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机器人及其模块化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1: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机器人 模块化 发光 装置


1.本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的模块化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市场上室内移动机器人的普及,移动机器人已逐步应用于大众服务场景中,例如,餐厅、酒店、写字楼等室内场景。移动机器人上通常设置有用于使用者互动时发光的发光装置。通常情况下,该发光装置中结构复杂,难以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及其模块化发光装置,该模块化发光装置形成为整体式结构,结构简单,且易于拆装。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发光装置,包括:
5.导光件,其具有入光部、出光部、导光部、固定部、安装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出光部与安装部分别位于入光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导光部连接在入光部与出光部之间,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入光部与安装部之间,所述固定部设置在连接部的底部;所述入光部上形成有入光面,所述出光部上形成有出光面;
6.光源,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且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朝向所述入光面;
7.外罩,所述外罩设置在所述出光部上;
8.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第一外壳固定部和第二外壳固定部,所述第一外壳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固定部用于固定安装模块化发光装置,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外罩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件还具有定位板,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适配于定位板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板插接在所述定位槽中。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安装柱,所述多个安装柱沿所述导光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外壳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壳固定柱,所述多个第一外壳固定柱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多个安装柱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壳固定柱一一对应,且所述安装柱与所述第一外壳固定柱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壳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二外壳固定柱,所述多个第二外壳固定柱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12.进一步地,所述外罩的内侧还设置有向其内侧延伸的卡持槽,所述卡持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出光部;所述出光部上还设置有卡持凸部,所述卡持凸部沿垂直于入光面至出光面的方向向上延伸,所述卡持凸部卡持在所述卡持槽中。
13.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槽的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扣件,所述卡持凸部上还设置有对应于第一卡扣件的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一卡扣件卡接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外罩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壳的侧壁接触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件,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部,所述多个第二卡
扣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卡扣件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卡接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外罩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侧壁的外表面平齐。
16.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件为弧形条状导光件,所述光源为弧形条状光源,所述外罩为弧形条状外罩,所述外壳为弧形条状外壳。
17.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所述的模块化发光装置。
18.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移动机器人及其模块化发光装置,该模块化发光装置中的外罩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在导光件上,并且,外壳的侧壁与外罩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为整体式的模块化发光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拆卸。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20.图2为图1的爆炸图;
21.图3为图1中a

a向的剖面图;
22.图4为图1中b

b向的剖面图;
23.图5为图1中c

c向的剖面图;
24.图6为图1中d

d向的剖面图;
25.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28.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29.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的模块化发光装置,该模块化发光装置集成为整体式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拆卸到移动机器人上。其中,该模块化发光装置安装在移动机器人的头部位置,该移动机器人是应用在餐厅、酒店、写字楼等室内场景中为使用者提供配送服务,模块化发光装置通过自身不同频率的闪烁,以与使用者进行互动。
31.实施例一、
32.参见图1

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发光装置主要包括:导光件10,光源20,外罩30以及外壳40。
33.导光件10用来引导光线的散射方向,使得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导光件10是采用透光性的塑胶材质制作而成。该导光件10具有入光部11、出光部12、导光部13、固定部14、安装部15以及连接部16,出光部12与安装部15分别位于入光部11的相对两侧,导光部13连接在入光部11与出光部12之间,连接部16连接在入光部11与安装部15之间,固定部14设置在连接部16的底部,该固定部14用于固定安装该导光件10。具体的是,该固定部14与外壳40固定连接,外壳40与移动机器人连接。
34.本实施例中,在入光部11上形成有入光面111,入光面111用于使光线进入到导光部13,导光部13用于将从入光面111进入的光线导向至出光面121,在出光部121上形成有出光面121,出光面121用于使得光线发散。
35.光源20可在接通电源的状态下发光,光源20通过不同频率的闪烁方式与使用者实现互动。该光源20所发出的光线朝向入光面111,该光线经过导光部13的导向、出光面121的发散后射出。
36.外罩30设置在出光部12上,具体的是,外罩30罩扣在出光部12的出光面121上,对出光面121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磕碰损坏出光面121。
37.本实施方式中,外罩30可以透光,以使经出光面121发散的光线射出。该外罩30具体可以采用透明式、半透明式、磨砂面等结构。
38.外壳40由底壁41和围设在底壁41周向上的侧壁42组成,在外壳40内设置有第一外壳固定部43和第二外壳固定部44,更为具体的是,第一外壳固定部43和第二外壳固定部44都设置在底壁41上。第一外壳固定部42用于与导光件10上的固定部13连接,第二外壳固定部44用于固定安装本模块化发光装置,即,第二外壳固定部44用于将本模块化发光装置与移动机器人固定连接。
39.如图3

图6所示,外罩30罩扣在导光件10的出光面121上,外壳40的侧壁42与外罩30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导光件10、光源20、外罩30以及外壳40形成为整体式结构,即形成为模块化发光装置。即在第二外壳固定部44与移动机器人固定连接后,使得本模块化发光装置与移动机器人固定连接,不仅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拆卸。
40.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导光件10还具有定位板18,该定位板18设置在出光部12与入光部11的底部,并位于导光部13的下方,如图2所示,在外壳40内还设置有定位槽45,在外壳40的底壁41上设置有连接筋板46,该定位槽45设置在连接筋板46上,该定位槽45的大小适配于定位板18的大小,从而使得定位板18插接在定位槽45中。
41.本实施例中,定位板18设置有多个,所有的定位板18沿导光件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间隔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应的,在外壳40的底壁4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筋板46,所有的连接筋板46与定位板18的位置一一对应,即,定位板18的位置与定位槽45的位置一一对应。
42.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前述的固定部16包括多个安装柱,所有的安装柱沿导光件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前述的第一外壳固定部43包括多个第一外壳固定柱,所有的第一外壳固定柱沿外壳4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的设置在外壳40内,所有
的安装柱与所有的第一外壳固定柱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数量一致,一一对应的安装柱与述第一外壳固定柱通过紧固件(如:螺栓)固定连接。
43.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外壳固定部44包括多个第二外壳固定柱,所有的第二外壳固定柱同样沿外壳4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外壳40内,该第二外壳固定柱与移动机器人之间通过紧固件(如:螺栓)固定连接。
4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二外壳固定柱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不相同,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45.本实施例中,前述的连接筋板46连接在外壳40的侧壁42的相对两侧之间,使得本外壳40具有更高的强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筋板48也可以与第一外壳固定柱和/或第二外壳固定柱相连接。
46.一种实施例中外罩30的内侧还设置有卡持槽31,该卡持槽31向该外罩30的内侧延伸,该卡持槽31的槽口朝向出光部12。外罩30的内侧意指外罩30朝向导光件10的一侧。相应的,在出光部13上还设置有卡持凸部122,该卡持凸部122沿垂直于入光面111至出光面121的方向向上延伸,该卡持凸部122卡持在卡持槽31中,以使外罩罩扣在出光面121上。
47.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卡持槽31的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扣件32,在卡持凸部122上还设置有对应于第一卡扣件32的第一卡扣部17,第一卡扣件32与第一卡扣部17卡接连接。在外罩30上还设置有与外壳40的侧壁42接触的延伸部34,该延伸部34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件33,在外壳40的侧壁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部47,所有的第二卡扣部47与所有的第二卡扣件33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数量一致,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扣件33与第二卡扣部47卡接连接。如此,以使罩扣在导光件10上的外罩30固定在导光件10上,并使外壳40与外罩30相连接。采用卡接连接的方式,便于各零部件的组装、拆卸。
48.一种实施例中,在延伸部34上设置有弹性臂35,第二卡扣件33设置在该弹性臂35上,换言之,第二卡扣件33采用弹性卡扣件的形式,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与第二卡扣部47卡接连接。相应的,如图7所述,在导光件10的出光面121上还设置有形变槽123,该形变槽用于为可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卡扣件33提供形变空间。
49.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罩30的外壁与外壳40的侧壁42的外表面平齐。
50.光源20为灯带,该灯带由多个led灯珠沿灯带的长度方向依次布设制作而成。沿入光面111至出光面121的方向,光源20与出光面121错位设置,如此,可避免通过出光面观察到灯珠,进一步提高该移动机器人的美观度。
51.沿垂直于入光面111至出光面121的方向,导光部13倾斜设置,即,该导光部13的高端连接在出光部12上,该导光部13的低端连接在入光部1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部13的倾斜方向、角度也可不同,例如,导光部的高端连接在入光部11上,导光部13的低端连接在出光部12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52.本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入光面111至出光面121的方向,光源20的高度基本与入光面111的高度相同,出光面121的高度高于入光面111的高度,从而,出光面121的面积大于入光面111的面积,使得出光面121发散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如此,应用到移动机器人上后可提高移动机器人的美观度。
53.本实施例中,入光部11、出光部12、导光部13、固定部14、安装部15以及连接部16形成为一体式结构的导光件10,可通过模具进行制作,简化制作方式,适于批量生产。
54.如图1、图2、图7、图8所示,前述的导光件10为弧形条状导光件,相应的光源20为弧形条状光源,并且,为使透明护罩30适配于安装,该透明护罩30也相应的设置为弧形形状,且外壳40为相应的弧形条状外壳40。
55.实施例二、
56.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该移动机器人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模块化发光装置,该模块化发光装置具体是安装在移动机器人的头部。该模块化发光装置的所有功能和特征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57.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机器人及其模块化发光装置,该模块化发光装置中的外罩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在导光件上,并且,外壳的侧壁与外罩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为整体式的模块化发光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拆卸。
5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