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内板机器人涂装工程行李箱盖精密旋转治具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治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板机器人涂装工程行李箱盖精密旋转治具。


背景技术:

2.车体涂装治具,是指车体在涂装过程中,利用车体及车门车盖的孔、槽、台进行装卡支撑,控制各车门、盖的开闭量的一种工具,车体在涂装过程中,需要一套具有一定强度、以及一定三维空间尺寸精度的治具来严格确保各车门、车盖的开闭量,以避免触点擦伤,确保装卸的高效率操作性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确保为机械手提供在自动喷涂以及人工喷涂过程中的衔接性和便捷的移动空间,达成车体表面包括内外交接曲面喷涂的均匀性。
3.在现有技术中,这样的汽车涂装治具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汽车比较原始的用一根或几根支撑杆将行李箱盖支撑起来的阶段,但在行李箱盖涂装流水线上有多个工程工位需要开闭,其重量一般都在8

20kg以上,而流水线的生产节拍一般都是50~80秒,这样高频率反复推举开闭行李箱盖所需的体能很大,即使是身体强壮的作业者,也容易劳累过度。
4.对此,现有技术上也提供了一些省力式的涂装治具;但是,这些治具在实际的高频率使用过程中,铰接点处会出现横向(即向车身两侧)弯扭、偏摆现象,使得在加工过程中,治具整体的受力会集中在设置在中部的开度调节机构上,从而对开度调节机构造成影响,造成较大的维护成本,甚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板机器人涂装工程行李箱盖精密旋转治具,能有效提高治具的支撑精度并且受力结构更为稳定,操作安全、可靠性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汽车内板机器人涂装工程行李箱盖精密旋转治具,包括箱底锁扣、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以及箱顶锁扣,所述箱底锁扣与第一撑杆之间、所述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之间、所述第二撑杆与所述箱顶锁扣之间均设置有转动组件;
8.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块和定位块,所述转动块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面,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u形开口,所述u形开口的内侧设置有一组相互平行的第二导向面,且两所述第一导向面之间的宽距与两所述第二导向面之间的宽距相适配;
9.所述箱底锁扣与第一撑杆之间、所述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之间、所述第二撑杆与所述箱顶锁扣之间的所述定位块的u形开口的对称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10.作为优选,两所述第一导向面之间的宽距不小于所述第一撑杆和/或第二撑杆径宽的一半。
11.作为优选,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转动销轴和开口插销,所述定位块和转动块上均设有供所述转动销轴的末端穿过的过孔,所述转动销轴的末
端上设置有供所述开口插销穿过的过孔。
12.作为优选,所述开口插销与所述定位块之间设置有调整块,所述调整块套设在所述转动销轴上。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撑杆和/或第二撑杆包括若干连接杆段,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所述连接杆段的连接套筒;
14.所述连接杆段和连接套筒上均设置有供所述紧固组件穿设的过孔。
15.作为优选,所述开口插销与所述连接套筒之间亦设置有所述调整块。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方案中,在箱底锁扣与第一撑杆之间、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之间、第二撑杆与箱顶锁扣之间均设置有转动组件,而传动组件主要由转动块和定位块组成,通过转动块上设置的第一导向面与定位块上的第二导向面之间的配合,以进一步精确限制箱底锁扣与第一撑杆之间、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之间、第二撑杆与箱顶锁扣之间的相对转动运动,通过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贴合式相对滑动,可以有效防止传统治具中局部受力过大而造成的受力形变,并使得整个治具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转动运动均被限制在同一平面上,即时刻保持治具在喷涂作业中的整体受力集中在转动组件即撑杆上,有效地延长了治具的使用寿命,并可避免因受力变形而造成的维护成本增加,确保开度调节机构的精度和灵活性,使得治具在涂装作业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掉箱底锁扣、箱顶锁扣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紧固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其中:
[0024]1‑
箱底锁扣,2

第一撑杆,3

第二撑杆,4

箱顶锁扣,5

开度调节机构,6

转动组件,61

转动块,611

第一导向面,62

定位块,621

u形开口,622

第二导向面,63

转动销轴,64

开口插销,65

调整块,7

连接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7]
实施例1
[0028]
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汽车内板机器人涂装工程行李箱盖精密旋转治具,主要包括箱底锁扣1、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以及箱顶锁扣4。所述箱底锁扣1用于与车体后箱底部的横杠连接,以作为基础支撑;所述第一撑杆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箱底锁扣1,所述第二撑杆3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撑杆2,通过开度调节机构5以形成开度支撑体系;所述箱顶锁扣4用于与车体后箱门相连接,以支撑车体后箱门。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箱底锁扣1与第一撑杆2之间、所述第一撑杆2与第二撑杆3之间、所述第二撑杆3与所述箱顶锁扣4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转动组件6;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6主要包括转动块61和定位块62,所述转动块6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面6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转动块61呈矩形体设置;所述定位块62上则对应所述转动块61设置有u形开口621,所述u形开口621的内侧设置有一组相互平行的第二导向面622,且同一组所述转动组件6上的两所述第一导向面611之间的宽距与两所述第二导向面622之间的宽距相适配;从而实现在转动过程中形成平面与平面间的接触摩擦,有效提高磨损形变抗性,延长治具的使用寿命。
[0030]
同时,所述箱底锁扣1与第一撑杆2之间、所述第一撑杆2与第二撑杆3之间、所述第二撑杆3与所述箱顶锁扣4之间的所述定位块62的u形开口621的对称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整个治具在涂装作业中的受力情况,都可以更为集中在所述转动组件6及所述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上,从而避免出现受力形变而对治具的其他功能部位,如开度调节机构5,造成影响,以降低维护成本,使得治具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
[0031]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两所述第一导向面611之间的宽距不小于所述第一撑杆2和/或第二撑杆3径宽的一半。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导向面611之间的宽距为大于所述第一撑杆2和/或第二撑杆3的径宽,以有效提高所述转动组件6传动部位的受力性能,并可有效便于所述第一撑杆2和/或第二撑杆3与对应的所述转动块61及定位块62之间的安装固定。
[0032]
此外,所述转动组件6还包括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转动销轴63和开口插销64,所述定位块62和转动块61上均设有供所述转动销轴63的末端穿过的过孔,该过孔可避免所述转动销轴63的始端穿过;所述转动销轴63的末端上设置有供所述开口插销64穿过的过孔。使得在实际的安装时,所述转动销轴63为末端顺次穿过所述定位块62的u形开口621的一侧、所述转动块61、所述定位块62的u形开口621的另一侧,然后通过所述开口插销64穿设在所述转动销轴63的末端后形成紧固安装。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开口插销64与所述定位块62的外侧之间设置有调整块65,所述调整块65套设在所述转动销轴63上;通过调整所述调整块65的整体厚度,以改变所述开口插销64与所述定位块62之间的松紧程度。
[0033]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撑杆2和/或第二撑杆3包括若干连接杆段,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所述连接杆段的连接套筒7;所述连接杆段和连接套筒7上均设置有供所述紧固组件穿设的过孔,所述连接杆段的端部至少部分伸入设置在所述连接套筒7内,并通过所述紧固组件进行紧固安装。整个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灵活对所述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
的总长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车型进行涂装作业。此外,在所述开口插销64与所述连接套筒7之间亦设置有所述调整块65,以便于两者之间的松紧调节。
[0034]
本方案中所述治具的其他结构形式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0035]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