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注塑模具及脱模方法与流程

2022-06-01 07:46: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注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及脱模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采用柔性塑胶注塑而成的注塑件,通常对于注塑模具型腔具有一定的附着力,一般需要使用人工或者机械手让其脱模,比较影响生产效率。所以如何实现注塑件的自动化脱模是现在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及脱模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公模仁与用于承托所述公模仁的公模板,所述公模仁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注塑件的模腔,所述公模板通过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公模仁内穿设有用于将所述注塑件顶出所述模腔的斜销与第一顶针,所述支撑结构内侧设置有二次顶出机构,所述斜销和第一顶针由所述二次顶出机构驱动,能够从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移动,所述公模板上设置有能够容所述斜销穿过的斜槽,所述斜销用于抵接注塑件的一端为锁合端,所述斜销在沿所述斜槽滑动的过程中,所述锁合端能够与所述注塑件在锁合与拆分状态间切换;所述斜销与第一顶针在处于所述第一高度状态下时,所述注塑件处于所述模腔内,且所述锁合端锁合于所述注塑件;所述斜销与第一顶针在从所述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注塑件逐渐远离所述模腔,且所述锁合端产生横向移动并与所述注塑件保持拆分状态;所述第一顶针在所述二次顶出机构的驱动下,还能从第二高度向第三高度移动,所述第一顶针在处于所述第三高度状态下时,所述注塑件完全脱离所述模腔,且与所述锁合端分离。
5.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推杆与组合顶板,所述组合顶板设置于所述公模板的下侧,所述斜销从所述公模板穿过后其底端抵接于所述组合顶板,所述第一顶针从所述公模板穿过后其底部抵接于所述组合顶板,所述底推杆自下而上推动所述组合顶板,能够驱使所述斜销与第一顶针从所述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移动。
6.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陀轮与第二顶针,所述第二顶针设置于所述公模板下方,所述组合顶板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陀轮的放置腔,所述陀轮通过转轴与所述放置腔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陀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两侧的两个陀峰,所述第一顶针的底部能够穿设于所述放置腔内且抵接一个所述陀峰,所述第二顶针的底部也穿设至所述放置腔内并抵接另一个所述陀峰,当所述第一顶针在处于所述第一高度状态下时,所述第二顶针的顶部至所述公模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高度与第一高度的高度差。
7.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放置腔内设置有支撑凸起,在所述第二顶针未抵接至所述公模板时,所述支撑凸起与所述第一顶针的底部能够夹持住一个所述陀峰,并使所述陀
轮保持横向平衡的状态。
8.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顶针与第二顶针用于抵接所述陀峰的一端形成有凸台。
9.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组合顶板内开设有容所述第一顶针的凸台滑动的行程腔,且所述行程腔内设置有回位弹簧,所述第一顶针从所述回位弹簧中穿过,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行程腔的顶部,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顶针的凸台。
10.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组合顶板包括上顶板和下顶板,所述上顶板抵接于所述下顶板,所述放置腔设置在所述下顶板中,所述陀轮在所述放置腔内保持横向平衡状态时,所述陀峰的上止点处于所述上顶板的下底面上,所述第一顶针与第二顶针均从所述上顶板穿过并抵接于所述陀轮。
11.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斜销包括直推杆与斜推杆,所述直推杆的顶部与所述斜推杆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直推杆从所述第一高度移动到所述第二高度的过程中,所述斜推杆与所述直推杆抬升相同的高度,且所述斜推杆与所述直推杆间产生横向位移。
12.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底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于所述底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顶部抵接于所述公模板用于支撑所述公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能够夹持所述组合顶板的抬升限位空间,所述底推杆能够推动所述组合顶板在所述抬升限位空间内向上移动。
13.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脱模方法,应用于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注塑模具,包括如下步骤:
14.二次顶出机构启动;驱动斜销和第一顶针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驱动第一顶针从第二高度移动到第三高度。
15.本公开的注塑模具,通过二次顶出机构对斜销和第一顶针的分阶段驱动,实现注塑件在脱离模腔过程中与其他结构的分阶段脱离,在不使用人工或者机械手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动化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
16.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17.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18.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19.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注塑件处于公模仁模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斜销和第一顶针的顶部与注塑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的底部与陀轮抵接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高度状态下陀轮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高度状态下陀轮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三高度状态下陀轮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脱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注塑件;2、公模仁;3、公模板;4、支撑结构;41、第一支撑板;42、第二支撑板;43、底支撑板;5、斜销;51、锁合端;52、直推杆;53、斜推杆;6、第一顶针;61、凸台;7、底推杆;8、组合顶板;81、上顶板;811、行程腔;812、回位弹簧;82、下顶板;821、放置腔;8211、支撑凸起;9、陀轮;91、陀峰;10、第二顶针;11、辅助回弹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0.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公模仁2,公模仁2上设置有模腔,注塑件1在模腔内注塑成型,对于采用柔性塑胶注塑而成的注塑件1,对于模腔具有一定的附着力,如果使用人工或者机械手让其脱模,比较影响生产效率。
31.参照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还包括公模板3,公模板3用于承托公模仁2,且公模板3通过支撑结构4支撑,支撑结构4包括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与底支撑板43,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平行设置于底支撑板43上,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的顶部抵接于公模板3用于支撑公模板3。
32.参照图2和图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模仁2内穿设有斜销5与第一顶针6,当注塑件1处于模腔内时,斜销5与第一顶针6处于第一高度且与注塑件1接触,当斜销5与第一顶针6向上移动后能够将注塑件1顶出模腔。
3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之间形成抬升限位空间,在抬升限位空间内设置有二次顶出机构,斜销5和第一顶针6由二次顶出机构驱动,第二高度在第一高度的上方,二次顶出机构能够驱动斜销5与第一顶针6从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移动。
3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模板3上沿纵向倾斜开设有斜槽,斜销5穿设在斜槽中且能在斜槽中沿斜槽的延伸方向滑动,斜销5用于抵接注塑件1的一端为锁合端51,当斜销5处于第一高度状态下时,注塑件1能够夹持住斜销5的锁合端51,此状态为锁合状态,斜销5在沿斜槽滑动的过程中,锁合端51在产生纵向位移的同时还会产生横向位移,所以在斜销5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后,锁合端51能够与注塑件1产生相对的横向位移,从而锁合端51与注塑件1能够解除锁合状态,切换为拆分状态,但此时斜销5依然与注塑件1接触。
3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顶针6在二次顶出机构的驱动下,还能继续从第二高度向第三高度移动,第三高度在第二高度的上方,第一顶针6在处于第三高度状态下时,注塑件1完全脱离模腔,且注塑件1与锁合端51不再接触,从而能够比较方便的将注塑件1取下。
36.参照图4和图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推杆7与组合顶板8,组合顶板8设置于公模板3的下侧,斜销5从斜槽穿过后其底端抵接于组合顶板8,第一顶针6从
公模板3穿过后其底部抵接于组合顶板8,底推杆7自下而上推动组合顶板8,能够驱使斜销5与第一顶针6从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移动。
3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斜销5包括直推杆52与斜推杆53,斜推杆53的顶部与注塑件1连接,锁合端51设置在斜推杆53的顶部,直推杆52的顶部与斜推杆53的底部滑动连接,具体的,斜推杆53与直推杆52连接的一端可以开设横向滑槽,直推杆52与斜推杆53连接的一端设置成与上述横向滑槽相匹配的横向滑轨,反之亦可。直推杆52的底部可以和组合顶板8固定连接,以避免斜销5在抬升过程中,因与组合顶板8之间产生的相对滑动而产生的摩擦阻力对机构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直推杆52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的过程中,斜推杆53与直推杆52抬升相同的高度,且横向滑轨在横向滑槽内产生位移,即斜推杆53与直推杆52间产生横向位移,同样斜推杆53的顶部与注塑件1之间也产生横向位移,直至锁合端51与注塑件1解除锁合状态。此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斜槽的开槽长度,从而减小对斜销5的摩擦,使得机械传动更加顺滑。
38.参照图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组合顶板8包括上顶板81和下顶板82,上顶板81的下底面贴合于下顶板82,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陀轮9与第二顶针10,第二顶针10设置于公模板3下方,下顶板8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陀轮9的放置腔821,陀轮9通过转轴与放置腔821的侧壁转动连接,陀轮9包括设置于转轴两侧的两个陀峰91,第一顶针6的底部能够穿设于放置腔821内且抵接一个陀峰91,第二顶针10的底部也穿设至放置腔821内并抵接另一个陀峰91,放置腔821内设置有支撑凸起8211,在第二顶针10未抵接至公模板3时,支撑凸起8211与第一顶针6的底部能够夹持住一个陀峰91,并使陀轮9保持横向平衡的状态,此时,陀峰91的上止点处于上顶板81的下底面上,第一顶针6与第二顶针10均从上顶板81穿过并抵接于相对应的陀峰91上。
39.参照图4和图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增大与陀峰91的接触面积,防止在运动过程中陀峰91无法对准第一顶针6或者第二顶针10的底部,在第一顶针6与第二顶针10用于抵接陀峰91的一端均沿周向形成有凸台61。
40.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第一顶针6在处于第一高度状态下时,第二顶针10的顶部至公模板3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高度与第一高度的高度差。
41.参照图6和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底推杆7推动下顶板82向上抬升的过程中,能够驱动第一顶针6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当第一顶针6处于第二高度的状态时,第二顶针10刚好能够抵接于公模板3。底推杆7继续推动下顶板82的抬升,第二顶针10因受到公模板3的阻挡,则会向下推动陀轮9,在陀轮9与第二顶针10接触的陀峰91处提供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得陀轮9产生转动,并使陀轮9的另一个陀峰91向上抬升,从而推动第一顶针6向上移动,又由于第一顶针6的顶部是与注塑件1抵接的,所以第一顶针6继续从第二高度抬升至第三高度的过程中,注塑件1也会继续抬升,最终使得注塑件1完全脱离模腔,且注塑件1与斜销5的锁合端51不再接触,便于将注塑件1取下。
4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顶针6需要从第二高度继续抬升至第三高度,所以在上顶板81内开设有容第一顶针6的凸台61滑动的行程腔811。
4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板42能够夹持组合顶板8,对组合顶板8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使得底推杆7推动组合顶板8时,能够在抬升限位空间内沿着竖直方向向上移动。
44.参照图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抬升限位空间内还设置有辅助回弹机构11,辅助回弹机构11主要包括回弹压簧,回弹压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公模板3和上顶板81,在底推杆7不再推动下顶板82上升后,并在底推杆7缓慢回退的过程中,回弹压簧由于之前的受压状态下储存有压力,会提供给上顶板81向下的推力,使得上顶板81与下顶板82能够跟随底推杆7一同向下移动,直至下底板抵接于底支撑板43上。
45.参照图4-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行程腔811内设置有回位弹簧812,第一顶针6从回位弹簧812中穿过,回位弹簧812的一端抵接行程腔811的顶部,另一端抵接第一顶针6的凸台61,在上顶板81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回位弹簧812会挤压第一顶针6的凸台61,使得上述凸台61抵接于陀轮9的陀峰91,并使得该陀峰91始终被夹持于第一顶针6的凸台61与支撑凸起8211之间,使得装置回位后陀轮9处于横向平衡的状态,不影响该注塑模具对下一个产品的注塑及脱模。
46.参照图8,本实施例还针对上述注塑模具提供一种脱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7.步骤s1.二次顶出机构启动;
48.步骤s2.驱动斜销5和第一顶针6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
49.步骤s3.驱动第一顶针6从第二高度移动到第三高度。
50.在步骤s2中,如图5所示,为在第一高度情况下,第一顶针6和第二顶针10均抵接在陀轮9的陀峰91上,使得陀轮9呈现为横向平衡的状态。
51.如图6所示,为在第二高度情况下,第二顶针10刚好能够抵接于公模板3。若底推杆7继续推动下顶板82的抬升,第二顶针10因受到公模板3的阻挡,会向下推动陀轮9,并在陀轮9与第二顶针10接触的陀峰91处提供一个向下的压力,从而会破坏陀轮9的横向平衡状态。
52.在步骤s3中,如图7所示,为在第一顶针6到达第二高度后,底推杆7继续推动下顶板82,使得陀轮9的横向平衡状态被打破,陀轮9产生转动,陀轮9的另一个陀峰91向上抬升,从而推动第一顶针6向上移动,又由于第一顶针6的顶部是与注塑件1抵接的,所以第一顶针6继续从第二高度抬升至第三高度的过程中,注塑件1也会继续抬升,最终使得注塑件1完全脱离模腔。
53.在步骤s3之后,底推杆7向下退回,在辅助回弹机构11的干预下,上顶板81与下顶板82能够跟随底推杆7一同向下移动,直至下底板抵接于底支撑板43上,并且回位弹簧812也会挤压第一顶针6的凸台61,使得上述凸台61抵接于陀轮9的陀峰91,并使得该陀峰91始终被夹持于第一顶针6的凸台61与支撑凸起8211之间,使得装置回位后陀轮9处于横向平衡的状态,以便于注塑模具对下一个产品的注塑及脱模。
54.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5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