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网格状管廊预警系统的长距离反向信号传输方法与流程

2021-10-19 21: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网格 节点 下达 预警 指令


1.本发明属于预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网格状城市管廊管控系统,服务器下达指令长距离传输到指定节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城市管廊把地面的各种供电电缆、通讯电缆、供水管道、能源管道等都纳入地下,有力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但是,伴随着城市管廊的建设成功并运行,管廊的后续管理成为了新的需求。可是,物联网技术模式的预警系统技术在管廊应用上却遇到困难。专利“一种网格状管廊预警系统的长距离信号传输方法”,专利号为202110498444.2,找到了在网格状管廊里的长距离传输方法,解决了物联网技术模式的预警系统技术在管廊应用上,信号和数据的传输难题;实现了预警系统内任何一个节点的信号长距离上传到服务器。
3.可是,专利202110498444.2的技术是在专利“一种单向数据传输的预警系统”(编号:202110200411.5)基础上的扩展,因此继承了数据单向传输的特点和不足。专利202110200411.5的发明重点是解决了大规模预警系统在经典物联网模式里的数据拥堵问题,实现了线性预警系统的大规模化;而实施的具体措施就是把经典物联网模式的双向数据传输改为单向数据传输。传统预警系统的双向通讯特征是“傻瓜型数据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的智慧化信号下达到节点”;傻瓜型数据是指在预警系统内传输的数据,没有完整的技术定义;预警系统内的中继节点不能解译这种数据的技术意义,也就不能对其做任何的处理;比如一个节点接收到数据15,这节点完全不知道这个数据15代表什么;于是,只好把数据15向服务器上传,最后只有服务器才能解译出数据15的技术意义并加以正确的应用。而智慧化信号则是在整个预警系统里,有严格的技术定义;比如,信号j15s就代表了15号节点水位传感器发出了信号。于是,任何一个节点接收到这个信号j15s后,直接就理解了这个信号的技术意义、就能随即做出相应的正确操作。在传统预警系统里,每个节点把每个传感器的傻瓜型数据都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集中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再反向给预警系统下达智慧化指令。专利202110200411.5的作用,就是把传统预警系统的“傻瓜型数据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的智慧化信号下达到节点”技术模式改变为“傻瓜型数据在节点上就地处理,只有节点产生的智慧化信号才上传到服务器”;因此,彻底消除了传统预警系统数据拥堵而产生预警信号长时间延迟的先天性缺陷。
4.专利202110498444.2则在专利202110200411.5的技术原理上,重点解决了比线性大规模预警系统难度更大的网格状预警系统的长距离信号传输的难题;然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仍然是遵循了专利202110200411.5单向数据传输的模式。最近,发明人根据专利202110498444.2的技术方法,成功地开发出了网格状预警系统。在测试产品的过程中,发现只要坚持专利202110200411.5规定的“只传输智慧化信号、不传输傻瓜型数据”的技术理念,大规模预警系统无论是线性状还是网格状,都可以实现双向信号的长距离快速传输。本发明是在专利202110498444.2的技术上的持续研发,其目的就是把专利202110498444.2的性能进一步提高,补齐网格状预警系统服务器指令不能反向下达到目标节点的不足。
5.然而,专利202110498444.2实现网格状预警系统信号上传到服务器时,是把服务器与预警系统物理连接的空间位置隐性地固定在一个永远不变的位置,这就是管廊坐标系统的坐标原点;比如,坐标原点位于纬向管廊64号的64号窨井,原点的坐标标识为w64y64。于是,预警系统内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把信号向原点w64y64的方向中继传输,实现信号上传到服务器。换句话说,专利202110498444.2里,预警系统的所有节点都向原点w64y64这一个空间位置传输信号,信号的上传在空间分布上是向心状的。可是,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服务器下达的给指定节点的指令,目标节点可以位于任何一个节点上,而不是仅仅位于原点w64y64这一个空间位置上。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指令下传在空间分布上是放射状的;一个指令在原点w64y64处进入预警系统后,只知道目标节点在原点的四周,却并不知道具体在哪个方向和多少距离。因此,本发明要实现的服务器下达给指定节点的指令传输,比专利202110498444.2的节点信号上传到服务器,技术难度更大。本发明与专利202110498444.2都是解决网格状管廊电子信号传输,虽然区别只是信号传输方向相反,但是因信号传输的空间分布不同,就不能直接照搬专利202110498444.2的传输方法,而是必须发明新的传输方法。
6.目前,在复杂网格状管廊里实现服务器对指定节点下达指令,可行的技术路线是采用5g基站;5g基站之间连接的光纤具有上百个信道的巨大宽带,可以为网格状的管廊预警系统提供足够的通讯资源。可是,5g技术需要极高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不适合普及到里程达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大规模管廊。对于大规模的管廊预警系统,现实的技术路线还是采用领域内主流的通讯芯片,比如zigbee、433、2.4g等等。可难题是,由于zigbee、433、2.4g这类通讯芯片都是单一信道,在复杂网格状管廊里就会发生同质信号碰撞,于是信号相互抵消而神秘消失(关于同质信号碰撞,专利202110498444.2里有详细的介绍)。本文再简单地介绍一下同质信号碰撞,这可以从2个对比的例子明白其原理。如果一根电力电缆,把内含的导体分为相等两部分,形成两条独立的小电缆;然后再把两条独立的小电缆合并在一起,这条合并后的电缆可以在电力电路里毫无问题地使用。然而,如果把一根通讯电缆分成两根独立的小通讯电缆,则再也不能重新合并;因为这两条小通讯电缆里的电子信号来自于同一个信号源,一旦这两根小通讯电缆合并,立即产生同质信号碰撞,两个同源同质的信号相互抵消并消失。在复杂网格状管廊通讯网络里,指令传输的距离越长,需要经过的网格就越多,指令在网格的交叉点处产生碰撞的概率越大;造成服务器对预警系统下达的指令,在没有寻找到目标节点之前,就被数量众多的同质指令碰撞而淹没了,指令的下达失败。本发明的使命,就是创新出一种新的电子信号通讯方法,在继续使用各种单信道的通讯芯片时候,比如zigbee、433、2.4g等等,都能在复杂网格状管廊通讯网络里实现服务器对指定节点下达指令,实现指令在复杂网格状管廊通讯网络里的长距离传输过程中,避免发生同质指令碰撞,最终实现复杂网格状管廊通讯网络里的长距离高质量电子信号通讯。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为网格状的复杂通讯网络,提供一种单信道可以长距离把服务器指令反向传输到目的节点的方法,适合于应用到任何通讯网络,特别适用于地下的城市管廊预警系统。
8.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9.一种网格状管廊预警系统的长距离反向信号传输方法:网格状地下管廊里,在大致的物理中心建立预警系统的坐标系原点;具体的坐标原点所在的管廊被定义为基线管廊,基线可以是经向、也可以是纬向;服务器对管廊任何一个节点下达指令,指令经过坐标原点进入管廊系统。总之,在物理上,服务器向网格状的管廊预警系统下达的指令都要经过坐标原点,传输到网格状的管廊预警系统内。
10.进一步地,每个节点可以传输两类信号;一类是节点向服务器上传的信号,二类是服务器向指定目标节点下达的操作指令;上传的信号和下达的指令具有不同的格式,节点可以辨认;节点辨认信号类型后,执行传输方向不同的中继操作。专利202110498444.2内的节点通讯是单向的,只有节点向服务器方向上传的一个方向。本发明为预警系统增加反向服务器指令向节点方向传输,就必然需要预警系统的每个节点能够支持两类信号。
11.进一步地,服务器向预警系统发出的指令里,包含有目标节点的地理信息,即指令里包含了要达到的目的地的地理信息。比如,第66号纬向管廊的32号窨井下面的3号节点,其地理信息标识为w66y3203;服务器向该节点下达的指令里就包含地理信息w66y3203,于是每个中继节点都可以知道该指令的最终目的地。
12.进一步地,服务器下达的指令从坐标原点进入后,沿着基线管廊向两侧传输;在基线上的传输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直到遍历基线上的每个节点;指令在基线上的传输被定义为一级传输。管廊的出入口总是建立在一段空间开阔的管廊上,管廊预警系统的电缆也从这里延伸出来与服务器通讯;这个出入口就是管廊坐标系统的原点。因此,管廊坐标系统的原点并不会在一个管廊交叉点上(建筑的困难性),而通常是在一个管廊大致中段的出入口上。当服务器向一个管廊系统下达指令,指令进入出入口后,直接就进入一条管廊的中段;指令就沿着这条管廊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输。这条管廊就是基线管廊,在基线上传输的指令没有任何的条件限制,将遍历基线上的每个节点,直到到达基线管廊的两个尽头。指令在基线上传输被定义为一级传输,这个传输过程中,任何位于基线上的目标节点可以有保证地被寻找到,完成服务器对第一种目标节点的指令下达。
13.进一步地,指令在基线上的遍历性传输,经过每一个管廊交叉点时,其指令被分拆为三个方向的同质指令,其中一个指令继续沿着基线传输;另外两个指令可以分别向基线两侧的左右两个方向传输;两个同质指令在基线两侧的左右两个方向传输,被定义为二级传输;二级传输有条件限制,是否实施传输由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方向所决定。在网格状的管廊里,基线管廊必然要与许多近似垂直的管廊相交,并形成许多的交叉点。一个指令经过一个交叉点时,立即被分拆为三个相同的指令;其中一个指令继续沿着基线传输,这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一级传输。其它两个方向的同质指令,会从基线管廊转向到垂直交叉的管廊上去,并在垂直交叉的管廊上传输;这就是二级传输。二级传输有条件限制,其限制因素就是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方向。因此,二级传输在一个交叉点上可能实施,也可能不实施,这由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方向所决定。
14.进一步地,指令二级传输被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方向所限制,如果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方向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方向不相同,则二级传输可以实施;如果方向相同,则继续查看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管廊编号是否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编号相同,如果编号相同则实施二级传输;如果编号不相同,则拒绝二级传输。这就是说,二级传输是否在一个交叉点上实施,首先要看目标节点的方向;如果目标节点位于一条与
基线平行的纬向管廊上,则目标指令与二级传输方向不相同,就可以形成二级传输;如果目标节点位于一条与基线垂直的经向管廊上,则目标指令与二级传输方向相同,则要查看经向目标指令里包含的管廊编号是否与遇到的经向管廊相同;如果管廊编号不同,则不执行二级传输;如果编号相同,则执行二级传输。简言之,一级传输的指令,在管廊交叉点能否形成二级传输,先看方向是否相同,再看管廊编号是否相同。
15.进一步地,指令二级传输因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方向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方向不相同而得到实施时,如果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方向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方向相同并且管廊编号相同,中继节点计算自己地理信息空间坐标与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空间坐标的差值;如果中继传输方向的差值变小,中继节点实施中继;如果中继传输方向的差值变大,中继节点拒绝中继。这是指令一级传输在管廊交叉点方向转过90度后形成了二级传输,并且,二级传输的指令内包含的地理信息方向和管廊编号都与二级指令传输所在的管廊地理信息相同,这就表明了二级传输的指令正在目标节点所在的同一条管廊上;二级传输的指令与目标节点相差的只是管廊坐标值。此时的中继节点只需要判断:如果中继其指令,指令与目标节点的坐标值差将要减小,就执行中继;否则,如果指令与目标节点的坐标值差将要增加,就不执行中继。这是目标节点位于与基线相垂直的管廊里被成功寻找到的情形,也是完成服务器对第二种目标节点的指令下达。
16.进一步地,指令二级传输因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方向相同、但是管廊编号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编号相同而得到实施时,传输过程中经过管廊交叉点时,二级传输指令也会被分拆为三个方向的同质指令,其中一个指令继续沿着二级传输的方向传输;另外两个同质指令可以分别向二级传输管廊两侧的左右两个方向传输,直到二级传输管廊的尽头;从二级传输上分拆出来的同质指令在二级传输管廊两侧的左右两个方向传输,被定义为三级传输;如果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管廊编号与交叉点的管廊编号相同则实施三级传输;如果不相同,则拒绝三级传输。这是目标节点位于方向与基线管廊的方向平行的管廊上的目标寻找方法。此时,与基线管廊垂直的所有管廊里都在进行二级传输;可是,目标节点并不位于与基线管廊垂直的所有管廊里,所以,即使二级传输遍历了与基线管廊垂直的所有管廊,也不会寻找到目标节点。于是,这就需要二级传输的指令再产生三级传输,到与基线管廊平行的管廊里去寻找目标。因此,二级传输过程中,遇到管廊交叉点时,二级传输指令在交叉点拆分为了三个同质指令;这三个同质指令中,其中一个仍然是二级传输指令,继续无限制地进行二级传输;而其它两个同质指令则在二级传输的垂直方向产生出三级传输。然而,二级传输并不是在每个交叉点上都需要产生三级传输,而是只有管廊编号与目标指令包含的地理信息的管廊编号相同时,才实施三级传输;其它编号不同的管廊,都不再产生三级传输。显然,目标节点的方向与三级传输的方向是相同的,当然只需要在目标节点的管廊编号与三级传输管廊编号相同时,才实施三级传输。
17.进一步地,三级传输因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管廊编号与所在的左右两侧管廊编号相同而得到实施时,中继节点计算自己地理信息空间坐标与指令内包含的目标地理信息的空间坐标的差值;如果中继传输方向的差值变小,中继节点实施中继;如果中继传输方向的差值变大,中继节点拒绝中继。这是目标节点的地理信息方向与基线平行时,二级传输搜寻到了目标节点所在的管廊后,根据同一条管廊的坐标值最后逼近目标节点。这是最困难的第三种目标节点搜寻成功的情形。
18.进一步地,每个节点对有相同地理信息的指令,在规定的一个短时间内,只做一次中继传输。尽管本发明已经采取了尽可能多的错误传输指令拒绝中继的措施,但是,在原点附近的管廊里,仍然可能出现多个方向的指令向原点集中、进而引起同质指令碰撞。因此,本发明再次使用专利202110498444.2使用过方法,每个节点对携带了相同地理信息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只传输一次。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效,可以在指令接近目标节点时保持电磁空间干净,使得指令到达目标节点。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是网格状管廊系统示意图;
21.图2是指令在基线管廊上遍历节点的一级传输,并且完成目标指令送达的示意图;
22.图3是指令在基线管廊上经过管廊交叉点产生二级传输指令示意图;
23.图4是目标节点位于与基线管廊相互垂直的管廊上,只有管廊编号相同的唯一垂直管廊上才发生二级传输,并且二级传输完成目标节点送达的示意图;
24.图5是目标节点位于与基线管廊相互平行的管廊上,所有与基线管廊垂直的管廊上都发生二级传输的示意图;
25.图6是二级传输的指令经过管廊交叉点产生三级传输指令的示意图;
26.图7是目标节点位于与基线管廊平行的管廊上,只有管廊编号相同的唯一平行管廊上才发生三级传输,并且三级传输完成目标节点送达的示意图;
27.图8是同质指令经过不同的回路向目标节点集中的示意图;
28.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9.0是管廊坐标系原点,1是基线管廊,2是普通纬向管廊,3是普通经向管廊,4是位于基线管廊里的目标节点节点,5是位于经向管廊里的目标节点,6是位于普通纬向管廊里的目标节点,7是基线上无条件限制的一级传输指令,8是基线一级传输指令穿过交叉点分拆出来的一个方向的二级传输指令,9是基线一级传输指令穿过交叉点分拆出来的另一个方向的二级传输指令,10是二级传输指令穿过交叉点后继续传输,11是二级指令穿过交叉点分拆出来的一个方向的三级传输指令,12是二级传输指令穿过交叉点分拆出来的另一个方向的三级传输指令,13是基线传输指令因管廊编号不同不执行二级传输的管廊,14是二级传输指令因管廊编号不同不执行三级传输的管廊。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31.实施例1:
32.首先,本发明坚持专利202110498444.2的构架,把傻瓜型数据在节点上就地处理了,因此,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型预警系统不会出现经典预警系统那样的数据拥堵;进而在已经保证了整个预警系统的通讯畅通状态下,智慧化信号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达,都顺理成章
可以实现。所以,本发明增加反向通讯功能,绝对没有破坏专利202110200411.5和专利202110498444.2的先进技术机制;而是先进技术机制的基础上,做一个功能扩展;权利要求1所形成的反向通讯是有技术机制保障的。为了尽量缩短指令的传输距离,坐标原点0总是位于管廊系统的大致物理中央位置,如图1所示。图1中,坐标原点0所在的那一条特殊纬向管廊,本发明称为基线管廊1;指令从坐标原点0处进入基线管廊1后,首先沿着基线管廊传输。管廊坐标系所定义的经向和纬向,并不是地图里的经纬度方向,而是把网格状的管廊任何一个方向设定为经向或纬向;这里仅仅借用经纬度这个概念来表达不同方向的管廊。
33.实施例2:
34.在实施权利要求1的反向通讯时,本发明规定了节点的上传信号和服务器的下达指令具有不同的格式;于是,预警系统中的每个节点接收到一个电子信号时,都能判断其信号是应该往什么方向中继传输。本质上讲,节点上传的信号和服务器下达的指令都是电子数据,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把从节点上传的电子数据叙述为信号,而从服务器反向下达的电子数据叙述为指令。信号和指令具有稍微不同的格式,使得节点能够准确地辨认;这就是权利要求2的表述。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上,只要上传的信号和下达的指令都具有相同的数据长度,无论是上行传输还是下行传输,都能够顺利实施;数据的格式对传输性能就没有影响。专利202110498444.2的节点只有上行传输能力,本发明增加这个下行传输能力,就等于是把新型预警系统完善了双向传输;因此,本发明的预警系统的每个节点必须能够辨认信号的上行和下行方向,并做出正确的中继操作。
35.实施例3:
36.服务器下达的指令里,必须包含目标节点的地理信息;比如,要向第55号经向管廊78号窨井下面的2号节点下达一个指令,其地理信息j55y7802就必须包含在指令里。每一个节点接收到这个指令后,就可以查看这个地理信息j55y7802、也就明白这个指令要到达的目的地在哪里,于是,判断怎么样处理这个指令。这是权利要求3的表述。
37.实施例4:
38.指令从坐标原点0处进入基线管廊1后,首先沿着基线管廊向两侧传输,如图2所示;这个在基线管廊1上的传输,是无条件的传输,必须做到基线上的每个节点都得到指令;这个在基线上的指令传输,本发明称为一级传输。举例说,基线管廊的编号为纬向64号管廊,其坐标原点位于第64号与65号窨井之间;于是,坐标原点0的标识为w64y64。服务器向位于基线上99号窨井的目标节点4下达指令,就必须包含这个节点的地理信息w64y99。权利要求4规定了指令在基线1上的传输必须是遍历性的,因此,目标节点4就必然会接收到指令;第一种类型的指令下达就可以成功到达目标节点。
39.实施例5:
40.指令沿着基线管廊1传输,在网格状的管廊系统里必然要遇到管廊的交叉点;如图3中的指令从原点0向左传输到交叉点p、q等等。本发明采用专利202110498444.2的方法,在交叉点安装一个信号分拆器,把基线传来的指令分拆为相同的3个同质指令7、8、9。指令7的传输是在基线上,因此仍然属于一级传输;根据权利要求4的规定,指令7的传输是无条件限制的,因此继续向左边传输。于是,基线1的所有管廊交叉点都会产生这样指令一分三的情形。
41.可是,每个交叉点上的指令一分三机制,会造成整个管廊系统内的同质指令数量
会急剧爆炸性地增加,同质指令碰撞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服务器下达的指令会被爆炸性地增加的同质指令淹没,于是,服务器的指令下达失败。这个指令被同质信号淹没的具体细节,专利202110498444.2有详细的解释;不同的是本发明里的指令产生同质指令碰撞的方向,与专利202110498444.2中的上传信号方向相反;但是,原理却是完全相同。
42.为了避免出现同质指令碰撞,就必须及时并即时地把图3中在错误方向传输的指令消除,为正确方向传输的指令保持干净的电磁空间;这就必须限制二级传输指令8和9的发生。本发明采用目标节点地理信息的方向作为限制二级传输指令的条件,这就是权利要求5的表述。
43.实施例6:
44.服务器发出的指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标节点位于图1中与基线垂直的经向管廊节点上,如图1中节点5;另一种是与基线平行的纬向管廊节点上,如图1中节点6的情形。举例说,图1中节点5是第55号经向管廊78号窨井下面的2号节点,其地理信息j55y7802;图1中节点6是第66号纬向管廊的62号窨井下面的3号节点,其地理信息标识为w66y6203。如果服务器向图1中节点5发出指令,指令在图3中0位置进入基线管廊1并传输交叉点p处。在交叉点p处,与基线管廊交叉的管廊必然是垂直的经向管廊;其编号比如说是57号,交叉管廊的节点地理信息是j57y6401。当节点j55y6401接收到目标指令j55y7802的同质指令8时,方向都是经向j,于是,就继续就比较管廊编号。在交叉点p,管廊编号是57,目标指令j55y7802的管廊编号是55;显然,管廊编号不相同,于是二级传输信号8不实施。同理,一级传输到底交叉点q,其管廊编号为56,与目标节点管廊编号55仍然不相同,二级传输信号8仍然不实施。只有到了交叉点a处,管廊编号是55,与目标指令j55y7802的管廊编号55完全相同,于是,二级传输信号8立即实施!可见,尽管一级传输要遍历基线1上的所有管廊交叉点,但是,当目标节点的方向与基线方向垂直时,只有交叉点a处唯一的一条管廊才会发生二级传输;而其它的经向管廊13都不会发生二级传输,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同质指令8、9的发生数量,很好地维持了预警系统的电磁空间干净。这就是权利要求6的部分表述。
45.再看看,图5中服务器向位于与基线管廊平行的目标节点6发出指令的情形。假设目标节点6位于第66号纬向管廊上,其地理信息w66y6203;指令在图5中原点0位置进入基线管廊1并传输交叉点p;在交叉点p处,交叉管廊的节点地理信息是j57y6401。显然,交叉点方向是j,而目标节点方向是w;于是,图5中的同质指令8、9都实施。同理,指令传输到交叉点q时,交叉点方向还是j,而目标节点方向是w;二者方向不同,就不需要继续比较管廊编号,而是直接实施二级传输。如此,在基线管廊1的上下两侧,所有与基线管廊1垂直的管廊里,都有二级传输的指令,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垂直方向搜索,这就是权利要求6的又一部分表述。
46.实施例7:
47.显然,图4中的二级传输已经与目标节点5位于同一条管廊上;在交叉点a处形成了二级传输同质指令8、9;于是指令8向上传输,而指令9向下传输。如前文所述,目标指令的地理信息为j55y7802;那么二级传输的同质指令8、9中其中一个必然要到达目标节点5,而另外一个则越来越远离目标节点5。根据专利202110498444.2的规定:经向管廊3的坐标值起点在下方,越向上坐标值越大;纬向管廊2的坐标值起点在左方,越向右坐标值越大。目标指令j55y7802的坐标值是78;那么,图5中交叉点a的同质指令9,就比目标节点5的坐标值更小,比如坐标值是63;同质指令9越是向下传输其坐标值就越小,与目标指令j55y7802的坐
标值78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于是,指令9向下传输若干个节点后,这个规律很快就会被发现,于是指令9的传输中止。指令9的传输中止,就避免了继续产生错误方向的同质指令,保持了预警系统的电磁空间干净。
48.与此同时,指令8越向上传输其坐标值越大,与目标指令j55y7802的坐标值78的差距就越来越小;最终,指令到达目的地5,如图5所示;这就是权利要求7的表述。
49.实施例8:
50.行文至此,图1中的3种类型的目标节点的指令传输,已经完成了2种;即目标节点4已经在实施例4中完成指令送达,目标节点5也已经在实施例7中完成指令送达。只有目标节点6还没有完成指令送达。根据图5表述的实施6,每一条与基线管廊1垂直的管廊3,都在进行二级传输。自然,这些二级传输也必然要经过许多的管廊交叉点,并且在每个交叉点上也会发生指令一分三,如图6所示;图6与图3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应用在了通讯级别更低的交叉点上。同质指令10将不受限制地遍历每一条发生二级传输的与基线管廊1垂直的经向管廊3;而同质指令11和12,则必须受着纬向管廊3的编号限制,其原理与图4中的原理一致。图6中,二级指令(8)向上传输经过的第一个管廊交叉点r,所在的纬向管廊编号为65,与目标节点地理信息w66y6203中包含的管廊编号66不相同,于是,同质指令11和12在r处不发生三级传输。只有二级指令到达了交叉点b,其所在的纬向管廊编号为66,与目标节点地理信息w66y6203中包含的管廊编号66相同,同质指令11和12在b处立即实施。
51.图5中,虽然每一条经向管廊3都实施了二级传输、且二级传输要遍历很多的交叉点,但是,只有在b处,其纬向管廊编号与目标节点地理信息w66y6203中包含的管廊编号相同的交叉点,才实施三级传输。其它管廊编号不相同的交叉点,都不发生三级传输;再次保持预警系统的电磁空间干净。这就是权利要求8的表述。
52.实施例9:
53.权利要求8的实施,使得指令搜寻到了目标节点所在的管廊;只需要继续使用目标管廊的坐标值,就可以逼近目标节点,最后送达指令。这里只是重复使用权利要求7的经向坐标值逼近方法,只是改变为使用纬向坐标值的逼近,使得三级传输指令11或12中的一个,不断逼近目标节点,最后完成指令送达;而其中的另外一个,被发现传输方向是远离目标节点则及时终止其传输。行文至此,图1中搜寻最困难的目标节点6,经过一级传输、二级传输、三级传输后,最终在图7中被搜寻到。在这些漫长的3个级别的指令传输中,本发明既合理地使用了穷尽法来保证每个传输级别的搜索全面而无遗漏,又及时把错误方向传输的指令停止传输而为网格状传输系统维持足够干净的电磁空间。所以,这样的措施是可靠的。实际上,本发明的“既穷尽搜索又清除垃圾”技术路线是专利202110498444.2的创新,本发明继续使用这个技术路线并适当进行变化,本质上是专利202110498444.2的变种。
54.实施例10:
55.图1的示意图是真实的管廊系统的简化,真实的管廊系统所形成的网格规模远远更大;因此,当指令从原点0进入基线1并向两侧进行一级传输的过程中,指令会经过许多的管廊交叉点。每经过一个交叉点就可能产生图3那样的二级传输;而数量众多的二级传输经过每个管廊交叉点时,还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图6那样的三级传输。尽管本发明采用了层层措施及时并即时消除错误方向传输的同质指令,但是,仍然会有一定数量的同质指令集中涌到目标节点的附近。图5中可以看出,在每一条经向管廊3都与目标节点所在的纬向66号管
廊都有一个交叉点;当三级传输发生交叉点b时,其它的交叉点k、m、n也同样会发生与交叉点b完全相同的三级传输。这些同质指令属于在不同的网格中产生,都是正确传输方向的指令,但是,一旦它们涌到目标节点所在相同管廊里仍然可以形成同质指令碰撞,把经过3个级别的传输而艰辛得来的指令传送成果毁灭在成功的边缘!图8显示了不同的网格中产生的这种正确传输方向的指令,涌到目标节点附近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拥挤到目标节点附近的同质指令,虽然看起来距离目标节点6有远一点、有的近一些;但是,它们达到目标节点6却几乎是同时的。原因是所有的指令本质上都是电子信号,其传输速度达到30万公里/秒;图8中的网格距离的远近根本形成不了时间差,图8中的同质指令很容易就发生碰撞。
56.本发明继续采用专利202110498444.2使用过的方法:每个节点在规定时间内对每个指令只传输1次。由于图8中的同质指令实际上是原点0处进入网格状系统后衍生出来的相同指令,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同质指令传输到达了目标节点,其余的同质指令就不再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因此,一个节点对指令中包含了相同地理信息的指令,在一个规定的短时间内(比如1秒钟),只中继传输1次。这个实施有力地维持了目标节点附近的电磁空间干净,为指令到达目的地做最后一程的保驾护航;这就是权利要求10的表述。
57.最后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名称是:一种网格状管廊预警系统的长距离反向信号传输方法,其中这个“反向”的参考方向,是以专利202110200411.5和专利202110498444.2的电子信号传输方向为基准的。专利202110200411.5和专利202110498444.2的电子信号传输方向都是从节点向服务器方向上传,服务器不能给预警系统内的任何节点下达指令。本发明则实现了对专利202110498444.2的电子信号对指定节点下达指令。本发明与专利202110498444.2相互结合,就实现了复杂网格状预警系统的全能型通讯。这个全能型通讯的成功,就代表了专利202110200411.5所创新的新一代预警技术模式对传统预警系统技术的全面超越!专利202110200411.5所创新的新一代预警技术,其最大价值在于实现了真正技术上可实现的即时报警并把预警系统实现了低延迟的大规模化;这对于预警系统的技术性能提高是里程碑意义的。但是,由于只有信号单方向从节点上传到服务器,而服务器的指令不能下达到节点,专利202110200411.5所创新的新一代预警技术缺乏服务器对预警系统的管理能力;比如,服务器不能定期向预警系统的每个节点发出测试指令,无法了解每个节点的硬件设备状态。本发明则补齐了专利202110200411.5和专利202110498444.2的最后一块短板,使得专利202110200411.5所创新的新一代预警技术,不仅在技术性能上全面超越了传统预警技术,也在预警系统的运行管理上与传统预警系统同样的完善。
58.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