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9:19: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利用针进行折弯切针的作业时,常常会出现因模具结构不顺畅单侧压力输出,导致折弯切针过程中针损毁和毛刺严重影响使用问题,使折弯冲压后的针,报废率高,且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自动折弯切针,使折弯冲针过程中,实现了折弯部位同时切针,提高折弯冲针质量和美观。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垫板和设于所述下模垫板上侧的第一冲针,所述下模垫板连接有气动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冲针上顶;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切刀安装板和固定于所述上模切刀安装板上的第二冲针和第三冲针;
5.还包括入场滑道,所述入场滑道置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所述第一冲针置于所述入场滑道的下方且能够由所述气动动力源带动向上运动,所述第二冲针和所述第三冲针均置于所述入场滑道的上方且能够由所述上模切刀安装板带动向下运动;
6.所述第一冲针的上端部为90
°
角,所述第二冲针的下端部为60
°
斜面,所述第三冲针的下端部为45
°
斜面。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冲针包括第一本体和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端的针体,所述针体的上端部为90
°
的直角面;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固定块。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冲针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在所述上模切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本体的下端面为60
°
斜面的楔形块。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冲针包括第三本体,所述第三本体的上端固定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在所述上模切刀安装板上;所述第三本体的下端为45
°
斜面的楔形块。
10.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还包括下模底板和下模主板,所述下模垫板固定在所述下模底板和所述下模主板之间,所述入场滑道固定在所述下模主板上侧面,用于向模具内输送产品;所述第一冲针穿过所述下模主板后置于所述入场滑道的下侧面,所述入场滑道的第一工位处开设有第一冲压孔,所述第一冲针穿过所述第一冲压孔后折弯冲压产品。
11.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还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定位针安装板、上模定位针垫板、上模切刀垫板、压合顶板和压杆;所述上模切刀安装板置于所述上模定位针垫板和所述上模切刀垫板之间。
12.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定位针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一定位针。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其结构设计实现了自动折弯冲针,使折弯冲针模具过程中,实现了折弯部位同时切针,提高折弯冲针质量和美观;
15.2、本实用新型将90
°
、60
°
、45
°
这三种折弯放在同一个模具中,利用两次合模完成三个折弯,操作方便,节省工艺;
16.3、本实用新型冲压后的针稳定、冲切均匀、无毛刺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立体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侧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俯视图;
20.图4是图3中的剖面示意图;
21.图5是三种冲针的位置示意图;
22.图6是第一冲针示意图;
23.图7是第二冲针示意图;
24.图8是第三冲针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侧视图;
26.图10是图9中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实施例:
3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和入场滑道4,下模包括下模垫板2、下模底板1和下模主板3,下模垫板2固定在下模底板1和下模主板3之间,入场滑道4固定在下模主板3上侧面,用于向模具内输送产品(针);上模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模定位针安装板5、上模定位针垫板6、上模切刀安装板7、上模切刀垫板8、压合顶板9 和压杆10。在合模时,上模定位针安装板5压向入场滑道4进行模腔内的折弯冲压。
35.如图3所示是上模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是上模的剖面示意图,图中,上模切刀安装板 7上安装有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其中,图中可知,模具是双向工作的,也就是两个工位同时运作,因此,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的数量均为2个,并且是在产品输送方向上设置的,第二冲针12位于输送方向的靠后位置,第三冲针位于输送方向的靠前位置。
36.如图5所示是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的位置示意图,图中也可以看出第一冲针11 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下模垫板2上设置有第一冲针11,下模垫板2连接有气动动力源用于驱动第一冲针11上顶;同时,入场滑道4置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第一冲针11置于入场滑道4的下方且能够由气动动力源带动向上运动,向上运动时,第一冲针11的上端上顶产品,上顶一定的距离后形成产品上的折弯形状。当然,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均置于入场滑道4的上方且能够由上模切刀安装板7带动向下运动,进行第一冲针的冲压折弯后,接着进行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的折弯冲压。
37.图5中仅示出了上模定位针垫板6、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下模主板3、第一冲针 11以及入场滑道4,由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冲针的形状。
38.如图6所示,第一冲针11包括第一本体1111和固定于第一本体111上端的针体112,针体112的上端部为90
°
的直角面;第一本体111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固定块114。其中,第一固定块114连接至气动动力源(未图示),在合模后,气源工作时驱动整个第一冲针11 向上运动,以使得上端的90
°
的直角面冲向产品,形成直角的折弯。
39.如图7所示,第二冲针12包括第二本体121,第二本体121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固定块 122,第二固定块122固定在上模切刀安装板7上(图4中示出);第二本体121的下端面为60
°
斜面的楔形块,在合模后,下端的60
°
斜面的楔形块冲向产品形成60
°
的折弯形状。
40.如图8所示,第三冲针13包括第三本体131,第三本体131的上端固定有第三固定块 132,第三固定块132固定在上模切刀安装板7上(图4中示出);第三本体131的下端为 45
°
斜面的楔形块,在合模后,下端的45
°
斜面的楔形块冲向产品形成45
°
的折弯形状。
41.在整个冲压过程中,如图5所示,是先合模后进行90
°
的冲压,再开模向前方送料一端距离,然后合模进行60
°
和45
°
的冲压,60
°
和45
°
的冲压是同时进行的,之后再利用切刀切料取出(切刀未图示)。
42.另外,为了匹配整个模具的运行,在下模结构中,如图1所示,第一冲针11(图1中的第一冲针11在内部被挡住)穿过下模主板3后置于入场滑道4的下侧面,入场滑道4的第一工
位处开设有第一冲压孔,在气源启动后,第一冲针11穿过第一冲压孔后折弯冲压产品。当然,下模垫板2、下模底板1有着容纳气动动力源(未图示)空间,在此不再赘述。以及,上模定位针安装板5作为上模的最下面的面板,其上开设有槽孔51,用于第一冲针11上顶产品时给产品预留一定的折弯空间。
43.在上模结构中,如图9和图10所示,上模定位针安装板5上安装有第一定位针14,上模切刀安装板7上还安装有第二定位针15,用于定位产品材料,产品上有定位孔,在合模时,定位针先定位再随即合模,保证冲压位置精准。另外,上模定位针安装板5、上模定位针垫板6、上模切刀安装板7均开有供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通过的通孔,入场滑道4的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分别对应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以及,下模主板3上开设有冲压槽 (未图示),用于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下顶时给产品预留一定的折弯空间。
44.另外,在整个模具中,还具备缓冲弹簧等,用于冲压时的缓冲。
45.工作原理:
46.如图1所示,从模具的两个侧面向入场滑道4中输送产品(两侧都有入场滑道4),产品到位后上模整个结构下行合模,两个定位针定位产品后完成合模操作,气动动力源工作驱使第一冲针11上行,第一冲针11的直角面冲压产品,完成90
°
角的冲压;
47.开模,向前将产品输送一段距离;
48.合模,第二冲针12和第三冲针13下顶产品,完成60
°
和45
°
的冲压;
49.开模,向前将产品输送一段距离,使得下一产品到达第一工位;
50.合模,切刀下落将已经冲压完成的产品切下,同时,下一产品进行着90
°
的冲压;
51.循环上述步骤。
52.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