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楼避灾床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避灾床。


背景技术:

2.当较大震级的地震发生后,高层建筑内的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特大地震,会使整个建筑坍塌,目前大多数关于高层建筑灾后生还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逃生上,如各种逃生梯、逃生绳、逃生箱等,但灾害发生后电梯及所有常规情况下的设施都将无法正常使用,而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间隙中,实际可用的逃生手段很少,效果也很有限,在高层建筑内的居民则很难在短时间内逃离。大型火灾对高层建筑内的居民存在致命的威胁。火灾发生后,底层的热浪与有毒气体会迅速向上窜升,火焰会将建筑内的可燃物与建筑外墙的保温层一起点燃,供电系统会被很快破坏,高层居民很快就会在高温和毒气中窒息而亡。
3.当强震发生后,如果避灾成功幸存下来,但由于幸存者所在的狭小安全空间极易被外力的扰动所破坏,无法运用大型设备进行挖掘搜寻,即使从外面探测到了废墟底部的生命体征,也无法迅速展开挖掘搜救,从而使很多人失去了被救援生还的机会。
4.随着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的增多,高层建筑在地震、火灾发生后的逃生与避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逃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躲避则可能会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让人有生还的可能。目前,有些重要或特殊的机构,在高层建筑内设置了避难仓(柜),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但在民用建筑中很少采用这种特殊机构,而且不实用,平时不能兼做它用,浪费了宝贵的室内空间。地震火灾这些灾害对于大多数高层建筑的居民来说,毕竟都是小概率事件,如在本来都很宝贵的居住空间,放置一个可能永远也不会用的大件物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把避难空间与居家用床相结合的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作为床具使用;在灾难发时,通过传感器或是按钮等装置,快速形成避灾空间,供居民躲避灾难;还可以在灾难过后向搜救人员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并在救援过程中避免施工机械对幸存人员进行二次伤害。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楼避灾床,包括:床体、床头、合页,床头底部内边通过合页与床体连接,可以作为日常床具使用。日常使用的场景下,床体外部可以加装用户的个性外框与装饰物,床头也可以做成整体或分体,并饰以不同的形状与图案,该避灾床的避难功能并不影响使用的档次与品位,且可以根据消费的财力与喜好来选择不同自动化程度与智能程度,以及不同材质的产品,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
9.所述床体包括:下舱体、弧形双层隔温板、观察窗、承重机构、牵引机构、应急电源;所述床头包括:舱盖、导轨、密封边、弹簧、楔形块(25)。
10.所述下舱体由前立面隔温板、底板、左立面板、后立面隔温板及右立面板构成坚固的结构。所述前立面隔温板和后立面隔温板上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包括前观察窗和后观察窗。所述下舱体内设有弧形双层隔温层,与前立面隔温板、后立面隔温板以及舱盖形成隔热的避灾空间。所述应急电源设置在下舱体内,所应急电源的电源线穿过后立面隔温板固定在后立面隔温板外侧。
11.所述承重机构包括:挡板把手、前挡板、后挡板、挡片、横板、承重板、折叠支杆、底柱、发条连接。所述挡板把手为日字型金属框架,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外部中间区域,挡板把手上边框与前挡板一边固定连接,下边框穿过前立面隔温板中间区域。所述前挡板另一边垂直穿过前立面隔温板上部,并且可以通过挡板把手及挡板把手下边框沿床体纵向向外拉动。所述后挡板垂直穿过后立面隔温板上部,可沿床体纵向拉动;所述挡片为上表面两对角有挡块的板,下表面中心与折叠支杆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折叠支杆另一端套固在底柱上,可受力折叠并与底柱分离;所述底柱固定设置在弧形双层隔温板上。所述横板通过发条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承重板下表面,并与挡片对应设置,且可以卡在挡片对角两挡块中间与承重板垂直。所述承重板是由若干条板通过软性连接的可卷曲的两片卷帘板组成;所述横板、前挡板、后挡板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设置以支撑承重板,所述折叠支杆、底柱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设置以支撑承重板,使承重板覆盖在下舱体上面。
12.所述牵引机构包括:钢索和钢索支柱;所述钢索由第一条钢索、第二条钢索、第三条钢索、第四条钢索组成,两两对称布置。所述钢索支柱包括:钢索支柱一、钢索支柱二,对称垂直固定在后立面隔温板外表面的两上边角区域。所述第一条钢索一端固定连接在后挡板的外边角,通过钢索支柱一端部的凹槽沿右立面板外边部拉紧,另一端与前挡板外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索一端固定连接在一折叠支杆的中间节点处,再通过其纵向布置的另一折叠支杆中间节点处连接;所述第二钢索另一端与挡板把手下边框在下舱体内的一角拉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条钢索、第四条钢索通过钢索支柱二与第二条钢索、第一条钢索作对称布置。所述电磁推杆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和挡板把手的横板之间。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外侧;所述按钮设置在左立面板内侧。所述电磁推杆、传感器、按钮通过应急电源供电,通过导线连接。
13.所述舱盖包括:第一舱盖、第二舱盖、第三舱盖。所述第一舱盖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和半圆形立板构成;桥拱形双层隔温板的一侧圆弧边与半圆形立板圆弧边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舱盖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制成,一侧拱形后边设有密封边;所述第三舱盖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和半圆形立板构成,其桥拱形一侧圆弧边与半圆形立板圆弧边固定连接成一体,沿另一侧拱形后边设有密封边。
14.所述楔形块设置在第一舱盖半圆形立板外侧面中心区域,楔形块斜面朝向下面的后挡板,使后挡板拉出后推动楔形块带动舱盖旋转,进而使舱盖在重力的作用下关闭。
15.所述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为2条,对称设置在第一舱盖两侧边,第一导轨上表面沿纵向设有凹槽,凹槽的后端设有弹簧,第一导轨下表面沿纵向设有凸起;所述第二导轨为2条,对称设置在第二舱盖两侧边,第二导轨上表面纵向设有凹槽,凹槽的后端设有弹簧,第二导轨下表面沿纵向设有凸起与第一导轨的凹槽相配合滑动;第三导轨为第三舱盖向下凸起的左右两纵向侧边,与第二导轨的凹槽相配合滑动。所述导轨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使舱盖关闭时靠重力使导轨自行滑动并依次排开。
16.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双层隔热层内设有应急箱,应急箱内装有应急物质和定位装置。所述应急物质用来提供避难者的生命所需,所述定位装置可以长时间发送搜救所需的定位信息,使避灾人员得到快速救援。
17.进一步的,所述左立面板和右立面板内上部分别设有2套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插销、球形把手、插环、固定环、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2根,其上至少3对固定环,通过固定环将连接杆对称固定在弧形双层隔温板两纵向侧边上部,每对固定环中间的连接杆上固定焊接插销,所述球形把手设置为两对,分别固定焊接在连接杆的两端;所述插环设置在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凸起的内侧边中间区域与插销配合将舱盖与下舱体闭合锁紧。
18.进一步的,所述承重板上放置折叠床垫或软床垫。灾难发生时折叠床垫或软床垫可随承重板的下落,落入下舱体并与床上用品一起形成保护层,大大缩短形成避灾空间的时间。
19.进一步的,所述避灾床为高强度的隔热材料。由于火灾发生时会释放出大量热能,高强度隔热材料形成的隔热层能够保护避难者不受火灾热能的损伤。另外,在地震及高楼坍塌后,高强度隔热材料在被大型机械挖掘搜救时不被二次伤害。
20.(三)有益效果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楼避灾床,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避灾床,建立了高层建筑在地震或火灾发生时的全新安全理念,打破了以逃为主的逃生观念,给出了以避难为优先的思路。其结构可以同时保障地震和火灾对生命所造成的伤害。
23.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避灾床,包括床头与床体,不仅在灾难发生时提供避难空间,在平时还是一个可以个性化布置的家用床,不会因其避难功能而增加空间占用的负担,也不会影响使用中的个性化需求。
24.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避灾床,通过床体上设置的传感器或是按钮来启动牵引机构,快速的使日常状态下的承重机构打开下落,通过推动楔形块的联动,关闭具有双层隔温板舱盖,能够在30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动作,达到快速形成避灾空间的目的。该避灾床采用的高强度的隔热材料,在地震火灾引起的建筑物坍塌时能够承受其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保护避灾人员的安全,并且在被大型机械挖掘搜救时不被二次伤害。该避灾床采用的双层隔温板结构和密封边结构,使其具有密封隔热功能,有效的隔离高温和烟气,在火灾发生时保护避灾人员的安全。
25.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避灾床,在其下舱体内设置的应急箱内装有应急物质和定位装置,不仅可以提供避灾人员生命所需的应急物质,还可以长时间发送搜救所需的定位信息,使避灾人员得到快速救援。
26.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避灾床,在承重板上放置折叠床垫或软床垫,灾难发生时随承重板下落,落入下舱体并与床上用品一起形成保护层,大大缩短形成避灾空间的时间。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俯视图;
28.图2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图1的a-a剖面图;
29.图3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前视图;
30.图4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图3的b-b剖面图;
31.图5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左视图;
32.图6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后视图;
33.图7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立体图;
34.图8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承重板和横板的结构图;
35.图9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日常使用时的下舱体内部立体图;
36.图10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避灾时的俯视图;
37.图11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图10的c-c剖面图;
38.图12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图10的d-d剖面图;
39.图13是本发明一种高楼避灾床避灾时的立体图。
40.图1-13所示,图中各个部分由下列阿拉伯数字表示:
41.床体-1、下舱体-11、前立面隔温板-111、底板-112、左立面板-113、后立面隔温板-114、右立面板-115、弧形双层隔温板-12、观察窗-13、前观察窗-131、后观察窗-132、锁紧机构-14、插销-141、球形把手-142、插环-143、固定环-144、连接杆-145、承重机构-15、挡板把手-151、前挡板-152、后挡板-153、挡片-154、横板-155、承重板-156、折叠支杆-157、底柱-158、发条连接件-159、牵引机构-16、钢索-161、第一钢索-1611、第二钢索-1612、第三钢索-1613、第四钢索-1614、钢索支柱-162、钢索支柱一-1621、钢索支柱二-1622、电磁推杆-163、传感器-164、按钮-165、应急箱-17、应急电源-18、床头-2、舱盖-21、第一舱盖-211、第二舱盖-212、第三舱盖-213、导轨-22、第一导轨-221、第二导轨-222、第三导轨-223、密封边-23、弹簧-24、楔形块-25、合页-3。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实施例:
44.如图1-13所示,一种高楼避灾床包括:床体1、床头2、合页3,所述床头2底部内边通过合页3与床体1连接,可以向内旋转将床头2水平放置在床体1上。所述床体1包括下舱体11、弧形双层隔温板12、观察窗13、承重机构15、牵引机构16、应急电源18。所述床头2包括:舱盖21、导轨22、密封边23、弹簧24、楔形块25。该避灾床可以作为日常床具使用。日常使用的场景下,床体1外部可以加装用户的个性外框与装饰物,床头2也可以做成整体或分体,并饰以不同的形状与图案,该避灾床的避难功能并不影响使用的档次与品位,且可以根据消费的财力与喜好来选择不同自动化程度与智能程度,以及不同材质的产品,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
45.所述下舱体11由前立面隔温板111、底板112、左立面板113、后立面隔温板114及右立面板115构成的,所述前立面隔温板111和后立面隔温板114上设有观察窗13。所述观察窗
13包括前观察窗131和后观察窗132,所述观察窗可以通过设置合页等连接件打开关闭,其功能是在灾害发生后可以两个方向进行观察或呼救,以备在一个观察窗被物体阻碍的情况下另一个还可进行观察或呼救,在没有烟气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通风;所述下舱体11内设有弧形双层隔温层12与前立面隔温板111、后立面隔温板114以及舱盖21形成避灾空间,增强其隔热效果。所述应急电源18设置在下舱体11内,所应急电源18的电源线穿过后立面隔温板114固定在后立面隔温板114外侧,日常状态下插入墙壁电源储存电能,灾情发生后断电的情况下,可为该避灾床提供电能。
46.所述床体1设置成长方体有利于空间的利用,也便于制造,但同等材质下,也可制造成其抗压强度更强的半球状、半椭球状。当灾害发生时,床头2和床体1形成一个坚固、密闭的保护壳,保护壳可以应对在高层建筑被地震完全破坏时所产生的任何冲击,可以应对在火灾发生时所产生的最大火焰的焚烧,毒气体的侵袭。
47.所述承重机构15包括挡板把手151、前挡板152、后挡板153、挡片154、横板155、承重板156、折叠支杆157、底柱158、发条连接159。所述挡板把手151为日字型坚固耐用的金属框架,日字框架的中间设置的横柄方便用来拉出挡板把手151。所述挡板把手151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111外部中间区域,挡板把手151上边框与前挡板152一边固定连接,挡板把手151下边框穿过前立面隔温板111中间区域;所述前挡板152另一边垂直穿过前立面隔温板111上部,并且可以通过挡板把手151及挡板把手151下边框沿床体1纵向向外拉动,这个结构能够在拉动的过程中保证其快速和平稳;所述后挡板153垂直穿过后立面隔温板114上部,可沿床体1纵向拉动;所述挡片154为上表面两对角有挡块的4个四边形木板,下表面中心分别与4个折叠支杆157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折叠支杆157另一端套固在底柱158上,可受力折叠并与底柱158分离;所述底柱158固定设置在弧形双层隔温板12上;所述横板155设有4个,通过发条连接件159固定连接在承重板156下表面,并与挡片154对应设置,且可以卡在挡片154对角2个挡块中间与承重板156垂直;发条连接件159不仅可以将承重板156和横板155连接起来,当横板155失去挡片154的束缚时,还可以使其通过发条连接件159的发条弹性进行旋转。所述承重板156是由若干条板通过软性连接的可卷曲的两片卷帘板组成,所述横板155、前挡板152、后挡板153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设置以支撑承重板156,所述折叠支杆157、底柱158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设置以支撑承重板156,使承重板156覆盖在下舱体11上面。
48.牵引机构16包括:钢索161、钢索支柱162、电磁推杆163、传感器164、按钮165;所述钢索161由第一条钢索1611、第二条钢索1612、第三条钢索1613、第四条钢索1614组成,两两对称布置;所述钢索支柱161包括:钢索支柱一1621、钢索支柱二1622,对称垂直固定在后立面隔温板114外表面的两上边角区域;所述第一条钢索1611一端固定连接在后挡板153的外边角,通过钢索支柱一1621端部的凹槽沿右立面板115外边部拉紧,另一端与前挡板152外角固定连接,使后档板通过挡板把手151能够向床体1后方向拉出,导致承重板156丧失此处的支撑。所述第二钢索1612一端固定连接在一折叠支杆157的中间节点处,再通过其纵向布置的另一折叠支杆157中间节点处连接;此节点设置在折叠支杆157中间区域,此节点系上下两部分支撑住交界部分,处于正常状态时两杆对心接触不易失稳从而保持承重功能,当有外力干扰时两支撑住中心线发生偏移导致失稳折叠,不仅可以使其折叠,也可以保证非折叠状态下竖直支撑力。所述第二钢索1612另一端与挡板把手151下边框下舱体11内一角
拉紧固定连接,使其在挡板把手151向外拉出后,可通过钢索161使折叠支杆157受力沿节点处折叠下落在舱体内,导致承重板156丧失此处的支撑。所述第三条钢索1613、第四条钢索1614通过钢索支柱二钢索支柱二1622与第二条钢索1612、第一条钢索1611对称布置;所述电磁推杆163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111和挡板把手151的横板155之间。所述传感器164设置在前立面隔温板111外侧;所述按钮165设置在左立面板113内侧上边缘。所述电磁推杆163、传感器164、按钮165通过应急电源18供电,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导线可在床体1各立面双层隔温板夹层内布置。
49.所述传感器164内设有点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和震动传感器以及单片机。所述传感器164外壳是一外侧面镂空的金属外壳,不仅可以保障其检测烟量的功能,还可以保护金属外壳内的设备。光电感烟探测器在烟粒子达到一定量时发出火灾报警,同时向单片机对应引脚发送电平信号。震动传感器感应震动力大小(在实际运用中采用地震波中传播较快的纵波)将感应结果传递到单片机对应引脚发送电平信号,其敏感度:25
°
/s的上下5次周期性摆动,敏感度显示向下15度位置时反馈信号。单片机再将信号传递给电磁推杆163以启动牵引机构16。所述按钮165通过导线与电磁推杆163连接,也可以用来控制电磁推杆163以启动牵引机构16。
50.所述牵引机构16也可在电磁推杆163、传感器164、按钮165、应急电源18失效时,进行手动拉动挡板把手151的操作来形成避灾空间,以确保该避灾床在电动设备失灵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避险功能。
51.所述舱盖21包括第一舱盖211、第二舱盖212、第三舱盖213。日常作为床头2使用时竖立在床体1的一端,避灾时沿合页3旋转将其放在11上,水平排开并与下舱体11一起形成避灾空间。所述第一舱盖211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和半圆形立板构成;桥拱形双层隔温板的后侧圆弧边与半圆形立板圆弧边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舱盖212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制成,沿拱形后边设有密封边23;所述第三舱盖213由桥拱形双层隔温板和半圆形立板构成,所述桥拱形双层隔温板的前侧圆弧边与半圆形立板圆弧边固定连接成一体,沿拱形后边设有密封边23;所述密封边23可以挡住在舱盖21打开后与11闭合时舱盖21上形成的两处缝隙,对此处进行密封,使之形成密闭的空间,减少火灾中烟气和热量的进入。这种桥拱形结构的舱盖21可抵御建筑物倒塌的巨大冲击,也可形成较高的空间,供避灾人员活动。
52.所述楔形块25设置在第一舱盖211半圆形立板外侧面中心区域,楔形块25斜面朝向下面的后挡板153,使后挡板153拉出后推动楔形块25带动舱盖21旋转到垂直位置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关闭,形成避灾空间。
53.所述导轨22包括第一导轨221、第二导轨222、第三导轨223。所述第一导轨221为2条,对称设置在第一舱盖211两侧边,第一导轨221上表面沿纵向设有凹槽,凹槽的后端设有弹簧24,第一导轨221下表面沿纵向设有凸起;所述第二导轨222为2条,对称设置在第二舱盖212两侧边,第二导轨222上表面纵向设有凹槽,凹槽的后端设有弹簧24,第二导轨222下表面沿纵向设有凸起与第一导轨的凹槽相配合滑动;第三导轨223为第三舱盖211向下凸起的左右两纵向侧边,与第二导轨的凹槽相配合滑动。所述导轨22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使舱盖21关闭时靠重力使导轨22自行滑动并依次排开。导轨22上的凹槽与凸起表面光滑,其间隙涂有润滑油,相互配合。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将舱盖21连接在一起;避灾时导轨22上的凸起可沿凹槽靠重力带动舱盖21顺利滑动并水平排开至前立面隔温板111位置,通过凹槽
一端的弹簧24将水平排开的舱盖21卡牢。
54.如图1-1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双层隔热层内设有应急箱17,应急箱17内装有应急物质和定位装置。所述应急物质用来提供避难者的生命所需,所述定位装置可以长时间发送搜救所需的定位信息,使避灾人员得到快速救援。
55.如图1-1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左立面板113和右立面板115内上部分别设有2套锁紧机构14,所述锁紧机构14包括:插销141、球形把手142、插环143、固定环144、连接杆145,所述连接杆145设置2根,两端穿透前、后立面隔温板114并外露在下舱体11外,使其能够从下舱体11外将锁紧机构14打开。每根连接杆145上至少设置3对固定环144,通过固定环144对称固定在弧形双层隔温板12两纵向侧边上部,每对固定环144中间的连接杆145上固定焊接插销141,所述球形把手142设置为两对,分别固定焊接在连接杆145的两端;所述插环143设置在第一导轨221、第二导轨222、第三导轨223凸起的内侧边中间区域与插销141配合将舱盖21与下舱体11闭合锁紧。在避灾时从下舱体11内可以拉动连接杆145使插环143与插销141配合将舱盖21与下舱体11闭合锁紧,形成牢固密封的避灾空间。在日常使用时,插销141可向下旋转到下舱体11内,以使人体能够舒服的坐在床边。
56.进一步的,所述承重板156上放置折叠床垫或软床垫。承重机构打开后折叠床垫或软床垫可随承重板156的下落,落入下舱体11并与床上用品一起形成保护层。在夜间发生灾难时,使躺卧在床上的避灾人员在30秒内或更少的时间直接落入下舱体11,大大缩短形成避灾空间的时间。
57.进一步的,所述避灾床为高强度的隔热材料。由于火灾发生时会释放出大量热能,能够保护避难者不受火灾热能的损伤。另外,在地震及高楼坍塌后,在被大型机械挖掘搜救时不被二次伤害。
58.该避灾床的下舱体11和舱盖21的制造工艺:
59.1.该避灾床整体为双层高强铸钢材料制成,分为下舱体11与舱盖21两部分进行铸造。其形状上部可为半筒体、半球体、半椭球体,下部可为长方体、半球体、半椭球体,半筒体。
60.2.将导线布置在下舱体11的隔热层体中间。
61.3.隔热层体中间采用注塑工艺,使其具有隔离高温的功能。
62.4.将舱盖21切割为三个舱盖,将第一舱盖211与下舱体11一边采用合页3可旋转连接,在第一舱盖211的半圆立面焊接楔形块25。
63.5.将导轨22沿一定角度固定焊接在三个舱盖纵向侧边,使三个舱盖即可以折叠在一起,也可以快速滑动展开,在导轨22的凹槽内安装弹簧24。
64.6.采用密封胶将密封边23粘在第二舱盖212、第三舱盖223一边,使其能够形成密封的避灾空间。
65.当地震或火灾发生时的人员的避灾过程:
66.1.在地震和火灾发生时,其振动幅度和频率以及烟量等触发传感器164发出警报并启动电磁推杆163。或是发现险情后,躺在床上的人员按动按钮165启动电磁推杆163。
67.2.电磁推杆启动后向外拉动挡板把手151,使第二钢索1612、第三钢索1613带动折叠支杆157折叠倒落在下舱体11,第一钢索1611、第四钢索1614带动前挡片152、后挡板153向外拉出,使承重板156失去支撑力,横板155失去挡片154的束缚,随承重板156的卷曲一起
下落在下舱体11内,折叠床垫或软床垫及床品也随承重板156一起下落,人员也随之进入下舱体11内。
68.3.后挡板153向外拉出的同时,推动楔形块25,使床头2旋转并下落,下落后的床头2的三个舱盖21沿导轨22分别滑动排开,覆盖在下舱体11上。此时避灾空间已快速形成,以达到应对地震的避险功能。
69.4.避灾人员从下舱体11内拉动连接杆145使插环143与插销141配合将舱盖21与下舱体11闭合锁紧,以形成更为封闭的避灾空间,以应对火灾中高温和烟量的侵袭。
70.6.确定外部的状态稳定无险情后,可打开观察窗13可进行观察、通风或呼救。
71.7.在没有人救援的情况下,打开应急箱17中定位装置发出求救信号,同时可采用应急箱17中的应急物质长时间等待救援时补充生命能量。
72.8.救援人员到来后,清除外部障碍,从外部拉动球形把手142,打开锁紧机构14,打开舱盖21,将避灾人员救出。
73.在该文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4.在该文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7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