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0 23: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性 丝网印刷 地说 装置 用于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性墨丝网印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印刷行业中,多数企业仍在大量使用溶剂型油墨,虽可保证产品油印的质量,但由于溶剂型油墨中的voc(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印刷过程中会大量挥发,产生废气,即使对挥发的废气进行收集并处理后排放,对大气依旧会造成难以避免的污染,且废气处理也有着较高的成本,因水性墨中voc含量大大减少,印刷过程中产生污染少,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开发和使用水性墨,利用水性墨逐步取代溶剂型油墨。
3.水性墨印版工艺与溶剂型油墨印版工艺不同,水性墨中的水分容易在印刷过程中挥发,极易造成干版和堵版。另外,当出现印刷机断电停机或电路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时,水墨暴露在空气中,网版上的墨层因为室内的温度变化而易干燥交联固化造成网版堵版,使印刷工作无法持续进行,降低了生产效率,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其具有避免网版干墨堵版,实现水墨丝网印刷长时间运行不干墨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包括连接有水源的造雾装置以及设于印刷机台面上方且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造雾装置的环形通管,所述环形通管的内环管面上开设有若干喷雾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印刷机工作时,造雾装置运行产生水雾,水雾经过管道输送至环形通管,并通过环形通管上的若干喷雾孔喷于印刷机台面的上方,环形通管形状与路径的设置实现多方向共同喷雾,增大了环形通管与印刷机台面围合而成的空间内的湿度,降低在印刷作业过程中或者出现作业暂停等情况下水性墨的干燥速度,从而实现印刷机的长时间可持续性作业。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雾孔沿环形通管的内周侧壁面等间隔开设,其开设方向为朝向印刷机台面倾斜向下。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雾孔朝向印刷机台面倾斜开设使气雾的流动更具有指向性,提高了印刷机台面上方的加湿效率,保证印刷机台面上方空间湿度的维持,提升防干墨堵版的效果。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通管与管道相连通的管口开设于环形通管平行于印刷机台面工作方向一侧管壁的中部位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雾进入环形通管后,所述环形通管与管道相连通的管
口两侧至离环形通管与管道相连通的管口处最远端喷雾孔的路径距离相同,保证造雾装置运行时每个喷雾孔的喷雾量与喷雾效率,保证印刷机台面上的加湿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通管上还固定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环形通管的连接位置在环形通管的周侧管面上呈轴对称分布。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结构用于进一步保证环形通管在印刷机台面上方位置的稳定性,所述支撑结构与环形通管的连接位置对称分布使得环形通管整体受到的支撑作用力均匀分散,延长环形通管的使用寿命。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通管周侧管面上还固定有罩设于环形通管与印刷机台面上方的遮挡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件用于在不影响丝网印刷正常作业的前提下,降低印刷机周边空气流动对水雾分散的影响,进一步保证印刷机台面上方的保湿效果。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造雾装置与印刷机台面相邻放置,所述造雾装置与环形通管之间相连的管道垂直于印刷机台面所处水平面,管道与环形通管的连接端同环形通管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平行于印刷机台面的工作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通管位于印刷机台面上方且平行印刷机台面,其管壁至台面的距离处处相同,尽可能保证水雾在空气中分散均匀。管道的设置对环形通管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造雾装置与印刷机台面相邻放置,所述造雾装置与环形通管之间相连的管道垂直于印刷机台面所处的水平面,管道与环形通管的连接端同环形通管处于同一平面,且管道与环形通管的连接端同环形通管所处平面与印刷机台面的工作面之间成角度倾斜。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通管呈角度倾斜设置,用以对环形通管上可能冷凝结成的水流进行导流,防止冷凝水滴落在印刷机的工作台面上影响印刷作业的印刷效果。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通过印刷机台面上设置环形通管对印刷机台面的工作面进行喷雾加湿,避免网版干墨堵版;
22.(2)通过倾斜开设喷雾孔,提升喷雾路径的指向性,从而提升加湿效率;
23.(3)通过在环形通管上设置遮挡件,减少水雾在印刷机台面上方之外地区的流失,进一步保证加湿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侧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侧视图。
29.附图标记:1、印刷机台面;2、造雾装置;3、管道;4、环形通管;5、喷雾孔;6、支撑结构;7、遮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1.实施例1
32.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连接有水源的造雾装置2以及设于印刷机台面1上方且通过管道3连接于造雾装置2的环形通管4,环形通管4的内环管面上开设有若干喷雾孔5。造雾装置2产生的水雾通过管道3输入环形通管4中并经喷雾孔5喷出对印刷机台面1周围环境进行加湿,从而避免水性墨干墨堵版。
33.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环形通管4由圆管环绕呈正方形框状,环形通管4的宽度与印刷机台面1的宽度相同,结合图3,喷雾孔5沿环形通管4的内周侧壁面等间隔开设,呈圆孔状,其开设方向为朝向环形通管4内部倾斜向下。环形通管4平行于印刷机工作方向的一对侧管壁的两端固定有支撑结构6,支撑结构6与环形通管4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环形通管4的周侧管面上呈轴对称分布,对环形通管4起支撑与定位效果,保证环形通管4所处平面平行于印刷机台面1的工作面。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6为四根吊索的组合,每根吊索的一端环绕固定于环形通管4的管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环形通管4上方的车间顶梁处(图中未示出)。环形通管4位于周侧管面上还固定有罩设于环形通管4与印刷机台面1上方的遮挡件7,本实施例中的遮挡件7为pvc材质的塑料片,其固定于环形通管4的顶部管面与外侧管面上,分别遮挡于环形通管4的顶面以及环形通管4与印刷机台面1之间的空间,且其最下端侧边沿与印刷机台面1的作业面之间留有间距。
34.如图2、图4所示,造雾装置2与印刷机台面1相邻放置,所述造雾装置2与环形通管4之间相连的管道3垂直于印刷机台面1所处水平面,管道3与环形通管4的连接端同环形通管4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平行于印刷机台面1的工作面,所述管道3呈倒l型,环形通管4上与管道3相连通处的管口开设于环形通管4临近造雾装置2且平行于印刷机台面1工作方向一侧管壁的中部位置,本实施例中的造雾装置2为超声波造雾机,管道3设置有两个且相邻并排连接造雾装置2与环形通管4。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印刷机工作时,造雾装置2运行产生水雾,水雾经过管道3输送至环形通管4,并通过环形通管4上的若干喷雾孔5喷于印刷机台面1的上方,环形通管4形状与路径的设置实现多方向共同喷雾,配合遮挡件7对喷雾路径的限制,增大了环形通管4与印刷机台面1围合而成的空间内的湿度,降低了水性墨的干燥速度,实现长时间印刷作业不干墨的生产要求。
36.实施例2
37.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用于水性墨丝网印刷的加湿装置,如图2、图5所示,包括连接有水源的造雾装置2以及设于印刷机台面1上方且通过管道3连接于造雾装置2的环形通管4,环形通管4的内环管面上开设有若干喷雾孔5,管道3与环形通管4的连接端与环形通管4处于同一平面。由图4与图5比较,可知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管道3与环形通管4的连接端与环形管道4所处平面与印刷机台面1的工作面之间成角度倾斜,对可能在环形通管4内冷凝而成的水流起到导流作用,防止冷凝水滴落在印刷机台面1上影响印刷作业的印刷效果。本实施例中环形通管4所处水平面的倾斜方向为朝向印刷机台面1远离管道3的一侧倾斜向下。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
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