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载模块及电梯超载保护装置性能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备载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载模块、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2.各类工程设备均有一定载荷限制。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梯,当轿厢内的载重超过额定载荷时,电梯中设置的超载保护装置将作出响应,例如发出警报、轿厢门强制打开等。若超载保护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将有可能在电梯使用过程中出现开门走梯、蹲底等不安全状态,而造成人员剪切、坠入井道等伤亡事故。因此,对电梯定期进行载荷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尤为重要。
3.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对轿厢进行加载。现有的加载方式一般有通过人工搬运砝码进入轿厢进行加载和通过安装在轿厢底部或顶部的加载装置进行加载两大类型。其中砝码加载的方式因需人工进出轿厢完成加载,存在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问题,而且对轿厢外观的保护不友好,此外砝码加载还无法实现线性加载。而特定的加载装置,需要在轿厢底部或顶部做配套设计,改变电梯现有的结构特征,才能够使加载装置顺利工作,安装繁琐;另外还存在不能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检测。因此无论是安装过程,还是适用对象,其通用性均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通用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加载模块。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加载模块的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
5.一种加载模块,用于在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过程中提供载荷,包括:
6.夹持器,用于与电梯导轨固定连接并位于轿厢底部,所述夹持器沿电梯导轨周向包绕所述电梯导轨;
7.加载器,连接在电梯轿厢与夹持器之间,并对轿厢加载;和
8.加载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加载器的加载数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器包括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所述第一夹持器包括夹紧件和与夹紧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的平衡锁紧杆,所述平衡锁紧杆能够与所述夹紧件相对转动并与所述夹紧件的另一端锁固连接以抱紧所述电梯导轨,所述夹紧件与所述加载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器包括夹持筒以及与所述夹持筒连接的导向杆,所述夹持筒包括筒底和由筒底延伸而出的筒身,所述筒底与所述电梯导轨的端部抵接,所述筒身周向包绕所述电梯导轨,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筒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夹紧件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导轨截面呈t型,所述第一夹持器还包括两个滑动件,其中一个滑动件滑动连接在所述夹紧件的一端,另一个滑动件滑动连接在所述夹紧件的另一端,所述平衡锁紧杆与其中一个滑动件转动连接,并能够与另一个滑动件锁固连接
以抱紧所述电梯导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杆,所述夹持器的数量与所述电梯导轨的数量一致,为至少两个,所述连杆连接在相邻两个夹持器之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载数据采集器包括力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器,所述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载器的输出载荷并生成检测信号,所述数据分析器用于采集所述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轿厢底部和所述加载器之间。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载器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夹持器上配置连接多个加载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载器还包括动力源,动力源安装在具有移动功能的车体结构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加载模块的运输过程中,所述夹持器、加载数据采集器放置在所述车体结构上。
17.一种电梯超载保护装置性能检测系统,包括:
18.上述的加载模块,用于对设置在轿厢顶部、轿厢底部或电梯机房内的电梯超载保护装置加载并生成加载数据;
19.信号采集模块,设置在电梯控制柜处和/或电梯轿厢内,用于根据电梯超载保护装置是否产生报警而生成反馈信号;
20.轿厢姿态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轿厢内用于检测轿厢姿态并生成姿态信号;以及
21.控制终端,用于控制所述加载模块进行加载并获取加载数据,以及用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和姿态信号,所述控制终端根据该姿态信号调整加载,并根据加载数据和反馈信号判断所述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加载模块与导轨形成包绕的固定连接,不会形成偏载力,可以确保加载均衡性。且加载模块的通用性好,对于只要具备导轨的电梯均可适用。另外,检测系统中因包括信号采集模块,用于检测电梯的报警装置是否产生报警动作,因此可以更准确、更及时的产生反馈信号,以供控制终端做出相关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正确判断。相较于人工接收报警信号而言,通过设置信号采集模块的方式,整个检测过程可以让轿厢层门和轿门关闭,检测人员无需靠近轿厢,使得检测过程更安全,检测结果也更为真实。再者,相较于现有技术需要多人才能完成检测过程,本技术中提供的检测系统可以由单人完成作业,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载荷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性能检测系统中的加载模块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5.图3和图4为图2所示结构与电梯导轨的装配步骤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载荷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方法的加载过程示意图;
27.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载荷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的
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载荷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的另一应用示意图。
29.图标:
30.轿厢10、导轨11、牵引绳12、牵引轮13、配重块14、控制柜15;缓冲器16;
31.加载模块20;夹持器21;夹紧件211;平衡锁紧杆212;滑动件213、214;液压管216;压块217;防滑凸起218;夹持筒221;导向杆222;筒底223;筒身224;
32.加载器23;动力源231;连杆24;
33.加载数据采集器25;力传感器251;连接件26;
34.信号采集模块30;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控制终端5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电梯内的安全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参阅图1,该电梯附着安装于建筑物内的井道,或者建筑物外墙的井道,该电梯包括轿厢10、导轨11、牵引绳12、牵引轮13、配重块14和控制柜15。轿厢10位于井道内与导轨11滑动连接,轿厢10和配重块14通过牵引绳12连接,并绕过牵引轮13。控制柜15可以安装于建筑物的顶层机房内,并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与牵引轮13的动力机构形成电性连接,用于控制牵引轮13的运转,进而带动轿厢10相对导轨11实现升降运动。
42.该实施例中,安全保护装置是超载保护装置。超载保护装置可以是机房称重式、轿顶称重式或者轿底称重式,即超载保护装置可以设置在机房、轿厢顶部或轿厢底部。无论哪种类型,均连接设置有报警装置,当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且检测到轿厢10内的载重达到触发报警装置的阈值时,则报警装置会产生报警动作。报警动作可以为声光电信号的形式向外传播,并可被用户或专用设备所识别。
43.该性能检测系统可以用于检测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该性能检测系统包括加载模块20、信号采集模块30、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和控制终端50。加载模块20用于对轿厢10加载并生成加载数据,信号采集模块30用于根据超载保护装置是否报警而生成反馈信号。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设置在轿厢10内用于检测轿厢10的姿态并生成姿态信号。控制终端50用于根据加载数据、反馈信号、姿态信号对轿厢10的加载过程进行调整,并根据加载数据、反馈信号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44.同时参考图1和图2,加载模块20包括夹持器21、加载器23和加载数据采集器25。夹持器21用于与电梯导轨11固定连接。加载器23与夹持器21刚性连接,加载器23在向轿厢10加载时,夹持器21作为受力支撑点,因此夹持器21与导轨11的连接稳固程度直接决定加载器23的加载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一实施例中,夹持器21沿导轨11的周向包绕导轨11,并与导轨11之间形成足够大的静摩擦力。由于夹持器21包绕导轨11的周向,在加载器23对轿厢10加载的过程中,导轨11的受力更加均匀,保证对导轨11无偏载力,因而可以有效保证检测过程的安全性。
45.更具体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器21包括夹紧件211和与夹紧件211的一端转动连接的平衡锁紧杆212,所述平衡锁紧杆212能够与所述夹紧件211相对转动并与所述夹紧件211的另一端锁固连接以抱紧所述电梯导轨11。
46.更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器21还包括两个滑动件213、214,其中一个滑动件213滑动连接在所述夹紧件211的一端,另一个滑动件214滑动连接在所述夹紧件211的另一端,所述平衡锁紧杆212与其中一个滑动件213转动连接,并能够与另一个滑动件214锁固连接以抱紧所述电梯导轨11。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梯导轨11截面呈t型,所述夹紧件211配合导轨11截面的形状,呈现为ω形,其内形成用于容置导轨11的空腔。其中两个滑动件213、214大致呈n形,分别滑动连接在夹紧件211的两个自由末端,且两个滑动件213、214的开口相向设置。两个滑动件213、214可以朝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相对夹紧件211滑动。同时参考图3和图4,当需
要将夹持器21与导轨11固定连接时,先将平衡锁紧杆212绕滑动件213转动打开,露出夹紧件211的空腔。然后使两个滑动件213、214相互远离,以使夹紧件211可套接在导轨11周向上。接着将滑动件213、214回位,最后将平衡锁紧杆212反向转动并锁固在滑动件214上。如此,夹持器21完成对导轨11的周向包绕,状态如图2中所示。
48.夹持器21与导轨11的相对固定并在两者之间形成足够大的静摩擦力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其中一种实现方式是通过液压夹紧。如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夹持器21还包括液压泵(图未示),以及连接在液压泵与夹紧件211、滑动件213、214之间的液压管216,和设置在夹紧件211、滑动件213、214上的压块217。通过液压泵的驱动,可以使液压通过液压管216传递至夹紧件211、滑动件213、214上的压块217,使压块217抵持在导轨11的表面以夹紧导轨11,从而使夹持器21与导轨11形成固定连接。压块217的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作出变化。为了使静摩擦力更加均匀,防止出现偏载,可以让压块217等间距设置在夹紧件211、滑动件213、214上,以在导轨11的周向上形成均匀的受力点。为了在夹持器21与导轨11之间提供更进一步可靠的静摩擦力,还可以在夹紧件211朝向导轨11的表面上设置防滑凸起218。可以理解,防滑凸起218也可以设置在滑动件213、214的朝向导轨11的表面上。
49.夹持器21与导轨11之间的静摩擦力还可以通过气动驱动压块217做出夹紧动作,或者采用减速电机驱动夹紧件211做出伸缩夹紧动作,或者利用电磁力使夹紧件211、滑动件213、214与导轨11形成磁吸附。
50.夹持器21可以配置多个,每个导轨11上设置至少一个夹持器2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相邻导轨11之间,还可设置连杆24,用于连接相应的夹持器21。连杆24可保持夹持器21在前期安装和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起到固定支承、平衡均载、消除抖动的作用。
51.加载器23连接在轿厢10底部与夹持器21之间,对轿厢10施加载荷。可以理解的,加载器23的数量与夹持器21的数量可以一致,例如一个夹持器21上配置一个加载器23。加载器23的数量也可以比夹持器21的数量更多,例如一个夹持器21上连接多个加载器23。多个加载器23同时对轿厢10进行加载,可以考虑位置的均衡性,确保加载力不会产生偏载。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因加载器23通过夹持器21固定在导轨11上,因而可向下对轿厢10施加拉力。加载器23包括动力源231,动力源231可以与控制终端50形成通信连接,可以使控制终端50能够控制动力源215,以便操控加载器23对轿厢10的加载、加载的载荷调整或卸载。动力源231也可以构成控制夹持器21作动的动力源。此外,动力源231可安装在具有移动功能的车体结构上。与此同时,车体结构除装载动力源231之外,还可具有收纳其他所有设备的功能。如此,该性能检测系统的其他所有设备,例如加载模块20的夹持器21、加载数据采集器25等、信号采集模块30、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等,在运输的过程中,均可放置在车体结构上,当到达待检测电梯的位置后,可再搬运下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检测设备而言,该种配置可以依赖更少的人力完成整个检测过程。
52.在一实施例中,加载模块20还包括连接件26,所述连接件26连接在所述轿厢10底部和所述加载器23之间。连接件26可以是钢丝绳、缆、杆等,用于连接在加载器23和轿厢10底部的连接构件之间,方便加载器23与轿厢10底部形成固定连接。
53.所述加载数据采集器25用于采集加载器23的加载数据。一实施例中,所述加载数据采集器25包括力传感器251和数据分析器(图未示),所述力传感器251设置在加载器23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加载器23的输出载荷并生成检测信号。所述数据分析器可以嵌设安
装于力传感器251旁边,用于采集所述力传感器251的检测信号。数据分析器可以实时采集力传感器251的检测信号,采集频率高。通过检测信号可以匹配出相应的加载数据,以供控制终端50执行相应操作提供依据。
54.所述信号采集模块30设置在电梯控制柜处和/或电梯轿厢10内。例如,轿厢10内通常会设置类似于警铃等报警装置,则信号采集模块30可以安装在靠近报警装置的位置。信号采集模块30可以检测报警装置是否产生报警动作,并根据报警装置的状态而生成反馈信号,以供控制终端50执行相应操作提供依据。例如,为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依据。
55.所述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用于检测轿厢10姿态并生成姿态信号,以供所述控制终端50执行相应操作提供依据。例如,控制终端50可根据该姿态信号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加载或停止加载。轿厢10的姿态信号可以包含在轿厢10加载过程中,轿厢10的三维空间状态,例如水平度、垂直度等;还可以包含轿厢10在加载过程中,轿厢10的垂直位移,以及电梯层门和轿门的启闭状态等。这些姿态信号可以提供给控制终端50,以便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平衡加载,从而保持轿厢10的良好状态。
56.所述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可以设置在所述轿厢10内,例如直接设置在轿厢10的地面上。
57.控制终端50用于控制所述加载模块20进行加载并获取加载数据,以及用于接收信号采集模块30的反馈信号和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的姿态信号。控制终端50可根据加载数据,判断和掌控加载过程的进度;可以根据姿态信号,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加载力的大小,以及是否需要调整不同加载器23的加载力大小;还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8.控制终端5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运行处理软件的终端设备。控制终端50均可通过无线网络与加载模块20、信号采集模块30、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形成通信连接。用户可手持控制终端50,在电梯外进行数据输入、检测过程监督及结果输出等操作。控制终端50可自带键盘、触控屏等输入设备,供用户输入操控指令。控制终端50可自带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等,用于实时显示检测过程的输出结果。控制终端50还可以连接外部输出设备,例如打印机等,以将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果进行有形载体的输出。
59.以下结合图5,举例说明利用上述性能检测系统对以超载保护装置为例的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性能进行检测的检测方法。
60.在实施该检测方法之前,需要对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首先,在电梯各层站出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将轿厢10制停在基站上一层站处,转为检修状态。检修人员由基站层进入井道底坑,将加载模块20搬运至底坑,且连接设置好夹持器21、加载器23和加载数据采集器25,使加载模块20各功能组件与轿厢10和导轨11等形成装配连接关系。
61.然后检修人员离开底坑,使轿厢10运行至基站位置打开层门和轿门,并在轿厢10内安装信号采集模块30和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
62.各硬件设施安装完毕后,检修人员对控制终端50与加载模块20、信号采集模块30和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的通信连接进行测试,确保信号稳定无误后关闭轿门和层门。接着将电梯主要参数信息输入控制终端50,且根据具体需要制定加载曲线及合格判定标准。在
进行正式检测之前,可以先进行调试和预连接,例如人工试行预加载,从控制终端50上输入一个加载力,判断加载模块20的载荷输出是否正确。确保所有机械连接、通信连接等正确无误后,整个系统则可处于待机状态准备进入检测过程。
63.检测过程的第一步,根据电梯的主要参数信息,生成加载命令。例如,此加载命令可由控制终端50根据系统算法,生成适应待检电梯的加载曲线命令。比如载货电梯和乘客电梯加载曲线会根据各自的需求而有区别,控制终端50根据接收的具体电梯参数,而生成相应的加载曲线命令。此加载命令也可由控制终端50根据系统算法,提供多种不同加载曲线,再由检测人员进行选择。无论加载命令是何种形式,此加载命令可由检测人员在控制终端50中操作,进而让控制终端50执行后,即进入加载过程。加载的同时,控制终端50能获取加载数据。
6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加载依次包括线性快速加载阶段a、观察变化加载阶段b、缓慢加载阶段c、稳定保持加载阶段d、第一次卸载阶段e和第二次卸载阶段f。以字母a、b、c、d分别代表各加载阶段的加载载荷,其中a≤0.5p,0.5p≤b≤0.8p,0.8p≤c≤0.95p,0.95p≤d≤1.1p,且p为所述电梯的额定载荷。加载阶段因由加载模块20执行,可以做到线性加载。
65.检测过程的第二步,在加载过程中,信号采集模块30会根据超载保护装置是否产生报警动作而生成反馈信号。控制终端50在实时获取加载数据的同时,也能实时获取信号采集模块30生成的反馈信号。
66.检测过程的第三步,控制终端50可以给出合格判定标准,并结合加载模块20生成的加载数据和信号采集模块30生成的反馈信号,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合格判定标准,也即判断过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67.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的额定载荷m≥750kg,当加载载荷在m

1.1m区间内时,若超载保护装置产生报警,则判断所述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符合要求,当加载载荷超过1.1m时,若超载保护装置未产生报警,则判断所述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性能不符合要求。该种情形下,需要停止继续检测并进行卸载以确保电梯和检测人员的安全。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的额定载荷m<750kg,当加载载荷在m

(m 75)区间内时,若超载保护装置产生报警,则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符合要求,当加载载荷超过m 75时,若超载保护装置未产生报警,则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6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的额定载荷m,当加载载荷不到0.9m超载保护装置就产生报警,则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的额定载荷m,若超载保护装置产生报警后连续卸载载荷至0.8m时仍产生报警,则判断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71.现有的一些加载过程,如果加载的位置不合理会导致偏载,进而导致检验的结果与实际不符合。更为重要的,若加载不合理,还会损伤电梯结构性能,例如会使轿厢架变形等。本技术通过特定设置的加载模块20,可以更好的与导轨11形成固定连接,并且不会形成偏载力,可以确保加载均衡性。此外,加载模块20设置在轿厢10底部,模拟条件更为真实。再者,加载模块20通用性好,只要具备电梯导轨11,就可适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加载模块20。相较于现有的一些检测设施需要对坑底或者轿厢10等部件做特殊结构改造方可安装而言,该加载模块20安装方便,适用性广。
72.更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由于轿厢姿态检测模块40生成的姿态信号可以实时反映加载过程中轿厢10的运行状态,表明加载是否正常。当控制终端50接收显示异常的姿态信号时,可以及时介入并调整加载过程。例如,对加载载荷进行调整,或者对某个位置上的加载器23的载荷输出进行调整,以保障加载的均衡与安全,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73.由于信号采集模块30设置在轿厢10内用于检测报警装置是否产生报警动作,因此可以更准确、更及时的产生反馈信号,以供控制终端50做出该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正确判断。相较于人工接收报警信号而言,通过设置信号采集模块30的方式,整个检测过程可以让轿厢10层门和轿门关闭,检测人员无需靠近轿厢10,使得检测过程更安全,检测结果也更为真实。
74.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器21还可以有另外的形态。该实施例中的夹持器21包括夹持筒221以及与所述夹持筒221连接的导向杆222。夹持筒221套接在导轨11的端部。夹持筒221具体包括筒底223和由筒底223延伸而出的筒身224。所述筒底223与所述电梯导轨11的端部抵接,所述筒身224周向包绕所述电梯导轨11。所述导向杆222的一端与所述筒身224连接,例如通过螺栓等常见的方式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载器23连接。导向杆222与加载器23的连接可通过中间件的转接,也可以直接连接在加载器23的壳体上。该种形式的夹持器21安装更为简单,且适用性也较广,只要电梯具有导轨11,该种类型的夹持器21均可适用。
75.图7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与图1、图6中的不同点在于,图7中的夹持器有两种类型,即既具有图1中的夹持器,也具有图6中的夹持器。以下为方便描述,用第一夹持器表示图1中的夹持器,用第二夹持器表示图6中的夹持器。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的具体构造如上文中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其中第二夹持器的导向杆222与第一夹持器的夹紧件211连接。
76.上述的性能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也可适用于电梯的其他安全保护装置。例如,参考图8,示出了该性能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安全保护装置为缓冲器16的情形。缓冲器16设置在轿厢10下方,一般位于井道底坑。该种情形下,加载模块20的加载器23设置在夹持器21和缓冲器16之间,并对所述缓冲器16加载推力。利用该检测系统和方法可以对缓冲器16进行垂直方向的加载测试,以判断缓冲器16是否有效及相关的电气开关是否有效。检测系统的安装以及调试和检测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关于超载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的说明,此不赘述。
7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