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9: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铸造机械设备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利用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机械,因此,在铸造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冷却装置配合其使用。
3.现有技术中,铸造设备的冷却装置一般将管道围绕型腔设置,并将管道的端部延伸至外部的水箱中,通过循环流动的冷水对型腔进行冷却,从而实现对液体的凝固,但是管道对型腔的冷却面积有限,导致型腔冷却不够均匀,影响铸件成型效果,同时现有水箱内部结构简单,没有相应的机构对使用后的水流进行冷却,完全依靠水箱内部热水和冷水热交换的方式进行冷却水流,水流冷却效果不佳,最终延长铸件成型时间,降低铸件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型腔冷却均匀,提高铸件效果以及对重复使用的水流多次强制降温,提高铸件效率的的铸造设备冷却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铸造设备,所述铸造设备包括在底座的顶部开设的型腔,所述底座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却室,所述型腔位于冷却室的内腔,且冷却室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铸造设备左侧的循环水箱,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水泵,且进水管和出水管端部均进入循环水箱的内腔,所述循环水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底端进入循环水箱的内腔并固定安装有扇叶,且循环水箱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板。
6.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位于冷却室内腔左侧的底部,所述出水管位于冷却室内腔右侧的顶部,且进水管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的右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右侧内腔的顶部,所述出水管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的左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左侧内腔的底部。
7.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循环水箱的内腔设置有防尘部件,所述防尘部件位于扇叶和隔板之间,所述进水管的端部位于防尘部件的下方。
8.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的内壁设置有凹槽,所述防尘部件在凹槽的内腔活动安装,且防尘部件为弹性材料支撑的防尘网。
9.优选的,所述隔板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隔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循环水箱的内壁密封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11.1、通过设置冷却室围绕型腔设置,使得冷却室内部水流与型腔的壁面贴合,加大热交换的面积,同时保证对型腔冷却均匀,提高铸件成型效果。
12.2、通过多个隔板的设置,使得热水进入循环水箱的内腔后呈横向s型流动,同时通过旋转电机通电运行带动扇叶高速旋转产生气流,对流动至隔板的顶部的水流进行强制降温,该装置对水流多次降温,提高水流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确保进入冷却室内部的水温足够低下,降低铸件成型时间。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侧示意图。
15.1、底座;2、型腔;3、冷却室;4、进水管;5、出水管;6、循环水箱;7、旋转电机;8、扇叶;9、隔板;10、防尘部件;11、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16.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17.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铸造设备,铸造设备包括在底座1的顶部开设的型腔2,底座1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却室3,通过设置冷却室3围绕型腔2设置,使得冷却室3内部水流与型腔2的壁面贴合,加大热交换的面积,同时保证对型腔2冷却均匀,提高铸件成型效果,型腔2位于冷却室3的内腔,且冷却室3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4和出水管5,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铸造设备左侧的循环水箱6,进水管4和出水管5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水泵11,且进水管4和出水管5端部均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循环水箱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7,旋转电机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的底端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并固定安装有扇叶8,且循环水箱6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板9,通过多个隔板9的设置,使得热水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后呈横向s型流动,同时利用旋转电机7通电运行带动扇叶8高速旋转产生气流,对流动至隔板9的顶部的水流进行强制降温,提高水流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确保进入冷却室3内部的水温足够低下,降低铸件成型时间。
18.如图1或如图2,进水管4位于冷却室3内腔左侧的底部,出水管5位于冷却室3内腔右侧的顶部,且进水管4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6的右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6右侧内腔的顶部,出水管5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6的左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6左侧内腔的底部,进水管4和出水管5端口位置的限位,使得进入循环水箱6的热水从箱体内腔的底部进入并逐渐上升,保证热水逐渐降温,同时降温后的水流从冷却室壁面的底部进入,能够保证冷水逐渐上升对型腔2冷却,再离开冷却室3,提高了水流循环使用的效果。
19.如图1循环水箱6的顶部开设有通孔,循环水箱6的内腔设置有防尘部件10,防尘部件10位于扇叶8和隔板9之间,进水管4的端部位于防尘部件10的下方,通孔的设置,能够增加装置的通风换热效果,并且扇叶8、隔板9以及防尘部件10的位置限制,使得扇叶8转动对循环水箱内部产生气流的同时,防尘部件10能够阻挡灰尘进入水体内部,提高水体清洁度。
20.如图1循环水箱6的内壁设置有凹槽,防尘部件10在凹槽的内腔活动安装,且防尘部件10为弹性材料支撑的防尘网,凹槽的设置,能够对防尘部件10进行限位,同时防尘部件10弹性材料制成,便于将其拿出实现快速更换。
21.如图1隔板9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隔板9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循环水箱6的内壁密封连接,隔板9设置多个,并将其前后两侧与循环水箱6内腔的前后两侧密封连接,使得热水进
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后呈横向s型流动,防止热水大面积的与循环水箱6内部的冷水进行热交换,防止接近进水管4附近的水流被热交换而导致水温上升。
22.工作原理:通过设置冷却室3围绕型腔2设置,使得冷却室3内部水流与型腔2的壁面贴合,加大热交换的面积,通过多个隔板9的设置,使得热水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后呈横向s型流动,同时利用旋转电机7通电运行带动扇叶8高速旋转产生气流,对流动至隔板9的顶部的水流进行强制降温,最终多次降温后的水流通过进水管4再次进入冷却室3的内部进行热交换,即可。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铸造设备,所述铸造设备包括在底座(1)的顶部开设的型腔(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却室(3),所述型腔(2)位于冷却室(3)的内腔,且冷却室(3)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4)和出水管(5),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铸造设备左侧的循环水箱(6),所述进水管(4)和出水管(5)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水泵(11),且进水管(4)和出水管(5)端部均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所述循环水箱(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7),所述旋转电机(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底端进入循环水箱(6)的内腔并固定安装有扇叶(8),且循环水箱(6)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隔板(9),所述循环水箱(6)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循环水箱(6)的内腔设置有防尘部件(10),所述防尘部件(10)位于扇叶(8)和隔板(9)之间,所述进水管(4)的端部位于防尘部件(10)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4)位于冷却室(3)内腔左侧的底部,所述出水管(5)位于冷却室(3)内腔右侧的顶部,且进水管(4)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6)的右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6)右侧内腔的顶部,所述出水管(5)的端部穿过循环水箱(6)的左侧壁面进入循环水箱(6)左侧内腔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箱(6)的内壁设置有凹槽,所述防尘部件(10)在凹槽的内腔活动安装,且防尘部件(10)为弹性材料支撑的防尘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9)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隔板(9)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循环水箱(6)的内壁密封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型腔冷却均匀,提高铸件效果以及对重复使用的水流多次强制降温,提高铸件效率的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其技术要点是一种铸造设备冷却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铸造设备,所述铸造设备包括在底座的顶部开设的型腔,所述底座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却室,所述型腔位于冷却室的内,技术效果是通过多个隔板的设置,使得热水进入循环水箱的内腔后呈横向S型流动,同时通过旋转电机通电运行带动扇叶高速旋转产生气流,对流动至隔板的顶部的水流进行强制降温,该装置对水流多次降温,提高水流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高水流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高水流降温效率和降温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谷县昌煜铸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0
技术公布日:2021/11/2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