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00:25: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越野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越野车是一种为越野而特别设计的汽车,主要是指可在崎岖地面使用的越野车辆。其主要特点是非承载式车身,四轮驱动,较高的底盘、较好抓地性的轮胎、较高的排气管、较大的马力和粗大结实的保险杠。越野车不但可以在野外适应各种路面状况,而且给人一种粗犷豪迈的感觉,在城市里,也有很多的人喜欢开越野车。
3.现有的越野车在进行组装时,为了更好的保护越野车底盘上的水箱、发动机、变速箱等装置,常常会在越野车的底盘上加装护板,用于避免水箱、发动机、变速箱等装置在裸露设置时,经过颠簸路面,装置外壳发生剐蹭造成损伤。但是,现有的护板往往是直接与越野车大梁进行直接连接,对于大梁的缺少保护,大梁支撑强度较弱。同时护板的抗碰撞能力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其用于连接越野车大梁和护板,增加大梁的支撑强度,同时提高护板的抗碰撞能力。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板体;
6.所述第一板体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大梁连接端、第一中间连接端和第一护板连接端;
7.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的外侧端向外伸出并形成第一耳部,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的内侧端和中间端设有第一连接孔;
8.所述第一耳部上设有第一导向连接孔;
9.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的外侧端、中间端和内侧端设有第二连接孔;
10.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高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沿着所述第一板体的长向方向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第一中间连接端和第一护板连接端。
13.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上端和外侧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弧形过渡。
14.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的中间端的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位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的中间端的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
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
15.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内侧端和外侧端分别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均为弧形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
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二大梁连接端、第二护板连接端和第二中间连接端,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第二护板连接端和第二中间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第一护板连接端和第一中间连接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和第二护板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和第一护板连接端对应连接。
17.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的外侧端向外伸出并形成第二耳部,所述第二耳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连接孔对齐的第二导向连接孔,所述第二耳部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连接孔上的导向杆,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的内侧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的内侧端的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
18.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板连接端的外侧端和内侧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的外侧端和内侧端的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四连接孔。
19.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端上设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高于所述第二护板连接端。
2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端靠近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的一侧设有第四凹槽。
21.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第一中间连接端和第一护板连接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第二中间连接端和第二护板连接端一体成型设置。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板体,由于第一板体呈弯折状,在第一板体分别连接大梁和护板后呈立体结构,在大梁受到撞击后,可以将部分撞击产生的作用力分散到护板上,增加大梁的强度,同时,由因为第一板体的直接连接在护板上,当护板靠近大梁位置受到撞击后,会将部分作用力分散到第一板体上,增加护板的防撞能力。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安装可靠,即可增加大梁的支撑强度,又能提高护板的抗碰撞能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与护板的连接示意图。
28.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29.1、第一板体;11、第一大梁连接端;111、第一耳部;112、第一连接孔;113、第一导向连接孔;12、第一中间连接端;121、第一弯折部;122、第一通孔;123、第二通孔;13、第一护板连接端;131、第二连接孔;14、第一凹槽;141、第二凹槽;142、第三凹槽;2、第二板体;21、第二大梁连接端;211、第二耳部;212、第二导向连接孔;213、第三连接孔;22、第二中间连接端;221、第二弯折部;222、第四凹槽;23、第二护板连接端;231、第四连接孔;24、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31.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板体1;
32.所述第一板体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大梁连接端11、第一中间连接端12和第一护板连接端13;
33.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外侧端向外伸出并形成第一耳部111,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内侧端和中间端设有第一连接孔112;
34.所述第一耳部111上设有第一导向连接孔113;
35.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13的外侧端、中间端和内侧端设有第二连接孔131;
36.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12上设有第一弯折部121,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高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13。
37.本实施例设置的第一大梁连接端11用于与大梁和护板连接,设置的第一护板连接端13用于与护板连接,设置的第一中间连接端12用于连接第一大梁连接端11和第一护板连接端13。位于第一大梁连接端11中间端的第一连接孔112通过螺栓与护板连接,设置的第一耳部111用于匹配越野车大梁位置,使第一耳部111可以靠近大梁,第一导向连接孔113通过螺栓外接导向杆,通过导向杆与大梁连接。位于第一护板连接端13的外侧端和中间端的第二连接孔131通过螺栓与护板连接。通过将第一中间连接端12设置成弯折状,可以使得第一板体1分别连接大梁和护板后呈立体结构,当将第一板体1与大梁和护板固定连接后,在大梁受到撞击后,可以将部分撞击产生的作用力分散到护板上,增加大梁的强度,同时,由因为第一板体1的直接连接在护板上,当护板靠近大梁位置受到撞击后,会将部分作用力分散到第一板体1上,增加护板的防撞能力。
38.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外侧端指的是第一大梁连接端11远离护板中部的一端,这里的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内侧端指的是第一大梁连接端11靠近护板中部的一端。
39.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板体1沿着所述第一板体1的长向方向设有第一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14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第一中间连接端12和第一护板连接端13。
4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4依次贯穿第一大梁连接端11、第一中间连接端12和第一
护板连接端13,指的是第一大梁连接端11、第一中间连接端12和第一护板连接端13内均设有第一凹槽14的部分,设置的第一凹槽14使第一板体1的下端部分向下凸出,以更好的匹配护板的结构,方便使第一板体1可以快速定位在护板上。
41.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凹槽14的内侧上端和外侧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弧形过渡。
42.这里的第一凹槽14内侧上端和外侧上端分别指的是第一凹槽14靠近护板的中部的一侧上端和远离护板的中部的一侧上端,通过将该处设置成弧形过渡,可以增加第一板体1的结构强度。
43.请参阅图1和图2,位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中间端的第一连接孔11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内,位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端13的中间端的第二连接孔13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内,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端12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内的第一通孔122和第二通孔123,所述第一通孔122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23的上方。
44.设置的第一通孔122和第二通孔123用于降低第一板体1的重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板体1的结构强度。
45.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弯折部121的内侧端和外侧端分别设有第二凹槽141和第三凹槽142,所述第二凹槽141和第三凹槽142均为弧形槽,所述第二凹槽141和第三凹槽142与所述第一凹槽14相连通。
46.设置的第二凹槽141和第三凹槽142用于使后续的第二板体2可以快速定位在第一板体1上。
47.请参阅1和图3,还包括第二板体2,所述第二板体2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二大梁连接端21、第二护板连接端23和第二中间连接端22,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21、第二护板连接端23和第二中间连接端22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第一护板连接端13和第一中间连接端12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21和第二护板连接端23分别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和第一护板连接端13对应连接。
48.通过将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固定连接,然后再将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同时与大梁和护板连接,可以进一步起到增加大梁强度,同时提高护板抗碰撞能力。
49.请参阅1和图3,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21的外侧端向外伸出并形成第二耳部211,所述第二耳部21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连接孔113对齐的第二导向连接孔212,所述第二耳部211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连接孔212上的导向杆24,所述第二大梁连接端21的内侧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大梁连接端11的内侧端的第一连接孔112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213。
50.在第二大梁连接端21和第一大梁连接端11对齐后,第一导向连接孔113和第二导向连接孔212对齐,然后通过将导向杆24固定设置在第二大梁连接端21上,通过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连接孔113、第二导向连接孔212和导向杆24,然后再穿过大梁,即可实现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大梁的紧固连接。
51.在本实施例中,分别位于第一大梁连接端11和第二大梁连接端21中间位置的在第一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213对齐后,通过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213、第一连接孔112和护板,可以实现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和护板的紧固连接。分别位于第一大梁连接端11和第二大梁连接端21内侧位置的在第一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213对齐后,通过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213、第一连接孔112,可以进一步实现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的紧固连接。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物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物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