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7:29: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设置有可动式显示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设置在摄像设备中的一些电子取景器(在下文中,简称为“取景器”)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取景器能够在取景器收纳于主体中的状态(收纳状态)与取景器从主体突出的状态(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日本特开2015-227901号公报公开的摄像设备中,在不使用时,取景器收纳在照相机主体中,并且在使用时,取景器因杆操作而朝向照相机主体的上部滑动,并且取景器转变成突出状态。
3.在日本特开2015-227901号公报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因为取景器在突出状态下不能转动,所以不能根据拍摄者的拍摄姿势改变取景器的角度。
4.另外,能够收纳在摄像设备的主体中的取景器被构造成能够沿光轴方向在取景器目镜部得以使用的位置与取景器目镜部无法使用的位置之间滑动。也就是,当取景器被收纳时,取景器位于取景器被插入的不使用时的位置,从而能够节省空间。因此,如果位置因在操作期间与取景器目镜的非期望接触而从使用时的位置改变成不使用时的位置,则可能损害用户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提供如下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设置有能够在收纳于主体中的状态与从主体突出的状态之间移动的取景器,并且该电子设备能够抑制可转动的取景器在突出状态下向非期望状态的转变。
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是如下电子设备,其能够在显示器收纳于主体中的收纳状态与显示器从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显示器包括:取景器,其具有能够移动的目镜部;和限制单元,其被构造成限制目镜部的移动,其中,如果取景器在突出状态下绕着正交于目镜部的移动方向的轴线转动,则限制单元限制目镜部的移动。
7.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8.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9.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整体构造的框图。
10.图3a至图3c是处于取景器单元突出的状态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11.图4是示出取景器单元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12.图5是示出取景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13.图6a和图6b是示出取景器基板单元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14.图7a至图7c是示出取景器单元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5.图8是示出取景器顶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16.图9a至图9c是示出取景器单元的各部件如何组装的分解立体图。
17.图10是示出滑动锁定杆单元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18.图11a和图11b示出了取景器单元的滑动锁定机构。
19.图12a至图12d示出了取景器单元的滑动操作和倾斜操作。
20.图13示出了通过滑动锁定杆操作的状态切换。
21.图14a和图14b示出了取景器单元的滑动锁定杆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22.现在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各图中,为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重复描述。尽管本实施方式描述的是设置有可动式取景器的摄像设备的适用例,但是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设置有可动式显示单元的各种电子装置。
23.参照图1a和图1b,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构造例。图1a和图1b是摄像设备1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取景器单元20被收纳的状态。图1a是摄像设备1的正面立体图,图1b是摄像设备1的背面立体图。在图1a所示的摄像设备1中,将摄像设备1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定义为x方向,并且将当从被摄体侧观察时的右侧定义为正向侧。将摄像设备1的上下方向(竖直方向)定义为y方向,并且将上侧定义为正向侧。y方向是取景器单元20从收纳状态向突出状态移动的方向。将镜筒单元2的光轴方向定义为z方向,并且将被摄体侧定义为正向侧。其它图中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基于图1a中的定义。
24.摄像设备1由设置有成像光学系统的镜筒单元2和设备主体(在下文中,称作“主体”)构成。镜筒单元2在被收纳时退回到摄像设备1中。主体设置有小型可动式电子取景器(evf)。主体设置有摄像元件(未示出),并且通过对穿过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的多个拍摄透镜形成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图像数据。另外,在主体中,设置有供处理电路搭载的主基板、副基板等,处理电路将从摄像元件获得的图像数据转换成数字信息。
25.主体设置有多个操作构件。释放钮3布置在主体的上表面,并且当用户进行全按操作时,开始拍摄操作,从而将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未示出)上。变焦杆4是布置在释放钮3的外周的能够转动的操作构件,并且根据转动操作进行变焦操作。电源钮5用于在电源钮5被用户按压的on状态(使用状态)与off状态(不使用状态)之间切换。显示装置6设置在摄像设备1的背面,并且用于确认待拍摄的被摄体并重现和显示所拍摄的图像。
26.摄像设备1的主体由用作外装构件的正面盖7、背面盖8和顶盖9覆盖。顶盖9具有用于形成摄像设备1的上部的外观面的部分和用于形成取景器单元20的开口9a的部分。侧盖10形成外观面的位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侧面的一部分。
27.取景器单元20以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由锁定机构保持在主体内。释放杆11保持在侧盖10上、能够滑动操作。当用户操作释放杆11时,取景器单元20的锁定被释放,从而使取景器单元20因施力构件(参见图4中的突出弹簧38)而沿摄像设备1的y方向向上突出。
28.图2是示出包括镜筒单元2和主体的摄像系统的构造例的框图。光学系统具有拍摄透镜201和具有光圈功能的快门202。镜筒200覆盖包括拍摄透镜201的部分,以便减少污垢。
29.摄像单元203包括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的摄像元件。摄像元件将通过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a/d转换
器204将来自摄像单元203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者将来自音频控制器205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时序生成单元207由存储控制器208和系统控制器209控制,并且将时钟信号和控制信号供给到摄像单元203、a/d转换器204、音频控制器205和d/a转换器210。
30.图像处理单元211对来自a/d转换器204的输出数据和存储在存储器212中的数据进行诸如像素插值、调整大小和颜色转换等的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11对通过摄像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计算,系统控制器209基于计算结果进行曝光控制、距离测量控制等。因而,进行ttl(相机取景)系统的af(自动对焦)处理、ae(自动曝光)处理和ef(闪光灯预闪)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11还基于使用通过摄像获取的图像数据得到的计算处理的结果,进行ttl系统的awb(自动白平衡)处理。
31.a/d转换器204的输出数据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11和存储控制器208或者直接经由存储控制器208写入存储器212。存储器212存储通过麦克风213获取的音频数据、拍摄后的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以及在构成图像文件时添加给图像的诸如文件头等的信息。存储器212具有足以存储预定数量的静止图像、预定时间的运动图像和音频数据的存储容量。
32.压缩/解压单元214将如下数据写入存储器212:在该数据中,已经读取了随着作为触发器的快门202的操作而存储在存储器212中的所拍摄图像,并且已经通过使用自适应离散余弦变换(adct)等进行了压缩处理。压缩/解压单元214还将如下数据写入存储器212:在该数据中,已经从存储器212读取了压缩图像,并且已经进行了解压处理。通过压缩/解压单元214写入存储器212的图像数据是由系统控制器209进行过文件转换的,并且经由记录介质i/f(接口)216记录在记录介质215中。
33.存储器212是还用作图像显示存储器的存储器。图像显示单元217从d/a转换器210获取写入存储器212的显示图像数据,并且将它们显示出来。从麦克风213输出的音频信号经过由放大器等构成的音频控制器205通过a/d转换器204转换成数字信号,随后通过存储控制器208存储在存储器212中。相比之下,记录介质215的所记录音频数据读入存储器212、经由d/a转换器210由音频控制器205处理,然后从扬声器218生成声音。
34.系统控制器209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并且控制整个摄像设备。系统存储器219存储用于系统控制器209的操作的常量、变量、程序等。非易失性存储器220能够电擦除和记录,并且使用eeprom(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220。
35.操作单元221、模式选择开关222、快门钮223和电源开关224例示为用于各种操作指令的操作部件。操作单元221由各种钮和触摸板构成。模式选择开关222用于切换成诸如静止图像拍摄、连续拍摄、运动图像拍摄、再现等的各种模式。快门开关(sw1、sw2)的状态由快门钮223的操作决定。第一开关sw1通过对快门钮223的半按操作而接通,并且提供用于开始诸如af处理、ae处理、awb处理和ef处理等的操作的指令。第二开关sw2通过对快门钮223的全按操作而接通,并且提供用于开始一系列摄像处理(从读取来自摄像单元203的信号到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介质215)操作的指令。用户在观察图像显示单元217的屏幕时,对方向键或设定钮等进行设定,因而能够操作图标或触摸板。电源开关224用于切换电源的接通和断开。
36.电源控制器225对电池等进行检测,并且基于检测结果和来自系统控制器209的指令,控制dc-dc转换器并对通电块等进行切换控制。电源控制器225控制针对包括记录介质215在内的各部件的电力供给。电源单元226包括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ac适配器等。电源单
元226和电源控制器225通过电源连接器连接。
37.rtc(实时时钟)227内部保持有电源单元,并且独立于来自电源单元226的电力供给计时。当系统启动时,系统控制器209通过使用从rtc227获取的日期和时间数据进行时序控制。记录介质安装/取出检测单元228检测记录介质215是否安装于记录介质插槽,并且将检测信号输出给系统控制器209。通信单元229根据各种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处理。通信连接器230(在无线通信中为天线)通过通信单元229使摄像设备1与外部装置通信连接。
38.检测单元231包括稍后描述的检测传感器基板(在图5中为检测传感器基板71),并且检测取景器41是否已经被拉出(extract)以及是否处于可用状态。检测单元231通过使用利用机械和光学方法的传感器进行检测。当检测单元231检测到取景器41处于可用状态,并且进一步检测到用户观察取景器41时,系统控制器209进行控制以切换图像显示单元217上的显示图像以在取景器41的屏幕上显示图像。用户能够确认显示在取景器41的屏幕上的图像。
39.接下来,将参照图3a至图3c描述取景器单元20的操作。图3a至图3c是摄像设备1的用于解释使取景器单元20突出的操作的背面立体图。图3a示出了取景器单元20因布置于摄像设备1的侧盖10的释放杆11的操作而从收纳状态沿y方向向上突出的状态。目镜窗22固定于目镜部28。传感器窗23设置在目镜窗22的上侧。传感器窗23位于穿过内部目镜传感器72(参见图5)的光路上。目镜传感器72检测到用户观察目镜部28,并且将用于切换图像显示的信号输出给取景器单元20。
40.取景器单元20从图3a的突出状态向图3b的状态转变。图3b示出了在取景器单元20的突出状态下目镜部28朝向主体部的背面方向(-z方向)拉出的状态。允许在该状态下使用取景器单元20,并且用户能够在观察目镜部28的屏幕的同时确认例如待拍摄的被摄体图像以及所拍摄图像的再现和显示。
41.图3c示出了包括目镜部28的取景器41在图3b所示的可用状态下绕着x轴(x方向上的轴线)转动的状态。取景器41最多转动到目镜部28与顶盖9平行的角度,即大约90度。此时,目镜窗22面向摄像设备1的上方( y方向)。因此,用户能够从摄像设备1的上表面侧确认待拍摄的被摄体图像以及所拍摄图像的再现和显示。
42.接下来,参照图4,将描述取景器单元20的构造。图4是取景器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取景器单元20包括外装盖21、弹出机构单元31、取景器41和取景器基板单元51。外装盖21是覆盖取景器41的侧面和正面的覆盖构件。外装盖21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并且构成主体的外表面。
43.弹出机构单元31能够沿y方向滑动,并且使取景器单元20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切换。基体板32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由金属材料形成的两个引导棒33和33通过铆接固定于基体板32。锁定销32a通过铆接固定于基体板32。各引导棒33形成有凸缘形状部33a,其一部分沿径向扩大。以能够绕着x方向上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基体板32的铰链装置81保持在基体板32的y方向上的上部。
44.取景器保持件30由树脂材料形成。两个引导棒33和33插在取景器保持件30中以沿y方向可滑动地保持引导棒33。当引导棒33的凸缘形状部33a与取景器保持件30接触时,确定取景器单元20突出时的y方向上的位置。取景器保持件30在相对于前盖7(参见图1a)定位之后固定。
45.两个突出弹簧38和38是容纳在取景器保持件30内部的弹性构件。突出弹簧38沿 y方向对相应的引导棒33施力。副板35是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的构件。副板35定位并固定于取景器保持件30,使得副板35的一部分接触并压靠突出弹簧38和38的端部。
46.弹出锁定杆36由沿x方向突出的铆接销37可转动地保持于副板35。弹出(在下文中,还称作“pu”)锁定杆36包括锁定爪36a。施力弹簧34通过将其一端锁定于pu锁定杆36、其另一端锁定于副板35而被保持。施力弹簧34沿一个方向对pu锁定杆36施力。当用户操作图1a的释放杆11时,pu锁定杆36绕着铆接销37转动。
47.在取景器单元20被收纳的状态下,基体板32的锁定销32a由pu锁定杆36的锁定爪36a锁定。即,通过这些构件之间的锁定关系维持收纳状态。当使用取景器单元20时,pu锁定杆36因释放杆11(参见图1a)的操作而转动,以释放锁定销32a的锁定。通过突出弹簧38的力进行取景器单元20的突出操作。
48.将参照图5的分解立体图描述取景器41的构造。取景器41具有显示装置46、目镜部28、透镜保持件42和引导筒43。透镜保持件42保持将从显示装置46发出的光束向目镜部28引导的光学构件(透镜组)。目镜部28能够沿着光学构件(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移动。
49.引导筒43是以能够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透镜保持件42的引导构件。引导轴44穿过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引导轴44是能够以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引导引导筒43的构件。引导轴44的一端固定于固定筒45。引导筒43在其侧面具有多个锁定爪43c。设置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的外周的密封构件43b密封固定筒45与引导筒43之间的间隙,由此实现防尘结构。
50.目镜部28通过引导筒43的位于侧面的锁定爪43c锁定于引导筒43。当用户沿z方向拉出目镜部28时,由引导轴44可枢转支撑的引导筒43与引导筒43内部的透镜保持件42一体地平移,从而使取景器41变得可供使用。
51.显示单元保持件47是用于显示装置46的保持构件,其中显示装置46利用双面胶带粘合固定。显示单元保持件47在其侧面设置有锁定爪47a,并且通过形成在固定筒45中的锁定部45a而一体化。显示单元盖48是覆盖显示装置46的背面的覆盖构件,并且定位和固定于固定筒45。固定筒45设置有螺钉座45b,用于固定于稍后描述的臂板82(参见图7a)。
52.凸轮构件61布置在引导筒43的内侧,与布置在引导筒43外侧的屈光度调节杆60一体化,可滑动地嵌合于引导筒43。当屈光度调节杆60转动时,透镜保持件42通过凸轮构件61在引导筒43的内侧沿z方向移动。即,用户能够通过转动屈光度调节杆60来调节取景器的屈光度。
53.检测传感器基板71是与目镜传感器72和拉出检测传感器73电连接的柔性布线构件。目镜传感器72检测到用户正在观察目镜部28,并且输出用于将图像显示从显示装置6(参见图1b)切换成取景器单元20的信号。拉出检测传感器73检测到目镜部28被拉出,并且输出用于激活目镜传感器72的信号。检测传感器基板71与目镜传感器72和拉出检测传感器73一起安装。目镜传感器72和拉出检测传感器73包括在图2所示的检测单元231中。
54.将参照图6a和图6b描述取景器基板单元51的构造。取景器基板单元51设置在取景器41与弹出机构单元31之间。图6a是当从上表面侧观察取景器基板单元51时的分解立体图,图6b是从背面侧观察取景器基板53时的立体图。取景器基板53固定于取景器基板底座52。
55.取景器基板53在其上表面侧具有连接器53a,并且与从显示装置46布线的柔性板连接。取景器基板53在其背面侧具有连接器53b和连接器53c。连接器53b与检测传感器基板71连接。连接器53c与用于传输来自摄像设备1中的主基板(未示出)的图像信号等的柔性基板(未示出)连接。
56.转动锁定构件54是用于锁定固定筒45的构件,并且受到施力弹簧55沿一个方向的施力。转动锁定轴56穿过转动锁定构件54,并且转动锁定轴56的两端由取景器基板底座52支撑。即,转动锁定构件54是绕着转动锁定轴56朝向固定筒45转动的构件。转动锁定轴56可以与转动锁定构件54形成为一体。
57.转动锁定构件54处于被目镜部28的侧面覆盖的状态,直到取景器单元20从收纳状态移动到沿 y方向突出的状态为止。在这种状态下,转动锁定构件54不能沿固定筒45的锁定释放的方向转动。因此,当取景器单元20从收纳状态移动到突出状态时,取景器41维持在安全锁定状态而不向非预期状态转变。
58.当目镜部28沿-z方向被拉出时,转动锁定构件54从目镜部28的侧面露出。即,在这种状态下,转动锁定构件54能够沿固定筒45的锁定释放的方向转动。取景器41变得在固定筒45被转动锁定构件54的锁定被释放的状态下能够转动。
59.接下来,参照图7a至图7c,将描述铰链装置81的构造。铰链装置81使取景器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摄像设备1的主体连接。该转动是绕着x轴的运动。图7a是铰链装置81的分解立体图。图7b和图7c是转动轴单元的放大图。铰链装置81具有基体板32、臂板82、铆接销83和盘簧84。
60.基体板32是用作取景器单元20的结构构件的部件,并且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基体板32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引导棒33和33、外装盖21以及取景器基板单元51(参见图4)。基体板32包括第一侧面32c和第二侧面部32d。这些侧面平行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方向(z方向)并平行于取景器单元20的移动方向(y方向)。第一侧面32c和第二侧面32d分别设置有孔32f。孔32f附近形成有转动限制部32g。
61.平面部32e在基体板32中沿y方向延伸,并且在 z方向上位于比第一侧面32c和第二侧面32d远的位置。彼此平行的第一侧面32c和第二侧面32d与平面部32e连接。即,第一侧面32c、第二侧面32d和平面部32e在正交于取景器单元20的移动方向的截面(xz平面)中大致形成为u字形。
62.臂板82是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的臂构件,并且包括第一臂82a和第二臂82b。第一臂82a和第二臂82b通过沿x方向延伸的连接部82c连接。第一臂82a和第二臂82b均具有孔82d。孔82d附近设置有沿孔82d的轴向延伸的弯折部82e。
63.基体板32的孔32f和臂板82的孔82d同轴配置。由图7a中的虚线所示的转动轴线70a是取景器41转动所绕的中心轴线。当臂板82向上转动大约90度时,臂板82的弯折部82e与基体板32的转动限制部32g接触,从而限制了取景器41的向上转动角度。
64.铆接销83在插入基体板32的孔32f、臂板82的孔82d和盘簧84的孔84a的状态下被铆接。因而,臂板82以能够绕着转动轴线70a转动的方式与基体板32连接,并且防止铆接销83脱落。由于盘簧84固定在沿转动轴线方向弯折的状态,所以施加了取景器41绕着转动轴线70a转动时的转动扭矩。
65.通过以上构造,臂板82能够相对于基体板32保持在任意转动位置。在本实施方式
中,尽管描述了盘簧84仅布置在转动轴线70a的一侧(-x侧)的示例,但是盘簧84可以布置在转动轴线70a的两侧。
66.接下来,参照图8,将描述取景器顶部单元91的构造。取景器顶部单元91是形成取景器单元20的位于外观侧的上表面的构件。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时的取景器顶部单元91的分解立体图。
67.取景器单元20的位于外观侧的上表面被顶盖构件92的盖部92a覆盖。顶盖构件92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孔92b。孔92b同轴地位于顶盖构件92的各侧面,使得用作顶盖构件92的转动轴线的台阶螺钉93插入。孔92b设置在取景器41的转动轴线70a(图7a)的z方向上的目镜部28侧。
68.在臂板82中,与顶盖构件92的孔92b同轴地设置有两个螺钉孔82f。螺钉孔82f均位于与第一臂82a和第二臂82b中的每一者的孔82d分离的端部附近,并且支撑用作顶盖构件92的转动轴线的台阶螺钉93。两个台阶螺钉93分别插入顶盖构件92的孔92b,并且通过拧入贯通臂板82的螺钉孔82f而固定。结果,顶盖构件92和臂板82以能够绕着由图8中的虚线所示的转动轴线80b转动的方式彼此连接。
69.顶盖施力构件94是通过对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制得的大致形成为u字形并且具有两个孔94a的构件。顶盖构件92的隐藏面(背面)设置有两个轴92c。这些轴插入顶盖施力构件94的孔94a,顶盖施力构件94通过热铆接固定于顶盖构件92。顶盖施力构件94具有多个弹性变形部94b。当弹性变形部94b钩住臂板82的连接部82c时,顶盖施力构件94朝向臂板82对顶盖构件92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使用板簧作为用于朝向臂板82对顶盖构件92施力的部件的构造。可以使用诸如扭力弹簧和橡胶等的弹性构件。
70.将参照图9a至图9c描述取景器单元20的组装。图9a至图9c是示出如何组装取景器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9a示出了将取景器41安装到弹出机构单元31之前的状态。取景器41的固定筒45设置有固定螺钉座45b和45b。臂板82设置有用于供取景器固定螺钉85插入的两个孔82g和82g。
71.在弹出机构单元31的铰链装置81中,在臂板82转动大约90度的状态下,将取景器41组装并定位在臂板82处。取景器固定螺钉85穿过臂板82的孔82g并紧固于固定筒45的螺钉座45b,从而使取景器41固定于臂板82。由于铰链装置81被单元化在相对于弹出机构单元31预先可转动地保持的状态,所以有利于取景器41的组装。
72.图9b示出了取景器41固定于臂板82的状态。在图9b所示的状态下,将显示装置46的柔性板46a和从取景器41布线的检测传感器基板71分别连接到取景器基板53的连接器53a和53b(参见图6a和图6b)。随后,使取景器基板单元51相对于基体板32定位并通过螺钉86固定。
73.图9c示出了取景器41绕着转动轴线70a沿图9b中的箭头a的方向转动的状态。将外装盖21从取景器的光轴方向上的前侧组装到基体板32并通过多个螺钉87固定。结果,作为结构构件的基体板32的第一侧面32c、第二侧面32d、平面部32e以及目镜部28的侧壁28a被外装盖21覆盖。
74.参照图10,将描述取景器41中的滑动锁定杆单元101的构造。图10是示出滑动锁定杆单元10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滑动锁定杆单元101包括滑动锁定杆102、施力弹簧103、转动轴104、保持件构件105和紧固螺钉106。
75.滑动锁定杆(在下文中,称作“锁定杆”)102具有供转动轴104插入穿过的孔状部102a。将转动轴104插入施力弹簧103和锁定杆102的孔状部102a。在这种状态下,将转动轴104的前端104a铆接到保持件构件105。锁定杆102具有稍后描述的锁定部102b(图11a和图11b)。
76.通过紧固螺钉106将保持件构件105安装到固定筒45。固定筒45设置有与紧固螺钉106对应的固定部45c,从而将保持件构件105固定到固定筒45。因而,将滑动锁定杆单元101安装到固定筒45。锁定杆102在受到施力弹簧103沿一个转动方向施力的状态下可转动地保持于转动轴104。
77.将参照图11a和图11b描述锁定杆102的操作。图11a示出了在取景器41处、在沿 z方向插入目镜部28所在的位置处的锁定杆102的转动位置。图11b示出了在沿-z方向拉出目镜部28所在的位置处的锁定杆102的转动位置。
78.图11a所示的目镜部28沿 z方向插入。锁定杆102被施力弹簧103(图10)可转动地施力和保持。锁定杆102以能够绕着转动轴104转动的方式沿图11a的右图中的箭头b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被施力。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杆102的锁定部102b位于比形成在目镜部28中的止动壁28b更朝向取景器单元20的内部、即朝向-x方向的位置。因此,目镜部28能够沿-z方向滑动。
79.图11b所示的目镜部28沿-z方向被拉出。锁定杆102因稍后描述的构造而沿着与图11a的右图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可转动地移动。即,锁定杆102绕着转动轴104沿图11b的右图中的箭头c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杆102的锁定部102b位于与形成于目镜部28的止动壁28b在投影上重叠的位置。因此,限制了目镜部28沿z方向的滑动。
80.参照图12a至图12d所示的操作图,将描述取景器单元20的操作与目镜部28的滑动锁定机构之间的关系。图12a示出了取景器41弹出且目镜部28被插入的状态。图12b示出了目镜部28从图12a的状态拉出的状态。
81.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目镜部28在取景器41不进行倾斜转动(俯仰)的状态下沿平行于取景器内部的光轴方向的方向(图12b中的箭头d的方向)可滑动地被保持。
82.图12c示出了正在弹出的取景器41进一步向上倾斜转动的状态。图12d示出了取景器41从图12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倾斜转动90度的状态。90度是该构造中的最大角度。在图12c和图12d所示的状态下,目镜部28沿平行于取景器内部的光轴方向的方向(箭头e和箭头f的方向)的滑动操作被锁定杆102限制。
8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户进行取景器41的倾斜转动操作期间和之后,目镜部28的滑动操作被限制。如果用户无意按压了目镜部28,则能够防止目镜部28沿插入方向滑动。
84.接下来,参照图13,将详细描述锁定构件(锁定杆102)执行允许目镜部28滑动的状态与目镜部28的滑动被限制的状态之间的切换的构造。图13是示出取景器41倾斜转动预定角度的状态的立体图。该状态表示目镜部28沿-z方向被拉出、向上倾斜转动并停止。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杆102处于图11b所示的位置,并且与目镜部28的止动壁28b接触,以限制滑动操作。凸轮形状部52a形成于取景器基板底座52,并且转动锁定构件54布置于取景器基板底座52。凸轮形状部52a被形成为作为在取景器41被转动锁定构件54锁定的状态(图12a和图12b)下与锁定杆102接触的结果进行转动操作。
85.参照图14a和图14b,将描述用于使凸轮形状部52a和锁定杆102转动操作的方法。
图14a示出了在不使取景器41倾斜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转动锁定构件54进行锁定的状态。锁定杆102形成有与凸轮形状部52a接触的滑动面102c。在图14a的状态下,滑动面102c受到取景器基板底座52的凸轮形状部52a的加压,并且锁定杆102沿图14a的右侧的箭头g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由于锁定杆102的锁定部102b位于比形成在目镜部28中的止动壁28更朝向取景器单元内部(-x方向)的位置,所以目镜部28能够沿光轴方向滑动。
86.图14b示出了取景器41倾斜转动并且转动锁定构件54的锁定释放的状态。锁定杆102的滑动面102c与凸轮形状部52a分离,取景器41因施力弹簧103(参见图10)而沿由图14b的右侧的箭头h所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由于锁定杆102的锁定部102b位于与形成于目镜部28的止动壁28b投影重叠的位置,所以限制了目镜部28沿光轴方向的滑动操作。
87.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取景器单元能够在电子取景器单元收纳于主体中的收纳状态与电子取景器单元从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转变,并且取景器单元的目镜部能够沿透镜的光轴方向在拉出位置与插入位置之间移动。与取景器的倾斜操作连动地改变锁定构件的转动位置,允许在目镜部能够移动的状态与目镜部的移动被限制或阻止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由能够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且在突出状态下能够转动的取景器的不期望状态导致的便利性下降,并且能够防止对摄像设备的损坏。
88.(其它实施方式)
89.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90.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当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这些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91.本技术要求2020年12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0-209338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