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7:31: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埋设有金属片的基座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
3.该透镜驱动装置构成为,形成于基座部件的表面的多个导电图案的各个与埋设于基座部件的金属片的导通部导通。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23815号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8.然而,在上述的构成中,需要在基座部件的表面形成导电图案。因此,不能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能。
9.因此,期望的是提供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能的构成。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部件,具有开口;绝缘基板,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导电图案;透镜保持部件,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以及所述绝缘基板的上方,能够保持透镜体;以及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移动,至少具有线圈以及磁体而构成,所述基座部件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形成,在所述基座部件埋设有多个第一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分别具有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的外部端子部、连接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所述导电图案的连接部、及从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开口侧突出且从所述基座部件的内缘部露出的突出片,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突出片的上表面从所述基座部件露出,多个所述突出片的前端部以沿着所述基座部件的内缘部的方式排列地配置。
12.发明效果
13.上述的构成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能。
附图说明
14.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15.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6.图3是下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7.图4是可动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8.图5是固定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9.图6是可动线圈、上侧板簧、绝缘基板以及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20.图7是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21.图8是表示第一金属部件的外部端子部与绝缘基板的导电部的连接关系的图。
22.图9是可动侧部件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
23.图10是可动侧部件的构成要素的仰视图。
24.图11是上侧板簧的放大立体图以及俯视图。
25.图12是第一被加工件的立体图。
26.图13是上侧板簧的详细图。
27.图14是第二被加工件的立体图。
28.图15是第二被加工件的俯视图。
29.图16是表示埋设有金属部件的基座部件的图。
30.图17是端子部件的详细图。
31.图18是埋设有端子部件的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32.图19是埋设于基座部件的另一端子部件的立体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2···
透镜保持部件 3
···
可动线圈 4
···
壳体 4a
···
外壁部 4a1
···
第一侧板部 4a2
···
第二侧板部 4a3
···
第三侧板部 4a4
···
第四侧板部 4b
···
上表面部 4s
···
收纳部 5
···
磁体 5a
···
第一磁体 5b
···
第二磁体 5c
···
第三磁体 5d
···
第四磁体 6
···
板簧 7
···
金属部件 7a
···
第一金属部件 7b
···
第二金属部件 7c
···
第三金属部件 8
···
线 8a
···
第一线 8b
···
第二线 8c
···
第三线 8d
···
第四线 9
···
固定线圈 9a
···
第一固定线圈 9b
···
第二固定线圈 9c
···
第三固定线圈 9d
···
第四固定线圈 10
···
传感器 10a
···
第一传感器 10b
···
第二传感器 12
···
筒状部 12b
···
下侧台座部 12d
···
上侧台座部 12j
···
线圈支承部 12t
···
突起部 13
···
卷绕部 16
··
上侧板簧 16c
···
线固定部 16e
···
外侧部分 16f
···
连结部 16g
···
第一弹性臂部 16h
···
连接板部 16i
···
内侧部分 16p
···
板状部 16s
···
切断部 16x,16xa1、16xa2、16xb1、16xb2
···
贯通孔 17
···
绝缘基板 18
···
基座部件 18k
···
开口 18p
···
伸出部 19
···
凹部 19a
···
第一凹部 19b
···
第二凹部 26
···
下侧板簧 26e
···
外侧部分 26g
···
弹性臂部 26i
···
内侧部分 33
···
线材 33a
···
卷绕开始侧的端部 33b
···
卷绕结束侧的端部 52
···
凸缘部 72
···
突出部 101
···
透镜驱动装置 ad1~ad5
···
粘合剂 am
···
第二弹性臂部 aml
···
第二左侧弹性臂部 amr
···
第二右侧弹性臂部 ap
···
分离部 bp
···
基部 bt
···
弯曲部 cb
···
连接部 cm1
···
第一连结部件 cm2
···
第二连结部件 cma1
···
内侧连结部件 cma2
···
外侧连结部件 cn
···
连接部 ct
···
连结部 da
···
导电性粘合剂 ds
···
台阶 ed
···
埋设片 ed1
···
第一埋设片 ed2
···
第二埋设片 eg
···
延伸设置部 el,em
···
延长部 en
···
延伸部 es1、es2
···
端面 ep
···
第一延伸部 gl1、gl2
···
减振件 hn
···
窄幅部 hw
···
宽幅部 jd
···
光轴 lb
···
下侧部件 lp
···
左部分 mb
···
可动侧部
件 mh
···
磁体保持部件 mhb、mht
···
突起部 mk
···
轴向驱动机构 ne
···
内缘部 ne1、ne2
···
圆弧部分 nr
···
窄幅部 oe
···
外缘部 op
···
开口 pd
···
导电部 pn1
···
第一部分 pn2
···
第二部分 pr
···
凸部 pt
···
突出片 qp
···
部分 re
···
凹部 rg
···
固定侧部件 rk
···
径向驱动机构 rp
···
右部分 rs
···
缺口部 sd
···
焊料 se
···
第二延伸部 sp
···
线支承部 tf1~tf3
···
上表面 th1~th5
···
贯通孔 tk,tn
···
外部端子部 tp
···
部分 uf
···
上表面 wp1
···
第一被加工件 wp2
···
第二被加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示出壳体4从下侧部件lb分离的状态。图3是下侧部件lb的分解立体图,示出可动侧部件mb从固定侧部件rg分离的状态。图4是可动侧部件mb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固定侧部件rg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可动线圈3、上侧板簧16、绝缘基板17以及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示出了它们的电连接关系。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绝缘基板17附加了点图案。
[0036]
在图1~图6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以及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被拍摄体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0037]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含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壳体4以及下侧部件lb。
[0038]
壳体4是覆盖下侧部件lb的罩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冲压加工以及拉深加工等而制作。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壳体4不会给利用电磁力的驱动机构带来磁的不良影响。
[0039]
壳体4如图2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大致矩形筒状的外形。而且,壳体4具有大致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以及被设为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的大致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上表面部4b。在上表面部4b的中央形成有开口。外壁部4a包含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另外,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相对于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垂直地延伸。即,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另外,壳体4如图1所示,通过粘合剂接合于基座部件18而与基座部件18一同构成框体。
[0040]
下侧部件lb如图3所示,包含可动侧部件mb、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线8、绝缘基板17以及基座部件18。
[0041]
如图4所示,可动侧部件mb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
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移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轴向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移动的板簧6;以及供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板簧6固定的作为弹簧固定部件的磁体保持部件mh。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以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jd的方式构成。
[0042]
如图4所示,轴向驱动机构mk包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线圈3以及以与可动线圈3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磁体5。轴向驱动机构mk能够通过流经可动线圈3的电流与磁体5产生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jd上下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线圈3是绕组类型的线圈,包含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卷绕成环状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图4为了清楚起见,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由绝缘材料覆盖了表面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在图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中也相同。
[0043]
磁体5包含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分别是被磁化为两极的立方体形状的永磁体,内侧(与光轴jd对置的一侧)被磁化为s极,外侧被磁化为n极。图4用斜线图案示出了被磁化为n极的部分。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分别以与可动线圈3对置的方式与可动线圈3分离地配置。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也可以分别是内侧(与光轴jd对置的一侧)被磁化为n极,外侧被磁化为s极。
[0044]
磁体保持部件mh构成为能够保持磁体5。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保持部件mh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如图4所示,磁体保持部件mh是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环状的框体,在构成框体的4边各自的内侧配置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具体而言,第一磁体5a~第四磁体5d都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
[0045]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的板厚例如为20~70μm。板簧6包含配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z1侧的端面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z2侧的端面的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包含相互分离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与第二上侧板簧16b。
[0046]
上侧板簧16如图4所示,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部分(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二部分(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第一弹性臂部16g。图4示出了第一上侧板簧16a中的内侧部分16ia、两个外侧部分16ea以及两个第一弹性臂部16ga,并且示出了第二上侧板簧16b中的内侧部分16ib、两个外侧部分16eb以及两个第一弹性臂部16gb。
[0047]
另外,上侧板簧16被设为将线8与磁体保持部件mh相连。因此,外侧部分16e配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z1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16如图6所示,还包含固定于线8的线固定部16c、及位于外侧部分16e与线固定部16c之间的连结部16f。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如图6所示,包含一个内侧部分16ia、两个外侧部分16ea、两个第一弹性臂部16ga、两个连结部16fa、及两个线固定部16ca。同样,第二上侧板簧16b包含一个内侧部分16ib、两个外侧部分16eb、两个第一弹性臂部16gb、两个连结部16fb、及两个线固定部16cb。
[0048]
如图6所示,在线固定部16c形成有供线8的上端部插通且固定的贯通孔16x。具体而言,在第一上侧板簧16a中的两个线固定部16ca中的一方形成有供第一线8a的上端部插通且固定的贯通孔16xa1,在两个线固定部16ca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第二线8b的上端部插通且固定的贯通孔16xa2。同样,在第二上侧板簧16b中的两个线固定部16cb中的一方形成
有供第三线8c的上端部插通且固定的贯通孔16xb1,在两个线固定部16cb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第四线8d的上端部插通且固定的贯通孔16xb2。在本实施方式中,线8的上端部与上侧板簧16的线固定部16c通过焊料接合。
[0049]
在上侧板簧16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内侧部分16i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d(参照图4。)。而且,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面)。在上侧台座部12d的上表面(z1侧的面)形成有从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突起部12t(参照图4。)。内侧部分16i的固定通过将突起部12t插通于内侧部分16i所形成的贯通孔th1且涂敷粘合剂来实现。另外,内侧部分16i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向形成于内侧部分16i的贯通孔th1插通突起部12t且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关于使用了其他突起部的固定也相同。外侧部分16e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参照图4。)的上表面(z1侧的面)。在磁体保持部件mh的上表面(z1侧的面)形成有从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突起部mht(参照图4。)。外侧部分16e的固定通过向形成于外侧部分16e的贯通孔th2插通突起部mht且涂敷粘合剂来实现。
[0050]
如图4所示,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配置为关于光轴jd成为2次旋转对称。因此,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部件数量。另外,具有相同的形状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在空中。另外,具有相同的形状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不会给由4条线8(第一线8a~第四线8d)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带来不良影响。
[0051]
下侧板簧26如图4所示,构成为内侧形状成为大致圆形状。而且,下侧板簧26包含通过粘合剂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部分的两个内侧部分26i、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二部分的四个外侧部分26e、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26g。
[0052]
在下侧板簧26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内侧部分26i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台座部12b(参照图10的(b)。)。而且,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表面(z2侧的面)。在下侧台座部12b的下表面(z2侧的面)形成有凹部12r(参照图10的(b)。)。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在形成于内侧部分26i的贯通孔th4所对应的凹部12r涂敷粘合剂来实现。外侧部分26e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下表面(z2侧的面)。在磁体保持部件mh的下表面(z2侧的面)形成有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突起部mhb(参照图10的(b)。)。外侧部分26e的固定通过向形成于外侧部分26e的贯通孔th5插通突起部mhb且涂敷粘合剂来实现。
[0053]
线8构成为,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沿不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8例如是由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且弹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悬线,包含第一线8a~第四线8d。线8将磁体保持部件mh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一线8a~第四线8d分别如图3所示,下端部(z2侧的端部)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固定于基座部件18,并且上端部(z1侧的端部)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固定于上侧板簧16的线固定部16c。导电性粘合剂例如是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粘合剂。导电性粘合剂可以是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也可以是湿气固化型。在本实施方式中,线8的下端部焊接于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线支承部sp,上端部焊接于上侧板簧16的线固定部16c。
[0054]
另外,如图2所示,在磁体保持部件mh的四角安装有减振件gl1(也参照图3。)。减振件gl1是用于抑制线8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振动的部件。减振件gl1构成为能够根据线8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移动而弹性地伸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件gl1构成为能够不给线8的原本的动作带来影响地抑制线8的振动。具体而言,减振件gl1是通过用紫外线或者热量使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固化而形成的凝胶状阻尼件。减振件gl1也可以由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硅酮橡胶、或者紫外线固化性硅酮橡胶等其他材料形成。
[0055]
通过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由第一线8a~第四线8d支承为能够分别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即x轴方向与y轴方向移动。
[0056]
绝缘基板17是形成有导电图案的基板。绝缘基板17也可以是柔性印刷基板、刚性印刷基板以及柔性刚性印刷基板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基板17是多层基板,包含构成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径向驱动机构rk的固定线圈9。固定线圈9是通过导电图案形成于绝缘基板17的薄膜类型的线圈,如图3所示,包含第一固定线圈9a~第四固定线圈9d。固定线圈9可以是绕组类型,也可以是层叠类型。
[0057]
径向驱动机构rk包含使磁体保持部件mh沿与光轴jd垂直的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径向驱动机构以及使磁体保持部件mh沿分别与光轴jd及x轴垂直的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径向驱动机构。
[0058]
第一径向驱动机构包含设于绝缘基板17的第一固定线圈9a以及第三固定线圈9c、在z轴方向上与第一固定线圈9a对置地分离配置的第一磁体5a、及在z轴方向上与第三固定线圈9c对置地分离配置的第三磁体5c。
[0059]
第二径向驱动机构包含设于绝缘基板17的第二固定线圈9b以及第四固定线圈9d、在z轴方向上与第二固定线圈9b对置地分离配置的第二磁体5b、及在z轴方向上与第四固定线圈9d对置地分离配置的第四磁体5d。
[0060]
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安装在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主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例如包括主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主基板的拍摄元件。可动线圈3如图6所示,经由上侧板簧16、线8、基座部件18以及主基板连接于作为未图示的电流供给源的控制装置(控制电路)。固定线圈9经由绝缘基板17、基座部件18以及主基板连接于作为电流供给源的控制装置。因此,上侧板簧16以及线8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若在可动线圈3中流过电流,则轴向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电磁力。同样,若在固定线圈9中流过电流,则径向驱动机构rk产生沿着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的电磁力。
[0061]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基于轴向驱动机构mk的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离开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0062]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基于径向驱动机构rk的沿着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的另一个功能的移位功能(手抖校正功能)。
[0063]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透镜保持部件2。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
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所示,包含形成为沿光轴jd延伸的筒状部12、及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鍔状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通过粘合剂固定透镜体。另外,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以便粘合剂进入。即使在螺纹槽内固化的粘合剂从筒状部12剥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粘合剂的形状与螺纹槽的形状啮合来抑制透镜体的上下移动。但是,也可以省略螺纹槽。
[0064]
另外,在筒状部12中,在被拍摄体侧的端面设有上侧台座部12d,并且在拍摄元件侧的端面设有下侧台座部12b(参照图10的(b)。)。在上侧台座部12d安装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具体而言,在x1侧的上侧台座部12d载置且固定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在x2侧的上侧台座部12d载置且固定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在下侧台座部12b安装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通过粘合剂固定于下侧台座部12b。另外,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支承可动线圈3的线圈支承部12j。
[0065]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所示,还包含从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突出部72。突出部72包含第一突出部72a以及第二突出部72b。
[0066]
突出部72构成为卷绕并保持构成可动线圈3的线材33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突出部72a卷绕线材33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在第二突出部72b卷绕线材3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33b。
[0067]
卷绕于第一突出部72a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如图6所示,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可通电地连接于在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形成的连接板部16hb。另外,卷绕于第二突出部72b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33b如图6所示,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可通电地连接于在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形成的连接板部16ha。
[0068]
如图3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体保持部件mh利用板簧6连接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沿光轴jd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0069]
上侧板簧16也作为用于能够向可动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中的连接板部16ha经由导电性粘合剂可通电地连接于线材3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33b。另外,第一上侧板簧16a的线固定部16ca经由焊料可通电地连接于第一线8a以及第二线8b。而且,第一线8a以及第二线8b经由基座部件18可通电地连接于电流供给源。同样,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中的连接板部16hb经由导电性粘合剂可通电地连接于线材33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另外,第二上侧板簧16b的线固定部16cb经由焊料可通电地连接于第三线8c以及第四线8d。而且,第三线8c以及第四线8d经由基座部件18可通电地连接于电流供给源。另外,下侧板簧26由于没有电流流过,因此也可以由非导电性材料形成。另外,线材33与连接板部16h也可以通过焊料接合。
[0070]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5所示,俯视时具有矩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通过粘合剂固定绝缘基板1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形成有收容传感器10的凹部19。传感器10包含第一传感器10a以及第二传感器10b,凹部19包含第一凹部19a以及第二凹部19b。传感器10以安装于绝缘基板17的下侧(z2侧)的状态收容于凹部19内。具体而言,第一传感器10a收容于第一凹部19a内,第二传
感器10b收容于第二凹部19b内。
[0071]
传感器10设有两个以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0由霍尔元件构成,构成为测定根据传感器10受到的来自磁体5的磁场的大小而变化的输出电压,检测包含磁体5的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但是,传感器10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 resistive effect:gmr)元件、半导体磁阻(semiconductor magneto resistive:smr)元件、各向异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amr)元件、或者隧道磁阻(tunnel magneto resistive:tmr)元件等磁电阻元件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
[0072]
如图5所示,绝缘基板17是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多层基板,能够进行固定线圈9以及传感器10的各个与外部的通电。具体而言,在绝缘基板17上,除了固定线圈9以外,还包含用于安装传感器10的锡焊盘以及导电图案等(以下,称为“导电图案等”。)的构成。
[0073]
在基座部件18通过嵌入成形埋入有图7所示的包含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所形成的金属部件7。图7的(a)是从基座部件18抽出的状态的金属部件7的立体图,图7的(b)是埋入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金属部件7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7包含第一金属部件7a、第二金属部件7b以及第三金属部件7c。第一金属部件7a包含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第二金属部件7b包含右前金属部件7b1以及右后金属部件7b2。第三金属部件7c包含左前金属部件7c1以及左后金属部件7c2。
[0074]
第一金属部件7a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外部端子部tn、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的连接部cn、将外部端子部tn与连接部cn相连的连接部cb、及从连接部cn向开口18k侧突出且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突出片pt。
[0075]
具体而言,如图7的(b)所示,作为第一金属部件7a之一的第七端子部件7a7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第七外部端子部tn7(参照图7的(a)。)、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的第七连接部cn7、及从第七连接部cn7向开口18k侧突出且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第七突出片pt7。同样,作为第一金属部件7a的另一个的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第十二外部端子部tn12、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的第十二连接部cn12、及从第十二连接部cn12向开口18k侧突出且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第十二突出片pt12。
[0076]
另外,在图7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于第二端子部件7a2~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没有进行使用了参照附图标记与引出线的连接部cb的参照。然而,第二端子部件7a2~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也与第一端子部件7a1相同地具有连接部cb。
[0077]
另外,在图7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于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六端子部件7a6以及第八端子部件7a8~第十一端子部件7a11,没有进行使用了参照附图标记与引出线的外部端子部tn、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各自的参照。然而,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六端子部件7a6以及第八端子部件7a8~第十一端子部件7a11也与第七端子部件7a7以及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相同地具有外部端子部tn、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
[0078]
第二金属部件7b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面向开口18k的内缘部ne与外缘部oe之间延伸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将两个第一延伸部ep连结的连结部ct;沿与第一延伸部ep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延伸部se;供线8固定的线支承部sp;以及将第二延伸部se与线支承部sp连结的延长部el。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一端(内端)从内缘部ne向内侧
突出,并且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另一端(外端)从外缘部oe向外侧突出。第二延伸部se设为与第一延伸部ep相连,位于第二延伸部se的离开第一延伸部ep的位置的分离部ap(参照图7的(a)。)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
[0079]
具体而言,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之一的右前金属部件7b1具有:作为第一延伸部ep的右侧纵延伸部ep1以及左侧纵延伸部ep2;将右侧纵延伸部ep1与左侧纵延伸部ep2连结的连结部ct;作为第二延伸部se的右侧横延伸部se1以及左侧横延伸部se2;供第一线8a的下端部固定的线支承部sp;以及将右侧横延伸部se1与线支承部sp连结的延长部el。而且,位于右侧横延伸部se1的右端部的分离部ap1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位于左侧横延伸部se2的左端部的分离部ap2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延长部el的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内。关于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的另一个的右后金属部件7b2也相同。另外,在右后金属部件7b2的线支承部sp固定第四线8d的下端部。
[0080]
分离部ap的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构成带来第二金属部件7b难以从基座部件18剥离这一效果。
[0081]
第三金属部件7c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外部端子部tk、供线8固定的线支承部sp以及将外部端子部tk与线支承部sp连结的延长部em。
[0082]
具体而言,作为第三金属部件7c之一的左前金属部件7c1具有作为外部端子部tk的第十三外部端子部tk13、供第二线8b固定的线支承部sp、及将第十三外部端子部tk13与线支承部sp连结的延长部em。同样,作为第三金属部件7c的另一个的左后金属部件7c2具有作为外部端子部tk的第十四外部端子部tk14、供第三线8c固定的线支承部sp、及将第十四外部端子部tk14与线支承部sp连结的延长部em。
[0083]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tn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一金属部件7a的外部端子部tn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的连接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8的(a)是绝缘基板17的仰视图,图8的(b)是金属部件7的俯视图。另外,图8的(a)的虚线示出了各要素间的电连接关系。该各要素间的电连接通过形成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来进行。另外,在图8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用单点划线表示实际上不可视的固定线圈9。
[0084]
如图8的(b)所示,第一外部端子部tn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cn1。第一连接部cn1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而且,如图8的(a)所示,导电部pd1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第一端子。
[0085]
同样,第二外部端子部tn2连接于第二连接部cn2。第二连接部cn2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2。而且,导电部pd2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第二端子。
[0086]
第三外部端子部tn3连接于第三连接部cn3。第三连接部cn3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3。而且,导电部pd3连接于第一固定线圈9a的一端。
[0087]
第四外部端子部tn4连接于第四连接部cn4。第四连接部cn4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4。而且,导电部pd4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第一端子。
[0088]
第五外部端子部tn5连接于第五连接部cn5。第五连接部cn5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5。而且,导电部pd5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第二端子。
[0089]
第六外部端子部tn6连接于第六连接部cn6。第六连接部cn6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6。而且,导电部pd6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第三端子。
[0090]
第七外部端子部tn7连接于第七连接部cn7。第七连接部cn7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7。而且,导电部pd7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第四端子。
[0091]
第八外部端子部tn8连接于第八连接部cn8。第八连接部cn8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8。而且,导电部pd8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第三端子。
[0092]
第九外部端子部tn9连接于第九连接部cn9。第九连接部cn9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9。而且,导电部pd9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第四端子。
[0093]
第十外部端子部tn10连接于第十连接部cn10。第十连接部cn10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0。而且,导电部pd10连接于第二固定线圈9b的一端。
[0094]
第十一外部端子部tn11连接于第十一连接部cn11。第十一连接部cn11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1。而且,导电部pd11连接于第三固定线圈9c的一端。
[0095]
第十二外部端子部tn12连接于第十二连接部cn12。第十二连接部cn12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2。而且,导电部pd12连接于第四固定线圈9d的一端。
[0096]
另外,导电部pd1~导电部pd12是形成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的一部分,导电图案的导电部pd1~导电部pd12的部分在绝缘基板17的下表面露出。另外,第一固定线圈9a的另一端与第三固定线圈9c的另一端利用导电图案连接。同样,第二固定线圈9b的另一端与第四固定线圈9d的另一端也利用导电图案连接。
[0097]
通过上述的构成,与轴向驱动机构mk相关的电流例如如图6~图8所示,从第十三外部端子部tk13经由第二线8b、第一上侧板簧16a的线固定部16ca、连结部16fa、外侧部分16ea、第一弹性臂部16ga、内侧部分16ia、连接板部16ha、可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33b、卷绕部13、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第二上侧板簧16b的连接板部16hb、内侧部分16ib、第一弹性臂部16gb、外侧部分16eb、连结部16fb、线固定部16cb以及第三线8c流向第三金属部件7c的第十四外部端子部tk14,或者向其相反方向流动。
[0098]
与第一径向驱动机构相关的电流例如从第三端子部件7a3的第三外部端子部tn3经由第三连接部cn3、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3、第一固定线圈9a、第三固定线圈9c、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1以及第十一端子部件7a11的第十一连接部cn11流向第十一外部端子部tn11,或者向其相反方向流动。
[0099]
与第二径向驱动机构相关的电流例如从第十端子部件7a10的第十外部端子部tn10经由第十连接部cn10、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0、第二固定线圈9b、第四固定线圈9d、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12以及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的第十二连接部cn12流向第十二外部端子部tn12,或者向其相反方向流动。
[0100]
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上侧板簧16对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体保持部件mh的连接。图9是可动侧部件mb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
[0101]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9的(b)所示,在安装有可动线圈3的状态下配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内侧。在图9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透镜保持部件2附加了点图案。
[0102]
之后,如图9的(c)所示,在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72的线材33涂敷导电性粘合剂da。在图9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性粘合剂da附加了点图案。
[0103]
之后,如图9的(d)所示,上侧板簧1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上表面。在图9的(d)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上侧板簧16附加了点图案。具体而言,如图9的(d)所示,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d,上侧板簧
16的外侧部分16e载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端面es1。
[0104]
从上侧台座部12d向上方突出的四个突起部12t如图9的(d)所示那样插通于在内侧部分16i形成的贯通孔th1,并且如图9(e)所示那样涂敷粘合剂ad1。在图9(e)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粘合剂ad1、后述的粘合剂ad2、粘合剂ad3以及减振件gl2附加了点图案。其结果是,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然后,上侧板簧16的连接板部16h与突出部72所卷绕的线材33如图9的(d)所示那样利用导电性粘合剂da(参照图9的(c)。)接合。
[0105]
从端面es1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mht如图9的(d)所示,插通于在外侧部分16e形成的贯通孔th2。然后,如图9(e)所示,在插通于贯通孔th2的突起部mht的前端涂敷粘合剂ad2。另外,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在不同于贯通孔th2另一位置形成有贯通孔th3。然后,在贯通孔th3涂敷粘合剂ad3。其结果是,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另外,分别涂敷在形成于外侧部分16e的两个贯通孔的粘合剂带来能够抑制磁体保持部件mh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效果。
[0106]
另外,如图9(e)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体保持部件mh之间安装减振件gl2。
[0107]
减振件gl2是用于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振动的部件。减振件gl2构成为能够根据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移动而弹性地伸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件gl2构成为能够不给透镜保持部件2的原本的动作带来影响地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振动。具体而言,减振件gl2是通过用紫外线或者热量使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固化而形成的凝胶状阻尼件。减振件gl2也可以由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硅酮橡胶、或者紫外线固化性硅酮橡胶等其他材料形成。
[0108]
如此,上侧板簧16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上侧。
[0109]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下侧板簧26对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体保持部件mh的连接。图10是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构成要素的磁体保持部件mh、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以及磁体5的仰视图。
[0110]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0的(b)所示,在安装有可动线圈3的状态下配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内侧。图10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透镜保持部件2附加了点图案。
[0111]
下侧板簧26如图10的(c)所示,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下表面。在图10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下侧板簧26附加了点图案。
[0112]
下侧板簧26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部分的两个内侧部分26i、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二部分的四个外侧部分26e、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26g。在两个内侧部分26i分别形成两个贯通孔th4,在四个外侧部分26e分别形成有贯通孔th5。
[0113]
具体而言,如图10的(b)以及图10的(c)所示,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台座部12b,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载置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端面es2。
[0114]
如图10的(b)以及图10的(c)所示,下侧板簧26以形成于内侧部分26i的贯通孔th4与形成于下侧台座部12b的凹部12r对应的方式配置于下侧台座部12b上,并且如图10的(d)所示被涂敷粘合剂ad4。其结果是,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在图10的(d)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粘合剂ad4以及后述的粘合剂ad5附加了点图案。
[0115]
从端面es2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mhb如图10的(c)所示那样插通于在外侧部分26e形成的贯通孔th5,并且如图10的(d)所示那样被涂敷粘合剂ad5。其结果是,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
[0116]
如此,下侧板簧26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下侧。
[0117]
磁体5如图10(e)所示,通过粘合剂(未图示。)安装于磁体保持部件mh。在图10(e)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磁体5附加了点图案。
[0118]
接下来,参照图11,详细地说明将透镜保持部件2、磁体保持部件mh以及线8连接的上侧板簧16。图11是上侧板簧16的放大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1的(a)是由图6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的放大立体图。图11的(b)是图11的(a)所示的部分的俯视图。
[0119]
如图11所示,上侧板簧16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外侧部分16e、设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第一弹性臂部16g、位于外侧部分16e的外侧的板状部16p、及被设为将外侧部分16e与板状部16p相连的连结部16f。以下的说明涉及第一上侧板簧16a的一端部(第一线8a所固定的部分),但对于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另一端部(第二线8b所固定的部分)、第二上侧板簧16b的一端部(第三线8c所固定的部分)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另一端部(第四线8d所固定的部分)也可以同样适用。
[0120]
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具有内侧部分16ia、外侧部分16ea、第一弹性臂部16ga、板状部16pa以及连结部16fa。
[0121]
板状部16p位于外侧部分16e的外侧(远离光轴jd的一侧),经由连结部16f连接于外侧部分16e。另外,板状部16p包含线固定部16c以及切断部16s而构成。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的板状部16pa包含第一线8a(参照图6。)所固定的线固定部16ca以及切断部16sa。而且,如图11的(b)所示,在位于比线固定部16ca更远离光轴jd的一侧的板状部16pa的外缘部形成有凹状的缺口部rs。切断部16sa具有隔着缺口部rs而分离的两个部分(左切断部16sal以及右切断部16sar)。即,左切断部16sal以及右切断部16sar设于缺口部rs的两侧。
[0122]
更具体而言,如图11的(b)所示,沿着外缘部的缺口部rs的宽度尺寸w1比缺口部rs的深度尺寸dp1大,并且比左切断部16sal的宽度尺寸w2大,并且比右切断部16sar的宽度尺寸w3大。
[01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切断部16sal与右切断部16sar如图11的(b)所示,形成为在俯视时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为了使基于切断用激光的切断变得容易。但是,左切断部16sal与右切断部16sar也可以形成为俯视时位于相互不同的直线上。
[0124]
连结部16fa具有:从板状部16pa向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en;以及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臂部am,一端部与外侧部分16ea相连,并且另一端部与延伸部en相连。具体而言,第二弹性臂部am如图11的(a)所示,包含: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一端部与外侧部分16ea的第一部分pn1相连,并且另一端部与延伸部en相连;以及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一端部与外侧部分16ea的第二部分pn2相连,并且另一端部与延伸部en相连。
[0125]
而且,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bt。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以及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分别具有三个弯曲部bt(第一弯曲部bt1~第三弯曲部bt3)。
[0126]
具体而言,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以及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分别包含向外侧(向
离开光轴jd的方向)突出的u字状的第一弯曲部bt1。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的第一弯曲部bt1与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的第一弯曲部bt1经由延伸部en相互相连。而且,板状部16pa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的第一弯曲部bt1与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的第一弯曲部bt1之间。即,板状部16pa的一部分配置为夹在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的第一弯曲部bt1与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的第一弯曲部bt1之间。图11的(b)的单点划线l1是将第二左侧弹性臂部aml的第一弯曲部bt1的最外侧的点(位于距光轴jd最远位置的点)与第二右侧弹性臂部amr的第一弯曲部bt1的最外侧的点(位于距光轴jd最远位置的点)连结的虚拟线。而且,该单点划线l1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横穿形成于板状部16pa的贯通孔16xa1。另外,在贯通孔16xa1中插通且固定第一线8a的上端部。
[0127]
延伸部en包含与第二弹性臂部am相连的宽幅部hw和具有比板状部16pa的宽度尺寸w4小的宽度尺寸w5的窄幅部hn。第二弹性臂部am构成为从宽幅部hw分支而延伸。即,板状部16pa构成为经由一个窄幅部hn而连接于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
[0128]
上述的构成带来能够提高第二弹性臂部am的设计自由度的效果。例如上述的构成带来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弹性臂部am的全长调整为所希望的长度的效果。
[0129]
接下来,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中的焊接工序以及分离工序进行说明。图12是包含上侧板簧16以及第一连结部件cm1的第一被加工件wp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2的(a)是安装壳体4之前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示出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磁体保持部件mh以及线8的状态的第一被加工件wp1。图12的(b)是焊接了线8的状态的第一被加工件wp1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2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一被加工件wp1附加了细的点图案。在图12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一连结部件cm1附加了粗的点图案。
[0130]
图13是从第一连结部件cm1切去的上侧板簧16的详细图。具体而言,图13的(a)是由图12的(b)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2的放大俯视图。图13的(b)是由图2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3的放大侧视图。另外,在图13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线固定部16c中的焊料sd附加了细的点图案,对第一连结部件cm1附加了粗的点图案,对第一连结部件cm1中的加热用激光所照射的范围st附加了十字图案。另外,在图13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线固定部16c中的焊料sd附加了细的点图案。
[0131]
第一被加工件wp1是在以第一上侧板簧16a与第二上侧板簧16b同时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的方式利用第一连结部件cm1连结第一上侧板簧16a与第二上侧板簧16b的状态下提供的金属板。第一被加工件wp1在使用粘合剂ad1~粘合剂ad3(参照图9(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体保持部件mh的上侧板簧16被焊接于线8之后通过切断用激光切断。其结果是,构成第一被加工件wp1的第一连结部件cm1被从上侧板簧16切去。具体而言,为了将第一连结部件cm1从上侧板簧16切去而使用的切断用激光沿由图12的(b)的单点划线表示的切断线cl照射。切断线cl包含第一切断线cl1~第四切断线cl4。即,第一被加工件wp1沿第一切断线cl1~第四切断线cl4的各个被照射切断用激光且被切断。更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的一端由沿第一切断线cl1照射的切断用激光从第一连结部件cm1切去,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另一端由沿第二切断线cl2照射的切断用激光从第一连结部件cm1切去。另外,第二上侧板簧16b的一端由沿第三切断线cl3照射的切断用激光从第一连结部件cm1切去,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另一端由沿第四切断线cl4照射的切断用激光从第
一连结部件cm1切去。
[0132]
更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焊接工序以及分离工序。在焊接工序中,如图13的(a)所示,向从板状部16p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g照射加热用激光,线8的上端部与设于板状部16p的线固定部16c被焊接。在焊接工序之后进行的分离工序中,由切断用激光在第一切断线cl1处切断第一连结部件cm1,板状部16p与延伸设置部eg分离。
[0133]
线8的上端部焊接于设于板状部16p的线固定部16c。具体而言,如图13的(b)所示,第一线8a的上端部焊接于设于第一上侧板簧16a的板状部16pa的线固定部16ca。
[0134]
另外,在分离工序之后中,在板状部16pa上,在比线固定部16ca靠外侧(远离光轴jd的一侧)的位置设有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切断部16sa。而且,切断部16sa的切断面相对于板状部16pa的板面(上表面)倾斜地形成。图13的(b)的虚线l2表示包含切断部16sa的切断面的虚拟平面,虚线l3表示包含板状部16pa的板面(上表面)的虚拟平面。而且,图13的(b)的角度θ表示在切断部16sa的切断面与板状部16pa的板面(上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图13的(b)所示的例子中,角度θ成为小于90度的锐角。
[0135]
另外,如图13的(a)所示,在第一被加工件wp1以跨越板状部16pa与延伸设置部eg的方式形成有开口op。而且,位于开口op的一侧的部分在分离工序中被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分离。具体而言,位于开口op的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部分即板状部16pa在分离工序中被从位于开口op的外侧(远离光轴jd的一侧)的部分即延伸设置部eg分离。
[0136]
在分离工序中,延伸设置部eg从板状部16pa的分离如图13的(a)所示,通过沿由单点划线表示的第一切断线cl1向板状部16pa与延伸设置部eg之间照射切断用激光来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工序中使用的切断用激光与在焊接工序中使用的加热用激光不同。例如切断用激光由与加热用激光不同的光源生成。但是,切断用激光也可以由与加热用激光相同的光源生成。
[0137]
如图13的(a)所示,延伸设置部eg的与延伸设置方向(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开口op的宽度尺寸w6比延伸设置部eg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开口op的尺寸dp2大。另外,开口op的宽度尺寸w6比位于开口op的两侧的部分各自的宽度尺寸大。即,开口op的宽度尺寸w6比位于开口op的左侧的左部分lp的宽度尺寸w7大,并且比位于开口op的右侧的右部分rp的宽度尺寸w8大。
[0138]
另外,图11所示的缺口部rs构成了开口op的一部分。因此,开口op的宽度尺寸w6与图11的(b)所示的缺口部rs的宽度尺寸w1相同。另外,左部分lp的宽度尺寸w7与图11的(b)所示的左切断部16sal的宽度尺寸w2相同,右部分rp的宽度尺寸w8与图11的(b)所示的右切断部16sar的宽度尺寸w3相同。
[0139]
在图13的(a)所示的例子中,加热用激光向延伸设置部eg中的范围st内照射。而且,通过加热用激光施加到延伸设置部eg的热量经由左部分lp以及右部分rp向板状部16pa传递,而且向涂敷于板状部16pa的上表面的焊膏传递。另外,延伸设置部eg经由窄幅部nr连接于第一连结部件cm1的剩余的部分。这是为了抑制通过加热用激光施加于延伸设置部eg的热量逸散到第一连结部件cm1的剩余的部分。
[0140]
受到来自板状部16pa的热量的焊膏熔融而具有流动性,如图13的(a)的细的点图案所示,在板状部16pa之上朝向延伸设置部eg在径向上扩展。开口op抑制熔融的焊膏超过第一切断线cl1而向延伸设置部eg侧扩展。具体而言,若熔融的焊膏达到开口op的内侧(靠
近光轴jd的一侧)的边缘,则以避免开口op的方式向左部分lp以及右部分rp的至少一方扩展。即,熔融的焊膏在达到开口op的内侧(靠近光轴jd的一侧)的边缘之后,沿与径向正交的方向等径向以外的方向扩展,可抑制超过第一切断线cl1而向延伸设置部eg侧扩展。另外,熔融的焊膏的一部分如图13的(b)所示,沿着第一线8a,通过形成于线固定部16ca的贯通孔16xa1(参照图11的(b)。)也达到板状部16pa(线固定部16ca)的下侧(z2侧)。
[0141]
之后,熔融的焊膏冷却固化而成为焊料sd。在图13中,冷却固化的焊料sd由细的点图案表示。
[0142]
之后,利用切断用激光在第一切断线cl1处切断第一连结部件cm1,包含延伸设置部eg的第一连结部件cm1被从板状部16pa切去。
[0143]
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板簧16不包含构成为能够照射加热用激光的延伸设置部eg。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无需在收纳部4s内准备用于容纳延伸设置部eg的空间。因此,只要使用该制造方法,就可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0144]
接下来,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基座部件18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4以及图15是包含金属部件7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详细图。具体而言,图14的(a)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立体图。图14的(b)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之前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4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二被加工件wp2附加了粗的点图案。在图14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金属部件7附加了细的点图案。图15的(a)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俯视图。图15的(b)是一部分(内侧连结部件cma1)被切去的状态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俯视图,与图15的(a)对应。另外,在图15的(a)以及图15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二被加工件wp2中的位于包含基准面的虚拟平面上的部分附加了细的点图案,对第二被加工件wp2中的不位于包含基准面的虚拟平面上的部分附加了粗的点图案。基准面例如相当于第二被加工件wp2的材料即金属板的未加工的表面。即,图15示出了被附加细的点图案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上。
[0145]
第二连结部件cm2是在通过注射成形制作基座部件18时在模具内将金属部件7固定于规定位置所用的部件,包含内侧连结部件cma1以及外侧连结部件cma2。
[0146]
内侧连结部件cma1是配置于金属部件7的内侧的放射形状的连结部件。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内侧连结部件cma1分别连结于构成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参照图7的(a)。),并且连结于构成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之一的右前金属部件7b1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内端(参照图7的(a)。),并且连结于构成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的另一个的右后金属部件7b2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内端(参照图7的(a)。)。
[0147]
外侧连结部件cma2是配置于金属部件7的外侧的框状的连结部件。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外侧连结部件cma2连结于构成右前金属部件7b1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外端(参照图7的(a)。),并且连结于构成右后金属部件7b2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各自的外端(参照图7的(a)。),并且连结于作为第三金属部件7c之一的左前金属部件7c1,并且连结于作为第三金属部件7c的另一个的左后金属部件7c2。
[0148]
图14的(b)的单点划线表示切断用激光所照射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被加工件wp2如图14的(a)所示那样以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固定,并且通过切断用激光切断。其结果是,内侧连结部件cma1以及外侧连结部件cma2被从金属部件7切去。
[0149]
接下来,参照图16,对埋设有从第二连结部件cm2切去的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
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埋设有从第二连结部件cm2切去的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图。具体而言,图16的(a)是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图16的(b)是基座部件18的仰视图,图16的(c)是基座部件18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金属部件7附加了粗的点图案。
[0150]
构成了第一金属部件7a的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分别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外部端子部tn、连接于绝缘基板17(参照图8的(a)。)的导电图案(导电部pd)的连接部cn、及从连接部cn向开口18k侧突出且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突出片pt。突出片pt的前端部从面向基座部件18的开口18k的内缘部ne向内侧突出。
[0151]
而且,如图16的(a)所示,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的上表面从基座部件18露出,多个突出片pt的前端部以沿着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的方式排列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突出片pt1~第七突出片pt7各自的前端部以沿着内缘部ne中的中心角约为110度的圆弧部分ne1的方式排列地配置,第八突出片pt8~第十二突出片pt12各自的前端部以沿着内缘部ne中的中心角约为70度的另一圆弧部分ne2的方式排列地配置。另外,图16的(a)用虚线表示圆弧部分ne1以及圆弧部分ne2各自的范围。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多个突出片pt的前端部也可以不以沿着内缘部ne的方式等间隔地排列,也可以等间隔地排列。
[0152]
另外,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的下表面与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的上表面相同,如图16的(b)所示那样从基座部件18露出。即,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以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方式局部地埋设于基座部件18。
[0153]
另外,在基座部件18中埋设有第二金属部件7b。第二金属部件7b如图16的(a)所示,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与外缘部oe之间延伸的第一延伸部ep。第一延伸部ep的一端(内端)从内缘部ne向内侧突出,并且第一延伸部ep的另一端(外端)从外缘部oe向外侧突出。
[0154]
另外,第一延伸部ep隔着开口18k分别设于基座部件18的两侧。具体而言,如图16的(a)所示,在基座部件18的前侧(x1侧)配置有右前金属部件7b1的第一延伸部ep,在基座部件18的后侧(x2侧)配置有右后金属部件7b2的第一延伸部ep。
[0155]
另外,第一延伸部ep在基座部件18的两侧各配置有两个。具体而言,如图16的(a)所示,在基座部件18的前侧(x1侧)配置有构成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右侧纵延伸部ep1以及左侧纵延伸部ep2,在基座部件18的后侧(x2侧)配置有构成右后金属部件7b2的右侧纵延伸部ep1以及左侧纵延伸部ep2。该构成带来能够防止第二金属部件7b的扭曲这一效果。
[0156]
另外,隔着开口18k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配置为位于同一直线上。具体而言,如图16的(a)所示,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前侧(x1侧)的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右侧纵延伸部ep1、及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后侧(x2侧)的右后金属部件7b2的右侧纵延伸部ep1配置为位于单点划线l4上。同样,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前侧(x1侧)的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左侧纵延伸部ep2、及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后侧(x2侧)的右后金属部件7b2的左侧纵延伸部ep2配置为位于单点划线l5上。
[0157]
另外,第二金属部件7b构成为具有将两个第一延伸部ep彼此连结的连结部ct。具体而言,如图16的(a)所示,右前金属部件7b1具有将右侧纵延伸部ep1与左侧纵延伸部ep2连结的连结部ct。同样,右后金属部件7b2具有将右侧纵延伸部ep1与左侧纵延伸部ep2连结的连结部ct。
[0158]
另外,第一延伸部ep遍及延伸方向的整个区域(全长)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
出。而且,埋设第一延伸部ep的部分中的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与第一延伸部ep的上表面成为一个面。具体而言,如图16的(c)所示,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右侧纵延伸部ep1的上表面tf1、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左侧纵延伸部ep2的上表面tf2以及埋设第一延伸部ep的部分中的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tf3成为一个面。关于右后金属部件7b2也相同。
[0159]
另外,在第二金属部件7b上以与第一延伸部ep相连的方式设有沿与第一延伸部ep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se。而且,第二延伸部se的离开第一延伸部ep的位置处的分离部ap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另外,第二延伸部se的剩余的部分(分离部ap以外的部分)遍及延伸方向的整个区域(全长)地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
[0160]
具体而言,如图16的(a)所示,在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之一的右前金属部件7b1上以与第一延伸部ep相连的方式设有沿与第一延伸部ep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se。更具体而言,作为第二延伸部se之一的右侧横延伸部se1设为与作为第一延伸部ep之一的右侧纵延伸部ep1相连,作为第二延伸部se的另一个的左侧横延伸部se2设为与作为第一延伸部ep的另一个的左侧纵延伸部ep2相连。
[0161]
位于离开右侧纵延伸部ep1的位置的右侧横延伸部se1的分离部ap1(也参照图7。)经由延长部el与线支承部sp相连。另外,分离部ap1在连接于延长部el的部位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位于离开左侧纵延伸部ep2的位置的左侧横延伸部se2的分离部ap2(也参照图7。)构成了左侧横延伸部se2的前端部。另外,分离部ap2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关于作为第二金属部件7b的另一个的右后金属部件7b2也相同。
[0162]
另外,第一延伸部ep的上表面与突出片pt的上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具体而言,如图15的(a)以及图15的(b)所示,第二被加工件wp2构成为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右侧纵延伸部ep1的上表面tf1(参照图16的(c)。)、右前金属部件7b1的左侧纵延伸部ep2的上表面tf2(参照图16的(c)。)、及突出片pt的上表面uf位于同一平面上。图15的(b)的附加了细的点图案的部分表示位于同一平面上。
[0163]
接下来,参照图17以及图18,详细地说明第一金属部件7a。图17详细示出第一金属部件7a中的一个即第六端子部件7a6。具体而言,图17的(a)是第六端子部件7a6的六面图。图17的(b)是第六端子部件7a6的上方立体图。图17的(c)是第六端子部件7a6的下方立体图。图18是埋设有第六端子部件7a6的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4的(a)的虚线所包围的范围r4内的部分的放大图。具体而言,图18的(a)是范围r4内的部分的下方立体图,图18的(b)是范围r4内的部分的上方立体图。另外,在图18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金属部件7附加了点图案。
[0164]
另外,以下的说明主要涉及第六端子部件7a6,但也同样可以应用于第一端子部件7a1~第五端子部件7a5以及第七端子部件7a7~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的各个。特别是,为了在焊接时使重要的热容量对齐,期望的是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的各个中的连接部cn为同一形状。
[0165]
第六端子部件7a6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第六外部端子部tn6、连接于绝缘基板17(参照图8的(a)。)的导电图案(导电部pd6)的第六连接部cn6、将第六外部端子部tn6与第六连接部cn6相连的第六连接部cb6、及如图18的(b)所示那样从第六连接部cn6向开口18k
侧突出而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第六突出片pt6。
[0166]
具体而言,第六连接部cn6具有基部bp、从基部bp向绝缘基板17侧即上侧(z1侧)突出的凸部pr。而且,如图18的(b)所示,基部bp的上表面与第六突出片pt6的上表面uf6位于相同的高度。即,基部bp的上表面与第六突出片pt6的上表面uf6位于同一平面上。
[0167]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pr通过半冲孔加工形成。因此,在第六连接部cn6的里侧(z2侧)形成凹部re。但是,凸部pr也可以通过其他加工方法形成。
[0168]
凸部pr构成为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接合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pr与导电部pd的接合通过在对凸部pr的表面与位于凸部pr的周围的基部bp的表面涂敷焊膏、并且配置成凸部pr与导电部pd对置的状态下向位于凸部pr的里侧的凹部re照射加热用激光来实现。即,凸部pr与导电部pd的接合通过焊接实现。
[016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bp的上表面(参照图18的(b)。)以及第六突出片pt6的上表面uf6(参照图18的(b)。)是基准面(参照图15中的附加了细的点图案的部分。)的一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上。即,第一金属部件7a以使用于连接部cn(凸部pr)与导电部pd的接合的焊膏所涂敷的面(基部bp的上表面)成为与基准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埋入于基座部件18。因此,该构成不需要对第一金属部件7a实施弯曲加工,带来能够容易地实现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的效果。
[0170]
在基部bp的外周,如图17的(a)以及图17的(b)所示,在比基部bp低的位置设有相对于基部bp形成台阶ds而向外侧突出的埋设片ed。埋设片ed也称为薄片(tab)。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埋设片ed包含第一埋设片ed1以及第二埋设片ed2。在本实施方式中,埋设片ed与凸部pr相同地通过半冲孔加工形成。但是,埋设片ed也可以通过其他加工方法形成。
[0171]
另外,埋设片ed如图18的(b)所示,包含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地埋设于基座部件18。基座部件18构成为供埋设片ed埋设的部分tp的厚度tk1比第六突出片pt6埋设的部分qp的厚度tk2厚。
[0172]
该构成带来第六端子部件7a6难以从基座部件18剥离这一效果。
[0173]
接下来,参照图19,详细地说明作为第一金属部件7a的另一个的第七端子部件7a7。图19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七端子部件7a7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9的(a)是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第七端子部件7a7的上方立体图,相当于图14的(a)的虚线所包围的范围r4内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9的(b)是第七端子部件7a7的上方立体图,示出了图19的(a)中的基座部件18的图示被省略时的状态。另外,在图19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金属部件7附加了点图案。
[0174]
第七端子部件7a7在具有弯曲成j字状的第七连接部cb7这一点与具有直线状的第六连接部cb6的第六端子部件7a6等其他端子部件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其他端子部件共同。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详细说明不同部分。
[0175]
具体而言,第七连接部cb7构成为比第七外部端子部tn7向外侧(作为远离光轴jd的一侧的y1侧)延伸之后折回。这是为了避开收容第一传感器10a的第一凹部19a。另外,这是因为,基座部件18的端部(y1侧的端部)与第七外部端子部tn7之间的距离dx1(参照图16的(b)。)和基座部件18的端部(y1侧的端部)与第六外部端子部tn6等其他外部端子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0176]
如图19的(a)所示,基座部件18的伸出部18p构成为能够覆盖比基座部件18的外缘
部oe向外侧(y1侧)延伸的第七连接部cb7的外端部。另外,伸出部18p构成为作为将壳体4安装于下侧部件lb时的定位部发挥功能。
[0177]
通过该构成,第七端子部件7a7能够避免与第一凹部19a的干扰,但能够将第七外部端子部tn7配置于适当的位置。
[0178]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如图3所示,具备:可动侧部件mb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轴向驱动机构mk;作为悬线的线8,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支承线8的下端部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基座部件18;以及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径向驱动机构rk,使可动侧部件mb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0179]
而且,可动侧部件mb例如如图4所示,具有: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以及作为弹簧固定部件的磁体保持部件mh,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且供上侧板簧16固定。
[0180]
而且,上侧板簧16例如如图11所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一部分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体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二部分的外侧部分16e;设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臂部16g;位于外侧部分16e的外侧的板状部16p;以及被设为将外侧部分16e与板状部16p相连的连结部16f。
[0181]
而且,线8的上端部焊接于设于板状部16p的线固定部16c,在板状部16p上,在比线固定部16c靠外侧的位置设有上侧板簧16的切断部16s。
[0182]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这是因为,透镜驱动装置101在线固定部16c与外侧部分16e之间不具有以往的构成中的突出部。另外,突出部是被设为在进行悬线与线固定部之间的焊接时能够照射用于加热线固定部的激光的部分。
[0183]
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位于比线固定部16c远离光轴jd的一侧的板状部16p的外缘部形成有凹状的缺口部rs。而且,切断部16s也可以隔着缺口部rs分别设于两侧。
[0184]
该构成能够减小由切断用激光切断的切断部16s的长度(宽度尺寸)。另外,该构成例如如图13的(a)所示,对被切断且从线固定部16c(板状部16p)切去的第一连结部件cm1提供被照射用于焊接的加热用激光的范围st。因此,凹状的缺口部rs能够抑制熔融的焊料移动到范围st内,能够防止熔融的焊料被照射加热用激光。
[0185]
切断部16s的切断面例如也可以如图13的(b)所示那样相对于板状部16p的板面倾斜地形成。例如切断用激光也可以在上侧板簧16的上侧(z1侧)从设置于光轴jd的附近的激光源相对于板状部16p的板面倾斜地照射。该构成在上侧板簧16被切断用激光切断时,能够防止例如磁体保持部件mh等上侧板簧16以外的部件被照射切断用激光。
[0186]
上侧板簧16也可以形成为,沿着板状部16p的外缘部的缺口部rs的宽度尺寸w1例如如图11的(b)所示那样比缺口部rs的深度尺寸dp1大,并且比位于缺口部rs的两侧的切断部16s各自的宽度尺寸w2、w3大。即,上侧板簧16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图13的(a)所示的开口op的宽度尺寸w6比深度尺寸dp1大,并且比位于开口op的两侧的部分各自的宽度尺寸w7、w8大。
[0187]
该构成能够抑制在线8与线固定部16c之间的焊接时熔融的焊料移动到从板状部16p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g。
[0188]
连结部16f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具有:从板状部16p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en;以
及两个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臂部am,一端部分别与外侧部分16e的分离的两个部位相连,并且另一端部与延伸部en相连。而且,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也可以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bt。
[0189]
该构成由于能够通过第二弹性臂部am弹性变形来抑制线8的过度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8的断裂或者压弯等。
[0190]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连结部16f构成为,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各自的另一端部合流而与一个延伸部en相连,该一个延伸部en与板状部16p相连。然而,连结部16f也可以构成为,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分别经由单独的延伸部en而与板状部16p相连。
[0191]
两个第二弹性臂部am的弯曲部bt例如也可以如图11的(b)所示,包含分别向外侧突出的u字状的第一弯曲部bt1。在该情况下,u字状的第一弯曲部bt1的一端部也可以彼此经由延伸部en相互相连。而且,上侧板簧16也可以构成为板状部16p的一部分位于两个u字状的第一弯曲部bt1之间。
[0192]
该构成带来能够加长第二弹性臂部am的长度的效果。因此,该构成能够提高上侧板簧16的设计自由度。
[0193]
延伸部en如图11的(b)所示,也可以具有窄幅部hn,该窄幅部hn具有比板状部16p的宽度尺寸w4小的宽度尺寸w5。
[0194]
该构成在进行线8与线固定部16c之间的焊接时能够抑制传递到线固定部16c的热量通过延伸部en向外部逸散。
[019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焊接工序,通过对从板状部16p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g照射加热用激光,将线8的上端部与设于板状部16p的线固定部16c焊接;以及在焊接工序之后将板状部16p与延伸设置部eg分离的分离工序。
[0196]
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可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这是因为,通过对最终从板状部16p切去的延伸设置部eg照射加热用激光,可实现线8与线固定部16c之间的焊接。即,这是因为,透镜驱动装置101被制造成用于照射加热用激光的部分不包含于最终产品。
[0197]
也可以以横跨板状部16p与延伸设置部eg的方式形成开口op。在该情况下,在分离工序中,位于开口op的一侧的部分能够容易地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分离。
[0198]
另外,分离工序也可以通过向板状部16p与延伸设置部eg之间照射切断用激光来进行。在该情况下,向板状部16p与延伸设置部eg之间照射的切断用激光也可以相对于上侧板簧16的板面倾斜地照射以形成图13的(b)所示那样的切断部16s。该分离工序在上侧板簧16被切断用激光切断时,能够防止例如磁体保持部件mh等上侧板簧16以外的部件被切断用激光照射。
[0199]
另外,在焊接工序中使用的加热用激光的光源可以与在分离工序中使用的切断用激光的光源不同,也可以相同。
[0200]
延伸设置部eg的与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开口op也可以形成为,其宽度尺寸w6如图13的(a)所示那样比延伸设置部eg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开口op的尺寸dp2大,并且比位于开口op的两侧的部分各自的宽度尺寸w7、w8大。该构成能够抑制在进行线8与线固定部16c之间的焊接时熔融的焊料移动到从板状部16p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eg。
[020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具有开口18k的基座部件18;配置于
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且形成有导电图案的绝缘基板17;配置于基座部件18以及绝缘基板17的上方且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轴向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相对于基座部件18移动,至少具有可动线圈3以及磁体5而构成。基座部件18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形成。而且,在基座部件18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埋设有多个第一金属部件7a(第一端子部件7a1~第十二端子部件7a12)。第一金属部件7a分别具有从基座部件18露出的外部端子部tn、连接于绝缘基板17的导电图案的连接部cn、及从连接部cn向开口18k侧突出且从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露出的突出片pt。连接部cn的上表面以及突出片pt的上表面uf从基座部件18露出。多个突出片pt的前端部以沿着基座部件18的内缘部ne的方式排列地配置。
[0202]
该构成不需要在基座部件18上形成导电图案,因此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性能。另外,该构成构成为连接部cn经由突出片pt与内侧连结部件cma1相连,因此能够提高基座部件18内的第一金属部件7a的引绕的自由度。另外,内侧连结部件cma1是配置于开口18k内的第二被加工件wp2的一部分,并且是最终被切断而从第一金属部件7a切去的部件。
[0203]
连接部cn的下表面以及突出片pt的下表面也可以与连接部cn的上表面以及突出片pt的上表面uf相同,构成为从基座部件18露出。
[0204]
该构成在进行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时,能够利用模具等按压连接部cn以及突出片pt,因此能够提高基座部件18内的第一金属部件7a的定位精度。
[0205]
连接部cn例如如图17的(a)所示,也可以具有基部bp与从基部bp向绝缘基板17侧即上方突出的凸部pr。在该情况下,连接部cn例如也可以如图18的(b)所示那样构成为,基部bp的上表面与突出片pt的上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
[0206]
该构成能够在基部bp与绝缘基板17之间设置焊料等接合材料,因此能够实现连接部cn与绝缘基板17的导电部pd(导电图案)之间的接合材料下的良好的连接。另外,该构成在连接部cn与突出片pt之间不需要弯折。另外,连接部cn例如也可以如图18的(a)所示那样构成为,基部bp的下表面与突出片pt的下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
[0207]
例如如图17的(a)所示,也可以在基部bp的外周在比基部bp低的位置设有在与基部bp之间具有台阶ds而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埋设片ed。在该情况下,埋设片ed也可以包含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而埋设于基座部件18。而且,基座部件18例如也可以如图18的(b)所示那样构成为,供埋设片ed埋设的部分tp的厚度tk1比供突出片pt埋设的部分qp的厚度tk2厚。
[0208]
该构成能够抑制连接部cn从基座部件18剥离、脱落。
[0209]
例如如图16的(a)所示,也可以在基座部件18埋设有第二金属部件7b。在该情况下,第二金属部件7b也可以具有在面对基座部件18的开口18k的内缘部ne与外缘部oe之间延伸的第一延伸部ep。而且,也可以是,第一延伸部ep的一端从内缘部ne向内侧突出,并且第一延伸部ep的另一端从外缘部oe向外侧突出。
[0210]
该构成例如如图15的(a)所示,利用内侧连结部件cma1保持连接部cn,因此能够提高第一金属部件7a在基座部件18内的引绕的自由度。另外,内侧连结部件cma1是配置于开口18k内且和第一延伸部ep与突出片pt相连且最终被切断而从金属部件7切去的部件。
[0211]
第一延伸部ep也可以如图16的(a)所示那样隔着开口18k分别设于基座部件18的两侧。该构成带来能够使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时的金属部件7的姿势稳定化的效果。
[0212]
另外,第一延伸部ep也可以在基座部件18的两侧各配置两个。该构成带来能够抑
制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时的金属部件7的扭曲的效果。
[0213]
另外,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部ep也可以例如如图16的(a)所示那样配置为位于同一直线上。该构成带来能够使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时的金属部件7的姿势更加稳定化的效果。
[0214]
另外,第二金属部件7b也可以具有将两个第一延伸部ep彼此连结的连结部ct。该构成带来能够提高第二金属部件7b的刚性的效果。
[0215]
另外,第一延伸部ep也可以构成为在延伸方向的整个区域(全长)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在该情况下,如图16的(c)所示,埋设第一延伸部ep的部分中的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tf3与第一延伸部ep的上表面tf1、tf2也可以成为一个面。该构成不需要对第一延伸部ep实施弯曲加工,带来能够容易地实现基座部件18的嵌入成形的效果。
[0216]
另外,例如如图16的(a)所示,也可以在第二金属部件7b以与第一延伸部ep相连的方式设有沿与第一延伸部ep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se。在该情况下,位于第二延伸部se的离开第一延伸部ep的位置的分离部ap也可以向下方侧弯折,并且上表面埋设于基座部件18。该构成带来能够抑制第一延伸部ep从基座部件18剥离的效果。
[0217]
另外,基座部件18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延伸部ep的上表面与突出片pt的上表面uf位于相同的高度。该构成带来能够防止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形状变得复杂的效果。
[0218]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被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制。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没有矛盾,就可以适当地组合。
[0219]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线8的下端部固定于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线支承部sp,但也可以固定于与基座部件18重叠的印刷布线基板或者绝缘基板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