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蒸汽发生装置、烹饪器具和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27 10: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蒸汽 装置 发生 烹饪 衣物
蒸汽发生装置、烹饪器具和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发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一种烹饪器具和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蒸汽发生装置通过将发热件压铸于铝锭内部,而水流通道也是通过在铝锭内压铸成型。

而由于铝锭的体积较大,其重量也相对较大,造成产品体积、重量均较大,不利于产品小型化、轻量化发展。

如何实现蒸汽发生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蒸汽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基板;流道结构,设置在基板上,基板和流道结构合围出流道;加热件,设置在基板上,加热件和流道结构位于基板的两侧,加热件能够加热流道;其中,流道和加热件均间隔布置,且相邻的加热件之间的间隔位于相邻的流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基板和流道结构,其中基板和流道结构均可设置为板型结构,因此基板和流道结构扣合后的整体结构,其厚度相较于传统的铝锭更轻薄,因此体积和重量均较小。

在基板和流道结构相扣合后,在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围合出流道,流道即水或蒸汽通过的通路。

同时,基板上设置有加热件,加热件和流道结构分别位于基板的两侧,即加热件位于基板背向流道结构的一侧,通过该加热件对流道内进行送热,从而对流道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使水蒸发为蒸汽。

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形成有多段流道,多段流道能够依次连通并形成为一整条通路。具体地,多段流道之间相互间隔布置,从而避免相邻的两段流道之间相互换热,导致加热不均。与之相对应的,加热件也间隔布置,一方面避免加热件之间积蓄热量导致过热,另一方面由于加热件为电热件,将多段加热件进行间隔设置,能够避免多段加热件之间短路,保证产品安全。

其中,相邻的两个加热件之间的间隔记为第一间隔,相邻的两段流道之间的间隔记为第二间隔,满足第一间隔位于相邻的两个流道之间,且第一间隔小于第二间隔,因此可以保证每个加热件的加热范围均覆盖流道内空间整体的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伸出”于流道,即可以对流道的侧壁也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流道内的水或蒸汽同时被流道的底壁和侧壁进行加热,一方面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获得蒸汽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加热面积更大,流道内的水或蒸汽受热更加均匀,从而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导致的蒸汽爆发,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在保证了蒸汽产生效率和产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板式的基板和流道结构,有效地减小了蒸汽发生装置的体积,也同时减少了蒸汽发生装置的重量,从而实现了更加“轻薄”、“小巧”的蒸汽发热装置的设计方案,有利于实现蒸汽发生装置及相关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件覆盖至少部分形成流道的基板,且加热件覆盖部分与流道结构相连接的基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加热件和流道在基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做出展开说明。具体地,至少部分加热件覆盖在形成流道的基板上,以使加热件可以通过加热形成流道的基板区域来加热流道内的液体,加热过程中热量经由此部分基板传递至流道内。在此基础上,通过限定加热件覆盖部分与流道结构相连接的基板,可以确保加热件在基板上的加热范围伸出至流道所对应的基板范围外,以使伸出部分的加热件可以加热流道间的流道结构,使此部分流道结构升温,其后通过升温的流道结构加热流道内的液体,实现流道的全方位加热,进而实现提升加热效率,降低蒸汽发生装置能耗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覆盖整个形成流道的基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限定了加热件覆盖整个形成流道的基板,通过限定加热件完全覆盖围合出流道的基板区域,可以增加经由基板直接传入至流道中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降低蒸汽发生装置的能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流道结构包括:背板,与基板相连接,背板上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基板合围出流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流道结构包括背板,该背板可以设置为板型结构,从而降低流道结构的体积和重量。背板上设置有凹槽。当基板与背板相扣合后,凹槽被基板封闭,从而围合形成密闭的流道。其中,凹槽位于背板相对基板设置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的外形与尺寸,与基板的外形与尺寸相匹配,从而有效地降低装配难度和生产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通过完整的金属材质切割出特定形状,并经由冲压工艺,在背板上形成上述凹槽。对于这种生产方式,背板的厚度可以设置的更加轻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为完整的技术材质,并通过雕刻工艺,在背板的一侧开设出上述凹槽。对于这种生产方式,背板的一体性更强,结构强度更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凹槽在背板上盘绕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凹槽在背板上盘绕设置,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背板上的面积空间,进而在有限的背板面积内设置出长度更大的流道,进而有效地保证加热效果。

其中,凹槽可以按照“回”字型的方式在背板上盘绕,凹槽还可以按照“之”字型的方式在背板上盘绕,凹槽还可以按照不规则的方式在背板上盘绕。本申请实施例对凹槽的盘绕方式不做限定。

应该理解的是,基板上设置的加热件,其设置方式与凹槽的盘绕方式相匹配,从而高效地对流道进行加热,避免热量浪费。

通过将凹槽盘绕设置,能够有效增加流道长度,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凹槽的槽壁呈圆弧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凹槽的槽壁呈圆弧形,即槽壁的“角落”部分圆弧过渡,圆弧过渡后的槽壁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且内表面的面积更大,因此流道内水的受热面积也更大,从而使得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更高,同时使流道内的水或蒸汽受热更加均匀,能够避免加热不均导致的蒸汽爆发,使蒸汽发生装置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背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凹槽的一端相连通,第二通孔与凹槽的另一端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背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凹槽的两端相连接。在背板和基板相扣合之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凹槽整体构成了用于水和蒸汽流通的流道。

其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为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通孔与水箱部分相连接,并将第二通孔与蒸汽喷头相连接,此时第一通孔即形成为入水口,第二通过即形成为蒸汽出口。

通过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方式作为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其加工工艺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良品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相邻的加热件之间的间隔大于1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相邻的加热件之间的间隔,也即上述第一间隔,其间隔距离大于1毫米。具体地,由于加热件为电加热件,一般可设置为电阻加热件。在加热件工作工程中,加热件中通过有较大电流,因此会形成一定电势。如果相邻的两个加热件之间的距离过小,则当其两者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可能会造成两个加热件之间的绝缘隔离被击穿,从而造成短路。

因此,将相邻的加热件之间的间隔设置为大于1毫米,具体为大于两个加热件之间的最大击穿距离,能够有效地避免加热件之间发生击穿短路的情况,有效地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

其中,相邻的加热件之间的具体间隔,也即第一间隔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加热件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参数进行调整,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在基板上盘绕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在基板上盘绕设置,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基板上的面积空间,进而在有限的基板面积内设置更多的加热件,进而有效地保证加热效果。

其中,可以按照“回”字型的方式在基板上盘绕,加热件还可以按照“之”字型的方式在基板上盘绕,加热件还可以按照不规则的方式在基板上盘绕。本申请实施例对加热件的盘绕方式不做限定。

应该理解的是,加热件的设置方式与凹槽的设置方式相匹配,从而高效地对流道进行加热,避免热量浪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于基板和流道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一方面能够提高基板与流道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整体强度,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简化基板与流道结构相结合使的组合工艺难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良品率;再一方面,通过连接件还可以提高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的密封强度,防止蒸汽外泄,进一步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连接层,连接层覆盖基板,流道结构设置在连接层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连接层,通过连接层将基板和流道结构连接为一体。具体地,连接层的一侧与基板相连接,从而使连接层整体覆盖在基板上。连接层的另一侧与流道结构相连接,具体为与背板上开设有凹槽的一侧相连接,以将基板和流道结构连接在一起。

以连接层的形式对基板和流道结构进行连接,使得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的力更加平均,能够避免特定受力点周围形成变形导致蒸汽外泄的情况,同时连接面积更大,能够使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接层为焊接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层为焊接层,焊接工艺成熟,且连接强度高,通过焊接层将基板和流道结构进行连接,能够使基板和流道结构之间的连接手里均匀,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层,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基板背向流道结构的一侧,加热件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加热件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且第一绝缘层位于基板上,背向流道结构的一侧,即位于加热件的“外侧”。由于加热件为电加热件,在加热件工作过程中,加热件中会通过电流,通过在加热件的“外侧”设置第一绝缘层,能够有效地避免加热件漏电,从而避免蒸汽发生装置的外壁上出现漏电,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

其中,基板上可以设置有容纳第一绝缘层的“开槽”,从而将第一绝缘层嵌设在基板内,防止第一绝缘层和加热件之间的位置发生移动,进一步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第二绝缘层,与第一绝缘层相连接,第二绝缘层和第一绝缘层合围出容置空间,加热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有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加热件朝向流道结构的一侧,即加热件的“内侧”。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形成为容置空间,加热件固定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即通过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构成的绝缘结构,将加热件“包裹”在该结缘结构内,从而更加有效的防止加热件漏电,更加有效地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安全。

其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可以通过焊接、粘合等方式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还可以是一体成型成,并在容置空间的两端留有开口,将加热件“穿射”在容置空间内。

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材质为绝缘材质,如塑胶、玻璃、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导电部,设置在基板上;电极,设置在导电部上,电极能够对导电部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导电部和电极,其中导电部设置在基板上,电极设置在导电部上,电极通过与供电结构相连接,实现对导电部进行供电。

具体地,加热件为电阻式加热件。导电部具体为电阻线。电阻线上设置有电极,电极通过导线或插销结构与供电结构相连接。当供电结构开始向加热件供电时,电流通过导电部,导电部由于自身的电阻和外部施加的电流从而产生热量,进而对流道内的水或蒸汽进行加热。通过控制通入导电部的电流大小,能够有效地改变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实现“变频加热”,从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因此,该烹饪器具也同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其中,烹饪器具可以包括电蒸锅、蒸箱、蒸烤箱和“微蒸烤一体”的烹饪设备等,任何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烹饪设备,均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范畴内。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因此,该衣物处理装置也同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其中,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蒸汽运动、挂烫机、除皱机和蒸汽干洗机等,任何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衣物处理设备,均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范畴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图之一;

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在a处的结构放大图之一;

图3示出了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在a处的结构放大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图之二;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图之三;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图之四。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蒸汽发生装置,110基板,120流道结构,122背板,1222凹槽,1224第一通孔,1226第二通孔,130流道,140加热件,142导电部,144电极,150连接件,160第一绝缘层,170第二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烹饪器具和衣物处理装置。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100的结构图之一,具体地,如图1所示,蒸汽发生装置100包括:

基板110;流道结构120,设置在基板110上,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合围出流道130;加热件140,设置在基板110上,加热件140和流道结构120位于基板110的两侧,加热件140能够加热流道130;其中,流道130和加热件140均间隔布置,且相邻的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位于相邻的流道13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00包括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其中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均可设置为板型结构,因此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扣合后的整体结构,其厚度相较于传统的铝锭更轻薄,因此体积和重量均较小。

在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相扣合后,在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围合出流道130,流道130即水或蒸汽通过的通路。

同时,基板110上设置有加热件140,加热件140和流道结构120分别位于基板110的两侧,即加热件140位于基板110背向流道结构120的一侧,通过该加热件140对流道130内进行送热,从而对流道130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使水蒸发为蒸汽。

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形成有多段流道130,多段流道130能够依次连通并形成为一整条通路。具体地,多段流道130之间相互间隔布置,从而避免相邻的两段流道130之间相互换热,导致加热不均。与之相对应的,加热件140也间隔布置,一方面避免加热件140之间积蓄热量导致过热,另一方面由于加热件140为电热件,将多段加热件140进行间隔设置,能够避免多段加热件140之间短路,保证产品安全。

其中,相邻的两个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记为第一间隔,相邻的两段流道130之间的间隔记为第二间隔,满足第一间隔位于相邻的两个流道130之间,且第一间隔小于第二间隔,因此可以保证每个加热件140的加热范围均覆盖流道130内空间整体的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伸出”于流道130,即可以对流道130的侧壁也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同时被流道130的底壁和侧壁进行加热,一方面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获得蒸汽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加热面积更大,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受热更加均匀,从而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导致的蒸汽爆发,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

具体地,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100中各结构的尺寸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b1为流道130的最大宽度,b2为加热件140的宽度,b5为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即上述第一间隔,b7为流道130之间的间隔,即上述第二间隔。b5小于b7。

如图2所示,b2大于b1,即加热件140能够覆盖整个流道130空间。且b5小于b1,使得加热件140两端分别“伸出”于流道130空间,具体的“伸出”宽度分别为b3和b4,因此加热件140在工作时,可以同时对流道130内的底壁(b1的范围内)和侧壁(b3和b4的范围内)进行加热,一方面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进而提高获得蒸汽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加热面积更大,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受热更加均匀。

如图3所示,附图3中f所指的箭头示出了基板110与流道结构120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向,e所指的箭头示出了流道结构120和流道130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向以及基板110和流道130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在保证了蒸汽产生效率和产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板式的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有效地减小了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体积,也同时减少了蒸汽发生装置100的重量,从而实现了更加“轻薄”、“小巧”的蒸汽发热装置的设计方案,有利于实现蒸汽发生装置100及相关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40覆盖至少部分形成流道130的基板110,且加热件140覆盖部分与流道结构120相连接的基板110。

在该实施例中,对加热件140和流道130在基板110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做出展开说明。具体地,至少部分加热件140覆盖在形成流道130的基板110上,以使加热件140可以通过加热形成流道130的基板110区域来加热流道130内的液体,加热过程中热量经由此部分基板110传递至流道130内。在此基础上,通过限定加热件140覆盖部分与流道结构120相连接的基板110,可以确保加热件140在基板110上的加热范围伸出至流道130所对应的基板110范围外,以使伸出部分的加热件140可以加热流道130间的流道结构120,使此部分流道结构120升温,其后通过升温的流道结构120加热流道130内的液体,实现流道130的全方位加热,进而实现提升加热效率,降低蒸汽发生装置100能耗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40覆盖整个形成流道130的基板110。

在该实施例中,承接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限定了加热件140覆盖整个形成流道130的基板110,通过限定加热件140完全覆盖围合出流道130的基板110区域,可以增加经由基板110直接传入至流道130中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蒸汽发生装置100的加热效率,降低蒸汽发生装置100的能耗。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道结构120包括:

背板122,与基板110相连接,背板122上设置有凹槽1222,凹槽1222与基板110合围出流道13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流道结构120包括背板122,该背板122可以设置为板型结构,从而降低流道结构120的体积和重量。背板122上设置有凹槽1222。当基板110与背板122相扣合后,凹槽1222被基板110封闭,从而围合形成密闭的流道130。其中,凹槽1222位于背板122相对基板110设置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122的外形与尺寸,与基板110的外形与尺寸相匹配,从而有效地降低装配难度和生产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122通过完整的金属材质切割出特定形状,并经由冲压工艺,在背板122上形成上述凹槽1222。对于这种生产方式,背板122的厚度可以设置的更加轻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122为完整的材质,并通过雕刻工艺,在背板122的一侧开设出上述凹槽1222。对于这种生产方式,背板122的一体性更强,结构强度更高。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222在背板122上盘绕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1222在背板122上盘绕设置,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背板122上的面积空间,进而在有限的背板122面积内设置出长度更大的流道130,进而有效地保证加热效果。

其中,凹槽1222可以按照“回”字型的方式在背板122上盘绕,凹槽1222还可以按照“之”字型的方式在背板122上盘绕,凹槽1222还可以按照不规则的方式在背板122上盘绕。本申请实施例对凹槽1222的盘绕方式不做限定。

应该理解的是,基板110上设置的加热件140,其设置方式与凹槽1222的盘绕方式相匹配,从而高效地对流道130进行加热,避免热量浪费。

通过将凹槽1222盘绕设置,能够有效增加流道130长度,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实施例六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222的槽壁呈圆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1222的槽壁呈圆弧形,即槽壁的“角落”部分圆弧过渡,圆弧过渡后的槽壁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且内表面的面积更大,因此流道130内水的受热面积也更大,从而使得蒸汽发生装置100的加热效率更高,同时使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受热更加均匀,能够避免加热不均导致的蒸汽爆发,使蒸汽发生装置100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2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24和第二通孔1226,第一通孔1224与凹槽1222的一端相连通,第二通孔1226与凹槽1222的另一端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12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24和第二通孔1226,分别与凹槽1222的两端相连接。在背板122和基板110相扣合之后,第一通孔1224、第二通孔1226和凹槽1222整体构成了用于水和蒸汽流通的流道130。

其中,第一通孔1224和第二通孔1226分别为流道130的“入口”和“出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通孔1224与水箱部分相连接,并将第二通孔1226与蒸汽喷头相连接,此时第一通孔1224即形成为入水口,第二通过即形成为蒸汽出口。

通过设置第一通孔1224和第二通孔1226的方式作为流道130的入口和出口,其加工工艺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良品率。

实施例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大于1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的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也即上述第一间隔,其间隔距离大于1毫米。具体地,由于加热件140为电加热件140,一般可设置为电阻加热件140。在加热件140工作工程中,加热件140中通过有较大电流,因此会形成一定电势。如果相邻的两个加热件140之间的距离过小,则当其两者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可能会造成两个加热件140之间的绝缘隔离被击穿,从而造成短路。

因此,将相邻的加热件140之间的间隔设置为大于1毫米,具体为大于两个加热件140之间的最大击穿距离,能够有效地避免加热件140之间发生击穿短路的情况,有效地保证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

其中,相邻的加热件140之间的具体间隔,也即第一间隔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加热件140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参数进行调整,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九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40在基板110上盘绕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件140在基板110上盘绕设置,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基板110上的面积空间,进而在有限的基板110面积内设置更多的加热件140,进而有效地保证加热效果。

其中,可以按照“回”字型的方式在基板110上盘绕,加热件140还可以按照“之”字型的方式在基板110上盘绕,加热件140还可以按照不规则的方式在基板110上盘绕。本申请实施例对加热件140的盘绕方式不做限定。

应该理解的是,加热件140的设置方式与凹槽1222的设置方式相匹配,从而高效地对流道130进行加热,避免热量浪费。

实施例十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150,连接于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通过连接件150进行连接,一方面能够提高基板110与流道结构12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的整体强度,保证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简化基板110与流道结构120相结合使的组合工艺难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良品率;再一方面,通过连接件150还可以提高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的密封强度,防止蒸汽外泄,进一步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

实施例十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50包括连接层,连接层覆盖基板110,流道结构120设置在连接层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150包括连接层,通过连接层将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连接为一体。具体地,连接层的一侧与基板110相连接,从而使连接层整体覆盖在基板110上。连接层的另一侧与流道结构120相连接,具体为与背板122上开设有凹槽1222的一侧相连接,以将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连接在一起。

以连接层的形式对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进行连接,使得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的力更加平均,能够避免特定受力点周围形成变形导致蒸汽外泄的情况,同时连接面积更大,能够使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整体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层为焊接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层为焊接层,焊接工艺成熟,且连接强度高,通过焊接层将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进行连接,能够使基板110和流道结构120之间的连接手里均匀,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十三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60,设置在基板110上且位于基板110背向流道结构120的一侧,加热件14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60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加热件14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60上,且第一绝缘层160位于基板110上,背向流道结构120的一侧,即位于加热件140的“外侧”。由于加热件140为电加热件140,在加热件140工作过程中,加热件140中会通过电流,通过在加热件140的“外侧”设置第一绝缘层160,能够有效地避免加热件140漏电,从而避免蒸汽发生装置100的外壁上出现漏电,进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

其中,基板110上可以设置有容纳第一绝缘层160的“开槽”,从而将第一绝缘层160嵌设在基板110内,防止第一绝缘层160和加热件140之间的位置发生移动,进一步保证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

实施例十四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170,与第一绝缘层160相连接,第二绝缘层170和第一绝缘层160合围出容置空间,加热件140设置在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有第二绝缘层170,第二绝缘层170位于加热件140朝向流道结构120的一侧,即加热件140的“内侧”。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之间形成为容置空间,加热件140固定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即通过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构成的绝缘结构,将加热件140“包裹”在该结缘结构内,从而更加有效的防止加热件140漏电,更加有效地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

其中,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可以通过焊接、粘合等方式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还可以是一体成型成,并在容置空间的两端留有开口,将加热件140“穿射”在容置空间内。

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的材质为绝缘材质,如塑胶、玻璃、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绝缘层160和第二绝缘层170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定。

实施例十五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40包括:导电部142,设置在基板110上;电极144,设置在导电部142上,电极144能够对导电部142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件140包括导电部142和电极144,其中导电部142设置在基板110上,电极144设置在导电部142上,电极144通过与供电结构相连接,实现对导电部142进行供电。

具体地,加热件140为电阻式加热件140。导电部142具体为电阻线。电阻线上设置有电极144,电极144通过导线或插销结构与供电结构相连接。当供电结构开始向加热件140供电时,电流通过导电部142,导电部142由于自身的电阻和外部施加的电流从而产生热量,进而对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进行加热。通过控制通入导电部142的电流大小,能够有效地改变加热件140的加热功率,实现“变频加热”,从而提高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十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一种“膜蒸汽发生器”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100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膜蒸汽发生器包括流道结构120与基板110,流道结构120与基板110之间通过焊接的工艺连接,并围合形成内部可供水和蒸汽通过的流道130。

在流道结构120包括背板122,背板122上开设有分别位于流道130两端的进口与出口,即上述第一通孔1224和第二通孔1226。

在基板110靠近流道130的一侧,设置有与流道130路径相对应的电阻带,即上述加热件140。在加热件140与基板11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60,在加热件140与流道130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70。

具体地,向加热件140通电,此时加热件140的电阻带发热,并产生热量,热量通过第二绝缘层170传递给流道130的侧壁,由流道130侧壁传递给流道130内的水,对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蒸汽。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压铸铝发生器,本申请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100产生蒸汽速度快,为了保证蒸汽汽化效果好,可以将整个流道130侧壁的温度整体升高,保证流道130内水和蒸汽与流道130内壁形成高温差,从而快速换热。

其中,b1为流道130的最大宽度,b2为加热件140的宽度,b2大于b1,因此使得加热件140沿宽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超出流道130宽度b3与b4。

b5为相邻的两个加热件140的间隔,b7为相邻两段流道130之间的间隔。b5小于b7。

加热件140通电时,所产生的热量不仅能够通过基板110传递给流道130内的水或蒸汽,也可以通过流道结构120与基板110的之间的焊接层传递给流道130的侧壁,进而对流道130内的水和蒸汽进行加热,因此能够获得更好的蒸汽效果。

实施例十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因此,该烹饪器具也同样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其中,烹饪器具可以包括电蒸锅、蒸箱、蒸烤箱和“微蒸烤一体”的烹饪设备等,任何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的烹饪设备,均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范畴内。

实施例十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因此,该衣物处理装置也同样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其中,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蒸汽熨斗、挂烫机、除皱机和蒸汽干洗机等,任何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100的衣物处理设备,均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范畴内。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