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2:24: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


背景技术:

2.对于道路护栏网,其支撑立柱一般采用钢或钢塑立柱。出于造价方面的考虑,一般情况下钢板网和金属网仅仅在互通立交、停车区服务区等具有比较重要的设施和对景观有较高要求的地区使用,对于一般路段仍宜采用桃型柱护栏网。
3.经检索,授权公告号为cn21421949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用防撞护栏,该装置通过限位杆、第一弹簧、活动环和撞击板的设置,达到车辆撞击撞击板时,第一弹簧收到挤压,可以进行撞击力缓冲,通过钢管和刀片之间的配合,达到在车辆撞击撞击板时,撞击力会使得撞击板带动刀片对于钢管进行切断,此时利用刀片切断钢管将撞击力进行更好的缓冲,解决了现有的市政工程用防撞护栏的防撞性能不足,车辆一旦撞在防撞护栏上,起到的缓冲效果过小,无法更好的保护车内人员人身安全的问题。
4.上述专利仍存在以下缺陷:对于双向车道的公路,该防护栏由于只具备一侧防撞功能,无法起到在双向车道的中央部分进行安装,刀片与钢管体积较小且均为消耗品,更换起来极其不便,且上述装置仅通过定位销对整体进行固定,整体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解决了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包括两块护栏本体,两块所述护栏本体与顶梁铰接,所述顶梁与立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底端与安装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上位于两块护栏本体的下方开设有滑槽,所述两块护栏本体中央处设有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两侧位于安装板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机构。
9.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若干组安装块,每组安装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块分别与两块护栏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每组安装块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10.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铰接架之间,所述铰接架的两端通过连接杆分别与两块所述护栏本体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两块所述护栏本体的底端位于滑槽内。
11.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长锚杆,所述长锚杆的外壁上固定有螺旋叶片,所述长锚杆的顶端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上方与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安装板并与安装旋钮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的数量若干,若干组所述固定机构线性等距离分布在安装板的上方两侧。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通过设置有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可以对道路两侧可能存在的失控车辆与本装置发生碰撞时起到防护作用,其中护栏本体一旦运动,就会一次性牵连到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增长缓冲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防护性能得到提高。
16.(2)、该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通过设置有固定机构,其中设置的长锚杆搭配螺旋叶片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体装置的稳定性,不会因车辆碰撞时脱离地面,安全性能得到提高且使用寿命较长,安装拆卸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护栏本体;2、安装板;3、固定机构;31、安装旋钮;32、螺纹杆;33、挡板;34、长锚杆;35、螺旋叶片;4、立柱;5、顶梁;6、第一缓冲机构;61、安装块;62、第一弹簧;7、第二缓冲机构;71、第二弹簧;72、铰接架;73、连接杆;8、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包括两块护栏本体1,两块护栏本体1与顶梁5铰接,顶梁5与立柱4的顶端固定连接,顶梁4与立柱5之间为焊接,立柱4的底端与安装板2的两端固定连接,安装板2上位于两块护栏本体1的下方开设有滑槽8,滑槽8的长度与护栏本体1的长度一致,两块护栏本体1中央处设有第一缓冲机构6,第一缓冲机构6包括若干组安装块61,每组安装块6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块61分别与两块护栏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每组安装块61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2,第一缓冲机构6可以将一次性受到的巨大冲击力交给若干个第一弹簧62共同分担,既提高了缓冲能力,也尽量让装置不被损坏,第一缓冲机构6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7,第二缓冲机构7包括第二弹簧71,第二弹簧71设置在铰接架72之间,铰接架72的两端通过连接杆73分别与两块护栏本体1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第二缓冲机构7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两块护栏本体1因受到撞击而相互碰撞,导致第一缓冲机构6作用失效。
23.本实施例中,两块护栏本体1的底端位于滑槽8内,第二缓冲机构7的两侧位于安装板2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机构3,固定机构3的数量若干,若干组固定机构3线性等距离分布在安装板2的上方两侧,固定机构3包括长锚杆34,长锚杆34的外壁上固定有螺旋叶片35,螺旋
叶片35的设置可以增大整个装置与地面之间固定的牢固程度,防止整个装置因安装不牢固而无法起到缓冲作用。长锚杆34的顶端与挡板33固定连接,挡板33的上方与螺纹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螺纹杆32的另一端贯穿安装板2并与安装旋钮31固定连接。
24.工作时(或使用时),当需要安装防撞设备时,工作人员仅需先转动安装板2两侧的固定机构3中的安装旋钮31,由于安装旋钮31与安装板2为螺纹连接,所以会带动挡板33和下端的长锚杆34向下运动,此时螺旋叶片35开始钻入地面之中,直至挡板33与地面进行接触,该装置已经安装完毕。
25.当该装置受到冲撞时,第一时间受到的巨大冲击力会趋势某一侧的护栏本体1向另一侧运动,此时会压缩第一弹簧62,由于第一弹簧62的数量较多,从而可以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力,尽量做到平衡其受到的冲击力,当护栏本体1运动时,还会对第二缓冲机构7中的铰接架72起到压缩作用,使第二弹簧71压缩,进一步对其进行缓冲,提高整体缓冲效果,保护装置可以进行多次使用。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包括两块护栏本体(1),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护栏本体(1)与顶梁(5)铰接,所述顶梁(5)与立柱(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的底端与安装板(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上位于两块护栏本体(1)的下方开设有滑槽(8),所述两块护栏本体(1)中央处设有第一缓冲机构(6),所述第一缓冲机构(6)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7),所述第二缓冲机构(7)的两侧位于安装板(2)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机构(6)包括若干组安装块(61),每组安装块(6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块(61)分别与两块护栏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每组安装块(61)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机构(7)包括第二弹簧(71),所述第二弹簧(71)设置在铰接架(72)之间,所述铰接架(72)的两端通过连接杆(73)分别与两块所述护栏本体(1)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两块所述护栏本体(1)的底端位于滑槽(8)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3)包括长锚杆(34),所述长锚杆(34)的外壁上固定有螺旋叶片(35),所述长锚杆(34)的顶端与挡板(3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33)的上方与螺纹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32)的另一端贯穿安装板(2)并与安装旋钮(3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3)的数量若干,若干组所述固定机构(3)线性等距离分布在安装板(2)的上方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包括两块护栏本体,两块所述护栏本体与顶梁铰接,所述顶梁与立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底端与安装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上位于两块护栏本体的下方开设有滑槽,所述两块护栏本体中央处设有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两侧位于安装板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机构。该市政工程用道路防撞设备通过设置有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可以对道路两侧可能存在的失控车辆与本装置发生碰撞时起到防护作用,其中护栏本体一旦运动,就会一次性牵连到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增长缓冲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防护性能得到提高。防护性能得到提高。防护性能得到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冯笑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舜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1
技术公布日:2022/4/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