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3: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玻璃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燃烧窑炉或电炉使能够玻璃化的物料融化,然后将融化后的玻璃液经流出料道传送至成型装置,从而完成对玻璃的成型步骤。
3.融化后的玻璃液在经过流出料道时,在流出料道上沿玻璃液的流动方向一般设置有多个加热燃枪,加热燃枪通过加热的方式来保证玻璃液经过流出料道时的温度,在流出料道的末端还设有料道出口,如附图1所示,料道出口处设有挡烟砖1、第一边砖3、第二边砖4和唇砖2,挡烟砖1、第一边砖3、第二边砖4和唇砖2之间形成用于供玻璃液流出的流出口,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料道出口处无法安装加热燃枪,这样使得从最后一支加热燃枪到料道出口处的玻璃液会自然降温,从而造成玻璃液在料道出口处会有较大的温度差,该较大温度差的存在会使得成型后的玻璃板厚薄差过大,进而影响生产出的玻璃板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小玻璃液在料道出口处的温度差,从而减小成型后的玻璃板的厚薄差的料道出口结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包括挡烟砖、唇砖、第一边砖和第二边砖,所述挡烟砖、所述唇砖、所述第一边砖和所述第二边砖之间形成用于供玻璃液流出的流出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出口位置处的保护板组件,所述保护板组件上还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所述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以热辐射从所述流出口流出的玻璃液。
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保护板组件,同时在保护板组件上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这样当玻璃液从最后一支燃枪处流动到流出口时,加热组件通过对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使得当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加热组件的热量能够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经保护板组件传递给玻璃液,因此当玻璃液流动到流出口时,在加热组件的作用下,玻璃液在流出口处的温度差大大减小,由此生产出的玻璃板的厚薄差也大大减小,由此提高了玻璃板的生产质量。
8.优选的,所述保护板组件绕所述流出口周向设置。
9.这样,保护板组件绕流出口周向设置,使得当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加热组件的热量能够从周向各个位置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给玻璃液,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
10.优选的,所述保护板组件包括第一保护板、第二保护板、第三保护板和第四保护板,所述第一保护板安装在所述挡烟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保护板安装在所
述唇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三保护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边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所述第四保护板安装在所述第二边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
11.这样,保护板组件分别包括安装在挡烟砖上的第一保护板、安装在唇砖上的第二保护板、安装在第一边砖上的第三保护板和安装在第二边砖上的第四保护板,这样可以方便各个位置保护板的安装和拆卸维护等。
12.优选的,在所述第一保护板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保护板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丝,在所述第二保护板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保护板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丝,所述第三保护板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三保护板进行加热的第三加热丝,在所述第四保护板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四保护板进行加热的第四加热丝。
13.这样,分别在第一保护板、第二保护板、第三保护板和第四保护板上安装第一加热丝、第二加热丝、第三加热丝和第四加热丝,各个位置的加热丝可以方便的对对应的保护板进行加热以实现温度控制,从而方便对各保护板温度的单独调控,以达到各保护板的温度差始终小于设定值的效果。
14.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板包括第一保护板本体和第一导热覆盖板,所述第一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所述第一保护板本体上,所述第一导热覆盖板安装在所述第一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一加热丝;
15.所述第二保护板包括第二保护板本体和第二导热覆盖板,所述第二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所述第二保护板本体上,所述第二导热覆盖板安装在所述第二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二加热丝;
16.所述第三保护板包括第三保护板本体和第三导热覆盖板,所述第三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所述第三保护板本体上,所述第三导热覆盖板安装在所述第三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三加热丝;
17.所述第四保护板包括第四保护板本体和第四导热覆盖板,所述第四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所述第四保护板本体上,所述第四导热覆盖板安装在所述第四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四加热丝。
18.这样,通过将第一保护板设置为第一保护板本体和第一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一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一加热丝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一导热覆盖板对第一加热丝进行覆盖保护,第一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一加热丝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一加热丝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一加热丝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一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一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一加热丝对第一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一加热丝对第一保护板的加热效果。
19.同理,通过将第二保护板设置为第二保护板本体和第二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二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二加热丝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二导热覆盖板对第二加热丝进行覆盖保护,第二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二加热丝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加热丝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二加热丝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二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二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二加热丝对第二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二加热丝对第二保护板的加热效果。
20.同理,通过将第三保护板设置为第三保护板本体和第三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三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三加热丝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三导热覆盖板对第三加热丝进行覆盖保护,第三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三加热丝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三加热丝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三加热丝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三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三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三加热丝对第三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三加热丝对第三保护板的加热效果。
21.同理,通过将第四保护板设置为第四保护板本体和第四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四保护板本体实现第四加热丝的安装,同时利用第四导热覆盖板对第四加热丝进行覆盖保护,第四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四加热丝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四加热丝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四加热丝的正常工作;同时,第四加热丝盘绕安装布置在第四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四加热丝对第四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四加热丝对第四保护板的加热效果。
22.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面,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沿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所述第一加热丝沿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23.所述第二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面,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沿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所述第二加热丝沿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24.所述第三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面,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沿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所述第三加热丝沿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25.所述第四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面,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沿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所述第四加热丝沿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26.这样,通过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一加热丝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加热丝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一保护板上,从而第一加热丝能对第一保护板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一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27.同理,通过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二加热丝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
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二加热丝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二保护板上,从而第二加热丝能对第二保护板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二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28.同理,通过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三加热丝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三加热丝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三保护板上,从而第三加热丝能对第三保护板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三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29.同理,通过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四加热丝的定位安装;同时,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四加热丝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四保护板上,从而第四加热丝能对第四保护板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四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30.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所述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31.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且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
32.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所述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33.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所述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34.这样,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一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一加热丝在第一保护板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一加热丝能够对第一保护板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加热丝对第一保护板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一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35.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二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二加热丝在第二保护板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二加热丝能够对第二保护板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加热丝对第二保护板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二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36.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三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三加热丝在第三保护板上具有
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三加热丝能够对第三保护板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三加热丝对第三保护板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三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37.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四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四加热丝在第四保护板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四加热丝能够对第四保护板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四加热丝对第四保护板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四保护板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38.优选的,在所述第二保护板本体上还设有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所述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所述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沿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所述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均沿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延伸端头处弯折反向后继续延伸,如此往复沿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方向弯折延展布置;在所述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所述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内还分别设有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所述第五加热丝和所述第六加热丝分别沿所述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所述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
39.这样,为了保证玻璃液顺利的从流出口流出,流出口在垂直于玻璃液流动方面的水平面上是具有一定的长度的,这样就会使得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在沿流出口长度方向分布的玻璃液往往呈现出中间温度高、两边温度低的状态,故本方案通过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中部位置设置第二加热丝,利用第二加热丝对玻璃液的中部位置进行加热,并在第二加热丝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利用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对玻璃液的两侧位置进行加热,这样就可以根据玻璃液的温度分布情况分别对第二加热丝、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的加热温度进行控制,对于温度较高的玻璃液中间部分,用于对该部分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丝的加热温度可以控制得偏低,而对于温度较低的玻璃液的两边部分,用于对这两部分加热的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的加热温度可以控制得偏高,如此就可以达到进一步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的目的。
40.优选的,所述第二加热丝在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边砖和所述第二边砖间距的0.6~1倍;
41.所述第五加热丝和所述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一边砖和所述第二边砖间距的0.1~0.3倍。
42.这样,上述比例的设置是基于玻璃液在沿流出口长度方向温度分布的情况而得出的,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加热丝、第五加热丝和第六加热丝的分布更好的与玻璃液的温度分布情况相适应,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对不同位置玻璃液的加热需求,最终实现进一步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的目的。
43.优选的,在所述挡烟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保护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保护板朝向所述流出口一侧的端面与所述挡烟砖对应的端面齐平;
44.在所述唇砖朝向所述流出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保护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二保护板朝向所述流出口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唇砖对应的端面齐
平。
45.这样,通过在挡烟砖和唇砖上分别开始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可以方便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的安装。
46.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板和所述第二保护板的长度均为所述第一边砖和所述第二边砖间距的1.2~1.5倍。
47.这样,使得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的长度均大于第一边砖和第二边砖之间的间距。
48.优选的,在所述保护板组件上还设有温度测量设备,所述温度测量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一保护板、第二保护板、第三保护板和第四保护板处的温度进行测量。
49.这样,通过设置温度测量设备分别对各保护板的温度进行测量,以方便得到各保护板处的温度数据。
50.优选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和加热控制仪,所述温度测量设备与所述温度控制器数据连接,以将测量得到的所述第一保护板、第二保护板、第三保护板和第四保护板处的温度数据输出给所述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加热控制仪电连接,所述加热控制仪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丝、所述第二加热丝、所述第三加热丝、所述第四加热丝、所述第五加热丝和所述第六加热丝连接,以使得所述加热控制仪能够根据所述温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对各加热丝的加热量进行控制,并使得所述保护板组件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
51.这样,温度测量设备将测量得到的各保护板的温度数据实时输出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再根据获取的温度数据对加热控制仪发出控制信号,加热控制仪再根据控制信号对各加热丝的加热量进行调节,通过对各加热丝加热量的调节,最终使得各保护板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当各保护板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时,从流出口流出的玻璃液的厚薄差也能有效的控制在设定值内。
附图说明
52.图1为现有技术中料道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54.图3为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中挡烟砖和第一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第一导热覆盖板);
55.图4为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中唇砖和第二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第二导热覆盖板);
56.图5为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中第一边砖和第三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第三导热覆盖板);
57.图6为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中第二边砖和第四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第四导热覆盖板);
58.图7为采用现有技术的料道出口得到的玻璃液的温度差和第一、第二边砖间距的关系曲线图;
59.图8为采用现有技术的料道出口得到的玻璃板的厚薄差和玻璃板宽度的关系曲线图;
60.图9为采用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得到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和第一、第二边砖间距的关系曲线图;
61.图10为采用本实用新型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得到的玻璃板的厚薄差和玻璃板宽度的关系曲线图。
62.附图标记说明:挡烟砖1、唇砖2、第一边砖3、第二边砖4、第一保护板5、第二保护板6、第三保护板7、第四保护板8、第一加热丝9、第二加热丝10、第五加热丝11、第六加热丝12、第三加热丝13、第四加热丝14。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64.如附图2所示,一种降低玻璃液温度差的料道出口结构,包括挡烟砖1、唇砖2、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挡烟砖1、唇砖2、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之间形成用于供玻璃液流出的流出口,还包括设置在流出口位置处的保护板组件,保护板组件上还设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以热辐射从流出口流出的玻璃液。
6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保护板组件,同时在保护板组件上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这样当玻璃液从最后一支燃枪处流动到流出口时,加热组件通过对保护板组件进行加热,使得当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加热组件的热量能够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经保护板组件传递给玻璃液,因此当玻璃液流动到流出口时,在加热组件的作用下,玻璃液在流出口处的温度差大大减小,由此生产出的玻璃板的厚薄差也大大减小,由此提高了玻璃板的生产质量。
66.在本实施例中,保护板组件绕流出口周向设置。具体的,保护板组件可沿流出口周向设置一周。
67.这样,保护板组件绕流出口周向设置,使得当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加热组件的热量能够从周向各个位置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给玻璃液,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
68.在本实施例中,保护板组件包括第一保护板5、第二保护板6、第三保护板7和第四保护板8,第一保护板5安装在挡烟砖1朝向流出口的一侧,第二保护板6安装在唇砖2朝向流出口的一侧,第三保护板7安装在第一边砖3朝向流出口的一侧,第四保护板8安装在第二边砖4朝向流出口的一侧。
69.这样,保护板组件分别包括安装在挡烟砖1上的第一保护板5、安装在唇砖2上的第二保护板6、安装在第一边砖3上的第三保护板7和安装在第二边砖4上的第四保护板8,这样可以方便各个位置保护板的安装和拆卸维护等。
70.如附图3到附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保护板5上设有用于对第一保护板5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丝9,在第二保护板6上设有用于对第二保护板6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丝10,第三保护板7上设有用于对第三保护板7进行加热的第三加热丝13,在第四保护板8上设有用于对第四保护板8进行加热的第四加热丝14。
71.这样,分别在第一保护板5、第二保护板6、第三保护板7和第四保护板8上安装第一加热丝9、第二加热丝10、第三加热丝13和第四加热丝14,各个位置的加热丝可以方便的对对应的保护板进行加热以实现温度控制,从而方便对各保护板温度的单独调控,以达到各保护板的温度差始终小于设定值的效果。
7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板5包括第一保护板本体和第一导热覆盖板,第一加热丝9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一保护板本体上,第一导热覆盖板安装在第一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一加热丝9。其中,第一加热丝盘绕的方式可以是沿第一保护板本体的外周侧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也可以是在第一保护板本体的某一侧面或断面上进行回形盘绕或往复弯折波动盘绕的结构形式,目的是通过第一加热丝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第一保护板本体更加均匀的进行加热。
73.这样,通过将第一保护板5设置为第一保护板本体和第一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一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一加热丝9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一导热覆盖板对第一加热丝9进行覆盖保护,第一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如铂金等),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一加热丝9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一加热丝9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一加热丝9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一加热丝9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一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一加热丝9对第一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一加热丝9对第一保护板5的加热效果。
74.第二保护板6包括第二保护板本体和第二导热覆盖板,第二加热丝10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二保护板本体上,第二导热覆盖板安装在第二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二加热丝10。其中,第二加热丝盘绕的方式可以是沿第二保护板本体的外周侧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也可以是在第二保护板本体的某一侧面或断面上进行回形盘绕或往复弯折波动盘绕的结构形式,目的是通过第二加热丝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第二保护板本体更加均匀的进行加热。
75.同理,通过将第二保护板6设置为第二保护板本体和第二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二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二加热丝10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二导热覆盖板对第二加热丝10进行覆盖保护,第二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二加热丝10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加热丝10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二加热丝10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二加热丝10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二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二加热丝10对第二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二加热丝10对第二保护板6的加热效果。
76.第三保护板7包括第三保护板本体和第三导热覆盖板,第三加热丝13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三保护板本体上,第三导热覆盖板安装在第三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三加热丝13。其中,第三加热丝盘绕的方式可以是沿第三保护板本体的外周侧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也可以是在第三保护板本体的某一侧面或断面上进行回形盘绕或往复弯折波动盘绕的结构形式,目的是通过第三加热丝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第三保护板本体更加均匀的进行加热。
77.同理,通过将第三保护板7设置为第三保护板本体和第三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三保护板本体实现第三加热丝13的安装,同时利用第三导热覆盖板对第三加热丝13进行覆盖保护,第三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三加热丝13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三加热丝13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三加热丝13的正常工作;同时,第三加热丝13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三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三加热丝13对第三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三加热丝13对第三保护板7的加热效果。
78.第四保护板8包括第四保护板本体和第四导热覆盖板,第四加热丝14盘绕安装布置在第四保护板本体上,第四导热覆盖板安装在第四保护板本体上且覆盖第四加热丝14。其中,第四加热丝盘绕的方式可以是沿第四保护板本体的外周侧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也可以是在第四保护板本体的某一侧面或断面上进行回形盘绕或往复弯折波动盘绕的结构形式,目的是通过第四加热丝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第四保护板本体更加均匀的进行加热。
79.同理,通过将第四保护板8设置为第四保护板本体和第四导热覆盖板的结构形式,利用第四保护板本体实现第四加热丝14的安装,同时利用第四导热覆盖板对第四加热丝14进行覆盖保护,第四导热覆盖板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这样使得在满足第四加热丝14安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直接与对应位置的第四加热丝14进行接触,由此保证了第四加热丝14的正常工作;同时,第四加热丝14盘绕安装布置在第四保护板本体上,使得第四加热丝14对第四保护板本体具有较大的加热面积,由此进一步提高第四加热丝14对第四保护板8的加热效果。
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第一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沿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第一加热丝9沿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81.这样,通过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一加热丝9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加热丝9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一保护板5上,从而第一加热丝9能对第一保护板5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一保护板5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也可非均匀性的布置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上,例如可以是“s”形布置、“m
”ꢀ
形布置、“回”字形布置,以热辐射量能保证流出口的玻璃液的温度降温值较小即可。
82.第二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第二加热丝10沿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83.同理,通过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二加热丝10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二加热丝10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二保护板6上,从而第二加热丝10能对第二保护板6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二保护板6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84.第三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第三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沿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
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第三加热丝13沿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85.同理,通过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三加热丝13的定位安装;同时,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三加热丝13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三保护板7上,从而第三加热丝13能对第三保护板7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三保护板7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86.第四保护板本体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第四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沿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第四加热丝14沿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
87.同理,通过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上设有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由此可以利用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来方便的实现第四加热丝14的定位安装;同时,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呈沿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长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第四加热丝14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第四保护板8上,从而第四加热丝14能对第四保护板8的各个位置进行较为均匀有效的加热,由此可以大大减小第四保护板8不同位置的温度差,进而减小从该位置流出的玻璃液的温度差。
8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89.这样,第一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一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一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一加热丝9在第一保护板5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一加热丝9能够对第一保护板5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加热丝9对第一保护板5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一保护板5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90.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且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
91.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二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二加热丝10在第二保护板6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二加热丝10能够对第二保护板6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加热丝10对第二保护板6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二保护板6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92.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93.第三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三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三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三加热丝13在第三保护板7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三加热丝13能够对第三保护板7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三加热丝13对第三保护板7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三保护板7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94.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95.第四加热丝安装沟槽在第四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布置的尺寸均与第四加热丝安装面对应位置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第四加热丝14在第四保护板8上具有足够大的加热空间,从而使得第四加热丝14能够对第四保护板8的各个位置均能有效的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第四加热丝14对第四保护板8各个位置加热的均匀性,减小第四保护板8不同位置的温度差。
96.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保护板本体上还设有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对称分布在第二加热丝安装沟槽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的两侧,且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均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延伸端头处弯折反向后继续延伸,如此往复沿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方向弯折延展布置;在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内还分别设有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分别沿第五加热丝安装沟槽和第六加热丝安装沟槽盘绕安装布置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
97.这样,为了保证玻璃液顺利的从流出口流出,流出口在垂直于玻璃液流动方面的水平面上是具有一定的长度的,这样就会使得玻璃液从流出口流出时,在沿流出口长度方向分布的玻璃液往往呈现出中间温度高、两边温度低的状态,故本方案通过在第二加热丝10安装面的中部位置设置第二加热丝10,利用第二加热丝10对玻璃液的中部位置进行加热,并在第二加热丝10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利用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对玻璃液的两侧位置进行加热,这样就可以根据玻璃液的温度分布情况分别对第二加热丝10、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的加热温度进行控制,对于温度较高的玻璃液中间部分,用于对该部分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丝10的加热温度可以控制得偏低,而对于温度较低的玻璃液的两边部分,用于对这两部分加热的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的加热温度可以控制得偏高,如此就可以达到进一步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的目的。
9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丝10在第二加热丝安装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间距的0.6~1倍;
99.第五加热丝11和第二加热丝安装面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均为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间距的0.1~0.3倍。
100.这样,上述比例的设置是基于玻璃液在沿流出口长度方向温度分布的情况而得出的,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加热丝10、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的分布更好的与玻璃液的温度分布情况相适应,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对不同位置玻璃液的加热需求,最终实现进一步
减小玻璃液在流出口的温度差的目的。
101.在本实施例中,在挡烟砖1朝向流出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保护板5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且第一保护板5朝向流出口一侧的端面与挡烟砖1对应的端面齐平;
102.在唇砖2朝向流出口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保护板6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且第二保护板6朝向流出口一侧的端面与唇砖2对应的端面齐平。
103.这样,通过在挡烟砖1和唇砖2上分别开始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可以方便第一保护板5和第二保护板6的安装。
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板5和第二保护板6的长度均为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间距的1.2~1.5倍。
105.这样,使得第一保护板5和第二保护板6的长度均大于第一边砖3和第二边砖4之间的间距。
106.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护板组件上还设有温度测量设备,温度测量设备用于对第一保护板5、第二保护板6、第三保护板7和第四保护板8处的温度进行测量。
107.这样,通过设置温度测量设备分别对各保护板的温度进行测量,以方便得到各保护板处的温度数据。
108.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控制器和加热控制仪,温度测量设备与温度控制器数据连接,以将测量得到的第一保护板5、第二保护板6、第三保护板7和第四保护板8处的温度数据输出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与加热控制仪电连接,加热控制仪分别与第一加热丝9、第二加热丝10、第三加热丝13、第四加热丝14、第五加热丝11和第六加热丝12连接,以使得加热控制仪能够根据温度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对各加热丝的加热量进行控制,并使得保护板组件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
109.这样,温度测量设备将测量得到的各保护板的温度数据实时输出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再根据获取的温度数据对加热控制仪发出控制信号,加热控制仪再根据控制信号对各加热丝的加热量进行调节,通过对各加热丝加热量的调节,最终使得各保护板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当各保护板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小于设定值时,从流出口流出的玻璃液的厚薄差也能有效的控制在设定值内,本实施例中,该温度的设定值为3℃。
110.如附图7为现有技术中料道出口处玻璃液温度差与第一、第二边砖间距的关系曲线图,附图8为现有技术中玻璃板的厚薄差和玻璃板宽度的关系,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料道出口处的玻璃液温度差最大值达到40℃,而生产出的玻璃板的厚薄差最大达到0.40mm。
111.如附图9为本方案料道出口处玻璃液温度差与第一、第二边砖间距的关系曲线图,附图10为本方案中玻璃板的厚薄差和玻璃板宽度的关系,可以看出,本方案中料道出口处的玻璃液温度差最大值仅为2℃,而生产出的玻璃板的厚薄差最大也仅为0.09mm。因此,本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大大降低料道出口处玻璃液的温度差,进而大大减小生产出的玻璃板的厚薄差。
112.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