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9: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油器附件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


背景技术:

2.化油器是将一定数量的燃油和空气混合,以使发动机正常运转,从而防止发动机在没有足够的燃油与空气混合情况下处于“贫油”状态下而使发动机停止运转或者被损坏,与此同时,化油器也监测过量的燃油与空气混合,防止发动机在“富油”状态下运转而使发动机停止运转,从而确保混合燃油和空气之间比例;发动机启动过程中,化油器节气门打开,将化油器混合室内混合空气输送至发动机内,然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关闭化油器的阻风门,使混合气体加浓,提高启动性能,而现有阻风门需要单独的关闭或者开启,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当阻风门片全闭时,在不手动操作开启的情况下,阻风门片无法自行打开,空气进入量偏少,此时混合室内的燃料浓度偏高,因没有更多的空气稀释,在发动机启动时容易出现闷机、放炮等不良现象,出现启动困难等情况,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3.为此,市场上开始出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的联动机构,例如:中国专利号2082657.x,名称为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与节气门联动的机构,公开了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与节气门联动的机构,包括:设置在阻风门轴外伸化油器壳体的轴端的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设置在节气门轴外伸化油器壳体的轴端的第三摇臂;推拉板,推拉板一端铰接在化油器壳体上,另一端与第一摇臂拨动连接;热能转换部,热能转换部设置在化油器壳体上,热能转换部的驱动端与推拉板靠近其铰接位置处固定连接;以及拨动连接杆,拨动连接杆中部可转动地连接在化油器壳体上,且位于第二摇臂和第三摇臂之间,拨动连接杆两端分别与第二摇臂和所述第三摇臂一一对应且拨动连接,该结构能够实现阻风门与节气门打开和关闭的联动,以确保化油器在不同环境下更智能化的实现冷、热机启动的要求。
4.然而,以上结构虽然实现了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的联动,但是拨动连接杆需要同时拨动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以至于拨动连接杆不仅需要准确的安装定位,还需要无差别的外形轮廓,这就造成拨动连接杆的安装困难及造价昂贵,后期很大大面积应用及推广。
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且价格低廉的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机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解决现有联动机构安装困难且制造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化油器固定在发动机上,阻风门转动连接在阻风门轴上,节气门转动连接在节气门轴上,阻风门轴和节气门轴均转动连接在化油器壳体上且一端均延伸
出化油器壳体外,包括阻风门轴拨柄,节气门轴摇臂,销轴、联动拨片、销柱和热量转换驱动部,
8.阻风门轴拨柄垂直阻风门轴且转动连接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一端;节气门轴摇臂垂直节气门轴且转动连接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节气门轴一端;销轴转动连接在化油器壳体上且位于节气门轴摇臂下方;联动拨片垂直销轴且中部转动连接在销轴上;销柱垂直联动拨片且固定在联动拨片一端,销柱位于阻风门轴拨柄远离节气门轴摇臂一侧且可拨动阻风门轴拨柄转动;热能转换驱动部以发动机缸体热量为能源且转换的机械能输出端与联动拨片另一端固定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中化油器采用拨动连接杆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不同,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其联动过程为:
10.启动发动机,手动拨动节气门轴摇臂,节气门开启,发动机缸体温度逐渐上升,由于热能转换驱动部以发动机缸体热量为动力来源,且其转换的机械能输出端与联动拨片另一端固定连接,热能转换驱动部可以利用发动机热量带动其输出端移动,进而推动联动拨片转动,联动拨片通过带动销柱拨动阻风门轴拨柄转动,并促使阻风门开启,完成阻风门和节气门的联动,其中联动拨片无需精准定位,安装方便。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2.进一步,热能转换驱动部可以包括传动部和热能转换部,热能转换部的输出端与传动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且传动部的输出端与联动拨片另一端固定连接。
13.进一步,传动部可以包括第一管体,滑动块、第一推杆和推杆弹簧,第一管体固定在化油器壳体上,第一管体靠近化油器壳体一端设有环形限位部,远离化油器壳体一端设有开口;滑动块滑动连接在第一管体的内部且能穿过化油器壳体一端设置的开口,滑动块靠近化油器一侧开设有盲孔;第一推杆一端穿过滑动块的盲孔且与滑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出第一管体与联动拨片另一端固定连接;推杆弹簧围设在第一推杆外侧,且一端与滑动块的盲孔的孔底抵接,另一端与环形限位部抵接;热能转换部的输出端与滑动块的外侧端滑动连接。
14.进一步,热能转换部包括可传热的第二管体、第二推杆、橡胶管和石蜡,第二管体固定在发动机的壳体上且与发动机的壳体传热连接,第二管体靠近化油器壳体一端为出口,远离化油器壳体一端口封闭;橡胶管位于第二管体内且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口封闭,其开口端靠近第二管体的出口端且边沿连接在第二管体内壁上;石蜡填充在橡胶管和第二管体内壁之间;第二推杆一端与第二管体内部的橡胶管封闭端抵接,另一端穿过第二管体靠近化油器壳体一侧的出口且延伸出第二管体与滑动块一端传动连接。
15.热量转换驱动部操作原理:
16.发动机启动后,缸体温度上升,石蜡受热膨胀,由固体变为液体,并推动第二推杆,第二推杆向化油器壳体一侧移动,进而推动滑动块,滑动块与第一管体滑动连接,滑动块带动第一推杆向化油器壳体一侧移动,第一推杆推动联动拨片另一端,进而带动联动拨片转动。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减少手动二次操作,在发动机启动后自动将阻风门打开一定开度,将更多的空气吸入混合室内与燃料混合,稀释燃料以在发动机启动时不会因燃料浓度过高,出现启动困难、启动闷机及放炮等现象,提高了发动机启动的稳定
性。
18.进一步,阻风门轴拨柄包括一体连接的拨柄段和固定段,拨柄段远离节气门轴摇臂一侧设有第一弧面段和第二弧面段,销柱依次滑动在第一弧面段和第二弧面段且可拨动拨柄转动;固定段垂直阻风门轴且与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一端固定连接;
19.节气门轴摇臂包括安装块和扇形块,安装块与扇形块固定连接,安装块垂直节气门轴且与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节气门轴一端固定连接;扇形块与节气门轴的轴心呈偏心设置,且扇形块靠近固定段一侧设有可拨动固定段转动的平面段。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拨动安装块转动,节气门轴转动,进而带动节气门开启,同时扇形块也转动一定角度与固定段的平面段抵接,可以带动固定段和拨柄段转动一定角度,进而带动阻风门轴转动一定角度,阻风门开启一定开度。
21.进一步,可以包括扭簧,扭簧围设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的外侧,且扭簧一端与化油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拨柄段固定连接。
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扭簧可以复位阻风门轴回复原始状态,即当发动机未启动前,扭簧的弹力保持阻风门关闭。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俯视图;
24.图2为图1a

a方向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中局部零件立体图;
26.图4为图1b

b方向剖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中热量转换驱动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9.1、阻风门轴,2、节气门轴,3、阻风门轴拨柄,31、拨柄,311、第一弧面段,312、第二弧面段,32、固定段,4、节气门轴摇臂,41、安装块,42、扇形块,421、平面段,5、销轴,6、联动拨片,7、销柱,8、热量转换驱动部,81、传动部,811、第一管体,812、滑动块,813、第一推杆,814、推杆弹簧,82、热能转换部,821、第二管体,822、第二推杆,823、橡胶管,824、石蜡,9、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发动机热量实现化油器阻风门和节气门联动的机构,化油器固定在发动机上,阻风门转动连接在阻风门轴1上,节气门转动连接在节气门轴2上,阻风门轴1和节气门轴2均转动连接在化油器壳体上且一端均延伸出化油器壳体外,包括阻风门轴拨柄3,节气门轴摇臂4,销轴5、联动拨片6、销柱7和热量转换驱动部8,
32.阻风门轴拨柄3垂直阻风门轴1且转动连接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1一
端;节气门轴摇臂4垂直节气门轴2且转动连接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节气门轴2一端;销轴5转动连接在化油器壳体上且位于节气门轴摇臂4下方;联动拨片6垂直销轴5且中部转动连接在销轴5上;销柱7垂直联动拨片6且固定在联动拨片6一端,销柱7位于阻风门轴拨柄3远离节气门轴摇臂4一侧且可拨动阻风门轴拨柄3转动;热能转换驱动部8以发动机缸体热量为能源且转换的机械能输出端与联动拨片6另一端固定连接。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4.状态1,发动机未工作状态:
35.当发动机不工作时,阻风门在扭簧9弹力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扇形块42的平面段421与固定段32不接触,同时,因发动机未工作,发动机无热量产生,石蜡824与发动机缸头之间就不会产生热量传递,石蜡824呈不膨胀状态,联动机构不动作。
36.状态2,发动机工作状态:
37.安装块41安装调速拉杆与调速拉簧(现有结构),启动发动机,调速拉杆与调速拉簧拉动安装块41和扇形块42转动,安装块41转动节气门轴,促使节气门处于60%

65%开度,扇形块42的平面段421拨动固定段32转动,固定段42转动阻风门轴,促使阻风门处于20%

30%的开度,
38.此时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发动机火花塞缸头部位温度较高,热量传导至第二管体821中的石蜡824,石蜡824受热膨胀(石蜡达到融化点温度后,由固态融化成液态,体积随之膨胀)推动橡胶管823,并推动第二推杆822向化油器壳体一侧移动,第二推杆822推动滑动块812,
39.由于滑动块812与第一管体811滑动连接,滑动块812推动第一推杆813向化油器一侧移动,第一推杆813推动联动拨片6另一端,进而带动联动拨片6和销柱7,销柱7拨动拨柄31转动,使阻风门一直处于全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石蜡824受热膨胀,30秒内完成阻风门处于全开状态。
40.状态3,关闭发动机状态:
41.关闭发动机,调速拉杆与调速拉簧推拉的作用下,推动节气门轴2上的节气门处于全开的状态,此时扇形块42的平面段与固定段32脱离接触,但因发动机刚停机缸头的温度较热,石蜡824在发动机的余温作用下仍旧处于膨胀状态,阻风门轴1上的阻风门也一直处于全开位置,随后,发动机缸头缓慢降至室温,石蜡824受热温度下降,当温度下降至凝固点时,石蜡824由液态变为固定,体积收缩,第二推杆822推力消失,推杆弹簧814的推动滑动块812向远离化油器壳体一侧移动,滑动块812拉动第一推杆813向远离化油器壳体一次移动,第一推杆813拉动联动拨片6另一端,进而带动联动拨片6和销柱7,销柱7缓慢与阻风门轴拨柄3的第二弧面段312脱离,在阻风门轴1在扭簧9弹力作用下,使阻风门处于原始全关闭状态。
4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热能转换驱动部8包括传动部81和热能转换部82,热能转换部82的输出端与传动部81的输入端传动连接,且传动部81的输出端与联动拨片6另一端固定连接。
4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热能转换驱动部8包括传动部81和热能转换部82,热能转换部82的输出端与传动部81的输入端传动连接,且传动部81的输出端与联动拨片6另一端固定连接。
4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传动部81包括第一管体811,滑动块812、第一推杆813和推杆弹簧814,第一管体811固定在化油器壳体上,第一管体811靠近化油器壳体一端设有环形限位部8111,远离化油器壳体一端设有开口;滑动块812滑动连接在第一管体811的内部且能穿过化油器壳体一端设置的开口,滑动块812靠近化油器一侧开设有盲孔;第一推杆813一端穿过滑动块812的盲孔且与滑动块812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出第一管体811与联动拨片6另一端固定连接;推杆弹簧814围设在第一推杆813外侧,且一端与滑动块812的盲孔的孔底抵接,另一端与环形限位部8111抵接;热能转换部82的输出端与滑动块812的外侧端滑动连接。
4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热能转换部82包括可传热的第二管体821、第二推杆822、橡胶管823和石蜡824,第二管体821固定在发动机的壳体上且与发动机的壳体传热连接,第二管体821靠近化油器壳体一端为出口,远离化油器壳体一端口封闭;橡胶管823位于第二管体821内且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口封闭,其开口端靠近第二管体821的出口端且边沿连接在第二管体821内壁上;石蜡824填充在橡胶管823和第二管体821内壁之间;第二推杆822一端与第二管体821内部的橡胶管823封闭端抵接,另一端穿过第二管体821靠近化油器壳体一侧的出口且延伸出第二管体821与滑动块812一端传动连接,可以减少手动二次操作,在发动机启动后自动将阻风门打开一定开度,将更多的空气吸入混合室内与燃料混合,稀释燃料以在发动机启动时不会因燃料浓度过高,出现启动困难、启动闷机及放炮等现象,提高了发动机启动的稳定性。
4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阻风门轴拨柄3包括一体连接的拨柄段31和固定段32,拨柄段31远离节气门轴摇臂4一侧设有第一弧面段311和第二弧面段312,销柱7依次滑动在第一弧面段311和第二弧面段312且可拨动拨柄31转动;固定段32垂直阻风门轴1且与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1一端固定连接;
47.节气门轴摇臂4包括安装块41和扇形块42,安装块41与扇形块42固定连接,安装块41垂直节气门轴2且与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节气门轴2一端固定连接;扇形块42与节气门轴2的轴心呈偏心设置,且扇形块42靠近固定段32一侧设有可拨动固定段32转动的平面段421。
48.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包括扭簧9,扭簧9围设在延伸出化油器壳体的阻风门轴1的外侧,且扭簧9一端与化油器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拨柄段31固定连接,扭簧9可以复位阻风门轴1回复原始状态,即当发动机未启动前,扭簧9的弹力保持阻风门关闭。
4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