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11-16 15:10: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共混、高分子成型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食用油 abs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加工流动性等特性,在汽车、电子电气、家用电器、办公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对聚合物树脂的需求量激增,而abs树脂由于良好的中综合性能在汽车用聚合物树脂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伴随着用量的增加,人们也对abs树脂性能提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比如电镀性、喷涂性、焊接性、低散发性等。
3.近些年,一些主机厂提出了汽车内饰件耐食用油的需求,但是abs树脂的食用油耐受性比较差,一定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而,研究如何提高abs 树脂材料的耐食用油特性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解决与 abs树脂相容性问题、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的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包括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其中abs树脂和pe-g-san共聚物的质量比为(90-98): (2-10)。
7.一种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08][0009]
进一步地,所述的树脂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10][0011]
进一步地,所述的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0-55wt%。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的pe-g-san共聚物为san与pe的共聚物,其中san 的质量比例不超过50%。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的pe-g-san共聚物是将聚苯乙烯(pe)与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单体,在通入氯气的环境下进行接枝反应制得,其中单体为所用pe 质量的5-10%,接枝反应温度80-100℃,优选90℃。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的抗氧剂包括二缩三乙二醇双[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或双十八烷基醇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
[0015]
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滑剂包括液体石蜡、固体石蜡、硅烷聚合物、脂肪酸盐、脂肪酸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酰胺、甲撑双硬脂酸酰胺或 n,n-乙撑双硬脂酸酰胺。
[0016]
一种如上所述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
(a)按质量份,将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
[0018]
(b)将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共混造粒,即可得到耐食用油abs 树脂材料。
[0019]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0-20min。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abs树脂对食用油的耐受性比较差,而pe树脂对食用油的耐受性很好,但是pe与abs相容性很差,而 san与pe的共聚物pe-g-san与abs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采用abs树脂与pe-g-san共聚物共混,能显著提高abs树脂的对食用油的耐受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2]
一种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树脂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23][0024]
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0-55wt%。pe-g-san共聚物为san与pe的共聚物。抗氧剂包括二缩三乙二醇双[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或双十八烷基醇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润滑剂包括液体石蜡、固体石蜡、硅烷聚合物、脂肪酸盐、脂肪酸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酰胺、甲撑双硬脂酸酰胺或n,n-乙撑双硬脂酸酰胺。
[0025]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
(a)按质量份,将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10-20min;
[0027]
(b)将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共混造粒,即可得到耐食用油abs 树脂材料。
[0028]
实施例1
[0029]
本实施例提供的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
[0030][0031]
其中,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0wt%;pe-g-san共聚物为pe与san接枝共聚物,是将聚苯乙烯(pe)与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单体,在通入氯气的环境下进行接枝反应制得,其中单体的为所用pe质量的5%,接枝反应温度90℃。
[0032]
制备方法如下:
[0033]
(a)将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时间为10分钟;
[0034]
(b)将步骤a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
[0035]
对比例1
[0036]
本对比例提供的abs树脂材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
[0037][0038]
其中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0wt%。
[0039]
制备方法如下:
[0040]
(a)将abs树脂,抗氧剂,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时间为10 分钟;
[0041]
(b)将步骤a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abs树脂材料。
[0042]
对比例2
[0043]
本对比例提供的abs树脂材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
[0044][0045]
其中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0wt%。
[0046]
制备方法如下:
[0047]
(a)将abs树脂,抗氧剂,润滑剂、san和pe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时间为10分钟;
[0048]
(b)将步骤a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abs树脂材料。
[0049]
实施效果
[0050]
将以上实施例1和对比例1-2制备的abs树脂材料按照注塑成长度为80 mm,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iso标准冲击样条,并制备好缺口,然后将样条置于食用大豆油中浸泡72h后取出,样条表面擦拭干净后按照 iso179标准方法测试缺口冲击强度,缺口冲击强度数据越低,代表受食用大豆油腐蚀越严重,详细结果见表1。
[0051]
表1缺口冲击强度数据
[0052]
测试项目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缺口冲击强度(kj/m2)1126
[0053]
实施例2
[0054]
本实施例提供的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
[0055][0056][0057]
其中,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15wt%;pe-g-san共聚物为pe与san接枝共聚物,是将聚苯乙烯(pe)与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单体,在通入氯气的环境下进行接枝反应制得,其中单体的为所用pe质量的7%,接枝反应温度90℃。
[0058]
制备方法如下:
[0059]
(a)将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时间为15分钟;
[0060]
(b)将步骤a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
[0061]
实施例3
[0062]
本实施例提供的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
[0063][0064]
其中,abs树脂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接枝共聚物,其中丁二烯含量为25wt%;pe-g-san共聚物为pe与san接枝共聚物,是将聚苯乙烯(pe)与苯乙烯(st)和丙烯腈
(an)单体,在通入氯气的环境下进行接枝反应制得,其中单体的为所用pe质量的10%,接枝反应温度90℃。
[0065]
制备方法如下:
[0066]
(a)将abs树脂,pe-g-san共聚物,抗氧剂和润滑剂加入混合搅拌机中进行混合,时间为20分钟;
[0067]
(b)将步骤a所得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耐食用油abs树脂材料。
[0068]
实施效果
[0069]
将以上实施例2-3制备的abs树脂材料,按照实施例1相同的评估方法,测试缺口冲击强度,详细结果见表2。
[0070]
表2缺口冲击强度数据
[0071]
测试项目实施例3实施例4缺口冲击强度(kj/m2)617
[007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abs树脂对食用油的耐受性比较差,而pe树脂对食用油的耐受性很好,但是pe与abs相容性很差,而san与 pe的共聚物pe-g-san与abs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采用abs树脂与 pe-g-san共聚物共混,能显著提高abs树脂的对食用油的耐受性。
[007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