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5:1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全地形车的发动机用于冷却的外置管路多,结构复杂,布置难度较大。在布置全地形车的零部件时,常常因为发动机的管路过多,且管路多采用不可调整的固定管道,占用全地形车布置空间的同时,不能使管路附近的空间有效利用,导致其他部件的布置位置受制。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大多采用双循环的冷却方式,两条冷却管路两端的连接位置需要设置不同的转接装置,导致发动机的零部件过多,使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集成设置的全地形车。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全地形车;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内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水泵连接至第二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连接至第一冷却水套,第一冷却水套通过冷却通道连接水泵。
6.进一步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温机构,控温机构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之间。
7.进一步地,控温机构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控温机构还包括第一管口打开、第二管口打开的第一状态;控温机构还包括第一管口打开、第二管口关闭的第二状态。
8.进一步地,当流经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控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当流经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控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
9.进一步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设置在第一管口和水泵之间,第二通道设置在第二管口和水泵之间。
10.进一步地,冷却系统还包括散热机构,散热机构设置在第二通道中。
11.进一步地,水泵设置有三通结构,第一通道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管口,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至三通结构;第二通道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管口,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至三通结构。
12.进一步地,控温机构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冷却系统内气体的第三管口。
13.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形成有贯穿发动机第三通道,水泵和第二冷却水套通过第三通道连接。
14.进一步地,第一冷却水套包括出水口,控温机构通过出水口连接至第一冷却水套。
15.通过上述设置,增加冷却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减小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减少了发动机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全地形车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剖面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气缸盖的剖面图。
22.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水套的示意图。
23.图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视角图。
24.图9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二视角图。
25.图10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水套和气缸体的爆炸图。
26.图1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气缸体的剖面图。
27.图1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水泵的剖面图。
29.图1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水泵和平衡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30.图1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32.图1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传动组件14、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车架11设置为金属框架,用于支撑车身覆盖件12、发动机15、发电机16和传动组件14。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保护全地形车100。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共同构成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通过传动组件14将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13,从而使行走组件13运动。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为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来源。为了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35.如2图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容纳空间101和第二容纳空间102,其中,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的前侧。进一步地,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为驾驶室,用于供驾乘人员乘坐全地形车100,第二容纳空间102可供设置动力组件。
36.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储油组件(图中未示出),储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且储油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进一步地,传动组件14设置为一根沿全地形车100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为了平衡全地形车 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
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 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通过上述设置,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37.如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器组件17,控制器组件17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控制器组件17包括第一控制器171和第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控制器171用于控制全地形车 100的动力组件,通过第一控制器171控制发电机16功率的输出、发动机15 的启动或者停止,以及发动机15与发电机16之间的能量转换。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电子零部件,其中,电子零部件指设置在全地形车 100中的温度控制模块、照明模块和仪表显示模块等功能性部件。具体的,第二控制器至少部分设置在储油组件的上侧。
38.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发动机15包括曲轴连杆机构 151和外壳体组件159,外壳体组件159包括气缸盖1592和曲轴箱1594,曲轴连杆机构151包括设置在曲轴箱1594上的曲轴1511。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 的轴线方向,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后侧。第一控制器171 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发电机16的上侧,且第一控制器171靠近气缸盖1592设置。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39.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 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后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 内,且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控制器的上侧。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平行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 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 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并且有利于高压线束集中布置,避免高低压线束的交叉。
40.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组件14的一侧时,曲轴 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第一控制器171至少部分设置在发电机16的上侧,且靠近气缸盖1592设置。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右侧。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41.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一侧时,曲轴1511 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发电机16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左侧。第一控制器171设置在第二
容纳空间102内,且第一控制器 17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控制器的上侧。可以理解的,当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线方向基本垂直于传动组件14的轴线方向时,发电机16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15的右侧。通过上述设置,平衡全地形车100重量分布,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并且有利于高压线束集中布置,避免高低压线束的交叉。
42.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的,外壳体组件159还包括气缸盖罩1591、气缸盖1592、气缸体1593、曲轴箱1594和油底壳1595。气缸盖罩1591连接至气缸盖1592的一端,用于密封气缸盖1592,防止气缸盖1592中的润滑油泄漏。气缸盖1592远离气缸盖罩1591的一端连接至气缸体1593,气缸盖1592 和气缸体1593构成一个基本密封的空间,用于密封气体并形成供可燃混合气体燃烧的空间,以承受发动机15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气缸体1593 远离气缸盖1592的一端连接至曲轴箱1594,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是发动机15引擎的基本结构。油底壳1595用于密封曲轴箱1594,油底壳1595 和曲轴箱1594连接后构成贮油空间1595a,用于收集和储存游离在发动机15 内部的润滑油。发电机16设置在曲轴箱1594的一侧,通过发动机15驱动发电机16工作,从而实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果。
43.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外壳体组件159上形成有悬置点(图中未示出)。动力组件通过悬置点和紧固件配合连接至车架11。具体的,悬置点可以设置在外壳体组件159靠近发电机16的一侧,悬置点还可以设置在外壳体组件 159远离发电机16的一侧。进一步地,悬置点还可以设置为外壳体组件159 上的预留的连接位置,从而满足不同平台的扩展应用。通过上述设置,从而使动力组件可以扩展在不同全地形车100的车型上,提高动力组件装配的灵活性。
44.如图4和图5所示,发动机15还包括凸轮机构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活塞机构(图中未示出)、正时系统155、平衡机构156、冷却系统157和润滑机构158。外壳体组件159形成有容纳空间,凸轮机构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活塞机构、正时系统155、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平衡机构156和冷却系统157均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中。此外,容纳空间包括第三容纳空间1592a、第四容纳空间1593a和第五容纳空间1594a。
45.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气缸盖1592形成有第三容纳空间1592a,凸轮机构 152、进排气机构153、点火机构154、正时系统155、润滑机构158和冷却系统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容纳空间1592a中。气缸体1593形成有第四容纳空间1593a,活塞机构、润滑机构158、正时系统155和冷却系统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容纳空间1593a中。曲轴箱1594形成有第五容纳空间1594a,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平衡机构156、正时系统155和冷却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容纳空间1594a中。
46.进排气机构153包括进气机构1531和排气机构1534。点火机构154设置在进气机构1531和排气机构1534之间。沿点火机构154的轴线方向,点火机构154的一端靠近气缸体1593设置,点火机构154的另一端设置有凸轮机构152。凸轮机构152包括第一凸轮轴1521和第二凸轮轴1522,第一凸轮轴1521靠近进气机构1531设置,第二凸轮轴1522靠近排气机构1534设置。曲轴连杆机构151包括曲轴1511和连杆1512,连杆1512的一端连接至活塞机构,连杆1512的另一端连接至曲轴1511,曲轴1511和平衡机构156通过齿轮啮合。当活塞机构在气缸体1593中做直线往复运动时,活塞机构通过连杆1512驱动曲轴1511转动,通过曲轴
1511转动带动平衡机构156转动以此减小发动机15工作时的震动。正时系统155的一端连接至凸轮机构152,正时系统155的另一端连接至曲轴连杆机构151。润滑机构158包括油泵1581 和回油通道(图中未示出),通过油泵1581将贮油空间1595a中的润滑油泵 1581送至发动机15的各个零部件,并沿回油通道回流至贮油空间1595a内。气缸体1593形成有贯穿自身的用于容纳活塞机构的气缸孔1593b,冷却系统 157至少部分围绕气缸孔1593b设置。点火机构154与气缸体1593之间的空间为燃烧室。燃烧室设置为活塞机构到达上止点后,活塞机构顶部与气缸盖 1592底面之间的空间。其中,上止点为活塞机构顶部距离曲轴1511的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曲轴1511的一端连接至发电机16,通过曲轴1511驱动发电机16转动,为全地形车100提供电力,从而驱动全地形车100行驶。
47.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冷却系统157包括第一冷却水套1571。进一步地,第一冷却水套1571采用铸造结构设置在气缸盖1592中,并且使第一冷却水套1571围绕进排气机构153设置,从而实现降低进排气机构153温度的效果。具体的,排气机构1534包括排气通道1534a,进气通道 1533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的一侧,排气通道1534a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的另一侧。更具体的,排气通道1534a包括第一排气通道1534b和第二排气通道1534c。
48.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冷却水套1571包括第一通道1571a和第二通道 1571b,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571b连通第一通道1571a。第一通道1571a至少部分围绕进气通道1533设置,通过冷却液在第一通道1571a内流动,从而实现对进气通道1533的降温效果。第一通道1571a还至少部分围绕排气通道 1534a设置,通过冷却液在第一通道1571a内流动,从而实现对排气通道1534a 的降温效果。具体的,第二通道1571b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靠近排气机构1534的一侧,并且通过第一通道1571a和第二通道1571b配合围绕排气通道1534a设置。通过使冷却液在第二通道1571b内流动,从而实现提升第一冷却水套1571对排气通道1534a的降温的效果。更具体的,第二通道1571b 设置在第一排气通道1534b和第二排气通道1534c之间。通过第一通道1571a 和第二通道1571b的配合,增加第一冷却水套1571和排气通道1534a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第一冷却水套1571对排气通道1534a的降温效果,避免发动机15靠近排气通道1534a的一侧损坏。
49.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冷却水套1571还包括第一进水口1571c和第一出水口1571d。进一步地,第一进水口1571c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的边缘位置,且第一进水口1571c围绕第一冷却水套1571设置。具体的,第一进水口1571c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通道1571a内,第一进水口1571c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通道1571b内。通过在第二通道1571b内单独设置供冷却液进入的通道,提升第二通道1571b内冷却液的循环效果,从而提升第一冷却水套1571对排气通道1534a的冷却效果。更具体的,第一出水口1571d连通第一通道1571a。在一个平行于曲轴151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直线103上,第一冷却水套1571基本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延伸,第一出水口1571d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延伸的一端。
50.可以理解的,当冷却液沿第一进水口1571c进入第一冷却水套1571内,至少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二通道1571b,并通过第二通道1571b增加第一排气通道1534b和第一冷却水套1571的接触面积,通过第二通道1571b增加第二排气通道1534c和第一冷却水套1571的接触面积。从而优化第一冷却水套 1571对排气通道1534a的降温效果。进一步地,第二通道
1571b内的冷却液沿第一通道1571a至第一出水口1571d流动,并排出第一冷却水套1571。
51.如图8所示,排气机构1534还包括排气歧管(图中未示出),发动机 15还包括若干第一连接件1597,排气歧管通过第一连接件1597连接至气缸盖1592。进一步地,气缸盖1592上形成有若干排气通道1534a,第一连接件 1597的数量和排气通道1534a的数量基本一致。若干第一连接件1597之间一体成型,从而在排气歧管通过第一连接件1597连接至气缸盖1592时,减小排气歧管连接至气缸盖1592时的安装误差,提升了发动机15的气密性。
52.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连接件1597上形成有排气孔1597a、第一安装孔1597b和凸台1597c。进一步地,排气孔1597a贯穿第一连接件1597,当排气歧管通过第一连接件1597连接至气缸盖1592时,排气孔1597a的轮廓和排气通道1534a的轮廓沿排气孔1597a的轴线方向基本对齐。凸台1597c 围绕排气孔1597a设置,第一连接件1597通过凸台1597c连接至排气歧管。具体的,凸台1597c和排气歧管的连接位置焊接。第一安装孔1597b基本围绕排气孔1597a设置,第一连接件1597通过第一安装孔1597b和紧固件配合连接至气缸盖1592。
53.如图9所示,凸台1597c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597的一侧端面。凸台1597c 沿排气孔1597a的轴向方向延伸分布有凸台1597c的高度h1。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凸台1597c的高度h1大于等于0mm并且小于等于6mm。进一步地,凸台1597c的高度h1大于等于0mm并且小于等于5.5mm。更具体的,凸台 1597c的高度h1大于等于0mm并且小于等于5mm。通过上述设置,当第一连接件1597焊接至排气歧管时,避免第一连接件1597的焊接热变形和焊接缺陷,从而提高发动机15的气密封。
54.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597之间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1597d,第一连接部1597d和第一连接件1597之间一体成型。第一连接部 1597d上设置有若干反热缺口1597e。具体的,反热缺口1597e至少部分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597之间,且反热缺口1597e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597d的两侧。进一步地,反热缺口1597e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反热缺口1597e用于减少发动机15持续运行过程中高温气体引起的第一连接件1597变形。当发动机15工作时,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气体沿排气通道 1534a排出发动机15,该高温高压气体易导致排气歧管和气缸盖1592的连接位置受到作用力导致产生形变,通过将第一连接件1597受到的作用力集中在反热缺口1597e的位置,从而减小第一连接件1597自身的形变程度。使发动机15维持良好的气密性,并且提高发动机15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55.可以理解的,若干第一连接件1597之间一体成型,当第一连接件1597 焊接至排气歧管时,可以减小第一连接件1597中不同排气孔1597a安装面之间的高度差和位置度,提升发动机15的气密性,并且降低第一连接件1597 的装配难度。
56.如图10所示,冷却系统157还包括第二冷却水套1572,第二冷却水套 1572至少部分设置在气缸体1593中,第二冷却水套1572基本围绕气缸孔 1593b设置,在一个平行于点火机构154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直线104上,第二冷却水套1572基本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在气缸体1593内延伸。当可燃混合气体在气缸体1593内燃烧,气缸体1593温度上升,通过第二冷却水套 1572降低气缸体1593温度,从而避免气缸体1593损坏。
57.第二冷却水套1572包括第一固定槽1572a和水套隔板1572b,第一固定槽1572a设置在气缸体1593上,用于固定水套隔板1572b,从而使水套隔板 1572b固定至第二冷却水套1572中,避免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水套1572内流动时,水套隔板1572b受冷却液流动的影响移位。
58.如图11所示,水套隔板1572b基本设置为弧形,从而增加水套隔板1572b 和冷却液的接触面积,并且便于使水套隔板1572b设置在第二冷却水套1572 中。水套隔板1572b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槽1572a内,水套隔板1572b的两侧边缘抵接至第二冷却水套1572靠近气缸孔1593b一侧的内壁。通过上述设置,使水套隔板1572b固定在第二冷却水套1572中,避免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水套1572内流动时,水套隔板1572b受冷却液流动的影响发生移位。水套隔板1572b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上分布有水套隔板1572b的高度h2,第二冷却水套1572沿第二直线104的方向上分布有第二冷却水套1572的深度h3。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套隔板1572b的高度h2和第二冷却水套1572的深度 h3的比值大于等于0.68且小于等于1。进一步地,水套隔板1572b的高度h2和第二冷却水套1572的深度h3的比值大于等于0.76且小于等于0.94。更具体的,水套隔板1572b的高度h2和第二冷却水套1572的深度h3的比值等于0.85。通过上述设置,从而改变第二冷却水套1572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冷却液分层,进而提升气缸体1593的降温效果。
59.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套隔板1572b上形成有第一腰型孔1572c和第二腰型孔1572d,当水套隔板1572b设置在第二冷却水套1572中,第一腰型孔 1572c基本设置在第二腰型孔1572d的上侧。第一腰型孔1572c沿第一直线 103方向在第一投影平面105上的投影面积为s1,第二腰型孔1572d沿第一直线103方向在第一投影平面105上的投影面积为s2,水套隔板1572b沿第一直线103的方向在第一投影平面105上的投影面积为s3。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s1与第二腰型孔1572d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2.4且小于等于3.6。进一步地,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 s1与第二腰型孔1572d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2.7且小于等于3.3。更具体的,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s1与第二腰型孔1572d的投影面积 s2的比值等于3。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实现改变第二冷却水套1572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冷却液分层,进而提升气缸体1593的降温效果。
60.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s1与水套隔板1572b 的投影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39。进一步地,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s1与水套隔板1572b的投影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0.29 且小于等于0.36。更具体的,第一腰型孔1572c的投影面积s1与水套隔板 1572b的投影面积s3的比值等于0.32。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实现改变第二冷却水套1572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冷却液分层,进而提升气缸体1593的降温效果。
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腰型孔1572c沿第二直线104方向延伸的长度为 l1,第二腰型孔1572d沿第二直线104方向延伸的长度为l2。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腰型孔1572c的长度l1和第二腰型孔1572d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2.4且小于等于3.6。进一步地,第一腰型孔1572c的长度l1和第二腰型孔1572d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2.7且小于等于3.3。更具体的,第一腰型孔1572c的长度l1和第二腰型孔1572d的长度l2的比值等于3。
62.如图10所示,冷却系统157包括水泵1573,并且水泵1573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1594靠近正时系统155的一侧。水泵1573作为冷却系统157的核心部件,通过水泵1573将冷却液沿第一冷却水套1571泵送至第二冷却水套1572,实现发动机15的降温效果。
63.如图12至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泵1573包括第二进水口 1573a、叶轮1573b、水泵轴1573c和第二出水口1573d。第二进水口1573a 设置在水泵1573的一端,第二出水口1573d设置在水泵1573的另一端。沿第二进水口1573a至第二出水口1573d的方向延
伸形成有第三通道1573h。叶轮1573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通道1573h中,当冷却液进入第二进水口 1573a,通过叶轮1573b转动,将冷却液沿第三通道1573h的方向输送至第二出水口1573d。并沿第二出水口1573d将冷却液依次泵送至第二冷却水套1572 和第一冷却水套1571,构成水循环通路,从而实现发动机15降温的目的。
64.水泵1573还包括水泵外壳1573e,水泵外壳1573e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曲轴箱1594的第二连接部1573f,水泵1573通过第二连接部1573f和紧固件配合连接至曲轴箱1594。水泵1573还形成有第六容纳空间1573g,第六容纳空间1573g和第三通道1573h连通,水泵轴1573c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六容纳空间1573g内,水泵轴1573c和水泵轴1573c外壳转动连接。水泵轴1573c的一端连接至叶轮1573b,水泵轴1573c的另一端连接至平衡机构156。水泵轴 1573c靠近平衡机构156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件1573j,第二连接件1573j 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1573j基本设置为矩形。平衡机构156还包括平衡第二固定槽1568,第二固定槽1568设置在平衡机构156靠近水泵1573的一端,当平衡机构156转动时,第二固定槽1568可以跟随平衡机构156转动。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1573j的外轮廓和第二固定槽1568的内轮廓基本一致,水泵轴1573c通过第二连接件1573j 和第二固定槽1568配合连接至平衡机构156,从而使平衡机构156带动水泵轴1573c转动。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连接件1573j也可设置在平衡机构156靠近水泵1573的一端,第二固定槽1568也可以设置在水泵轴1573c 靠近平衡机构156的一端。从而使水泵轴1573c通过第二连接件1573j和第二固定槽1568的配合连接至平衡机构156。通过机械驱动的方式,平衡机构 156带动水泵轴1573c转动,进而使水泵轴1573c驱动叶轮1573b转动,将冷却液沿第三通道1573h依次泵送至第二冷却水套1572和第一冷却水套 1571,实现冷却液的循环。通过上述设置,采用机械驱动的方式驱动水泵1573 工作,减小了布置水泵1573占用的空间,并且减少设置水泵1573时使用的零部件种类,降低了生产成本。
65.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泵1573上还形成有第一通气孔1573k和容纳槽 1573m。第一通气孔1573k设置在水泵外壳1573e上,第一通气孔1573k贯穿水泵外壳1573e设置,并且第一通气孔1573k的一端连通至外界,第一通气孔1573k的另一端连通第六容纳空间1573g。具体的,第一通气孔1573k 用于平衡水泵1573内部的压强,当部分冷却液沿第三通道1573h和叶轮 1573b之间的间隙进入第六容纳空间1573g,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通气孔 1573k进入第六容纳空间1573g,避免由于部分冷却液离开水泵1573内部导致水泵1573内部的气压下降,进而使积聚在第六容纳空间1573g的部分冷却液无法排出水泵1573。
66.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泵外壳1573e上还形成有第四通道1573n,第四通道1573n的一端连通容纳槽1573m,第四通道1573n的另一端连通第六容纳空间1573g。具体的,第四通道1573n用于将积聚在第六容纳空间1573g 中的冷却液输送至容纳槽1573m中。容纳槽1573m的容积大于等于3ml且小于等于10ml。进一步地,容纳槽1573m的容积大于等于3.3ml且小于等于 9ml。更具体的,容纳槽1573m的容积大于等于3.6ml且小于等于8ml。通过容纳槽1573m收集至少部分冷却液,避免了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对发动机 15造成的误判。此外,容纳槽1573m还设置有密封件1573p,密封件1573p 用于密封容纳槽1573m远离第四通道1573n的一端,并且密封件1573p过盈压装至容纳槽1573m,从而避免密封件1573p和容纳槽1573m连接位置产生空隙,同时增加密封件1573p的拆卸难度,防止发动机15检修过程中产生对发动机15漏液的误判。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密封件1573p和容纳槽1573m 之间还形成有
第二通气孔(图中未示出)。当密封件1573p连接至容纳槽 1573m时,密封件1573p和容纳槽1573m的连接位置处预设有用于排放汽化的冷却液的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二通气孔。当容纳槽1573m中的冷却液受热汽化时,汽化的冷却液通过第二通气孔排出容纳槽1573m。通过上述设置,防止发动机15检修过程中产生对发动机15漏液的误判。
67.可以理解的,当水泵轴1573c驱动叶轮1573b转动时。叶轮1573b将第三通道1573h内的冷却液沿二排水口排出水泵1573,至少部分冷却液沿第三通道1573h和叶轮1573b之间的间隙流入第六容纳空间1573g,该冷却液通过第四通道1573n流入容纳槽1573m中。通过发动机15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积聚在容纳槽1573m中的冷却液加热并汽化,汽化的冷却液沿第二通气孔进入空气中。并且通过第一通气孔1573k平衡水泵1573内部和外界的气压,避免由于部分冷却液汽化离开容纳槽1573m,导致第六容纳空间1573g 中的气压过低,进而使容纳槽1573m中汽化的冷却液无法继续排出到空气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第六容纳空间1573g的部分冷却液积聚在容纳槽 1573m中,避免在发动机15检查过程中,对发动机15的漏液现象产生误判,并且通过发动机15工作产生的热量消除积聚在第六容纳空间1573g的冷却液,进而避免冷却液积聚过多导致的微渗漏液现象。
68.如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水泵1573和第二冷却水套1572之间形成有第五通道1574,第五通道1574的一端连通水泵1573,第五通道1574 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冷却水套1572。第五通道1574通过铸造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15的外壳体组件159上,且贯穿发动机15的外壳体组件159,从而避免在气缸体1593和曲轴箱1594之间单独设置供冷却液流通的通道,降低了发动机15的生产成本。
69.如图16和图1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冷却系统157还包括控温机构1575、散热器1576和冷却通道1577。具体的,控温机构1575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1571靠近第一出水口1571d的一侧,控温机构1575设置在冷却通道1577和第一冷却水套1571之间,并且控温机构1575通过第一出水口1571d 连接第一冷却水套1571。通过控温机构1575检测冷却系统157内冷却液的温度。控温机构1575上集成设置有第一管口1575a、第二管口1575b和第三管口1575c。进一步地,当冷却液温度上升时,溶解在冷却液中的空气和冷却系统157通道内的空气沿第三管口1575c排出冷却系统157,从而平衡冷却系统157通道内和外界的气压,防止冷却系统157内的零部件损坏,延长冷却系统157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冷却水套1571通过冷却通道 1577连通水泵1573,从而实现冷却系统157的循环,提升发动机15的降温效果。
70.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冷却通道1577包括第六通道1577a和第七通道 1577b。水泵1573上还设置有一个三通结构(图中未示出),三通结构通过第二进水口1573a连接水泵1573。具体的,第六通道1577a设置在第一管口 1575a和三通结构之间,且第六通道1577a的一端连通第一管口1575a,第六通道1577a的另一端连通三通结构。第七通道1577b设置在第二管口1575b 和三通结构之间,且第七通道1577b的一端连通第二管口1575b,第七通道 1577b的另一端连通三通结构。进一步地,散热器1576设置在第七通道1577b 中,通过散热器1576增加冷却通道1577对冷却液的降温效率。
71.控温机构1575包括控制第六通道1577a开启、第七通道1577b开启的第一状态和第六通道1577a开启、第七通道1577b关闭的关闭第二状态。当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等于90℃时,控温机构1575处于第一状态,冷却液通过第七通道1577b循环至水泵1573,通过设置在第七
通道1577b内的散热器1576 提升对冷却液的降温效果。同时,冷却液通过第六通道1577a循环至水泵1573。当冷却液的温度小于90℃时,控温机构1575处于第二状态,冷却液通过第六通道1577a循环至水泵1573。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实现可调节冷却系统157 的散热能力,以保证发动机15可以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发动机15 的工作效率,延长了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72.可以理解的,将第一管口1575a、第二管口1575b和第三管口1575c集成设置在控温机构1575上,并且通过铸造工艺将第五通道1574设置在发动机15的外壳体组件159上,使水泵1573通过第五通道1574连通第二冷却水套1572,从而提升了冷却系统157的集成化程度,减少了冷却系统157的零部件数量,降低发动机15的生产成本。
73.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