸音布,聚酯纤维吸音布其中一个侧壁通过涂覆树脂以形成人造革材质。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吸音布具备柔软、耐磨的特点,且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具备优秀的触感,大大提高了降噪织物的质感,可作为装饰织物以应用。吸音布当隔音基布在车体内使用时,隔音基布为人造革的一侧朝向乘车人员,隔音基布在降噪的同时,可替代车体内的原有零部件,以做装饰。隔音基布1通过聚酯纤维的多孔特性,使噪音在隔音基布1的多孔腔体内形成回流,以达到隔音效果。
34.参照图1和图2,纬编间隔织布2是以棉氨包芯纱作为经纬纱,通过纬编针织法制得的内腔中空的织物。在本实施例中,隔音基布1位于纬编间隔织布2内部,以起到双层隔音的效果。当噪音传递至纬编间隔织布2表面时,部分噪音由纬编间隔织布2进行反射,部分噪音进入纬编间隔织布2内部,纬编间隔织布2通过织布内滞留的空气对噪音进行吸收或滤波处理,以达到衰减噪音,减缓噪音进一步传播的效果。
35.参照图1和图2,纬编间隔织布2一侧设置有安装通道21,安装通道21用于使操作人员在纬编间隔织布2内安装隔音基布1或拆卸隔音基布1。安装通道21的侧壁内还设置有连接组件3,连接组件3用于快速关闭或开启安装通道21。
36.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为魔术贴,连接组件3包括纤维贴31和刺毛贴32。纤维贴31和刺毛贴32分别通过轧线缝合于安装通道21相对的侧壁内,当安装通道21需要关闭时,操作人员将纤维贴31和刺毛贴32相互靠近以粘结,进而以关闭安装通道21。当安装通道21需要打开时,操作人员用手拉动安装通道21相对的侧壁,即可使纤维贴31和刺毛贴32快速分离,进而以打开安装通道21。
37.参照图1,隔音基布1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吸音涂层11,在本实施例中,吸音涂层11是由无机纤维预先胶黏于隔音基布1上,再由胶黏剂喷涂于无机纤维外侧壁以形成的涂层。吸音涂层11通过自身的多孔层可有效吸收部分噪音,提高降噪织物的降噪效果。
38.参照图1和图3,隔音基布1远离吸音涂层11的侧壁胶黏固定有收音棉条4,在本实施例中,收音棉条4为吸音棉,收音棉条4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收音棉条4用于提高隔音基布1对噪音的吸收效果,减少噪音的进一步传播。
39.参照图3,每条收音棉条4上还设置有收音孔41,收音孔41用于增大收音棉条4对噪音的吸收面积。收音孔41增大了收音棉条4对噪音的吸收范围,进而减少了穿过降噪织物的噪音数量,提高了降噪织物的降噪效果。
40.参照图1和图3,隔音基布1设置有收音棉条4的侧壁与纬编间隔织布2之间设置有定位组件5,定位组件5用于限定隔音基布1在纬编间隔织布2内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位
组件5为子母扣,定位组件5包括卡接凸块51和定位母扣52。
41.参照图1,卡接凸块51通过轧线缝合于隔音基布1设置有收音棉条4的侧壁,所有卡接凸块51位于上下相邻的收音棉条4之间。定位母扣52通过轧线缝合于纬编间隔织布2的侧壁内,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定位母扣52对应一个卡接凸块51设置。操作人员同时按压靠近的卡接凸块51和定位母扣52时,卡接凸块51卡固于定位母扣52上,进而使得隔音基布1定位于纬编间隔织布2内。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人造革降噪织物的实施原理为:降噪织物用于减缓噪音的进一步传播,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吸音布具备柔软、耐磨的特点,且人造革材质的聚酯纤维具备优秀的触感,大大提高了降噪织物的质感,可作为装饰织物以应用。当隔音基布在车体内使用时,隔音基布为人造革的一侧朝向乘车人员,隔音基布在降噪的同时,可替代车体内的原有零部件,以做装饰。纬编间隔织布2可对噪音进行反射和吸收,降低噪音的传播强度。位于纬编间隔织布2内的隔音基布1、收音棉条4和吸音涂层11通过进一步吸收噪音,进而减缓噪音的进一步传播。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