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6: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固 古建筑 装置 建筑


1.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建筑中的横梁和立柱主要采用榫卯连接的连接方式,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横梁和立柱之间的榫头和卯眼容易松动,使得木结构古建筑结构性能严重退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要修缮加固。
3.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榫卯节点加固多为通过铆钉直接将横梁和立柱钉在一起,此种方法虽然可以阻止榫头和卯眼之间的松动程度进一步增大,但此时榫头已经脱离出卯眼一部分,横梁相对于立柱已经发生了偏离,横梁和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未得到加强,因此需要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增强榫卯节点中横梁和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套设在横梁上且与横梁贴紧的第一箍套,立柱上套设有两组均与立柱贴紧的第二箍套,两组第二箍套分别位于横梁上下两侧;第一箍套与两组第二箍套之间均设有紧固组件,紧固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一箍套上的转动杆,转动杆的转动轴线与横梁的长度方向垂直,转动杆与第二箍套之间铰接有牵引杆,牵引杆的转动轴线与转动杆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一箍套上还设有当横梁抵紧立柱时锁定转动杆位置的锁定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箍套和第二箍套分别套紧在横梁和立柱上后,工作人员朝远离立柱的方向旋转两根转动杆,转动杆与牵引杆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将会驱使第一箍套带动横梁朝向立柱发生移动,横梁上的榫头将会抵紧在立柱上的卯眼内,工作人员最后通过锁定组件锁定转动杆的位置即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增加了驱使榫头抵紧在卯眼内的作用力,可以矫正横梁和立柱之间的位置偏移,增强榫卯节点中横梁和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8.优选的,所述第一箍套和横梁之间还设有防滑组件,防滑组件包括周向间隔设在第一箍套内侧壁上的若干垫块,每个垫块上均开设有卡槽,第一箍套的内侧壁上对应每个垫块固连有卡块,卡块与对应垫块上的卡槽插接配合。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块可以增大第一箍套与横梁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第一箍套和横梁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第一箍套相对于横梁发生滑移。卡块和卡槽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箍套相对于垫块发生滑移。
10.优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套设在第一箍套上的第三箍套,第三箍套包括一端铰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三弧形板,两个第三弧形板另一端抵接后通过第三螺栓和第三螺母紧固
在一起,两个转动杆分别与两个第三弧形板的内侧壁抵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旋转转动杆抵在第一箍套上后,再将第三箍套套在第一箍套上,并使两个第三弧形板分别抵住两个转动杆,工作人员将两个第三弧形板的活动端通过第三螺栓和第三螺母锁定后,两个转动杆便被第三箍套锁定在第一箍套上,两根牵引杆将不会再发生转动,横梁与立柱之间相对脱离的趋势进而被限制。
12.优选的,所述牵引杆与转动杆铰接的位置靠近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箍套上的一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省力地旋转转动杆,横梁抵紧立柱的过程将更加顺利。
14.优选的,所述第一箍套上开设有供转动杆嵌设的嵌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杆嵌入嵌槽内后,第三箍套的内侧壁将可以与第一箍套的外侧壁贴合,可以增加第三箍套在第一箍套上的稳定性。
16.优选的,所述牵引杆包括螺纹杆和螺纹套设在螺纹杆两端的两根连接杆,两根连接杆分别铰接在同侧的转动杆和第二箍套上,螺纹杆上还设有用于旋转螺纹杆的施力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施力件旋转螺纹杆后,由于两端连接杆的位置被铰接约束,在螺纹牵引作用下,两根连接杆之间的距离便会发生变化。在转动杆的位置未被锁定前,工作人员通过调整两根连接杆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应第一箍套带动横梁能滑移的不同距离,使得转动杆都可以顺利地转动嵌入嵌槽内。在转动杆的位置被锁定后,工作人员同时旋转两根螺纹杆,可以进一步增强横梁榫头抵紧立柱卯眼的程度,同时装置的灵活性得以增加。
18.优选的,所述施力件包括穿设于螺纹杆上的握杆,螺纹杆上开设有供握杆穿过的通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杆为工作人员旋转螺纹杆提供了良好的施力部位,方便工作人员旋转螺纹杆,工作人员旋转完螺纹杆后,可以将握杆从通孔内拔出,减少握杆在螺纹杆上的占用空间。
20.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上设有用于显示螺纹杆旋出连接杆的长度的刻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刻度为工作人员旋转螺纹杆提供了参照,方便工作人员控制旋转螺纹杆的圈数,同时也可分别使两侧的连接杆各自之间的间距变化保持相同。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第一箍套、第二箍套及紧固组件的设置,增强了榫卯节点中横梁和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24.2.通过防滑组件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箍套相对于横梁发生滑移;
25.3.通过锁定组件的设置,横梁与立柱之间相对脱离的趋势将会被限制;
26.4.通过螺纹杆和连接杆的设置,不仅可以适应第一箍套带动横梁能滑移的不同距离,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横梁榫头抵紧立柱卯眼的程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横梁;11、榫头;2、立柱;21、卯眼;3、第一箍套;31、第一弧形板;32、第一螺栓;33、第一螺母;4、第二箍套;41、第二弧形板;42、第二螺栓;43、第二螺母;5、紧固组件;51、转动杆;52、牵引杆;521、螺纹杆;522、连接杆;523、施力件;5231、握杆;5232、通孔;524、刻度;6、锁定组件;61、第三箍套;611、第三弧形板;612、第三螺栓;613、第三螺母;62、嵌槽;7、防滑组件;71、垫块;72、卡块;7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古建筑加固装置。参照图1,加固装置包括套设在横梁1上的一个第一箍套3,立柱2上套设有两个第二箍套4,两个第二箍套4对称分布在横梁1的上下两侧,第一箍套3与两个第二箍套4之间均设有一组紧固组件5,用于对第一箍套3施加牵引力,使第一箍套3带动横梁1抵紧立柱2。
33.第一箍套3包括两个横截面均呈半圆环形的第一弧形板31,两个第一弧形板31指向的圆心均落在横梁1的中轴线上。两个第一弧形板31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另一侧设有两组第一螺栓32和第一螺母33,将两个第一弧形板31套在横梁1上后,通过旋紧第一螺母33,便可使两个第一弧形板31夹紧横梁1。第二箍套4包括两个横截面均呈半圆环形的第二弧形板41,两个第二弧形板41指向的圆心均落在立柱2的中轴线上。两个第二弧形板41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另一侧设有两组第二螺栓42和第二螺母43,将两个第二弧形板41套在立柱2上后,通过旋紧第二螺母43,便可使两个第二弧形板41夹紧立柱2。
34.参照图1和图2,两组紧固组件5的结构相同。紧固组件5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一箍套3上的转动杆51,第一箍套3的两个第一弧形板31各转动连接有一根转动杆51,转动杆51的转动轴线与横梁1的长度方向垂直。转动杆51与同侧的第二箍套4之间铰接有一根牵引杆52,牵引杆52的转动轴线与转动杆51的转动轴线平行;牵引杆52在转动杆51上的铰接位置靠近转动杆51的转动轴线,牵引杆52远离转动杆51的一端铰接在第二箍套4中的一个第二弧形板41上。
35.工作人员朝向远离立柱2的方向同时转动两根转动杆51,转动杆51将会对牵引杆52产生拉力,牵引杆52对转动杆51的反作用力将使转动杆51连同第一箍套3朝向立柱2移动,第一箍套3与横梁1之间的摩擦力将带动横梁1同步移动,直至横梁1上的榫头11抵紧在立柱2上的卯眼21内,此时两个转动杆51均将贴合在第一箍套3上,第一箍套3上还设有一组锁定组件6,用于锁定转动杆51在第一箍套3上的位置,避免转动杆51再次旋转,可以增强横梁1与立柱2抵紧后的连接强度。
36.参照图2,锁定组件6包括第三箍套61,第三箍套61包括两个横截面呈半圆环形的第三弧形板611,两个第三弧形板611所指向的圆心同样落在横梁1的中轴线上,两个第三弧形板611的一端铰接在一起,另一端设有一组第三螺栓612和第三螺母613。工作人员将两个第三弧形板611均套在第一箍套3上,并使两个第三弧形板611分别抵住一个转动杆51,然后工作人员再通过旋紧第三螺栓612和第三螺母613将两个第三弧形板611锁紧,两个转动杆51的位置便被锁定。为了使第三弧形板611能与第一箍套3的第一弧形板31外侧壁贴合,第一弧形板31上开设有供转动杆51嵌设的嵌槽62,转动杆51嵌入嵌槽62内后,转动杆51处于
嵌槽62槽口的侧壁与第一弧形板31的外侧壁齐平。
37.为了避免第一箍套3与横梁1发生相对滑移,第一箍套3的内侧壁与横梁1的侧壁之间还设有一组防滑组件7。防滑组件7包括周向分布在第一箍套3内侧壁上的若干个垫块71,若干垫块71等角度间隔分布,并且垫块71的长度大于第一箍套3的厚度。此外,第一箍套3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与垫块71一一对应的卡块72,垫块71上开设有供对应卡块72嵌设的卡槽73。垫块71可以增大第一箍套3和横梁1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第一箍套3相对于横梁1发生滑移。卡块72和卡槽73的设置,则可以避免第一箍套3相对于垫块71发生滑移。
38.参照图1和图3,牵引杆52包括一根螺纹杆521和两根连接杆522,两根连接杆522分别螺纹套设在螺纹杆521的两端,一根连接杆522铰接在第二箍套4上,另一根连接杆522铰接在转动杆51上。螺纹杆521上设有施力件523,施力件523包括垂直穿过螺纹杆521的握杆5231,螺纹杆521上开设有供握杆5231穿过的通孔5232,工作人员通过握杆5231可以旋转螺纹杆521,不需要旋转螺纹杆521后,工作人员再将握杆5231从通孔5232内拔出。
39.工作人员通过握杆5231旋转螺纹杆521后,两根连接杆522均被限制旋转,故在螺纹牵引作用下,两根连接杆522之间的距离将会改变。在横梁1的榫头11未抵紧在立柱2的卯眼21内前,工作人员通过调整两根连接杆522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应第一箍套3带动横梁1能滑移的不同距离,使得转动杆51可以转动嵌入嵌槽62内,进而使得第三箍套61可以顺利锁定两根转动杆51的位置。或者是在转动杆51的位置被锁定后,工作人员同时旋转两根螺纹杆521,使两根连接杆522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一箍套3将会受到朝向立柱2的合力,可以进一步增强横梁1榫头11抵紧立柱2卯眼21的程度。
40.参照图3,为了使上下两侧连接杆522之间间距变化保持相同,每根螺纹杆521上均设置有刻度524,刻度524用于表示螺纹杆521两端旋出对应连接杆522的长度,工作人员在旋转螺纹杆521时可以参照螺纹杆521上的刻度524。
41.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第一箍套3和第二箍套4分别套紧在横梁1和立柱2上后,工作人员朝向远离立柱2的方向同时转动两根转动杆51,转动杆51连同第一箍套3将会朝向立柱2移动,第一箍套3与横梁1之间的摩擦力将带动横梁1同步移动,直至横梁1上的榫头11抵紧在立柱2上的卯眼21内,此时两个转动杆51均将贴合在第一箍套3上,工作人员再将第三箍套61套紧在第一箍套3上,第三箍套61将会把两根转动杆51锁定在第一箍套3上,避免转动杆51再次旋转,可以增强横梁1与立柱2抵紧后的连接强度。
42.工作人员通过旋转螺纹杆521可以改变两根连接杆522之间的距离,在横梁1的榫头11未抵紧在立柱2的卯眼21内之前,可以适应第一箍套3带动横梁1能滑移的不同距离,使得转动杆51可以转动嵌入嵌槽62内,进而使得第三箍套61可以顺利锁定两根转动杆51的位置。在转动杆51的位置被锁定后,工作人员同时旋转两根螺纹杆521,使两根连接杆522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一箍套3将会受到朝向立柱2的合力,可以进一步增强横梁1榫头11抵紧立柱2卯眼21的程度。
4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