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锅炉的制作方法

2021-04-27 14: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锅炉


1.本发明涉及锅炉。


背景技术:

2.以往,锅炉广泛用于包括工业用和商业用在内的各种用途。在锅炉中设置有用于对所供给的水或热介质等流体进行加热的发热机构,作为该发热机构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在容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结构。
3.另外,能够举出各种这种发热机构的具体的方式,作为其一例,在日本特许第644807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将在表面形成有由储氢金属或者储氢合金构成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的发热体(反应体)设置于容器内部的发热机构作为发热系统。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内容:在该发热系统中,通过向容器内供给有助于发热的氢系气体而在金属纳米粒子内吸储氢原子,产生过剩热量。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中也如所说明那样发表了如下主旨:将由钯制作的发热体设置于容器内部,向该容器内部供给氘气,并且通过对容器内部进行加热而产生放热反应。另外,关于利用储氢金属或者储氢合金而产生过剩热量(输出焓高于输入焓)的放热现象,在各国的研究者之间对产生过剩热量的机制的详细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报告产生了放热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另外,作为与本技术领域相关的文献,除了专利文献1之外,还可以列举美国专利第9,182,36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
5.重要的是,在通过利用在容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发热机构对流体进行加热的锅炉中,能够高效地利用发热体产生的热,并且根据各种状况适度加热流体。例如,在从外部向锅炉要求的蒸气量(蒸气负载)变动的情况下,在蒸气负载比较小的状况下,需要抑制水的加热,在蒸气负载比较大的状况下,需要促进水的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在容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发热机构对流体进行加热,且能够高效地利用发热体产生的热,并且根据各种状况适度地加热流体的锅炉。
7.本发明的锅炉发热体设为如下结构,其具备:发热体;以及容器,其在内部设置所述发热体,并能够在内部充满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所述锅炉使用所述发热体产生的热对流体进行加热,其中,所述锅炉具备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气体供给到所述容器内的状况下,对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控制。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在容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发热机构对流体进行加热,且能够高效地利用发热体产生的热,并且根据各种状况适度加热流体。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作为供所述气体循环的路径的循环路径,所述循环路径的一部分包含所述容器内部。
8.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气体是氢系气体,所述发热体是反应体,该反应体的表面设置有由储氢金属类构成的金属纳米粒子,且在所述金属纳
米粒子内吸储氢原子而产生过剩热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氢系气体是氘气、氕气、或它们的混合气体。另外,本申请的“储氢金属类”是指pd、ni、pt、ti等储氢金属、或包含1种以上这些金属的储氢合金。
9.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加热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对所述循环路径中的所述气体的循环量或者所述加热器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控制所述发热量。
10.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燃烧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对所述循环路径中的所述气体的循环量或者所述燃烧器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控制所述发热量。而且,作为该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使氢系气体燃烧的燃氢燃烧器作为所述燃烧器,向所述燃氢燃烧器与所述容器的内部供给氢系气体的供给源共用。
11.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对作为所述流体的水进行加热且将产生的蒸气向外部供给,所述控制器基于向外部供给的所述蒸气的压力来控制所述发热量。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控制发热体的发热量,使得蒸气压力适当化。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对作为所述流体的热介质进行加热且向外部供给,所述控制器基于被加热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发热量。
12.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供所述流体在内部流通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以包围所述发热体的方式配置。根据本结构,能够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非常高效地向加热对象的水传递。
13.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热管呈螺旋状延伸并以包围所述发热体的方式配置。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热管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水管,并以包围所述发热体的方式配置。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导热管通过所述发热体产生的热的传导、对流以及辐射而被加热。
14.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容器的外部,并供由所述发热体加热的所述气体或者作为与该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的流体在加热侧通过;以及旁通路径,其与所述热交换器并列设置,并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加热侧旁通。作为该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器基于从所述热交换器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压力,对在所述旁通路径流动的所述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而且,作为该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控制器基于从所述热交换器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压力,对所述流量和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调节。
15.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气泵,其设置于所述循环路径;以及气体接受部,其设置于所述气泵的一次侧,并从外部接受所述气体。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循环路径与所述容器的上部和下部连接。另外,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容器的侧壁与所述发热体之间设置导热管。作为上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锅炉具备被所述发热体产生的热加热的水管,作为所述流体的水在该水管中通过而被加热,所述水管以包围所述发热体的方式配置。
附图说明
16.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通过参照关于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记述和表示如下内容的附图,而变得更加清楚。
17.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锅炉1的概要结构图。
18.图2是关于在锅炉1的导热管中通过的水的行进路线的说明图。
19.图3是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20.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锅炉2的概要结构图。
21.图5是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22.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锅炉3的概要结构图。
23.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锅炉4的概要结构图。
24.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锅炉5的概要结构图。
25.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锅炉6的概要结构图。
26.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锅炉7的概要结构图。
27.图11是关于在锅炉7的导热管中通过的水的行进路线的说明图。
28.图12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锅炉8的概要结构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8
ꢀꢀ
锅炉
31.11
ꢀꢀ
容器
32.11a
ꢀꢀ
侧壁
33.11b
ꢀꢀ
上底部
34.11c
ꢀꢀ
下底部
35.12
ꢀꢀ
反应体
36.12a
ꢀꢀ
发热元件
37.13
ꢀꢀ
加热器
38.14
ꢀꢀ
气体路径
39.14a
ꢀꢀ
旁通路径
40.15
ꢀꢀ
气体接受部
41.16
ꢀꢀ
气泵
42.17
ꢀꢀ
气体过滤器
43.18
ꢀꢀ
调节阀
44.18s
ꢀꢀ
燃氢燃烧器
45.21
ꢀꢀ
分离器
46.22
ꢀꢀ
流体路径
47.22a
ꢀꢀ
导热管
48.22b
ꢀꢀ
旁通路径
49.23
ꢀꢀ
水接受部
50.24
ꢀꢀ
水泵
51.25
ꢀꢀ
压力传感器
52.25a
ꢀꢀ
热介质流出口
53.25b
ꢀꢀ
热介质流入口
54.26
ꢀꢀ
控制器
55.40
ꢀꢀ
热介质路径
56.40a
ꢀꢀ
导热管
57.50
ꢀꢀ
热交换器
58.cr
ꢀꢀ
循环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锅炉进行说明。
60.1.第一实施方式
61.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锅炉1的概要结构图。如该图所示,锅炉1具备容器11、反应体12、加热器13、气体路径14、气体接受部15、气泵16、气体过滤器17、分离器21、流体路径22、水接受部23、水泵24、压力传感器25、以及控制器26。
62.需要说明的是,图1(后述的图4等也相同)中的容器11以及其内部的情形表示为以将容器11大致分为两部分的平面切断时的概要剖视图,上下左右的方向(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如该图所示。另外,图1(图4等也相同)所示的单点划线概略地示出导热管22a的配置。
63.容器11在整体上观察时形成为在以上下作为轴向的上下两端具有底的圆筒状,且形成为能够使内部密闭气体。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容器11具有由后述的导热管22a形成的圆筒状的侧壁11a,并且侧壁11a的上侧被上底部11b封闭,侧壁11a的下侧被下底部11c封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容器11的侧壁11a为圆筒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筒状。另外,也可以是,在侧壁11a的外周设置有罐体盖,在侧壁11a和罐体盖之间设置隔热材料。另外,也可以使侧壁11a自身具有罐体盖的功能,并省略罐体盖的设置。
64.反应体12是在整体形成为细微网眼状的担载体的表面上设置许多金属纳米粒子而构成的。该担载体应用储氢合金类(储氢金属或储氢合金)作为原材料,并形成为在以上下为轴方向的上下两端具有底的圆筒状。反应体12的上表面与气体路径14连接,能够将经由反应体12的网眼状的间隙流入其内部的气体向气体路径14内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容器11的内部,3个反应体12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
65.加热器13呈螺旋状卷绕于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的反应体12的侧面,并形成为使用供给的电力而发热。作为加热器13,例如能够采用陶瓷加热器。通过加热器13发热而加热反应体12,能够使反应体12的温度上升至容易产生用于使后述的过剩热量产生的反应的规定的反应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26通过控制向加热器13供给的供给电力,从而能够实现加热器13的温度调节。
66.由控制器26进行的向加热器13供给的供给电力的控制也可以以使加热器13的温度接近目标值的方式进行。例如,也可以是,控制器26检测加热器13的温度,在该检测值比目标值低的情况下,增加向加热器13供给的供给电力,在该检测值比目标值高的情况下,减少向加热器13供给的供给电力。
67.气体路径14设置于容器11的外部,并形成气体的循环路径cr,该气体的循环路径
cr的一部分包含容器11的内部,一个端部与各反应体12的上表面连接,另一个端部与容器11的内部连接。更详细地说明的话,与各反应体12的上表面连接的气体路径14的部分分别在容器11内合流,成为一条路径而贯通上底部11b之后,经由气体接受部15、气泵16以及气体过滤器17进一步贯通下底部11c,并与容器11的内部相连。
68.气体接受部15从外部的供给源接受氢系气体(氘气、氕气、或它们的混合气体)的供给,使供给的氢系气体向气体路径14内流入。例如,在从预先贮存有氢系气体的储罐向气体接受部15供给氢系气体的情况下,该储罐成为氢系气体的供给源。
69.气泵16例如通过逆变器控制来控制转速,并以与该转速相应的流量使气体路径14内的气体从上游侧流向下游侧(即,向在图1中由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26通过控制气泵16的转速,能够调节包括气体路径14在内的循环路径cr中的气体的循环量。
70.由控制器26进行的该转速的控制可以以使该循环路径cr中的气体的循环量接近目标值的方式进行。例如,可以是,控制器26检测该循环量,在该检测值比目标值低的情况下,提高气泵16的转速,增加该循环量,在该检测值比目标值高的情况下,降低气泵16的转速,减少该循环量。
71.气体过滤器17去除气体路径14内的气体所含有的杂质(特别是成为使反应体12中的过剩热产生的反应的阻碍因素的杂质)。分离器21接受在水(流体的一例)通过导热管22a时被加热而产生的蒸气,并对于该蒸气进行气水分离(该蒸气中含有的冷凝水的分离)。在分离器21中经气水分离的蒸气能够向锅炉1的外部供给。
72.流体路径22是从水接受部23到分离器21相连的水的路径。流体路径22的一部分成为形成前述的侧壁11a的导热管22a。另外,在流体路径22的中途,在水接受部23的下游侧最近的位置配置有水泵24。需要说明的是,在流体路径22中的、比导热管22a靠上游侧的路径中,从水接受部23供给的液体的水流动,在比导热管22a靠下游侧的路径(容器11与分离器21之间)中,由导热管22a加热而气化的水(蒸气)流动。
73.水接受部23从外部适当地接受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的供给,使供给的水向流体路径22内流入。水泵24使流体路径22内的水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即,向在图1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的方向)。
74.导热管22a以形成容器11的筒状的侧壁11a的方式从下底部11c向上底部11b呈螺旋状延伸。即,导热管22a以向筒状的侧壁11a的轴方向(上下方向)行进的方式呈螺旋状延伸,使得在上下相邻的导热管22a的部分彼此之间没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将导热管22a的内壁的截面形状设为四边形,但也可以设为圆形或其他形状。
75.压力传感器25持续对从分离器21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压力(以下,称作“蒸气压力”)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自外部要求的蒸气量(蒸气负载),在来自锅炉1的蒸气的供给量多的状况下,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蒸气压力的值)变高,相反在来自锅炉1的蒸气的供给量少的状况下,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变低。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的信息持续向控制器26传送。
76.控制器26具备运算处理装置等,基于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关于控制器26的具体的动作内容,重新进行详细说明。
77.接下来,对锅炉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锅炉1中,从外部的供给源向气体接受部15供
给氢系气体,在包含容器11的内部和气体路径14的气体的循环路径cr中充满氢系气体。所充满的氢系气体在气泵16的作用下,在该循环路径cr中向在图1中由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循环。
78.此时,在容器11的内部,氢系气体经由反应体12的网眼状的间隙流入其内部后,向与反应体12的上部连接的气体路径14内送出。另外,与此同时,在加热器13的作用下,反应体12被加热。这样,当在向容器11内部供给了氢系气体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器13对反应体12进行加热时,在设置于反应体12的金属纳米粒子中吸储氢原子,反应体12产生基于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以上的过剩热量。这样,反应体12通过进行使过剩热量产生的反应,从而作为发热体发挥功能。产生该过剩热量的反应的原理例如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的原理相同。
79.包含容器11内部的循环路径cr内的氢系气体在通过气体过滤器17时被去除杂质。因此,去除了杂质的纯度高的氢系气体向容器11内部持续供给。由此,通过向反应体12稳定地赋予纯度高的氢系气体,维持容易诱发过剩热量的输出的状态,能够有效地使反应体12发热。
80.另外,与使上述的反应体12发热的动作并行地,从外部向水接受部23供给水。该供给的水在水泵24的作用下,在流体路径22内向在图1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流动。
81.在流体路径22内流动的水通过形成容器11的侧壁11a的导热管22a时,被反应体12产生的热加热。即,反应体12产生的热通过容器11内的基于氢系气体的对流(热传递)、热传导以及辐射向导热管22a传递,由此通过成为高温的导热管22a对在其内部流动的水进行加热。
82.图2用实线箭头概略地示出通过导热管22a的水的行进路线。如该图所示,从导热管22a的入口α(导热管22a的最下部)进入到导热管22a内的水沿着呈螺旋状延伸的导热管22a内的通路行进,从导热管22a的出口β(导热管22a的最上部)作为蒸气向分离器21排出。此时,通过导热管22a的水被传递来自由反应体12产生的热加热的导热管22a(容器11的侧壁11a)的热量,温度上升。
83.如此一来,在流体路径22中流动的水通过导热管22a时被加热而温度上升,最终成为蒸气。该蒸气被送入分离器21,通过气水分离而提高了干度后,被向锅炉1的外部供给。
84.从分离器21向外部供给的蒸气量例如可以根据来自外部的蒸气的需求量进行调整。另外,在锅炉1中,以与向外部供给蒸气的量相应地,也就是与水减少的量相应地,逐次向水接受部23供给水,能够使蒸气持续地产生并向外部供给。
85.这里,反应体12的发热量根据加热器13的温度以及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而变化。即,加热器13的温度越高,则越促进使反应体12中的过剩热量产生的反应,从而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增大。另外,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越多,则容器11内的更多的氢系气体越作用于反应体12,促进产生过剩热的反应,从而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增大。另外,反应体12的发热量越增大,则越促进导热管22a内的水的加热,产生更多的蒸气,蒸气压力变高。
86.利用这一点,控制器26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使得蒸气压力适当(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处于预先设定的适当范围内)。以下参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器26的动作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87.控制器26取得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的最新信息,持续监视该检测值是否处于适
当范围(步骤s1~s3)。期望的是,该适当范围根据锅炉1的规格、蒸气负载等,预先适当地设定。
88.然后,在检测值超过适当范围的情况下(步骤s2的是),控制器26以降低规定值a1的方式调节加热器13的温度(步骤s11),以减少规定值a2的方式调节氢系气体的循环量(步骤s12),并返回到步骤s1的动作。
89.需要说明的是,期望的是,上述的各值a1、a2设定为能够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适度变化。通过执行步骤s11~s12的调节而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减少,蒸气压力下降而接近适当范围。
90.另一方面,在检测值低于适当范围的情况下(步骤s3的是),控制器26以增加规定值b1的方式调节加热器13的温度(步骤s21),以增大规定值b2的方式调节氢系气体的循环量(步骤s22),并返回到步骤s1的动作。
91.需要说明的是,期望的是,上述各值b1、b2设定为能够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适度变化。通过执行步骤s21~s22的调节而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增大,蒸气压力上升而接近适当范围。通过执行图3所示的一系列动作,从而能够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以使蒸气压力适当。
92.步骤s11以及s21的调节(加热器13的温度调节)能够通过适当改变向加热器13供给的供给电力来实现。另外,步骤s12和s22的调节(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调节)能够通过适当改变气泵16的转速来实现。
93.另外,在图3所示的一系列的动作中,根据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调节加热器13的温度以及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这两者的项目。由此,能够使两者的项目平衡良好地变化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但是,也可以根据各种情况,代替调节上述两者的项目,仅调节某一者的项目。另外,也可以是,关于调节这些项目中的哪一者,能够任意地设定。
94.而且,预先在该各项目的值中设置允许范围,控制器26的动作也可以不脱离该允许范围的方式执行。例如,也可以是,在加热器13的温度已经达到允许范围的上限的状况下,即使在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低于适当范围的情况下(步骤s3的是),也省略提高加热器13的温度的调节(步骤s21),仅进行增大氢系气体的循环量的调节(步骤s22)。这样,能够将因加热器13的温度过度升高而引起的弊端(加热器13的故障等)防患于未然。
95.2.第二实施方式
96.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除了发热体的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点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97.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锅炉2的概要结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锅炉1中,采用反应体12作为发热体,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反应体12,采用一般的发热元件12a。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发热元件12a作为一例,设为通过供给电力而发热的卤素加热器。另外,发热元件12a的形状以及尺寸为了方便起见,设为与反应体12相同。在应用发热元件12a作为发热体的情况下,不需要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产生过剩热量,而不需要相当于加热器13的装置,因此省略了设置。
98.在锅炉2中,代替反应体12而利用由发热元件12a发出的热对导热管22a进行加热,通过导热管22a的水被传递来自导热管22a(容器11的侧壁11a)的热而温度上升。另外,在该
方式中,不需要前述的用于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通过利用电力控制来直接控制发热元件12a的温度,从而能够适度地加热水而产生蒸气。
99.另外,在锅炉2中,控制器26通过调节向发热元件12a供给的供给电力,从而能够控制发热元件12a(发热体)的发热量。以下一边参照图5所示的流程图一边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26的动作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100.控制器26取得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的最新信息,持续监视该检测值是否处于适当范围(步骤s1~s3)。期望的是,该适当范围根据锅炉2的规格、蒸气负载等,预先适当地设定。
101.然后,在检测值超过适当范围的情况下(步骤s2的是),控制器26以降低规定值a4的方式调节发热元件12a的温度(步骤s14),并返回步骤s1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期望的是,上述的值a4设定为能够使发热元件12a的发热量适度变化。通过执行步骤s14的调节来使发热元件12a的发热量减少,蒸气压力下降而接近适当范围。
102.另一方面,在检测值低于适当范围的情况下(步骤s3的是),控制器26以增加规定值b4的方式调节发热元件12a的温度(步骤s24),并返回到步骤s1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期望的是,上述的值b4设定为能够使发热元件12a的发热量适度变化。通过执行步骤s24的调节而使发热元件12a的发热量增大,蒸气压力上升而接近适当范围。通过执行图5所示的一系列的动作,从而能够控制发热元件12a的发热量,以使蒸气压力适当。
103.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锅炉1、2具备发热体、以及在内部设置有该发热体的容器11,是对供给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蒸气的锅炉。而且,在各锅炉1、2中,具备导热管22a,该导热管22a在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氢系气体)充满容器11的内部的环境下,被所述发热体产生的热加热,通过导热管22a的水(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被加热。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200℃且1atm的条件下,空气的比热容约为1,026j/kg℃,对此,氢的比热容约为14,528j/kg℃,与空气的比热容相比变得非常高。另外,在锅炉1中采用反应体12作为发热体,在锅炉2中采用发热元件12a作为发热体。
104.根据各锅炉1、2,能够利用在容器11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发热机构来加热水而产生蒸气,并且将该发热体产生的热高效地向该水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传递。
105.而且,由于在容器11的内部充满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因此与充满一般的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热传递良好,能够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传递。另外,由于比热容较高,因此气体的温度难以变动,能够更稳定地向该水传递热。
106.另外,导热管22a在呈筒状形成的侧壁11a的整周形成,因此能够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传递。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热管22a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包罗侧壁11a的整周上的大致全部的区域,尽量不浪费地向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传递发热体产生的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导热管呈螺旋状延伸并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但包围发热体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导热管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的形式等。
107.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用于在容器11内密闭气体的侧壁11a由导热管22a形成,但也可以是代替于该方式,预先将侧壁11a与导热管22a分开设置,在侧壁11a的内侧(即,容器11的内部)设置导热管22a。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是在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
的气体充满容器11的内部的环境下,利用发热体产生的热来加热导热管22a。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导热管22a不需要发挥作为侧壁11a的作用,但当在上下相邻的导热管22a的部分彼此之间存在间隙时,更容易接受来自发热体的热而优选。
108.另外,在各锅炉1、2中,在一部分包含容器11内部的循环路径cr中,使所述气体循环。由此,使容器11内的气体的动作活跃化,从而期待从该气体向侧壁11a的热传递更高效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需要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锅炉2中,也可以省略使容器内11内的气体循环的机构,代替该方式,也可以具备向容器11内供给并充满气体的机构。另外,由于在锅炉2中不需要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因此也可以采用氢系气体以外的气体,作为上述的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
109.另外,在各锅炉1、2中,由于具备对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控制的控制器26,因此能够根据各种状况使水适度加热。特别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由于基于蒸气压力(向外部供给蒸气的压力)控制该发热量,因此容易控制该发热量,使得蒸气压力适当化。但是本发明的发热体的发热量的控制并不限定于基于蒸气压力的控制,也可以设为基于其他各种信息的控制。
110.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设为使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在包含导热管22a的流体路径22流动,但也能够代替该方式,使热介质(热介质用的流体)在流体路径22流动,使用该热介质对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进行加热。
111.3.第三实施方式
112.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锅炉3的概要结构图。锅炉3构成为将热介质y(流体的一例)向负载z供给的热介质锅炉,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涉及水的供给、蒸气的生成的各部分21~25,而设置有使热介质y流动的热介质路径40。需要说明的是,热介质路径40包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管22a相同的结构且能够使热介质y流动的导热管40a,导热管40a从容器11的下底部11c向上底部11b呈螺旋状延伸。
113.在热介质路径40设置有配置于比导热管40a靠下游侧的热介质流出口25a、以及配置于比导热管40a靠上游侧的热介质流入口25b,能够在热介质流出口25a与热介质流入口25b之间连接负载z。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负载z,例如能够采用利用热介质y的热量的各种装置等。从热介质流出口25a流出的热介质y在通过负载z之后,向热介质流入口25b流入。由此在连接有负载z的锅炉3中,如在图6中由实线箭头表示那样,能够在包含热介质路径40与负载z的循环路径中使热介质y循环,能够将反应体12(发热体)产生的热持续地向负载z供给。
114.另外,在锅炉3中,控制器26能够基于由温度传感器等掌握的热介质y的温度的检测值,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检测热介质流出口25a处的热介质y的温度(热介质y的出口温度),控制器26基于该温度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
115.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的话,控制器26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1~s3的动作(参照图3),取得热介质y的温度的检测值的最新信息,持续监视该检测值是否处于适当范围。期望的是,该适当范围根据例如锅炉3的规格、负载z的规格等,预先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热介质y的温度超过适当范围,则使加热器13的温度下降,并且使氢系气体的循环量减少,相反地若低于适当范围,则使加热器13的温度上升,并且使氢系气体的循环量增
大,从而能够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使得热介质y的温度适当。
116.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热介质y的温度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的具体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作为一例,也可以是,预先检测出热介质流入口25b处的热介质y的温度(热介质y的回口温度),控制器26基于该温度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另外,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是,控制器26基于热介质流出口25a处的热介质y的温度与热介质流入口25b处的热介质y的温度之差,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
117.4.第四实施方式
118.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除了发热体的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点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119.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锅炉4的概要结构图。如该图所示,锅炉4具备容器11、反应体12、加热器13、气体路径14、气体接受部15、气泵16、气体过滤器17、控制器26、热交换器50、以及压力传感器25等。
120.容器11在整体上观察时形成为在以上下作为轴向的上下两端具有底的圆筒状,且形成为能够使内部密闭气体。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容器11具有圆筒状的侧壁11a,并且侧壁11a的上侧被上底部11b封闭,侧壁11a的下侧被下底部11c封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容器11的侧壁11a为圆筒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筒状。另外,可以在侧壁11a的外周设置罐体盖,还可以在侧壁11a与该罐体罩之间设置隔热材料。
121.气体路径14设置于容器11的外部,并形成气体的循环路径cr,该气体的循环路径cr的一部分包含容器11的内部,一个端部与各反应体12的上表面连接,另一个端部与容器11的内部连接。更详细地说明的话,与各反应体12的上表面连接的气体路径14的部分分别在容器11内合流,成为一条路径而贯通上底部11b之后,依次经由热交换器50、气体接受部15、气泵16以及气体过滤器17而贯通下底部11c,并与容器11的内部相连。
122.热交换器50构成为配置有气体路径14的一部分(比气体接受部15靠上游侧的一部分),并且供给有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由此,热交换器50通过使气体路径14内的气体与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加热该水而产生蒸气,将该蒸气向锅炉4的外部供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50成为加热水而生成蒸气的规格,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采用加热水而生成温水的规格的热交换器。
123.作为热交换器50,例如,也可以采用板式、管壳式的热交换器良,也可以采用各种形态的蒸气发生器。作为该蒸气发生器的一例,可列举如下结构,即,具有用于贮存供给的水的贮存空间、以及配置于该贮存空间内的气体路径14,使气体路径14内的气体的热向所贮存的水传递。
124.压力传感器25持续检测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压力(蒸气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自外部要求的蒸气量(蒸气负载),在来自热交换器50的蒸气的供给量多的状况下,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蒸气压力的值)变高,相反在来自热交换器50的蒸气的供给量少的状况下,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变低。
125.另外,如图7所示,在锅炉4的气体路径14以将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最近的位置与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最近的位置相连的方式设置有旁通路径14a。如此,旁通路径14a设置为与热交换器50并列,并发挥使热交换器50迂回的旁通的作用。
126.而且,在气体路径14中的、朝向热交换器50的路径与旁通路径14a的分支点设置有调节阀18。调节阀18能够调节在旁通路径14a中流动的气体(氢系气体)的流量。在旁通路径14a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变得越多,则相应地,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变得越少。
127.接下来,对锅炉4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锅炉4中,从外部的供给源向气体接受部15供给氢系气体,在包含容器11的内部和气体路径14的气体的循环路径cr中充满氢系气体。所充满的氢系气体在气泵16的作用下,在该循环路径cr中向在图4中由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循环。
128.此时,在容器11的内部,氢系气体经由反应体12的网眼状的间隙流入其内部后,向与反应体12的上部连接的气体路径14内送出。另外,与此同时,在加热器13的作用下,反应体12被加热。这样,当以将氢系气体供给到容器11内部的状态利用加热器13对反应体12进行加热时,在设置于反应体12的金属纳米粒子中吸储氢原子,反应体12产生基于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以上的过剩热量。
129.另外,氢系气体在通过容器11的内部时,被反应体12产生的热加热而成为高温。然后,该成为高温的氢系气体经由气体路径14被向热交换器50送入。由此,供给到热交换器50的水通过与成为高温的氢系气体的热交换被加热而成为蒸气,该蒸气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
130.控制器26基于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的信息来调整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量。这种调整在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比适当值小时,能够通过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增大而增加蒸气的产生量来实现,在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比适当值大时,能够通过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减少而减少蒸气的产生量来实现。
131.需要说明的是,能够通过控制器26对加热器13的温度或者前述的气体的循环量进行的调节来控制反应体12的发热量。越提高加热器13的温度,或者越增加该循环量,则能够越使反应体12的发热量增大。另外,在热交换器50中,与向外部供给蒸气的量相应地,也就是与水减少的量相应地,逐次供给水,能够使蒸气持续地产生并向外部供给。
13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锅炉4具备:反应体12;容器11,其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12,并能够在内部充满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氢系气体);循环路径cr,其包含容器11以及气体路径14作为供该氢系气体循环的路径;以及热交换器50,其通过与气体路径14内的氢系气体的热交换对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蒸气。因此,根据锅炉4,能够将循环气体所具有的热高效地用于水的加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该热。
133.另外,而且,由于在经由热交换器50时气体路径14内的气体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相应地降低通过配置于比热交换器50靠下游侧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气泵16、气体过滤器17)时的气体的温度。因此,也能够降低该装置所要求的耐热温度(要求耐热温度)。
134.另外,通过调节阀18处的流量调节,越减少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热交换器50中的水的加热越弱,能够减少蒸气的产生量。相反地,越增加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热交换器50中的水的加热越强,能够增大蒸气的产生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旁通路径14a中流动的气体在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最近的位置返回到气体路径14。因此,比该位置靠下游侧的气体路径14中的气体流量不受旁通路径14a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的影
响。
1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旁通路径14a和调节阀18,也可以通过由控制器26对调节阀18的控制来调整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量。这种调整在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小于适当值时,能够通过以增大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的方式控制调节阀18来实现,在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大于适当值时,能够通过以减小在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的方式控制调节阀18来实现。
136.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26也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从热交换机50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压力),调整在旁通路径14a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量与反应体12的发热量这两者。由此,能够使该流量与发热量这两者平衡良好地变化来调节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的蒸气的量。另外,也可以是,关于调节该流量与发热量中的哪一者,能够任意地设定。关于反应体12的发热量的调整,控制器26根据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调节加热器13的温度和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这两者的项目。但是,也可以根据各种情况,代替调节上述这两者的项目,仅调节某一者的项目。另外,也可以是,关于调节这些项目中的哪一者,能够任意地设定。
137.5.第五实施方式
138.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实施方式除了发热体的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点以外,基本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四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139.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锅炉5的概要结构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锅炉4中采用反应体12来作为发热体,但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代替该方式,采用一般的发热元件12a。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发热元件12a,作为一例,设为通过供给电力而发热的卤素加热器。另外,发热元件12a的形状以及尺寸为了方便起见,与反应体12相同。
140.在应用发热元件12a作为发热体的情况下,不需要像第四实施方式那样产生过剩热量,而不需要相当于加热器13的装置,因此省略了设置。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气体路径14的上游侧的端部代替发热元件12a与上底部11b连接,并与容器11内的空间相连。
141.在锅炉5中,代替反应体12而利用由发热元件12a发出的热对容器11内的气体(氢系气体)进行加热,该成为高温的气体经由气体路径14被送入热交换器50。由此,供给到热交换器50的水通过与成为高温的气体的热交换被加热而成为蒸气,该蒸气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前述的用于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控制器26能够通过电力控制来直接控制发热体(发热元件12a)的温度。
142.6.第六实施方式
143.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四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144.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锅炉6的概要结构图。如该图所示,在锅炉6设置有流体路径22作为使热介质x循环的路径。在流体路径22被预先供给预先热介质x,在未图示的泵的作用下,热介质x在流体路径22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即,向在图9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流动并循环。
145.流体路径22的一部分形成为导热管22a。导热管22a以形成容器11的筒状的侧壁
11a的方式从下底部11c向上底部11b呈螺旋状延伸。导热管22a以向筒状的侧壁11a的轴向(上下方向)行进的方式呈螺旋状延伸,使得在上下相邻的导热管22a的部分彼此之间没有间隙。
146.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50构成为配置流体路径22的一部分,并且供给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由此,热交换器50通过使流体路径22内的热介质x与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加热该水而产生蒸气,将该蒸气向锅炉6的外部供给。
147.而且,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代替在气体路径14设置旁通路径14a,而在流体路径22设置有旁通路径22b。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的话,在流体路径22以将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最近的位置与热交换器50的下游侧最近的位置相连的方式设置旁通路径22b。如此,旁通路径22b与热交换器50并列设置,发挥使热交换器50迂回的旁通的作用。
148.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调节阀18设置于流体路径22中的朝向热交换器50的路径与旁通路径22b的分支点,能够调节在旁通路径22b中流动的热介质x的流量。在旁通路径22b中流动的热介质x的流量越多,则相应地,热交换器50中流动的热介质x的流量越少。
149.本实施方式的锅炉6与使反应体12发热的动作并行,在流体路径22中使热介质x循环。热介质x在通过形成容器11的侧壁11a的导热管22a时,被反应体12产生的热加热。即,反应体12产生的热通过容器11内的氢系气体的对流(热传递)、热传导以及辐射向导热管22a传递,由此通过成为高温的导热管22a对在其内部流动的热介质x进行加热。如此,热介质x至少通过与由反应体12加热的氢系气体的热交换而被加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导热管22a成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管22a等同的结构。到达导热管22a的入口(导热管22a的最下部)的热介质x沿着呈螺旋状延伸的导热管22a内行进,到达导热管22a的出口(导热管22a的最上部)。此时在导热管22a中通过的热介质x传递来自被反应体12产生的热加热的导热管22a的热,温度上升。
150.如此一来,在流体路径22中流动的热介质x通过导热管22a时被加热而温度上升,被送入热交换器50。由此,供给到热交换器50的水通过与成为高温的热介质x的热交换被加热而成为蒸气,该蒸气从热交换器50向外部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调节阀18的控制等,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顺序由控制器26实施。
151.另外,导热管22a在呈筒状形成的侧壁11a的整周形成,因此能够将反应体12产生的热向热介质x高效地传递。导热管22a以包围反应体12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包罗侧壁11a的整周的大致全部区域,尽量不浪费地向热介质x传递反应体12产生的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管22a呈螺旋状延伸并以包围反应体12的方式配置,但包围反应体12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导热管以包围反应体12的方式配置的形式等。
1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在容器11内密闭气体的侧壁11a由导热管22a形成,但也可以是代替该方式,预先将侧壁11a与导热管22a分开设置,在侧壁11a的内侧(即,容器11的内部)设置导热管22a。在这种情况下,导热管22a不需要发挥作为侧壁11a的作用,当在上下相邻的导热管22a的部分彼此之间存在间隙时,更容易接受来自反应体12的热而优选。
153.在以上说明的第四~第六实施方式的锅炉4~6具备:发热体;容器11,其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并能够在内部充满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以及热交换器50,其通过
与被发热体的热加热的流体的热交换而加热水,在该流体的路径与热交换器50并列地设置有旁通路径14a(或者22b)。因此,根据各实施方式的锅炉4~6,能够利用被容器11内的发热体直接或者间接加热的流体来加热水,并且通过调节在旁通路径中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容易地调节水的加热。
154.需要说明的是,锅炉4~6具备:热交换器50,其设置于容器11的外部,并供由发热体加热的氢系气体或者作为与该氢系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x的流体在加热侧通过;以及旁通路径14a,其与热交换器50并列设置,并在热交换器50的加热侧旁通。热交换器50具有加热侧(供较高温的流体通过的部分)和被加热侧(供较低温的流体通过的部分),并形成为从加热侧的流体向被加热侧的流体传递热来进行加热。
155.而且,还可以预先在各实施方式的旁通路径设置散热器,使该旁通路径中流动的流体的多余热量散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旁通路径与散热器一起设置热电转换元件,或者代替散热器而设置热电转换元件,将利用该热电转换元件得到的电进行蓄电、或作为加热器13(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发热元件12a)的驱动电力等进行利用。
156.另外,在第四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的锅炉中,能够应用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氢系气体来作为在热交换器50中用于与水进行热交换的气体。通过应用这种比热容高的气体,使得在热交换中使用的气体的温度难以变动,能够更稳定地向水传递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第六的各实施方式的锅炉中,采用氢系气体作为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但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锅炉5中由于不需要产生过剩热量的反应,因此也可以采用氢系气体以外的气体作为上述的比热容比空气的比热容高的气体。
157.7.第七实施方式
158.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除了与导热管的形态相关的点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159.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锅炉7的概要结构图。如该图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流体路径22除了包含沿铅垂方向在上下延伸的多根导热管22a以外,还包含下部集管22b1以及上部集管22b2。
160.下部集管22b1在圆筒状的侧壁11a的下侧以形成圆形的方式延伸,在其靠左的位置的下部形成有下部集管22b1的入口α。上部集管22b2在圆筒状的侧壁11a的上侧以形成圆形的方式延伸,在其靠左的位置的上部形成有上部集管22b2的出口β。下部集管22b1与上部集管22b2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及尺寸,并配置为在俯视时重叠。自水泵24延伸的流体路径22的部分与下部集管22b1的入口α相连,自上部集管22b2的出口β延伸的流体路径22的部分与分离器21相连。
161.多根导热管22a分别在下部集管22b1与上部集管22b2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圆筒状的侧壁11a的方式沿该圆筒状的周向排列地配置。多根导热管22a各自以在沿周向相邻的彼此之间没有间隙的方式一体化。
162.多根导热管22a各自的内部空间在下侧与下部集管22b1的内部空间连接,在上侧与上部集管22b2的内部空间连接。即,圆形的下部集管22b1与多根导热管22a全部的下端连接,圆形的上部集管22b2与多根导热管22a全部的上端连接。由此,从入口α进入到下部集管22b1内的水能够通过导热管22a而到达出口β。
163.图11利用实线箭头概略地示出通过导热管22a以及其周边的水的行进路线。当水从入口α进入下部集管22b1内时,水沿着下部集管22b1向圆周方向流动,进而水分别沿着多根导热管22a向上方流动。另外,在导热管22a中被加热的水以蒸气的形式到达上部集管2262,并沿着该上部集管22b2向圆周方向流动,从出口β向分离器21送出。
164.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路径22具有分别沿侧壁11a的筒状的轴向(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导热管22a,这些导热管22a通过以形成侧壁11a的方式在该筒状的周向排列,从而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构成贯流锅炉或以此为基准的结构的方式配置导热管22a的同时,以包罗侧壁11a的整周上的大致全部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导热管22a是容易的,能够尽量不浪费地向成为蒸气的来源的水传递发热体产生的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导热管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水管(供水通过的管),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锅炉是具备被发热体产生的热加热的水管,且水在该水管中通过而被加热的锅炉,该水管以包围发热体的方式配置。
165.8.第八实施方式
166.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八实施方式除了代替加热器而采用燃氢燃烧器作为反应体的加热机构这点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的说明作为重点,有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说明。
167.图12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锅炉8的概要结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考虑到易观察性,省略了在图1中示出的实线箭头、单点划线的显示。如该图所示,在锅炉8中,代替省略了加热器13(参照图1)的设置而设置有燃氢燃烧器18s。
168.燃氢燃烧器18s是将氢系气体作为燃料的燃烧器,配置为在容器11的内部,能够在加热反应体12的同时还加热侧壁11a。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考虑到在反应体12与侧壁11a之间喷出燃烧火焰,而能够高效地进行这两者的加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预先将燃氢燃烧器18s配置于容器11的外侧,燃氢燃烧器18s直接加热侧壁11a,并且隔着侧壁11a加热反应体12。
169.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燃氢燃烧器18s发挥加热反应体12的作用,因此能够省略前述的加热器13的设置,也不需要用于提高反应体12的温度的其他外部热源。另外,作为燃氢燃烧器18s的燃料而被供给的氢系气体与向气体接受部15供给的氢系气体的供给源共用。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该供给源供给的氢系气体,在锅炉的结构的简化等方面也是有利的。
170.另外,而且,也能够通过燃氢燃烧器18s加热侧壁11a,从而对通过导热管22a的水进行加热。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利用从反应体12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还能够利用燃氢燃烧器18s来加热水。因此,例如,在锅炉8启动时,通过在从反应体12产生足够的热量之前使用燃氢燃烧器18s来加热水,从而能够更迅速地产生蒸气。特别是,反应体12具有其温度上升至规定的反应温度之后再开始反应,并逐渐产生过剩热量的性质,因此通过在启动时使用燃氢燃烧器18s来加热水,能够大幅度缩短到蒸气产生为止所需的时间。
17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6的动作除了代替加热器而调节燃氢燃烧器18s的温度这点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反应体12的发热量的调整,控制器26根据压力传感器25的检测值,调节燃氢燃烧器18s的温度以及氢系气体的循环量这两者
的项目。但是,也可以根据各种情况,代替调节上述这两者的项目,而仅调节某一者的项目。另外,也可以是,关于调节这些项目中的哪一者,能够任意地设定。
172.9.其他
173.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锅炉是使用发热体产生的热来加热流体的锅炉,并具备在氢系气体供给到容器11内的状况下控制该发热体的发热量的控制器26。根据本发明的锅炉,利用在容器内部设置有发热体的发热机构来加热流体,能够高效地利用发热体产生的热,并且能够根据各种状况适度地加热流体。
174.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即应当认为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并不是限制性内容。例如,本发明的锅炉除了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产生蒸气的锅炉之外,还能够应用于温水锅炉、热介质锅炉等。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理解为不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通过技术方案示出,包含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另外,本发明能够用于各种用途的锅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