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前悬架结构及倒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8:05: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倒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悬架结构及倒三轮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倒三轮车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倒三轮车的舒适性也在越来越受关注,比如倒三轮自行车或倒三轮摩托车。现有的倒三轮车在过崎岖路面时,会受到一定的颠簸,使驾驶员的双手也跟随前轮一起颠簸,驾驶体验不好,同时也会影响驾驶员操作的灵敏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驾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悬架结构及倒三轮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前悬架结构,包括转向柱,所述转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随着对应车轮的高度位置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摆动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侧杆、上连杆和下连杆,两个侧杆分别位于转向柱的两侧,两个上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两个上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上,两个下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两个下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上,两个侧杆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车轮叉臂。
6.由于所述转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随着对应车轮的高度位置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摆动的连杆机构,在骑行过程中,连杆机构的侧杆、上连杆、下连杆和转向柱形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在车轮遇到颠簸时,上连杆和下连杆能够围绕转向柱进行相应的摆动,也即是,例如左侧车轮遇到地面凸起,则侧杆会随着车轮上移,对应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会发生顺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不会因为车轮的上移而被抬高;反之,当左侧车轮遇到地面凹陷,则侧杆会随着车轮下移,对应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会发生逆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不会因为车轮的下移而整体下移;右侧车轮动作原理同上。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因为连杆机构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现有前悬架结构会因地势不平整而造成驾驶员的双手随之颠簸,影响驾驶体验,操作灵敏度及驾驶安全的问题。
7.本设计通过对倒三轮车的前悬架做一个相应的改良,驾驶员在经过崎岖路面时,安装在转向柱上的把手依然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不受车轮的上下波动而波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车时,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同时对驾驶员的操控灵敏性有了提高,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8.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稳定的传动效果,两个上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的第一转动位处,两个下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的第二转动位处,两个上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上的第三转动位处,两个下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上的第四转动位处。
9.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平稳的传动效果,还包括后连杆机构,所述后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后连杆,两个后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两个后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上。
10.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稳定的传动效果,两个后连杆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上的第五转动位处,两个后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上的第六转动位处。
11.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转向机构的设置及操作,所述侧杆包括安装架和连接轴,所述安装架和连接轴转动配合,两个上连杆和两个下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安装架上,两个连接轴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车轮叉臂。
12.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转向机构的设置及操作,两个上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安装架上的第三转动位处,两个下连杆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安装架上的第四转动位处。
13.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操控转向,所述转向柱的下端设有方向拉杆,所述方向拉杆包括两个拉杆,两个拉杆的相向端均活动连接在转向柱上,两个拉杆的相离端分别活动连接在对应的连接轴上。为了达到更平稳的传动效果,两个拉杆的相向端均活动连接在转向柱上的第七转动位处,两个拉杆的相离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连接轴上的第八转动位处。当需要转向时,则通过把手驱动转向柱转动,转向柱通过两个拉杆实现对车轮的转动驱动。
14.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转向传动效果,所述转向柱和连接轴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通过鱼眼轴承分别与对应的拉杆活动连接,所述鱼眼轴承与连接臂之间的转动轴线为a轴线,所述鱼眼轴承与拉杆之间的转动轴线为b轴线,所述a轴线垂直于b轴线。
15.进一步的,为了减小左右车轮在遇到地面不平整情况时的相互影响,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器和减震支架,两个减震支架分别安装在两个下连杆上,所述减震器安装在减震支架之间。
16.为了达到更好的传动效果,所述第一转动位处、第二转动位处、第三转动位处、第四转动位处、第五转动位处、第六转动位处分别通过轴承实现转动连接。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倒三轮车,包括所述的一种前悬架结构,所述转向柱上设有把手,所述车轮叉臂上安装有车轮。
18.使用本设计的倒三轮车,驾驶员在经过崎岖路面时,安装在转向柱上的把手依然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不受车轮的上下波动而波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车时,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同时对驾驶员的操控灵敏性有了提高,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所述转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随着对应车轮的高度位置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摆动的连杆机构,在骑行过程中,连杆机构的侧杆、上连杆、下连杆和转向柱形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在车轮遇到颠簸时,上连杆和下连杆能够围绕转向柱进行相应的摆动,也即是,例如左侧车轮遇到地面凸起,则侧杆会随着车轮上移,对应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会发生顺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不会因为车轮的上移而被抬高;反之,当左侧车轮遇到地面凹陷,则侧杆会随着车轮下移,对应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会发生逆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不会因为车轮的下移而整体下移;右侧车轮动作原理同上。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因为连杆机构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现有前悬架结构会因地势不平整而造成驾驶员的双
手随之颠簸,影响驾驶体验,操作灵敏度及驾驶安全的问题。
20.本设计通过对倒三轮车的前悬架做一个相应的改良,驾驶员在经过崎岖路面时,安装在转向柱上的把手依然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不受车轮的上下波动而波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车时,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同时对驾驶员的操控灵敏性有了提高,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转向柱1;侧杆2;安装架2.1;连接轴2.2;上连杆3;下连杆4;车轮叉臂5;第一转动位6;第二转动位7;第三转动位8;第四转动位9;后连杆10;第五转动位11;第六转动位12;拉杆13;第七转动位14;第八转动位15;把手16;车轮17;连接臂18;鱼眼轴承19;减震器20;减震支架21;a轴线22;b轴线23;支架24。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1:
26.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前悬架结构,包括转向柱1,转向柱1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随着对应车轮17的高度位置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摆动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侧杆2、上连杆3和下连杆4,两个侧杆2分别位于转向柱1的两侧,两个上连杆3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两个上连杆3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2上,两个下连杆4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两个下连杆4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2上,两个侧杆2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车轮叉臂5。
27.由于转向柱1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随着对应车轮17的高度位置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摆动的连杆机构,在骑行过程中,连杆机构的侧杆2、上连杆3、下连杆4和转向柱1形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在车轮17遇到颠簸时,上连杆3和下连杆4能够围绕转向柱1进行相应的摆动,也即是,例如左侧车轮17遇到地面凸起,则侧杆2会随着车轮17上移,对应的上连杆3和下连杆4会发生顺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1不会因为车轮的上移而被抬高;反之,当左侧车轮17遇到地面凹陷,则侧杆2会随着车轮17下移,对应的上连杆3和下连杆会发生逆时针偏转,因此,转向柱1不会因为车轮的下移而整体下移;右侧车轮17动作原理同上。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因为连杆机构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现有前悬架结构会因地势不平整而造成驾驶员的双手随之颠簸,影响驾驶体验,操作灵敏度及驾驶安全的问题。
28.本设计通过对倒三轮车的前悬架做一个相应的改良,驾驶员在经过崎岖路面时,安装在转向柱1上的把手16依然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不受车轮的上下波动而波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车时,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同时对驾驶员的操控灵敏性有了提高,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29.实施例2:
30.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31.为了达到更稳定的传动效果,两个上连杆3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的第
一转动位6处,两个下连杆4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的第二转动位7处,两个上连杆3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2上的第三转动位8处,两个下连杆4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2上的第四转动位9处。
32.实施例3:
3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34.为了达到更平稳的传动效果,还包括后连杆机构,后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后连杆10,两个后连杆10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两个后连杆10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侧杆2上。
35.实施例4:
36.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37.为了达到更稳定的传动效果,两个后连杆10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的第五转动位11处,两个后连杆10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侧杆2上的第六转动位12处。
38.实施例5:
39.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或4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40.为了便于实现转向机构的设置及操作,侧杆2包括安装架2.1和连接轴2.2,安装架2.1和连接轴2.2转动配合,两个上连杆3和两个下连杆4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安装架2.1上,两个连接轴2.2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车轮叉臂5。
41.具体的,转向柱1转动连接在支架24上,两个后连杆10的相向端均转动连接在支架24上的第五转动位11处。两个后连杆10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安装架2.1上的第六转动位12处。
42.实施例6:
4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44.为了便于实现转向机构的设置及操作,两个上连杆3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安装架2.1上的第三转动位8处,两个下连杆4的相离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安装架2.1上的第四转动位9处。
45.实施例7:
46.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47.为了更好的操控转向,转向柱1的下端设有方向拉杆,方向拉杆包括两个拉杆13,两个拉杆13的相向端均活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两个拉杆13的相离端分别活动连接在对应的连接轴2.2上。为了达到更平稳的传动效果,两个拉杆13的相向端均活动连接在转向柱1上的第七转动位14处,两个拉杆13的相离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连接轴2.2上的第八转动位15处。当需要转向时,则通过把手16驱动转向柱1转动,转向柱1通过两个拉杆13实现对车轮17的转动驱动。
48.实施例8:
49.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50.为了达到更好的转向传动效果,转向柱1和连接轴2.2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连接臂18,连接臂18通过鱼眼轴承19分别与对应的拉杆13活动连接,鱼眼轴承19与连接臂18之间的转动轴线为a轴线22,鱼眼轴承19与拉杆13之间的转动轴线为b轴线23,a轴线22垂直于b轴线23。
51.具体的,在转向时,转向柱1转动,带动位于中间的连接臂18摆动,通过位于中间的连接臂18的摆动实现对拉杆13的驱动,拉杆13则对位于两侧的连接臂18进行驱动,两侧的连接臂18由于和连接轴2.2的下端固定连接,因此实现对连接轴2.2的转动驱动,由于连接轴2.2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车轮叉臂5,车轮叉臂5则实现对车轮17的转向操作。
52.实施例9:
5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54.为了减小左右车轮17在遇到地面不平整情况时的相互影响,还包括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器20和减震支架21,两个减震支架21分别安装在两个下连杆4上,减震器20安装在减震支架21之间。
55.为了达到更好的传动效果,第一转动位6处、第二转动位7处、第三转动位8处、第四转动位9处、第五转动位11处、第六转动位12处分别通过轴承实现转动连接,可以选择鱼眼轴承。
56.实施例10:
5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倒三轮车,包括如实施例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前悬架结构,转向柱1上设有把手16,车轮叉臂5上安装有车轮17。
58.使用本设计的倒三轮车,较多的,可以用在倒三轮车自行车和倒三轮摩托车上,驾驶员在经过崎岖路面时,因此安装在转向柱1上的把手16依然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不受车轮17的上下波动而波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车时,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同时对驾驶员的操控灵敏性有了提高,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59.综上,本技术方案中,当倒三轮在崎岖路上行驶时,本悬架结构可以做到使驾驶员与把手16保持一个水平的状态。如:当驾驶员驾驶倒三轮车途中,左前轮遇到一减速带等障碍物,车轮17受到一向上作用力,使左前车轮叉臂5对侧杆2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上连杆3、下连杆4和拉杆13通过轴承向上倾斜,但转向柱1不受影响,保证与转向柱1上的把手16保持一个左右平衡的状态,从而减少驾驶员在驾驶倒三轮经过崎岖路面的颠簸。
6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