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湖区疏浚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22:59: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湖区疏浚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cn216232645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型航道整治施工装备的防倾翻锚固行走装置,安装在船体甲板上,包括行走架、行走机构、导向轮架和导轨;行走架的左右两侧设有履带架,行走架的顶部设有挖掘机安装组件,履带架上安装有履带轮;行走机构安装在所述履带架上,行走机构为履带轮提供驱动力;履带架的左侧可拆卸安装有两个导向轮架,履带架的右侧可拆卸安装有两个导向轮架;导向轮架远离履带架的一端安装有导向轮,导向轮可在导轨内滚动;导轨安装在船体甲板上。该现有技术通过在行走架左、右两侧各增加两组导向轮架,与船体甲板上固定的导轨配合和限位,使得整机施工装备的防倾翻效果更好,锚固更快捷。在将该现有技术应用到湖区疏浚中去时,挖掘机可能发生更加剧烈的颠簸,由于该现有技术主要从两侧对履带进行限位,挖掘机可能在垂直于甲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最终导致倾覆掉落到水中去。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湖区疏浚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主要从两侧对履带进行限位,挖掘机可能在垂直于甲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最终导致倾覆掉落到水中去的问题。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用于湖区疏浚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其包括主甲板,主甲板一面凹陷设置有供挖掘机的一对履带容入的驻位空间,主甲板上还设置有位于驻位空间外以对两履带的两端进行下压限位的第一限位组件,驻位空间内还设置有对两履带相近的一侧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组件。
5.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配合,在上下方向以及履带内侧对履带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履带更稳定的限位在驻位空间内,降低了履带与驻位空间脱离的风险,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主要从两侧对履带进行限位,挖掘机可能在垂直于甲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最终导致倾覆掉落到水中去的问题。
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对履带进行下压式限位,第二限位组件在两履带的内侧(相近的一侧)对履带进行水平限位,从而使得履带更稳定的被限位在驻位空间内,最终解决了现有技术主要从两侧对履带进行限位,挖掘机可能在垂直于甲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最终导致倾覆掉落到水中去的问题。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杆支座结构示意图;
10.上述附图中:
11.主甲板1、驻位空间2、履带3、挡板4、固定螺杆5、上下制动杆6、支座板7、预留孔8、限位螺杆9、加强板10、第一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2、连接杆13。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湖区疏浚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限位装置,其包括主甲板1,主甲板1一面凹陷设置有供挖掘机的一对履带3容入的驻位空间2,主甲板1上还设置有位于驻位空间2外以对两履带3的两端进行下压限位的第一限位组件,驻位空间2内还设置有对两履带3相近的一侧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组件。
15.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配合,在上下方向以及履带3内侧对履带3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履带3更稳定的限位在驻位空间2内,降低了履带3与驻位空间2脱离的风险,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主要从两侧对履带3进行限位,挖掘机可能在垂直于甲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最终导致倾覆掉落到水中去的问题;
16.本实施例中,驻位空间2为u形结构,即驻位空间2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以供挖掘机顺利进入,在挖掘机进入驻位空间2后,在开口处通过固定螺杆5连接有挡板4,挡板4将驻位空间2的开口封闭,阻止履带3式挖掘机在施工状态或疏浚自然环境中,滑出驻位空间2;挡板4通过固定螺杆5限位可拆卸连接,即方便了履带3(挖掘机)进入和退出驻位空间2。
17.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组件为位于驻位空间2两端的两组,即分别对两履带3的两端进行下压,每组第一限位组件均包括一对制动杆支座以及与两制动杆支座配合的上下制动杆6,其中,两上下制动杆6连接后压在两履带3的两端端部上,即上下制动杆6的两端被制动杆支座限位,以保持上下制动杆6对履带3的下压,防止履带3在上下方向上与驻位空间2发生相对位移。
18.如图1、2所示,具体地,制动杆支座包括与主甲板1固定连接的支座板7,支座板7上开设有预留孔8,上下制动杆6两端分别穿过一对支座板7上的两预留孔8,即通过预留孔8对上下制动杆6的两端进行限位;
19.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下制动杆6的限位稳定性,上下制动杆6的两端还开设有贯穿孔,主甲板1上开设有能与两贯穿孔正对的限位孔,限位孔与与之正对的贯穿孔之间通过限位螺杆9连接,即通过限位螺杆9与贯穿孔以及限位孔之间的配合使得上下制动杆6得以与主甲板1相对固定,从而不与履带3脱离,实现对履带3的下压限位。
20.如图1、2所示,每一支座板7的一侧还固定连接有加强板10,加强板10与主甲板1固定连接,加强板10用于加强支座板7与主甲板1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支座板7对上下制动杆
6的限位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21.进一步地,加强板10为三角形结构,每一支座板7均固定连接有一对加强板10,三角形结构的加强板10使得其加强作用更佳,且一对的设置也使得支座板7受力更均衡,特别地,设置的限位孔位于两加强板10之间。
22.如图1所示,优选地,第二限位组件为分别与两履带3的两端相近的四组,每组第二限位组件均包括与驻位空间2内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一限位板11,第一限位板11的一面与与之邻近的履带3内侧相近,两履带3的外侧与驻位空间2的内壁相邻,设置的第一限位板11与驻位空间2内壁之间即形成了限位通道供履带3进入,从而使得履带3的左右移动受到限位,两个履带3分别被两个限位通道限位,从而实现了对履带3的水平移动的限位(特别地,在u形结构的开口端和封底端(即与开口端正对的一端)则是通过挡板4以及驻位空间2内壁实现的限位)。
23.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为了加强第一限位板11板的限位稳定性,驻位空间2内底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与每一第一限位板11正对的第二限位板12,第一限位板11和与之邻近的第二限位板12之间通过连接杆13固定连接以形成整体结构,即第二限位板12以及连接杆13使得第一限位板11的连接强度得以加强。
2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