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定排乏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5-04 10: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排污 锅炉 系统 定期 装置
一种定排乏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排污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炉定期排污系统中定排乏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站系统中,锅炉排污系统及厂内疏放水,常由定期排污扩容器(以下简称定排)进行处理、回用。锅炉定排对高温水进行处理,一部分以饱和水的形式流入排污降温池,实现工质回收;另一部分成为闪蒸的蒸汽,直接由定排顶部排入大气。

但闪蒸的蒸汽直接排入大气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排入大气的蒸汽同时造成了能源及工质浪费;就30万的机组而言,因定排闪蒸而损失的水量,每天高达60-70t,在工质损失的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损失;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如何回收利用工质及热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锅炉定排闪蒸造成能源及工质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排乏汽回收装置,其目的在于实现对锅炉定排乏汽的有效回收,并将定排乏汽回收的热量再利用,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定排乏汽回收装置,包括

排汽管,所述排汽管与锅炉定排顶部的排气口连接,用于引出定排乏汽;

u型管,所述u型管设于排汽管的出口端并位于排汽管的下方,在所述u型管与所述排汽管的连接处形成有一处管道弯头,在所述管道弯头处设有一进水口,用于向所述u型管内充入冷却水,以使定排乏汽与冷却水混合;

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u型管相对于排汽管的另一端连接,且排水管与u型管的连接处低于u型管与所述排汽管的连接处,以形成液位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自锅炉定排顶部排气口排出的定排乏汽由排汽管引出,并在排汽管与u型管之间的管道弯头处,定排乏汽与自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水混合,实现工质与热量的交换,实现对定排乏汽的回收;冷却水回收后的定排乏汽通过u型管进入排水管,其通过u型管两端形成的液位差,进而利用虹吸原理,实现对乏汽的自然抽吸,无需额外动力设备,以低成本达到回收乏汽的效果并将其自然引出得以应用;由于上述定排乏汽为闪发蒸汽,用脱盐水冷却的情况下,水质将很干净,可直接使用,由此,本技术方案造价成本低,利用“马桶”抽吸的虹吸原理,能够实现对乏汽的回收,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可选地,所述排汽管、u型管和排水管依次连接为一体。具体地,u型管与排汽管和排水管可以采用现有弯头焊接固定,形成一体结构,如此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使用可靠。

可选地,靠近所述u型管的排汽管与所述u型管的竖直部呈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排水管与所述u型管的竖直部呈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进水口开设于管道弯头顶部拐角处,并通过进水管向外连接有供水设备。采用上述结构,更便于冷却水流入u型管,同时利于流入冷却水与定排乏汽充分混合。

可选地,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于所述管道弯头的内侧,并对应于所述进水口;在导流板上设置有数个供冷却水流过的流通孔。上述导流板的作用在于增大冷却水与定排乏汽之间的传热面积,避免因冷却水与定排乏汽混合不均匀造成的湍流、振动,进而导致排汽受阻,该导流板结构设计巧妙。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排汽管之间的最大夹角为135°;所述导流板与所述u型管的竖直部之间的最大夹角为135°。经上述导流板的设计,u型管内气流流程稳定,且能够实现冷却水与定排乏汽充分混合。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焊接固定于所述管道弯头内侧,用以实现导流板的稳定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水箱,所述排水管与水箱连接,用于将水回收至水箱内。

可选地,所述水箱为补水水箱,综合利用乏汽余热,实现乏汽余热合理回收利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定排乏汽回收装置以简单的结构完成了锅炉定排乏汽的有效回收,造价低,其巧妙利用虹吸原理,实现对乏汽的自然抽吸,以低成本达到回收乏汽的效果并将其自然引出得以较好应用,定排乏汽为闪发蒸汽,用脱盐水冷却的情况下,水质将很干净,可直接使用,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2.本实用新型排乏汽回收装置无额外动力设备,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针对定排乏汽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减少能源浪费,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回收后的水质可直接使用,有效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排乏汽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排乏汽回收装置中导流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排汽管;2-u型管;3-管道弯头;4-进水口;5-排水管;6-水箱;7-进水管;8-导流板;9-流通孔;10-锅炉定排。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基本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排乏汽回收装置,应用于回收锅炉定排10顶部闪蒸的蒸汽;该定排乏汽回收装置包括排汽管1、u型管2和排水管5,排汽管1与锅炉定排10顶部的排气口连接,用于引出定排乏汽;u型管2设于排汽管1的出口端并位于排汽管1的下方,在u型管2与排汽管1的连接处形成有一处管道弯头3,在管道弯头3处设有一进水口4,用于向u型管2内充入冷却水,以使定排乏汽与冷却水混合;而排水管5与u型管2相对于排汽管1的另一端连接,且排水管5与u型管2的连接处低于u型管2与排汽管1的连接处,以形成液位差,具体液位差要求在100mm以上。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本实施例排汽管1、u型管2和排水管5由右向左依次连接为一体,具体地,u型管2与排汽管1和排水管5在组装过程中可以采用现有弯头焊接固定组装,形成为一体结构,如此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使用可靠。

如图1所示,靠近u型管2的排汽管1与u型管2的竖直部呈垂直设置,且排水管5与u型管2的竖直部呈平行设置,进水口4开设于管道弯头3顶部拐角处,并通过进水管7向外连接有供水设备,采用上述结构,更便于冷却水流入u型管2内,同时利于流入冷却水与定排乏汽充分混合。

本实施例还包括水箱6,排水管5与水箱6连接,用于将水回收至水箱6内,水箱6为补水水箱6,综合利用乏汽余热,实现乏汽余热合理回收利用。

本实施例定排乏汽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

自锅炉定排10顶部排气口排出的定排乏汽由排汽管1引出,并在排汽管1与u型管2之间的管道弯头3处,定排乏汽与自进水口4流入的冷却水混合,实现工质与热量的交换,实现对定排乏汽的回收;冷却水回收后的定排乏汽通过u型管2进入排水管5,其通过u型管2两端形成的液位差,进而利用虹吸原理,实现对乏汽的自然抽吸,无需额外动力设备,以低成本达到回收乏汽的效果并将其自然引出得以应用;由于上述定排乏汽为闪发蒸汽,用脱盐水冷却的情况下,水质将很干净,可直接使用,由此回收后的水质可直接使用,且本实施例定排乏汽回收装置造价成本低,利用“马桶”抽吸的虹吸原理,实现对乏汽的回收,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定排乏汽回收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导流板8,导流板8设于所述管道弯头3的内侧,并对应于进水口4设置,在导流板8上设置有数个供冷却水流过的流通孔9,为使得导流板8固定连接稳定,本实施例优选将导流板8焊接固定于管道弯头3内侧;本实施例导流板8的作用在于增大冷却水与定排乏汽之间的传热面积,避免因冷却水与定排乏汽混合不均匀造成的湍流、振动,进而导致排汽受阻,由此该导流板8结构设计巧妙。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导流板8与排汽管1之间的最大夹角为135°,最小夹角为45°;导流板8与u型管2的竖直部之间的最大夹角为135°,最小夹角为45°;经上述导流板8的设计,u型管2内气流流程稳定,且能够实现冷却水与定排乏汽充分混合。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排乏汽回收装置以简单的结构完成了锅炉定排10乏汽的有效回收,根据本实施例所排饱和蒸汽温度为100℃计算,就2×100mw的电厂而言,平均每小时理论上排汽约为3t/h,采用本实施排乏汽回收装置,每小时回收热量为8.028gj,按照厂内所烧3800kcal/kg来计算,每小时约节约505kg煤,每年节约煤钱约100万人民币,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且排乏汽回收装置造价成本低,能够将乏汽自然引出并得以较好应用,可有效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使用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