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21:13: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梯维修过程中,需要先将电梯移动到靠近最底部的位置,然后利用防坠保护装置对电梯的底部进行支撑,以避免维修过程中出现意外使电梯坠落,导致人员受伤的情况,现有技术中,电梯防坠保护装置仅通过支撑框架将电梯的底部进行托举,由于电梯井内空间狭窄,因此支撑框架的安装费时费力,且底部环境潮湿以及长时间运行时掉落的垃圾杂物会导致电梯井内地面杂乱,常规的防坠装置安装后无法保持完全平衡,安装后的支撑效果不佳,牢固性也会由于根基不稳而产生不足,安全性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现有的保护装置安装后会占用电梯底部大量的区域,导致维修员的可操作空间变小,影响维修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安装简单便捷,占用空间小,不会受到电梯井地面杂物的影响。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包括防坠保护装置本体,所述防坠保护装置本体包括固定机构、底板和支撑组件,所述固定机构的侧边设置有挡板,所述固定机构的底端设置有托板,所述底板的两端直接搭放在托板的顶部,所述底板的表面安装有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组件安装在调节机构的表面,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四个,且每个支撑组件的顶端分别和待维修电梯底部的一角进行接触支撑。
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柱,所述支撑板的后端设置有顶部套环,所述顶部套环的后端通过连接支架与底部套环固定为整体,所述顶部套环和底部套环同时通过调节机构进行上下移动。
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柱的表面焊接为整体,且支撑板的表面贴装有橡胶垫,所述第二支撑柱的表面设置有螺纹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整体呈直角的圆弧结构,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柱从通孔的内部向下穿出,所述支撑板的侧边分别和待维修电梯的底部侧边对齐。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柱和多个螺纹套筒,所述第一支撑柱的表面套设有第一螺纹套筒和第二螺纹套筒,所述第二支撑柱的表面套设有第三螺纹套筒。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套筒、第二螺纹套筒和第三螺纹套筒的侧边均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螺纹套筒、第二螺纹套筒的顶部分别和顶部套环与底部套环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三螺纹套筒的底端按压在底板的表面。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挡板和托板,所述挡板的内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底板的表面安装有多个定位块,所述底板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定位槽。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通过使用螺钉穿过固定孔固定在电梯井底端的墙壁上,所述底板通过底部的定位槽套设在每个对应的定位块上,且定位槽和定位块的尺寸相同。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包括防坠保护装置本体,所述防坠保护装置本体包括固定机构、调节机构、支撑组件、底板、通孔、第二支撑柱、支撑板、顶部套环、连接支架、底部套环、第一螺纹套筒、第二螺纹套筒、第三螺纹套筒、卡槽、托板、挡板、固定孔、定位块、定位槽、基座、第一支撑柱。
13.1.该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通过利用固定机构将底板进行支撑抬离电梯井的底部,即可避免由于电梯井内的杂物对装置安装后的水平状态产生影响,提高了装置安装后的稳定性。
14.2.该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通过将整个装置进行拆解,便于在维修施工前对该保护装置进行安装,提高了安装的效率,且结构中设置有多个支撑点位,提高了支撑效果,具有更高的保护性能。
15.3.该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对电梯底部的四角进行支撑,使电梯底部的主要区域不受到装置的阻挡,并且保护装置主要设置在电梯井的四角,因此中间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后续的维修作业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的外形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支撑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固定机构部分的连接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20.图中:1、固定机构;2、调节机构;3、支撑组件;4、底板;5、通孔;6、第二支撑柱;7、支撑板;8、顶部套环;9、连接支架;10、底部套环;11、第一螺纹套筒;12、第二螺纹套筒;13、第三螺纹套筒;14、卡槽;15、托板;16、挡板;17、固定孔;18、定位块;19、定位槽;20、基座;21、第一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包括防坠保护装置本体,所述防坠保护装置本体包括固定机构1、底板4和支撑组件3,所述固定机构1的侧边设置有挡板16,所述固定机构1的底端设置有托板15,所述底板4的两端直接搭放在托板15的顶部,所述底板4的表面安装有基座20,所述基座20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2,所述支撑组件3安装在调节机构2的表面,所述支撑组件3设置有四个,且每个支撑组件3的顶端分别和待维修电梯底部的一角进行接触支撑,该电梯维修防坠保护装置在安装时需要预先将四个固定机构1安装在待维修电梯所在电梯井的底部,并安装在四周的墙壁上,然后将底板4防止在固定机构1的上方,利用调节机构2将支撑组件3进行支撑和调节,此时即
可手动控制该待维修的电梯逐渐下降,直至电梯的底部四角均下压到每个支撑组件3的顶部,因此支撑组件3的安装位置以及尺寸规格需要对电梯底部的规格保持一致,且安装时需要将支撑组件3的支撑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即可实现四个位置的同步支撑效果,由于通过固定机构1对底板4和支撑组件3进行支撑,因此可以将底板4进行支撑抬离电梯井的底部,以避免由于电梯井内的杂物对装置安装后的水平状态产生影响,提高了装置安装后的稳定性。
23.本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支撑板7和第二支撑柱6,所述支撑板7的后端设置有顶部套环8,所述顶部套环8的后端通过连接支架9与底部套环10固定为整体,所述顶部套环8和底部套环10同时通过调节机构2进行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7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柱6的表面焊接为整体,且支撑板7的表面贴装有橡胶垫,所述第二支撑柱6的表面设置有螺纹结构支撑组件3通过顶部套环8和底部套环10套设在调节机构2上的第一支撑柱21上,然后进行固定,即可将顶部的圆弧形支撑板7进行固定,通过四个四分之一圆的支撑板7分别对电梯的四角进行支撑,即可实现托举的效果,由于电梯的四角具有最高的结构强度,因此通过四个弧形支撑板7对该四角支撑后,能够起到足够的支撑效果,同时使电梯底部的主要区域不受到装置的阻挡,因此中间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后续的维修作业提供了便利。
24.本实施例,所述支撑板7整体呈直角的圆弧结构,所述底板4的表面开设有通孔5,所述第二支撑柱6从通孔5的内部向下穿出,所述支撑板7的侧边分别和待维修电梯的底部侧边对齐,通过第一支撑柱21对支撑组件3提供主要的支撑效果,而在每个支撑板7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柱6,利用第二支撑柱6穿入到底板4表面的通孔5内后,再利用调节机构2中的螺纹套筒对第二支撑柱6进行支撑,即可利用第二支撑柱6再对支撑板7的底部位置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两个支撑柱相配合,即可提高整个装置的最大支撑极限,从而提高了防坠性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5.本实施例,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支撑柱21和多个螺纹套筒,所述第一支撑柱21的表面套设有第一螺纹套筒11和第二螺纹套筒12,所述第二支撑柱6的表面套设有第三螺纹套筒13,所述第一螺纹套筒11、第二螺纹套筒12和第三螺纹套筒13的侧边均开设有卡槽14,所述第一螺纹套筒11、第二螺纹套筒12的顶部分别和顶部套环8与底部套环10的底部相贴合,所述第三螺纹套筒13的底端按压在底板4的表面,支撑组件3通过顶部套环8和底部套环10套设在第一支撑柱21表面的螺纹结构上后,通过第一螺纹套筒11和第二螺纹套筒12分别对顶部套环8和底部套环10进行支撑,同理,通过转动第三螺纹套筒13即可控制第二支撑柱6在通孔5内进行升降移动,因此直接转动第一螺纹套筒11。第二螺纹套筒12和第三螺纹套筒13即可控制整个支撑组件3的支撑高度,通过该结构能够调整顶部支撑板7的位置,控制电梯的托举高度,因此能够根据维修人员的自身情况进行支撑高度控制,以便于后续的维修工作顺利进行。
26.本实施例,所述固定机构1包括挡板16和托板15,所述挡板16的内部开设有固定孔17,所述底板4的表面安装有多个定位块18,所述底板4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定位槽19,所述固定机构1通过使用螺钉穿过固定孔17固定在电梯井底端的墙壁上,所述底板4通过底部的定位槽19套设在每个对应的定位块18上,且定位槽19和定位块18的尺寸相同,利用固定机构1将底板4进行支撑抬离电梯井的底部,后续拆除时固定机构1保留在原位,因此节省了拆装所需时间,而底板4通过定位槽19直接套设进行放置,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后的稳定性和安装
时的高效性。
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