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吸收式制冷机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制冷机 吸收 冷却 装置 驱动


1.本发明涉及吸收式制冷机,特别是涉及简化了冷却抽气装置的驱动液的结构的吸收式制冷机。


背景技术:

2.在通过吸收液和制冷剂的吸收制冷循环来冷却冷水的吸收式制冷机中,若在吸收式制冷机内产生氢气等不凝性气体,或者不凝性气体从吸收式制冷机外侵入机内,则产生制冷能力降低、机内腐蚀,因此为了抽出不凝性气体而使用排出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出器将从吸收器向再生器输送的稀溶液的一部分作为驱动流体导入。另一方面,在具有与吸收式制冷机类似的结构的吸收式热泵中,为了降低驱动流体的蒸气压、提高抽气能力,设置有冷却驱动流体的冷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

118301号公报
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

147148号公报
5.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冷却单元,为了冷却驱动流体而使用外部的冷却水,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冷却外部的冷却水和驱动流体的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了对抽出不凝性气体的抽气装置的驱动液进行冷却的结构的吸收式制冷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1所示,具备:蒸发器20,其是在内部具有供冷却对象流体c流动的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的蒸发器,从在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中流动的冷却对象流体c夺取制冷剂v的液体亦即制冷剂液vf蒸发而成为制冷剂v的蒸气亦即制冷剂蒸气ve时所需的蒸发潜热,从而对冷却对象流体c进行冷却;吸收器10,其导入在蒸发器20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气ve并使吸收液sa吸收;抽气装置51,其是对吸收器10内的不凝性气体ng进行抽气的抽气装置,构成为将吸收器10内的吸收液s作为驱动液sd导入并使其通过,从而吸引不凝性气体ng;以及驱动液冷却部52,其借助蒸发器20的制冷剂v来冷却向抽气装置51导入的驱动液sd。
8.若这样构成,则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内的制冷剂进行驱动液的冷却,因此可以不设置用于与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9.另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1中,驱动液冷却部52配置于蒸发器20的内部。
10.若这样构成,则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结构。
11.另外,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1中,蒸发器20具有朝向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喷洒制冷剂液vf的制冷剂液喷洒装置22,驱动液冷却部52配置在从制冷剂液喷洒装置22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能够接触的位置。
12.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喷洒出的制冷剂液的蒸发潜热来冷却驱动液冷却部内的驱动液。
13.另外,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驱动液冷却部52配置在蒸发器20的内部的制冷剂液vf的最低液位与最高液位之间。
14.若这样构成,则在吸收式制冷机的低负荷时的蒸发器内部的制冷剂液位低时,能够利用制冷剂液的蒸发潜热来冷却驱动液冷却部内的驱动液,在吸收式制冷机的高负荷时的蒸发器内部的制冷剂液位高时,能够利用制冷剂液的显热来冷却驱动液冷却部内的驱动液。
15.另外,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2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蒸发器20是将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以及制冷剂v收纳于蒸发器罐体27而构成的,驱动液冷却部52配置在蒸发器罐体27之外并经由热传递部52w与蒸发器罐体27连接。
16.若这样构成,则将驱动液冷却部附加设置于蒸发器。
1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蒸发器20,其在内部具有供冷却对象流体c流动的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的蒸发器,从在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中流动的冷却对象流体c夺取制冷剂v的液体亦即制冷剂液vf蒸发而成为制冷剂v的蒸气亦即制冷剂蒸气ve时所需的蒸发潜热,从而对冷却对象流体c进行冷却;吸收器10,其导入在蒸发器20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气ve并使吸收液sa吸收;抽气装置51,其是对吸收器10内的不凝性气体ng进行抽气的抽气装置,构成为将吸收器10内的吸收液s作为驱动液sd导入并使其通过,从而吸引不凝性气体ng;以及驱动液冷却部52,其冷却向抽气装置51导入的驱动液sd;蒸发器20具有蒸发器构造体,该蒸发器构造体包括:收纳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以及制冷剂v的蒸发器罐体27、和与蒸发器罐体27相邻地配置并构成与冷却对象流体流路21连通的冷却对象流体室24r的冷却对象流体室结构部件24,驱动液冷却部52与蒸发器构造体27(24)接触地设置,以便与蒸发器构造体27(24)之间进行热传递。
18.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将驱动液冷却部附加设置于蒸发器。
19.另外,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例如若参照图2来表示,则在上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驱动液冷却部52以在冷却对象流体室结构部件24的外部沿着冷却对象流体室结构部件24而与冷却对象流体室结构部件24接触的方式配置。
20.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借助冷却对象流体来冷却驱动液。
21.根据本发明,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内的流体来进行驱动液的冷却,因此可以不设置用于与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示意性系统图。
23.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蒸发器周围的部分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互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25.在本说明书中,“吸收式制冷机”通常是向再生器供给加热源,由此构成由再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等进行的吸收循环,供给冷水(作为被冷却后的温度调节对象流体的冷却对象流体)的机械亦即狭义的吸收式制冷机,但也包括向再生器供给加热源而构成吸收循环,供给冷水(作为被冷却后的温度调节对象流体的冷却对象流体)和/或热水(加热后的温度调节对象流体)的机械亦即吸收式冷热水机。
26.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1进行说明。图1是吸收式制冷机1的示意性系统图。吸收式制冷机1作为进行吸收制冷循环的主要构成设备,具备吸收器10、蒸发器20、再生器30以及冷凝器40,并且具备作为抽气装置的排出器51。吸收式制冷机1是使制冷剂v相对于吸收液s一边进行相变一边进行循环从而进行热移动,使作为冷却对象流体的冷水c的温度降低的设备。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吸收液,为了容易进行吸收制冷循环上的区别,根据性状、吸收制冷循环上的位置,称为“稀溶液sw”、“浓溶液sa”等,但在不考虑性状等时,统称为“吸收液s”。另外,关于制冷剂,为了容易进行吸收制冷循环上的区别,根据性状、吸收制冷循环上的位置而称为“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制冷剂液vf”等,但在不考虑性状等时,统称为“制冷剂v”。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液s(吸收剂和制冷剂的混合物)使用了libr水溶液,作为制冷剂v使用了水(h2o),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制冷剂、溶液(吸收剂)的组合。
27.吸收器10是通过浓溶液sa吸收由蒸发器20产生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的设备。吸收器10在吸收器罐体17的内部具有作为流动冷却水d的冷却水流路的冷却管11、和将浓溶液sa朝向冷却管11的外表面喷洒的浓溶液喷洒喷嘴12。浓溶液喷洒喷嘴12配设在冷却管11的上方,以便喷洒出的浓溶液sa落到冷却管11。吸收器10构成为喷洒出的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从而将浓度降低后的稀溶液sw存积在吸收器罐体17的下部的存积部13,并且冷却水d夺取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时产生的吸收热。
28.蒸发器20是利用冷水c的热使制冷剂液vf蒸发而产生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由此冷却冷水c的设备。蒸发器20在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具有作为流动冷水c的冷却对象流体流路的蒸发管21、和将制冷剂液vf朝向蒸发管21的外表面喷洒的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配设在蒸发管21的上方,以便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落在蒸发管21。蒸发器20具有:将在蒸发器罐体27下部的存积部23存积的制冷剂液vf向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引导的制冷剂液管28、以及将制冷剂液管28内的制冷剂液vf向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输送的制冷剂泵29。另外,蒸发器20具有检测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高液位和低液位的蒸发器制冷剂液位计25。与吸收式制冷机1的负荷对应的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液位的变动被设计为收纳在高液位与低液位之间。蒸发器20构成为从在蒸发管21内流动的冷水c夺取用于向蒸发管21的外表面喷洒的制冷剂液vf蒸发而成为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的气化热从而冷却冷水c,将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中未蒸发的制冷剂液vf存积在蒸发器罐体27的存积部23。
29.在蒸发器20还设置有冷却向排出器51导入的驱动液sd的驱动液冷却部52(以下,仅称为“冷却部52”)。冷却部52通常由流动驱动液sd的配管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冷却部52通常设置于蒸发管2的下方。对于蒸发管21而言,通常构成蒸
发管21的管并排地排列多个(多个通路)和/或各管蜿蜒而形成有管的束(管束)。冷却部52构成为设置于这样构成的蒸发管21(管束)的下方,由此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与蒸发管21的外表面接触之后接触,和/或通过蒸发管21的间隙而直接接触。另外,冷却部52构成为通常设置于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高液位与低液位之间,由于负荷的变动等,在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液位成为高液位时被液体淹没,在成为低液位时露出(处于气相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52配置在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能够接触的位置。在此,能够接触的位置是指在冷却部52没有淹没在制冷剂液vf时接触的位置。构成为在冷却部52内通过的驱动液sd,在被制冷剂液vf淹没时被制冷剂液vf的显热冷却,在没有被制冷剂液vf淹没时,被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而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冷却部52接触的制冷剂液vf蒸发时的潜热冷却。总之,构成为在冷却部52内通过的驱动液sd被蒸发器20的制冷剂v冷却。冷却部52通常在吸收式制冷机1的制造时,在将蒸发管21、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等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内时,一并设置在蒸发器罐体27内。
30.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器10与蒸发器20相邻地配置,吸收器罐体17的上部与蒸发器罐体27的上部连通。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在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产生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向吸收器罐体17的内部引导。导入冷却水d的冷却水入口管11a与冷却管11的一端连接。冷却水连通管14与冷却管11的另一端连接。从吸收式制冷机1外的冷却塔(未图示)向吸收器10引导冷却水d的冷却水供给管(未图示)与冷却水入口管11a连接。引导冷水c的冷水入口管21a与蒸发管21的一端连接,使冷水c流出的冷水出口管21b与蒸发管21的另一端连接。构成为从冷水入口管21a经由蒸发管21向冷水出口管21b流动的冷水c,通过设置于吸收式制冷机1外的冷水泵(未图示)的运转而流动。
31.再生器30是导入、加热稀溶液sw,从而使稀溶液sw中的制冷剂v脱离而生成浓溶液sa的设备。在再生器30中,从稀溶液sw脱离的制冷剂v是蒸气的状态,将该制冷剂v的蒸气称为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再生器30具有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部31、和存积导入的吸收液s的再生器罐体37。加热部31配设在再生器罐体37的内部。加热部31通常构成为能够利用燃烧器的燃烧热而从外部导入的蒸气、热水等的热,加热吸收液s。导入稀溶液sw的稀溶液管18与再生器罐体37的底部连接,使生成的浓溶液sa流出的浓溶液管38与再生器罐体37的上部侧面连接。再生器30构成为从再生器罐体37的底部流入的稀溶液sw被加热部31加热而上升并且逐渐浓缩而成为浓溶液sa,到达浓溶液管38的液位的浓溶液sa从再生器罐体37流出。作为再生器30能够使用贯流式再生器、烟管型再生器、液管型再生器等。
32.冷凝器40是导入、冷却在再生器30中从稀溶液sw蒸发出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而使其冷凝,生成向蒸发器20输送的制冷剂液vf的设备。冷凝器40在冷凝器罐体47的内部具有形成冷却水d的流路的部件亦即冷凝管41。冷凝器40构成为将生成的制冷剂液vf存积在冷凝器罐体47的下部的存积部43。一端与冷却管11连接的冷却水连通管14的另一端,与冷凝管41的一端连接。使冷却水d流出的冷却水出口管41b与冷凝管41的另一端连接。向吸收式制冷机1外的冷却塔(未图示)引导冷却水d的冷却水返回管(未图示)与冷却水出口管41b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构成为在冷却水返回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冷却水d被冷却塔(未图示)冷却而向冷却水供给管(未图示)供给。
33.冷凝器罐体47与再生器罐体37接近地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再生器罐体37的上
部与冷凝器罐体47的上部经由再生器制冷剂蒸气流路35而连通。冷凝器40构成为经由再生器制冷剂蒸气流路35从再生器30导入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使在冷凝管41中流动的冷却水d夺取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的热,使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冷凝而成为制冷剂液vf。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罐体47以及再生器罐体37配设在蒸发器罐体27以及吸收器罐体17的上方。冷凝器罐体47的存积部43与蒸发器罐体27构成为通过冷凝制冷剂液管48连接,能够利用势头以及两者的内压之差将冷凝器罐体47内的制冷剂液vf向蒸发器罐体27内引导。
34.吸收器罐体17的存积部13与再生器罐体37通过稀溶液管18连接。在稀溶液管18配设有溶液泵19。吸收式制冷机1构成为能够通过溶液泵19,将吸收器罐体17的稀溶液sw向再生器罐体37内输送。在再生器罐体37内随着导入的稀溶液sw从入口向出口移动,制冷剂v从稀溶液sw中脱离而浓度上升。另外,将朝向再生器30流动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例如从吸收器10流出的稀溶液sw的20%左右)作为驱动液sd向排出器51引导的驱动液管53,与溶液泵19的排出侧的稀溶液管18连接。驱动液管53构成为在到达排出器51之前夹着冷却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液管53构成为包括:从稀溶液管18到冷却部52的上游驱动液管53a、和比冷却部52靠下游侧的下游驱动液管53b。
35.再生器罐体37的浓溶液sa流出的部分与吸收器10的浓溶液喷洒喷嘴12通过浓溶液管38连接。吸收式制冷机1构成为通过溶液泵19将稀溶液sw向再生器罐体37输送,将在再生器罐体37内使制冷剂v脱离而生成的浓溶液sa经由浓溶液管38向浓溶液喷洒喷嘴12导入。即、溶液泵19能够使吸收液s在吸收器10与再生器30之间循环。在稀溶液管18以及浓溶液管38插入配置有溶液热交换器81,该溶液热交换器81在流过稀溶液管18的稀溶液sw与流过浓溶液管38的浓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溶液热交换器81在稀溶液管18中,从稀溶液sw的流动方向观察设置于比其与驱动液管53的分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
36.排出器51是用于将聚集在吸收器罐体17的不凝性气体ng向机外排出的装置。排出器51具有将驱动液sd减压并加速的喷嘴(未图示)、和导入作为吸引物的不凝性气体ng的导入口51a。将吸收器罐体17内的不凝性气体ng向排出器51引导的抽气管54与排出器51的导入口51a连接。排出器51的喷嘴插入配置在下游驱动液管53b。下游驱动液管53b在排出器51的下游侧与抽气罐55连接。溶液泵19是将吸收器罐体17内的稀溶液sw向再生器30压送的泵,并且兼作将吸收器罐体17内的稀溶液sw作为驱动液sd向排出器51以及抽气罐55压送的驱动液泵。
37.抽气罐55是能够导入驱动液sd和吸引物的不凝性气体ng,积存收集到的不凝性气体ng的罐。在抽气罐55插入有下游驱动液管53b。抽气罐55内的下游驱动液管53b的端部在抽气罐55内所存积的驱动液sd内开口。使抽气罐55内的驱动液sd向吸收器罐体17返回的返回驱动液管56与抽气罐55的底部连接。返回驱动液管56以形成液体收集器的方式,且以比抽气罐55的底部以及吸收器罐体17的底部暂时更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在抽气罐55与冷凝吸收器罐体17之间以u字形配设,在溶液泵19停止时在内部充满驱动液sd而没有气体的流通。由此,构成为导入到抽气罐55的不凝性气体ng不向吸收器10逆流。将分离出的不凝性气体ng向系统外排出的排出管57与抽气罐55的顶板连接。在排出管57配设有双向阀57v,并且在双向阀57v的下游侧配设有将抽气罐55内的不凝性气体ng向系统外排出的真空泵57p。
38.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吸收式制冷机1通常由控制装置60控制其动作。控制装置60构成为通过有线或者无线分别与溶液泵19、制冷剂泵29、真空泵57p电连接,能够控制它们的
启动和停止。另外,控制装置60构成为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与蒸发器制冷剂液位计25电连接,能够作为信号接收检测出的液位。另外,控制装置60构成为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与双向阀57v电连接,能够调节阀的开度。
39.继续参照图1对吸收式制冷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吸收式制冷机1的稳定运转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吸收式制冷机1的稳定运转时,溶液泵19以及制冷剂泵29分别通过来自控制装置60的指令而运转。当观察制冷剂v侧的循环时,经由再生器制冷剂蒸气流路35从再生器30向冷凝器40导入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被在冷凝管41中流动的冷却水d冷却而冷凝,成为制冷剂液vf而存积在冷凝器罐体47的存积部43。将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冷却的冷却水d,温度上升并从冷却水出口管41b流出,向冷却塔(未图示)供给。冷凝器罐体47内的制冷剂液vf经由冷凝制冷剂液管48向蒸发器罐体27内导入。
40.从冷凝器罐体47向蒸发器罐体27导入的制冷剂液vf与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而未蒸发的制冷剂液vf混合并存积在蒸发器罐体27的存积部23。蒸发器罐体27内的制冷剂液vf通过制冷剂泵29,在制冷剂液管28中流动并到达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到达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的制冷剂液vf被朝向蒸发管21喷洒,获得在蒸发管21中流动的冷水c的热,一部分蒸发而成为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被向吸收器罐体17导入。被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夺取热的冷水c,温度降低而从冷水出口管21b流出,向空调机等冷水c的利用位置供给。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而未蒸发的制冷剂液vf与从冷凝器罐体47导入的制冷剂液vf混合,存积在蒸发器罐体27的存积部23。
41.接着在观察吸收式制冷机1的溶液s侧的循环时,存积在吸收器罐体17内的存积部13的稀溶液sw通过溶液泵19,在稀溶液管18中流动,没有向驱动液管53分流,在利用溶液热交换器81而温度上升之后,被向再生器罐体37导入。向再生器罐体37导入的稀溶液sw被加热部31加热,制冷剂v脱离而成为浓溶液sa。另一方面,从稀溶液sw脱离出的制冷剂v作为再生器制冷剂蒸气vg,经由再生器制冷剂蒸气流路35向冷凝器罐体47内输送。在再生器罐体37内生成的浓溶液sa在浓溶液管38中流动,在溶液热交换器81中在与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的基础上,到达浓溶液喷洒喷嘴12。
42.到达浓溶液喷洒喷嘴12的浓溶液sa被朝向冷却管11喷洒,吸收从蒸发器20导入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浓度降低而成为稀溶液sw。在吸收器罐体17内,在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时产生吸收热。该产生出的吸收热被从冷却水入口管11a导入并在冷却管11中流动的冷却水d除去。在冷却管11中流动的冷却水d夺取吸收热而温度上升,向冷却水连通管14流出,向冷凝器40的冷凝管41供给。在吸收器罐体17内产生的稀溶液sw被存积在吸收器罐体17内的存积部13。
43.在进行上述那样的吸收式制冷机1的运转时,若吸收液s和制冷剂v进行吸收制冷循环,则往往构成吸收器罐体17等的钢材与吸收液s反应而产生氢气。另外,吸收式制冷机1的内部为了促进制冷剂v的蒸发而成为负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往往从配管连接部等侵入。这样的、可能存在于吸收式制冷机1的内部的氢气、大气在吸收式制冷机1的内部是不冷凝的不凝性气体ng。若在吸收式制冷机1内产生不凝性气体ng,则存在集中于在吸收式制冷机1内内部的压力比较低的吸收器10的倾向。不凝性气体ng对吸收器10内的由浓溶液sa进行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气ve的吸收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阻碍导热,使吸收式制冷机1的能力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的要领,利用排出器51吸引产生这样不良的不凝性气体ng
并从吸收式制冷机1排出。
44.在上述吸收式制冷机1的运转中,通过溶液泵19从吸收器10排出而在稀溶液管18中流动的稀溶液sw,大部分朝向再生器30流动,一部分分流,作为驱动液sd进入上游驱动液管53a。在上游驱动液管53a中流动的驱动液sd进入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内的冷却部52,在冷却部52中被蒸发器罐体27内的制冷剂v冷却。冷却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由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的配管构成,与蒸发器罐体27内的制冷剂v进行热交换,因此例如与使用板型热交换器、双重管热交换器等与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冷却驱动液sd。冷却后的驱动液sd在下游驱动液管53b中流动并向排出器51流入。流入排出器51的驱动液sd在排出器51内的喷嘴(未图示)中被减压/加速,经由与导入口51a连接的抽气管54从吸收器10内吸引不凝性气体ng。此时,流入排出器51的驱动液sd被冷却部52冷却,因此能够抑制自身蒸发的情况,并且与从吸收器10流出的稀溶液sw相比,能够降低饱和蒸气压,能够提高排出器51的吸引性能。
45.流入排出器51的驱动液sd与不凝性气体ng混合并从排出器51流出,在下游驱动液管53b中流动,向抽气罐55流入。流入抽气罐55的驱动液sd与不凝性气体ng的混合流体分离,驱动液sd积存在抽气罐55的下部,不凝性气体ng积存在抽气罐55的上部。抽气罐55内的驱动液sd通过返回驱动液管56向吸收器10返回。从该吸收器10向抽气罐55进行的不凝性气体ng的抽气,在吸收式制冷机1的运转中总是进行。抽气罐55即使不总是从排出管57抽真空也能够积存不凝性气体ng。抽气罐55内的不凝性气体ng,通过真空泵57p起动并且一直关闭的双向阀57v打开而被从排出管57向系统外排出。这样,吸收器10内的不凝性气体ng被从吸收式制冷机1排出。将不凝性气体ng从抽气罐55排出的时刻例如可以在每次起动和/或停止吸收式制冷机1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利用计时器(未图示)以规定的时间为单位对双向阀57v进行开闭控制,由此来进行。
46.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1,在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的冷却部52中通过制冷剂v冷却向排出器51流入的驱动液sd,因此不设置用于与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即可,能够简化结构。另外,将冷却部52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内的蒸发管21的管束的下方、并且存积部23内的高液位与低液位之间,因此在吸收制冷循环中的吸收液s的浓度低的条件(制冷负荷低、冷却水d的温度低等)下,从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2喷洒出的制冷剂液vf、与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液位降低而露出的冷却部52接触,能够利用该接触的制冷剂液vf的蒸发潜热冷却冷却部52内的驱动液sd,在吸收制冷循环中的吸收液s的浓度高的条件(制冷负荷高、冷却水d的温度高、附着有水垢等)下,能够利用周围的制冷剂液vf的显热冷却存积部23内的制冷剂液vf的液位上升而淹没的冷却部52内的驱动液sd。此外,在高负荷时由于制冷剂液vf与稀溶液sw的温度差变大,因此即使利用制冷剂液vf的显热也能够充分地冷却驱动液sd。
47.接着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吸收式制冷机2进行说明。图2是构成吸收式制冷机2的蒸发器20周围的部分结构简图。以下,主要说明与吸收式制冷机1(参照图1)不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在图2中,未图示的吸收器10、再生器30、冷凝器40以及其附属的部分与图1所示的吸收式制冷机1相同地构成。在吸收式制冷机2中,与吸收式制冷机1(参照图1)比较,不同点是冷却部52没有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内侧,而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外侧。在图2中,更详细地示出了蒸发器20周围的结构。蒸发器罐体27具有
一对管板26。一对管板26空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管板26以法线成为水平的方式配设。在一对管板26之间配设有管的形态的蒸发管21。蒸发管21的管的一端与一方的管板26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方的管板26连接。管板26在连接蒸发管21的管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插通蒸发管21的管的孔。蒸发管21的管的端部被插通在形成于管板26的孔,在管板26的外侧其端部被扩管,从而蒸发管21的管的端部被固定于管板26。两端与管板26接合的蒸发管21的管的内部没有与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连通。换言之,构成为在蒸发管21的管内流动的冷水c、没有与蒸发器罐体27内的制冷剂v混合。
48.在一对管板26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水室形成部件24。水室形成部件24是在内部形成有作为向蒸发管21的管供给冷水c、或者从蒸发管21的管收集冷水c的冷却对象流体室的水室24r的部件,相当于冷却对象流体室结构部件。水室形成部件24是一面开口的长方体状的部件,以该开口的面覆盖安装于各管板26的所有蒸发管21的管的端部的方式,分别被安装于一对管板26的外侧。水室形成部件24被安装于管板26,由此被水室形成部件24和管板26围起的空间成为水室24r。具有一对管板26以及水室形成部件24的蒸发器20在一通道的情况下形成两个水室24。各水室24r与蒸发管21的管的内部连通。即、冷水c在水室24r流入或流出。蒸发管21的管的一端在向蒸发管21的管供给冷水c的一方的水室24r开口,蒸发管21的管的另一端在从蒸发管21的管收集冷水c的另一方的水室24r开口。包括蒸发器罐体27、管板26以及水室形成部件24而构成蒸发器构造体。
49.在本变形例中,相对于上述蒸发器罐体27周围的结构,冷却部52通过焊接安装在蒸发器罐体27的外侧的蒸发器罐体27的下方。对于冷却部52相对于蒸发器罐体27的焊接而言,连接部可以是数个位置,也可以将冷却部52的整体紧贴在蒸发器罐体27。通过焊接而安装的蒸发器罐体27和冷却部52经由焊接部分52w进行热传递,因此焊接部分52w相当于热传递部。如本变形例那样,若设为将冷却部52安装于蒸发器罐体27的外侧的结构,则能够将冷却部52附加设置在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通过改造工程设置冷却部52而能够提高排出器51的效率。在这样配置冷却部52的吸收式制冷机2中,在驱动液管53中流动的驱动液sd在通过冷却部52时,蒸发器20内的制冷剂v的冷热经由焊接部分52w向冷却部52传递从而被冷却,之后向排出器51流入。因此,与吸收式制冷机1(参照图1)相同,在吸收式制冷机2中,也能够抑制自身的蒸发,并且与从吸收器10流出的稀溶液sw相比,能够降低饱和蒸气压,能够提高排出器51的吸引性能。
50.此外,也可以代替将冷却部52与蒸发器罐体27的下方连接的结构,如图2中由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通过焊接将冷却部52与水室形成部件24连接。若这样设置,则能够提高冷却部52的设置的自由度。或者作为其他的结构,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经由热传递部将冷却部52与冷水c的配管、冷却水d的配管连接。
51.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将冷却部52设置于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时,虽将其配置于蒸发管21的管束的下方,但也可以将其配置于蒸发管21的管束的上方、侧方。然而,从优先吸收制冷循环的效用的观点考虑,优选将其配置于蒸发管21的管束的下方。
52.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吸收式制冷机1虽是单效的结构,但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多个再生器的多效的吸收式制冷机,或者具有动作压力不同的多个蒸发器/吸收器的吸收式制冷机。
53.附图标记说明
[0054]1…
吸收式制冷机;10

吸收器;19

溶液泵;20

蒸发器;21

蒸发管;22

制冷剂液喷洒喷嘴;24

水室形成部件;24r

水室;26

管板;27

蒸发器罐体;30

再生器;40

冷凝器;51

排出器;52

冷却部;52w

焊接部分;c

冷水;ng

不凝性气体;s

吸收液;sa

浓溶液;sd

驱动液;v

制冷剂;vf

制冷剂液;ve

蒸发器制冷剂蒸气。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