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以及弧道索夹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2-11-16 07:52: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大跨度索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以及弧道索夹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多弧道索夹的安装位置精度一直都是索网施工领域的难题。索体在加工过程中一般只标记索夹安装位置的中心点,而由于索夹的弧道设计,很难将索体的标记中心点控制在弧道的中心位置,从而导致索夹在索体上的安装误差较大。同时,当索夹与拉索组装完成后,索体的标记中心点完全被盖板所遮挡,很难检测索体的安装位置精度。
3.索夹的安装位置精度是索网施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针对多索道索夹,因为多索道索夹需要同步安装在多根拉索之上,这就需要保证索夹在每根拉索的位置上都需要具有很高的精度,否则会导致每根拉索的各个索段之间的受力不均,以及各个拉索之间所产生互相作用的不平衡力,从而降低拉索的使用效率以及索网的服役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以及弧道索夹安装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设置于拉索的外表面,包括:设置于拉索外表面的固定台,设置于固定台一侧的划线机构,以及设置于划线机构和固定台之间的转向机构,所述划线机构靠近固定台的一侧设置有导杆,所述划线机构包括设置于固定台一侧的转角盘,设置于转角盘远离固定台一侧的移动盘,设置于移动盘和转角盘之间的划线笔和把手,所述转角盘和移动盘均为半圆型结构,所述转角盘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把手轨道,所述移动盘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划线轨道,所述把手穿过把手轨道固定连接于移动盘,所述划线笔活动连接于划线轨道内;所述转向机构用于调整划线机构与拉索之间的角度。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台整体为u型,固定台包括设置于拉索顶部的平台板,设置于平台板两侧的竖板,以及设置于竖板内侧的固定板,所述平台板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平台板靠近划线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导杆凹槽,所述竖板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连接于固定板,用于调整固定板和拉索之间的距离。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设置于平台板一侧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顶部的调节架,转动连接于调节架上的第一转角齿轮,啮合于第一转角齿轮的第二转角齿轮,所述第一转角齿轮和第二转角齿轮均通过转动柱与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转角齿轮与转角盘的外侧啮合连接,所述导杆的一端延伸至转角盘的外侧,所述导杆延伸端的底部设置于导杆凹槽内。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划线笔包括移动手柄,连接于移动手柄的笔芯套筒,
设置于笔芯套筒底部的笔芯,以及设置于笔芯套筒顶部的压紧螺帽,所述笔芯套筒内、压紧螺帽和笔芯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装置的弧道索夹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索网特点,提取拉索在初拉力状态下的理论下料长度和索夹的理论安装位置,以及索夹的理论尺寸,并对拉索在索夹弧道内的索体进行三维建模,提取拉索在索夹弧道内索体弯曲的内径弧长和外径弧长;s2、根据拉索的理论样本和索夹的安装位置对拉索进行标记,包括如下步骤:s21、将拉索置于下料台上,对拉索施加初拉力;s22、对处于张紧状态下的拉索上需要安装索夹的位置进行中心点标记;s23、将划线装置安装在拉索上;s24、通过转角机构调整划线机构的角度;s25、通过移动盘和划线笔画出索夹安装位的第一封闭边界线;s26、依次画出多个拉索的第一封闭边界线;s27、重复步骤s23~26,依次画出多个拉索的索夹安装位的第二封闭边界线;s3、根据步骤s2的划线位置,安装索夹,所述索夹的中心点竖直朝上,拉索的弯曲段与索夹弧道贴近,保证拉索的第一封闭边界线和第二封闭边界线分别与索夹的两侧边界重合,然后利用盖板和螺栓将索夹进行紧固;s4、重复步骤s3,将多个拉索安装在索夹的弧道内;s5、重复步骤s3~s4,依次完成拉索上其余索夹的安装;s6、进入下一个施工阶段。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2中的拉索中心点位置是根据s1中的理论数值、划线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标记。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3中将划线装置安装在拉索上,调整调节螺母使固定板夹设于拉索的外侧,在此过程中保证固定台的中心孔与拉索中心点保持同心,划线装置不发生旋转错位。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4中利用第一转角齿轮和第二转角齿轮调整转角盘角度,其中第一转角齿轮的旋转柄上刻画转角角度,第一转角齿轮和第二转角齿轮对转角盘进行角度的无级调整,调整精度为0.1度;转角盘在旋转过程中,导杆在固定台上的导杆凹槽内移动。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4中利用转角齿轮副调整转角盘角度,转角盘的旋转角度由拉索的弧道内弯曲内径理论弧长和拉索的弧道内弯曲外径理论弧长所决定,划线笔与拉索索体的初始接触位置由初始接触点到标记点中心的距离、拉索的弧道内中心径理论弧长、转角盘因旋转导致划线笔的偏移误差、固定台的安装误差决定。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5中利通过划线笔画出索夹安装位置的封闭边界线,通过划线笔的压紧螺帽和压紧弹簧,保证笔芯始终与拉索索体接触,并且保证把手轨道和划线轨道相加角度不小于360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单独设计了一种划线装置,通过精确的划线标记,提高索夹的安装位置精
度,通过设置笔芯套筒、笔芯、压紧螺帽和压紧弹簧保证笔芯和拉索相接触,通过设置转向机构,是划线机构能够根据索夹的弧度以及各种误差,随时进行调整,使划线机构能够适应同时这种标记安装方式可以通过外观观察这种简单的检测方式来确定索夹安装位置的质量标准,在提高索网施工精度的情况下,减小了施工验收难度。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划线机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转角盘和移动盘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固定台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划线笔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划线索夹安装位置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索夹划线位置示意图。
17.图中,100、拉索;110、拉索中心点;120、第一封闭边界线;130、第二封闭边界线;200、固定台;210、平台板;211、中心孔;212、导杆凹槽;220、竖板;221、调节孔;222、调节螺母;230、固定板;300、划线机构;310、转角盘;311、把手轨道;320、移动盘;321、划线轨道;330、划线笔;331、移动手柄;332、笔芯套筒;333、笔芯;334、压紧螺帽;335、压紧弹簧;340、把手;400、转向机构;410、支撑架;420、调节架;430、第一转角齿轮;440、第二转角齿轮;450、转动柱;500、导杆;600、索夹。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设置于拉索100的外表面,包括:设置于拉索100外表面的固定台200,设置于固定台200一侧的划线机构300,以及设置于划线机构300和固定台200之间的转向机构400,划线机构300靠近固定台200的一侧设置有导杆500,划线机构300包括设置于固定台200一侧的转角盘310,
设置于转角盘310远离固定台200一侧的移动盘320,设置于移动盘320和转角盘310之间的划线笔330和把手340,转角盘310和移动盘320均为半圆型结构,转角盘310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把手轨道311,移动盘320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划线轨道321,把手340穿过把手轨道311固定连接于移动盘320,划线笔330活动连接于划线轨道321内;转向机构400用于调整划线机构300与拉索100之间的角度。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台200整体为u型,固定台200包括设置于拉索100顶部的平台板210,设置于平台板210两侧的竖板220,以及设置于竖板220内侧的固定板230,平台板210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211,平台板210靠近划线机构300的一侧设置有导杆凹槽212,竖板220上开设有调节孔221,调节孔221内设置有调节螺母222,调节螺母222连接于固定板230,用于调整固定板230和拉索100之间的距离。
2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机构400包括设置于平台板210一侧的支撑架410,设置于支撑架410顶部的调节架420,转动连接于调节架420上的第一转角齿轮430,啮合于第一转角齿轮430的第二转角齿轮440,第一转角齿轮430和第二转角齿轮440均通过转动柱450与支撑架410连接,第二转角齿轮440与转角盘310的外侧啮合连接,导杆500的一端延伸至转角盘310的外侧,导杆500延伸端的底部设置于导杆凹槽212内。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划线笔330包括移动手柄331,连接于移动手柄331的笔芯套筒332,设置于笔芯套筒332底部的笔芯333,以及设置于笔芯套筒332顶部的压紧螺帽334,笔芯套筒332内、压紧螺帽334和笔芯333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335。
2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精准控制弧道索夹600位置装置的弧道索夹600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索网特点,提取拉索100在初拉力状态下的理论下料长度和索夹600的理论安装位置,以及索夹600的理论尺寸,并对拉索100在索夹600弧道内的索体进行三维建模,提取拉索100在索夹600弧道内索体弯曲的内径弧长和外径弧长;s2、根据拉索100的理论样本和索夹600的安装位置对拉索100进行标记,包括如下步骤:s21、将拉索100置于下料台上,对拉索100施加初拉力;s22、对处于张紧状态下的拉索100上需要安装索夹600的位置进行中心点标记;s23、将划线装置安装在拉索100上;s24、通过转角机构调整划线机构300的角度;s25、通过移动盘320和划线笔330画出索夹600安装位的第一封闭边界线120;s26、依次画出多个拉索100的第一封闭边界线120;s27、重复步骤s23~26,依次画出多个拉索100的索夹600安装位的第二封闭边界线130;s3、根据步骤s2的划线位置,安装索夹600,索夹600的中心点竖直朝上,拉索100的弯曲段与索夹600弧道贴近,保证拉索100的第一封闭边界线120和第二封闭边界线130分别与索夹600的两侧边界重合,然后利用盖板和螺栓将索夹600进行紧固;s4、重复步骤s3,将多个拉索100安装在索夹600的弧道内;s5、重复步骤s3~s4,依次完成拉索100上其余索夹600的安装;s6、进入下一个施工阶段。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2中的拉索100中心点位置是根据s1中的理论数值、划线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标记。
2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中将划线装置安装在拉索100上,调整调节螺母222使固定板230夹设于拉索100的外侧,在此过程中保证固定台200的中心孔211与拉索100中心点保持同心,划线装置不发生旋转错位。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4中利用第一转角齿轮430和第二转角齿轮440调整转角盘310角度,其中第一转角齿轮430的旋转柄上刻画转角角度,第一转角齿轮430和第二转角齿轮440对转角盘310进行角度的无级调整,调整精度为0.1度;转角盘310在旋转过程中,导杆500在固定台200上的导杆凹槽212内移动。
3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4中利用转角齿轮副调整转角盘310角度,转角盘310的旋转角度由拉索100的弧道内弯曲内径理论弧长和拉索100的弧道内弯曲外径理论弧长所决定,划线笔330与拉索100索体的初始接触位置由初始接触点到标记点中心的距离、拉索100的弧道内中心径理论弧长、转角盘310因旋转导致划线笔330的偏移误差、固定台200的安装误差决定。
3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5中利通过划线笔330画出索夹600安装位置的封闭边界线,通过划线笔330的压紧螺帽334和压紧弹簧335,保证笔芯333始终与拉索100索体接触,并且保证把手轨道311和划线轨道321相加角度不小于360度。
32.综上,本发明涉及大跨度索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精准控制弧道索夹位置的装置以及弧道索夹安装方法,设置于拉索的外表面,包括:设置于拉索外表面的固定台,设置于固定台一侧的划线机构,以及设置于划线机构和固定台之间的转向机构,所述划线机构靠近固定台的一侧设置有导杆,所述划线机构包括设置于固定台一侧的转角盘,设置于转角盘远离固定台一侧的移动盘,设置于移动盘和转角盘之间的划线笔和把手,所述转角盘和移动盘均为半圆型结构,所述转角盘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把手轨道,所述移动盘上沿半圆轮廓设置有划线轨道,所述把手穿过把手轨道固定连接于移动盘,所述划线笔活动连接于划线轨道内;所述转向机构用于调整划线机构与拉索之间的角度。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