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电压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14 23:56: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高电压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使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为了能与利用汇流条等构成的平板状的对方端子进行稳定的连接,而广泛使用具备外嵌于平板状的对方端子的筒状的端子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一种具备与作为对方端子的平板状的机器侧端子连接的筒状阴型端子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61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但是,因为高电压用连接器连接的机器等比较大型,所以有时由于机器侧的公差等而在对方端子的位置产生偏差,从而高电压用连接器相对于对方端子的连接变得困难。故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采用如下结构:将阴型端子与电线之间利用伸缩性导体连接,并且使阴型端子能移位地保持于连接器壳体。由此,即使在对方端子的位置产生偏差,也能够通过伸缩性导体的变形使阴型端子的位置移位,从而使对方端子和阴型端子可靠地接触。
5.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的具备筒状阴型端子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期望简化形状以实现低成本。另外,也要求减小端子的收纳空间以与小型化要求对应。进一步地,对于将筒状阴型端子与由导电性线材的编织体构成的伸缩性导体压接等的结构简化以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制造的容易化也有技术上的意义。另外,也要求抑制在阴型端子和伸缩性导体的连接部分变大的电阻以实现导电性的提高、发热的抑制等。
6.因此,公开一种新颖结构的高电压用连接器:其通过部件数量少的简易的结构稳定地实现与对方端子的连接,并且也可实现导电性的提高、发热量的减少等。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本公开的高电压用连接器,包括:端子零件,具备与平板状的对方端子在板厚方向重叠的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和弹性触点部,与所述端子主体部一体地设置,至少一部分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倾斜。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通过部件数量少的简易的结构稳定地实现与对方端子的连接,并且也可实现导电性的提高、发热量的减少等。
附图说明
9.图1是实施方式1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从另一方向示出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将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端子零件的配设部位示出的主视图。图6是将相当于图5的a的部位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7是构成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8是将图7所示的端子零件从另一方向示出的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的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10是图7所示的端子零件的左视图。图11是将图1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示意性示出的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2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3是将图12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14是实施方式3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5是构成图14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17是将实施方式4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18是实施方式5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9是将图18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从另一方向示出的立体图。图20是图18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1是将图18所示的连接器壳体从另一方向示出的立体图。图22是图20中的xxii-xxii剖视放大图。图23是构成图18所示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高电压用连接器,(1)包括:端子零件,具备与平板状的对方端子在板厚方向重叠的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和弹性触点部,与所述端子主体部一体地设置,至少一部分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倾斜。
11.根据本公开记载的高电压用连接器,通过构成端子零件的端子主体部形成为平板状,从而与使用于针对平板状的对方端子的连接的现有的筒状阴型端子相比,形状被简化,所以可实现成本的削减。另外,能减小收纳端子主体部的收纳空间,也能实现高电压用连接器的小型化。
12.当将与平板状的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主体部设为平板状时,则容易发生端子主体部相对于对方端子的接触不良,但是在本公开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在设置于端子主体部
的弹性触点部可维持向对方端子的稳定的接触。即,弹性触点部具有在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向对方端子侧突出的方向倾斜的部分,该倾斜部分能在板厚方向上以倾斜角度变化的方式弹性变形。故此,通过弹性触点部被对方端子按压,从而对方端子的位置的偏差被弹性触点部的弹性变形吸收,可稳定地实现对方端子和弹性触点部的接触状态。
13.因为弹性触点部与端子零件一体地设置,所以如上所述,通过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可实现接触不良的避免。而且,通过弹性触点部是一体结构,从而不易发生诸如将各不相同的两部件连接情况的连接部分的电阻的局部增大,可实现优良的导电性,并且也能抑制通电时的发热。
14.(2)优选的是,在所述端子主体部通过切割立起而设置有所述弹性触点部。弹性触点部通过将端子主体部的一部分切割立起而设置,从而能简单地设置与端子主体部一体的弹性触点部。另外,也容易以弹性触点部在至少一部分向对方端子侧突出的方式在弹性触点部设置倾斜部分。
15.(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主体部具有构成外周端部的框状部、和隔着狭缝设置于所述框状部的内周侧的所述弹性触点部,所述弹性触点部是在基端与所述框状部一体地连结,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呈悬臂梁状倾斜地被切割立起而能在板厚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状。由此,能以良好的成品率、耐久性提供通过切割立起而设置的弹性触点部。
16.(4)在上述(2)或者上述(3)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弹性触点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的顶端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在所述弹性触点部中的比所述第一倾斜部靠顶端侧设置有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的顶端向与和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17.据此,基于第一倾斜部的弹性,弹性触点部相对于对方端子保持为接触状态。另外,通过在比第一倾斜部靠顶端侧设置第二倾斜部,从而在对方端子从顶端侧插入时,对方端子的顶端与第二倾斜部接触。由此,对方端子不会钩卡地沿着第二倾斜部被引导,能将对方端子插入到适当的位置。
18.(5)在上述(1)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触点部通过所述端子主体部的顶端折回而设置。弹性触点部通过将端子主体部在顶端折回而设置,由此能够简单地设置与端子主体部一体的弹性触点部。另外,也容易以弹性触点部在至少一部分向对方端子侧突出的方式在弹性触点部设置倾斜部分。另外,通过端子主体部的顶端侧折回而形成为弯曲形状,从而在对方端子从顶端侧插入并与弹性触点部重叠时,对方端子不易钩卡于端子主体部的顶端。
19.(6)在上述(5)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主体部具有平板状部、设置于所述平板状部的顶端的弯曲的折回部、以及从所述折回部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所述弹性触点部,所述弹性触点部是与所述折回部一体地连结,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呈悬臂梁状倾斜而能在板厚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状。由此,能够以良好的制造性提供通过折回设置的弹性触点部。
20.(7)在上述(5)或者上述(6)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弹性触点部设置有第三倾斜部,所述第三倾斜部朝向作为与所述弹性触点部的折回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述端子主体部的基端向与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倾斜,在所述弹性触点部中的比所述第三倾斜部靠所述
端子主体部的基端侧具备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的基端向与和所述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四倾斜部。
21.据此,弹性触点部中的向与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突出的部分通过第三倾斜部形成,弹性触点部保持为与对方端子的接触状态。另外,通过第三倾斜部,在对方端子从顶端侧插入并与弹性触点部重叠时,对方端子的顶端与第三倾斜部相接地被引导,所以对方端子不会钩卡地顺利插入到适当的位置。而且,因为第四倾斜部朝向端子主体部的基端侧以接近端子主体部的方式倾斜,所以在弹性触点部弹性变形时,通过第四倾斜部与对置的端子主体部抵接,从而折回部的变形量、换句话讲第三倾斜部的角度变化被限制。故此,可防止折回部的过度变形,可避免折回部的塑性变形等损伤。而且,在弹性触点部和对方端子的接触状态下,弹性触点部中的端子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端部通过第四倾斜部配置成离开对方端子,也可防止弹性触点部中的端子主体部的基端侧的边缘接触导致的对方端子的损伤等。
22.(8)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具备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具备所述端子主体部插通的端子插通孔的连接器壳体。这是因为:通过端子零件固定于连接器壳体,从而端子主体部的振动等降低,可实现收纳端子主体部的收纳空间削减带来的小型化。
23.(9)在上述(8)中,优选的是,电线的端部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端子零件连接,设置有将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器壳体及所述电线的端部一并固定的固定构件。通过端子零件和连接器壳体的固定位置、与端子零件和电线的固定位置设为大致相同,从而例如在来自电线侧的输入经由端子零件向连接器壳体传递时,通过输入作用于端子零件的力矩减小。故此,容易防止端子零件中的端子主体部的振动、错位等。
24.(10)在上述(8)或者上述(9)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以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所述板厚方向成为所述端子插通孔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能以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插通孔的上下方向成为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的方式将端子零件收纳于连接器壳体。故此,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插通孔的上下方向成为端子主体部的板宽方向的情况相比,能有利地达成连接器壳体自身的薄型化。
25.(11)在上述(10)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插通孔具有扁平矩形,具有位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并从两侧面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分隔板部,位于所述一对分隔板部的上方的空地形成为对方端子插入部,位于所述一对分隔板部的下方的空地形成为端子主体部收纳部,在所述一对分隔板部的对置面之间,一对所述弹性触点部以能与所述对方端子接触的方式突出地配置。通过设置从端子插通孔的两侧面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分隔板部的简单结构,能够将端子主体部省空间地收纳保持为能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状态。
26.(12)在上述(11)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端子主体部沿着所述端子主体部收纳部的轴方向延伸,所述端子零件的所述固定部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基端朝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具有设置于所述一对分隔板部的下表面并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收纳部的下侧内表面突出的按压肋,所述按压肋将所述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朝向所述下侧内表面按压。端子零件具备端子主体部和从端子主体部的基端向下方延伸的固定部,具有l字形状。在固定部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情况下,l字形状的端子零件的设置于与固定部相反的一侧的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有可能由于固定部和连接器壳体的固定力而向上方浮起。但是,利用设置于端子插通孔的上侧内表面的按压肋,能将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朝向下侧内表面
按压。由此,能将端子主体部的浮起防止于未然,能通过固定部和按压肋的协作将l字形状的端子零件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稳定地定位保持于预期位置。
27.(13)在上述(8)或者上述(9)中,优选的是,设置有从所述端子插通孔的对置内表面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压挤肋,所述端子主体部介于所述压挤肋与另一方所述对置内表面之间而被定位。
28.据此,向端子插通孔的对置内表面突出的压挤肋被端子主体部适当地压挤,从而容许端子插通孔的尺寸公差。因为压挤肋从端子插通孔的对置内表面的任一方仅朝向另一方突出地设置,所以端子主体部被压挤肋按压到端子插通孔的另一方对置内表面而稳定地被定位。通过端子主体部夹着保持在压挤肋与端子插通孔的另一方对置内表面之间,从而可抑制端子主体部的振动等,例如能减小端子主体部的收纳空间。
29.(14)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在不借助能弹性变形的构件的情况下连接到电线的端部。这是因为:通过在端子主体部设置弹性触点部,从而即使如现有结构那样的编织体等能弹性变形的构件不介于端子零件与电线的端部之间,也能利用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实现端子主体部和对方端子的稳定的接触状态。
30.(15)优选的是,所述端子主体部被屏蔽构件包围。在高电压用连接器中,能实现小型化、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稳定化,并且能进一步实现噪声泄漏的防止。
3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32.《实施方式1》以下,一边参照图1至图11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高电压用连接器10例如是在进行从未图示的电池等电源向逆变器、电动机等机器的电力供应的未图示的高电压用布线中,与设置于电源侧的对方侧连接器74(后述)连接的设置于机器侧的高电压用连接器。此外,高电压用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时的方向并不被限定,在以下说明中,将所谓上方设为图1中的z方向,将所谓前方设为图1中的x方向,将所谓左方设为图1中的y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标注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33.《高电压用连接器10》如图1~4所示,高电压用连接器10具有针对固定于逆变器等机器的箱体12的连接器壳体14装配有一对端子零件16、16的结构。此外,为了容易观看和容易理解,在图1、2中将箱体12的后部省略地示出,在图3、4中将箱体12的图示省略。
34.《连接器壳体14》连接器壳体14例如通过由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内侧构件和嵌入到内侧构件的金属制的外侧构件构成。连接器壳体14在整体上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的有底的圆角四方筒形状。连接器壳体14在后端具备向外周扩展的凸缘状的装配片18。在装配片18的四角贯穿形成有螺栓孔20。在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插入有通过金属等导电体形成的筒状的屏蔽构件22。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4的底面24设置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一对端子插通孔26、26。
35.如图1所示,连接器壳体14的后表面与箱体12重叠,连接器壳体14利用插通于螺栓孔20的螺栓28固定于箱体12。如图3、4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4的后表面与箱体12之间配置有形成为环形的密封橡胶30,连接器壳体14与箱体12的重叠面之间被密封橡胶30液密地密封。
36.《压挤肋32》如图5、6所示,在各端子插通孔26的内周设置有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内表面31、31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压挤肋32a,并且设置有从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内表面33、33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压挤肋32b。压挤肋32向左右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突出,形成为朝向突出顶端而缩窄宽度的头细形状。向端子插通孔26的左右方向突出的压挤肋32a分别设置于端子插通孔26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分。
37.《端子零件16》端子零件16通过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7~10所示,端子零件16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34。端子主体部34具有构成外周端部的框状部36和与框状部36的内周侧隔着狭缝37设置的弹性触点部38。弹性触点部38通过将构成端子主体部34的金属板局部地切割立起而形成,在基端与框状部36一体地连续。弹性触点部38通过向与后述的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呈悬臂梁状倾斜地被切割立起而形成为能在板厚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板簧状,通过弹性变形,相对于框状部36在板厚方向上被允许倾动。在框状部36与弹性触点部38之间形成的狭缝37以将弹性触点部38的前侧及上下两侧的三方向包围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以良好的成品率、耐久性提供通过切割立起而设置的弹性触点部38。
38.弹性触点部38的至少一部分从与框状部36相连的基端即后端(图10中的左端)朝向通过狭缝37而形成为自由端的顶端即前端(图10中的右端),在作为板厚方向的左右方向(图9中的左右方向)上向外侧倾斜。由此,弹性触点部38相对于框状部36向成为与后述的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
39.弹性触点部38的、在板厚方向上从框状部36突出的突出量变为最大的顶部40设定在从后端朝向前端的中途。弹性触点部38具备从后端朝向顶部40在板厚方向上向与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42,板厚方向上的弹性触点部38从框状部36突出的突出量从后端朝向顶部40逐渐地变大。另外,弹性触点部38具备从顶部40朝向前端向与和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44,板厚方向上的弹性触点部38从框状部36突出的突出量从顶部40朝向前端逐渐地减小。弹性触点部38的顶部40以点方式形成为凸形状,顶部40相对于框状部36更大地突出。
40.框状部36具备凹槽46。凹槽46通过在框状部36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开口而设置,在左右方向贯穿框状部36。凹槽46中的前侧的侧壁内表面形成为随着离开上下方向的开口而向前方倾斜的返回结构。凹槽46中的前侧的侧壁内表面也可以例如以离开口近的部分比离开口远的部分缩窄宽度的方式形成为阶梯形状。
41.在比端子主体部34靠后侧设置有固定部48和电线连接部50。固定部48与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连续地设置,并与端子主体部34正交地扩展,具备在前后方向贯穿的螺栓孔52。电线连接部50与固定部48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相对于端子主体部34和固定部48的哪个都正交地扩展,具备在上下方向贯穿的螺栓孔54。
42.此外,一对端子零件16、16在左右方向上为面对称形状,所以通过对图7~10所示
的一方端子零件16进行说明,从而省略关于另一方端子零件16的说明。另外,一方端子零件16的凹槽46在框状部36的上表面开口地设置,并且另一方端子零件16的凹槽46在框状部36的下表面开口地设置。由此也可知,所谓一对端子零件16、16为面对称形状不严格限定于数学上的对称形状,即使多少有差别,也能视为面对称形状。
43.如图2所示,端子零件16通过与连接器壳体14的后表面重叠的固定部48利用插通于螺栓孔52的螺栓56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从而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这样,通过端子零件16的后部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从而端子主体部34定位于连接器壳体14,可抑制端子主体部34的振动等移位。故此,能够将考虑到端子主体部34的振动等的周围空间比由现有的编织体等支承的阴型端子大幅缩窄,能实现高电压用连接器10的小型化。此外,将固定部48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
44.端子零件16的端子主体部34在设置于连接器壳体14的端子插通孔26中插通,端子主体部34在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朝向前方突出。如图5、6所示,从端子插通孔26的一方对置内表面31向左右方向突出地设置的压挤肋32按压到插通于端子插通孔26的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部分。由此,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部分在左右方向介于压挤肋32与另一方对置内表面31之间。另外,从端子插通孔26的一方对置内表面33向上下方向突出地设置的压挤肋32按压到插通于端子插通孔26的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部分。由此,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部分在上下方向介于压挤肋32与另一方对置内表面33之间。
45.在端子主体部34向端子插通孔26插通时,通过压挤肋32适当地压挤,从而容许螺栓56对端子零件16的紧固部位和端子插通孔26的位置的偏差,端子零件16容易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4。另外,端子主体部34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4在更前侧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端子主体部34的移位等进一步被抑制,可实现收纳空间的省空间化、与对方端子76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等。
46.向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突出的端子主体部34被将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面覆盖的屏蔽构件22包围。由此,在构成高电压布线的高电压用连接器10中,可防止噪声泄漏,可防止例如对周边电路的影响等。
47.《防触电盖58》在向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空间突出的端子主体部34安装有防触电盖58。防触电盖58通过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部分,形成为将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面和上下方向的两侧面覆盖的结构。防触电盖58形成为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34、34的部分相互连结的一体结构,能一并安装于端子零件16、16。通过防触电盖58配置成将端子主体部34、34的对置间的前方覆盖,从而能防止手指、工具向端子主体部34、34的对置间插入。另外,防触电盖58具备将端子主体部34、34与连接器壳体14的对置间的前方覆盖的部分,利用防触电盖58也可防止手指、工具向端子主体部34、34与连接器壳体14的对置间插入。此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观看,省略防触电盖58的图示。
48.《电线60》如图2所示,在端子零件16的电线连接部50连接有电线60。电线60是导电金属制的芯线的周围被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包覆的绝缘电线。在从电线60中的绝缘包覆部露出的芯线的端部利用敛紧等的方式以导通状态固定有压接端子62。压接端子62具备扁平筒状的电线固装部64和从电线固装部64突出的板状连接部66,在板状连接部66形成有在厚度
方向贯穿的螺栓孔68。并且,压接端子62利用插通于螺栓孔54、68的螺栓70和螺母72固定于端子零件16的电线连接部50。由此,电线60以导通状态与端子零件16连接。端子零件16在不借助编织体等能弹性变形的构件的情况下连接到电线60的端部,且固定地被定位。
49.《对方侧连接器74》对方侧连接器74具备一对对方端子76、76(参照图11)。对方端子76、76分别为平板状,隔开能插入端子主体部34、34的距离在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
50.《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的连接》如图11所示,高电压用连接器10通过在连接器壳体14的内周嵌入对方侧连接器74而与对方侧连接器74连接。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在连接状态下相互固定地被定位。并且,在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连接的状态下,高电压用连接器10的端子主体部34、34和对方端子76、76相互以接触状态在板厚方向重叠。此外,在图11中,为了容易观看,将高电压用连接器10及对方侧连接器74的结构简化地示意性示出。
51.即,端子主体部34的弹性触点部38相对于框状部36在作为板厚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向外侧突出,与端子主体部34中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重叠的对方端子76接触弹性触点部38的顶部40。由此,端子主体部34的弹性触点部38被对方端子76压入,以相对于框状部36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弹性变形。弹性触点部38的相对于框状部36的倾动程度根据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的位置而变化。故此,即使在左右方向上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相对的位置产生误差,但通过端子主体部34的弹性触点部38被对方端子76弹性地按压,也可稳定地实现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此外,在图11中,与对方端子76不接触的端子主体部34的单体状态的弹性触点部38利用双点划线示出。
52.这样,因为在端子主体部34设置有被容许弹性的变形及移位的弹性触点部38,所以通过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可稳定地实现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而且,被容许弹性的变形及移位的弹性触点部38通过切割立起而与框状部36形成为一体结构,在弹性触点部38与框状部36之间不能发生由于将两部件连接而产生的阻力的增大。故此,可实现优良的导电性能,并且也可实现由于通电导致的发热的减少等。
53.另外,通过在端子主体部34设置有弹性触点部38,从而与形成为平板状的对方端子76连接的端子主体部34不是如现有的阴型端子那样的筒状,而形成为平板状。这样,端子主体部34的结构被简化,所以可实现端子零件16的低成本化、制造的容易化、能将端子零件16的收纳空间缩窄而带来的高电压用连接器10的小型化等。
54.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部42,从而在板厚方向上弹性触点部38的顶部40向比框状部36靠对方端子76侧突出,对方端子76相对于端子主体部34在弹性触点部38接触,可稳定地实现对方端子76和端子主体部34的连接。另外,通过在弹性触点部38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44,从而在对方端子76从端子主体部34的前方朝向后方插入时,对方端子76沿着第二倾斜部44的表面被引导。故此,对方端子76不易钩卡于弹性触点部38,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可顺利地连接,对方端子76相对于端子主体部34插入到适当的连接位置。
55.因为端子主体部34的弹性触点部38相对于对方端子76弹性地接触而导通,所以不必使编织体等能弹性变形的构件介于端子零件16与电线60之间以容许端子零件16相对于电线60的移位。故此,可利用部件数量少的简单结构容许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相对位置的公差,可利用简单结构实现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的稳定的连接。
56.《实施方式2》图12、图13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高电压用连接器80具备一对端子零件82、82。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57.端子零件82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16相比形成为不具备电线连接部50的结构,通过端子主体部34和固定部48构成。端子零件82的固定部48与连接器壳体14的后表面重叠,并且在电线60的端部设置的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与固定部48的后表面重叠。并且,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56插通于端子零件82的螺栓孔52和压接端子62的螺栓孔68,螺栓56与连接器壳体14的螺母部84螺合。由此,端子零件82和固定于电线60的压接端子6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4一并固定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用螺栓56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的端子零件82的固定部48和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相互接触地重叠,端子零件82和电线60相互导通。此外,压接端子62也可以以位于连接器壳体14与端子零件82的固定部48之间的方式、换句话讲以与固定部48的前表面重叠的方式配置。将端子零件82和设置于电线60的压接端子62一并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的固定构件不限于螺栓56,例如也能由销、铜焊用的合金等构成。
58.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2,因为电线60与端子零件82一并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所以从电线60侧向端子零件82侧的输入向连接器壳体14直接传递而被接受,不易向端子零件82的端子主体部34传递。进一步地,与端子零件82向连接器壳体14的固定位置和电线60向端子零件82的固定位置不同的情况相比,基于来自电线60的输入的力矩不易作用于端子零件82,所以可防止端子零件82的振动、错位。
59.《实施方式3》图14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高电压用连接器90具备一对端子零件92、92。此外,一对端子零件92、92形成为相互面对称的形状,所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仅对一方端子零件92进行说明。
60.端子零件92通过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15、图16所示,端子零件92具备板状的端子主体部94。在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后侧)一体地设置有固定部48和电线连接部50。端子主体部94具有从固定部48向前方延伸出的平板状部96、和在平板状部96的顶端延伸出的弹性触点部98。平板状部96的上下方向(图15中的z方向及与z相反的方向)的宽度尺寸以两阶段发生变化,顶端侧比基端侧缩窄宽度。此外,端子零件92例如能够通过对导电金属制的原料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得到。
61.弹性触点部98设置有在作为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的平板状部96的顶端弯曲的折回部100,通过端子主体部94在折回部100朝向基端侧折回并延伸而形成。因此,端子主体部94成为弹性触点部98和平板状部96在顶端部分在板厚方向相互分离并对置的双重结构。弹性触点部98相对于平板状部96与其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小的顶端部分对置,没有达到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大的基端部分。
62.弹性触点部98的基端与折回部100一体地连结,弹性触点部98的顶端部分形成为第三倾斜部102。第三倾斜部102朝向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向作为与对方端子76(参照图16)重叠的重叠侧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图15中的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即,弹性触点部98为向与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呈悬臂梁状倾斜,并能在板厚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状。由此,
能以良好的制造性提供通过折回设置的弹性触点部98。由第三倾斜部102构成的弹性触点部98的顶端部分随着从折回部100向基端侧离开,相对于平板状部96的对置间距离变大,朝向基端侧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较大地突出。
63.弹性触点部98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端部分形成为第四倾斜部104。第四倾斜部104朝向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向作为与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的相反侧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图15中的y方向)倾斜。由第四倾斜部104构成的弹性触点部98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端部分朝向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接近平板状部96,第四倾斜部104和平板状部96的对置间距离在第四倾斜部104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端部变为最小。因此,弹性触点部98通过连续的第三倾斜部102和第四倾斜部104构成,在第三倾斜部102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端部和第四倾斜部104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侧的端部的边界部分,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突出量变为最大。第四倾斜部104的长度比第三倾斜部102的长度短,可抑制由板厚方向的弯曲导致的挠曲。此外,图16中将对方端子76用双点划线虚拟地示出。对方端子76与实施方式1同样,从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侧一边将弹性触点部98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压入一边插入,与弹性触点部98以接触状态重叠。
64.第四倾斜部104和平板状部96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根据在弹性触点部98和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下第三倾斜部102被容许的角度变化而设定。即,在弹性触点部98被对方端子76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压入时,通过第四倾斜部104的基端与平板状部96接触,从而弹性触点部98向左右内侧的移位量被限制,第三倾斜部102的角度变化被限制。此外,第四倾斜部104的基端在弹性触点部98不与对方端子76相接的状态下,既可以相对于平板状部96分离,也可以与平板状部96相接。
65.不过,第四倾斜部104不是必需的,例如,也可以是弹性触点部的整体通过第三倾斜部102构成。也可以在第三倾斜部102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设置与平板状部96大致平行的部分以增大弹性触点部与对方端子76的接触面积。
66.根据具备设为按照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端子零件92、92的高电压用连接器90,利用通过折回形成的简单结构的弹性触点部98,能稳定地得到与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
67.另外,通过呈弯曲状折回的折回部100设置于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部分,从而在对方端子76相对于端子主体部94从顶端侧插入时,对方端子76不易钩卡于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部分,被顺利向与弹性触点部98重叠的重叠侧引导。而且,与折回部100连续的弹性触点部98的顶端部分形成为第三倾斜部102,端子主体部94在弹性触点部98的形成部分朝向顶端减小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由此,能防止从顶端侧插入的对方端子76的钩卡,并且能稳定地实现与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
68.弹性触点部98在第三倾斜部102朝向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向与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倾斜,向对方端子76侧突出。故此,在对方端子76相对于弹性触点部98从端子主体部94的顶端侧插入并与其重叠时,向对方端子76侧突出的弹性触点部98相对于对方端子76稳定地接触。
69.另外,通过第四倾斜部104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端部与平板状部96接触,从而伴随第三倾斜部102的倾斜角度变化的、弹性触点部98向平板状部96的接近移位量被限制。故此,可防止折回部100的过度变形,可防止折回部100的塑性变形。其结果是,即使例
如高电压用连接器90和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和解除反复等,端子主体部94的弹性触点部98和对方端子76的接触状态也稳定。
70.另外,弹性触点部98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边缘由于第四倾斜部104而在与对方端子76的重叠方向上离开与对方端子76的接触位置。由此,可避免由于弹性触点部98中的端子主体部94的基端侧的边缘接触导致的对方端子76的划伤等损伤等。
71.《实施方式4》图17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高电压用连接器110具备一对端子零件112、112。
72.端子零件112与所述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92相比形成为不具备电线连接部50的结构,通过端子主体部94和固定部48构成。端子零件112的固定部48与连接器壳体14的后表面重叠,并且在电线60的端部设置的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与固定部48的后表面重叠。并且,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56插通于端子零件112的螺栓孔52和压接端子62的螺栓孔68,螺栓56与连接器壳体14的螺母部84螺合。由此,端子零件112和固定于电线60的压接端子6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4一并固定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用螺栓56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4的端子零件112的固定部48和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相互接触并重叠,端子零件112和电线60相互导通。此外,压接端子62也可以以位于连接器壳体14与端子零件112的固定部48之间的方式、换句话讲以与固定部48的前表面重叠的方式配置。
73.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4,从电线60侧向端子零件112侧的输入向连接器壳体14直接传递而被接受,不易向端子零件112的端子主体部94传递。另外,基于来自电线60的输入的力矩不易作用于端子零件112,可防止端子零件112的振动、错位。
74.《实施方式5》图18~图23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5。高电压用连接器114具有在固定于未图示的机器的箱体的连接器壳体116装配有一对端子零件118、118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75.《连接器壳体116》连接器壳体116例如通过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连接器壳体116形成为在整体上弯折成l字状且朝向前方及下方开口的方筒形状。在连接器壳体116的朝向前方开口的前筒部120设置有平板状的隔壁124,隔壁124在前后方向(与x方向及x相反的方向)延伸,并将前筒部120的内部在左右方向(y方向及与y相反的方向)二分割而构成一对扁平矩形的端子插通孔122、122。端子插通孔122分别具有位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从两侧面朝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分隔板部126、126。位于一对分隔板部126、126的上方的空地形成为对方端子76插入的对方端子插入部128,位于一对分隔板部126、126的下方的空地形成为收纳端子主体部34的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例如图20所示,在一对分隔板部126、126的对置面之间,一对弹性触点部38、38以能与对方端子76接触的方式突出地配置。另外,例如图21所示,一对分隔板部126、126分别具有设置于下表面的头细形状的按压肋132,按压肋132朝向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的下侧内表面突出,并从前端部朝向后方延伸。
76.在连接器壳体116的朝向下方开口的后筒部134的后壁部136形成有遍及除下端部之外的整个面切口的切口部138。在连接器壳体116的后筒部134的前壁部140的后表面设置有在中央部分朝向后方开口以螺合螺栓142的螺母部84(参照图22)。此外,为了容易理解,螺栓142用假想线示出。
77.《端子零件118》如图23所示,端子零件118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16相比形成为不具备电线连接部50的结构,通过端子主体部34和固定部48构成。如图22所示,端子零件118的固定部48从端子主体部34的基端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并与连接器壳体116的前壁部140的后表面重叠。进一步地,在电线60的端部设置的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与固定部48的后表面重叠。并且,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142插通于端子零件118的螺栓孔52和压接端子62的螺栓孔68,螺栓142与连接器壳体116的螺母部84螺合。由此,端子零件118和固定于电线60的压接端子6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16一并固定于大致相同的位置。螺栓紧固于连接器壳体116的端子零件118的固定部48和压接端子62的板状连接部66相互接触并重叠,端子零件118和电线60相互导通。
78.由此,端子零件118的端子主体部34沿着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的轴方向(x方向)延伸,端子零件118以端子主体部34的板厚方向成为端子插通孔122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16。另外,按压肋132将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部朝向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的下侧内表面按压。
79.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5,端子零件118以端子主体部34的板厚方向成为端子插通孔122的上下方向的方式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16。故此,与连接器壳体116的端子插通孔122的上下方向成为端子主体部34的板宽方向的情况相比,能有利地达成连接器壳体116自身的薄型化。另外,通过设置从端子插通孔122的两侧面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分隔板部126、126的简单结构,能够将端子主体部34和对方端子76省空间地收纳保持为能连接的状态。进一步地,因为高电压用连接器114具有一对端子零件118、118,所以相对于具有在板宽方向分隔一定距离地并列的端子的对方端子,能有利地嵌合、连接。
80.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l字形状的端子零件118的固定部48相反的一侧设置的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部有可能由于固定部48和连接器壳体116的固定而向上方浮起。但是,利用在连接器壳体116的端子插通孔122的分隔板部126的下表面设置的按压肋132,能将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部朝向下侧内表面按压。故此,能将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部浮起防止于未然,从而将l字形状的端子零件118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16稳定地定位保持在预期位置。
81.《其他实施方式》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82.(1)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具备一对端子零件16、16的高电压用连接器10,但是在高电压用连接器中端子零件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个。另外,在设置一对或者三个以上的多个端子零件的情况下,那些端子零件的形状、大小等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也能够将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16和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92组合来采用。
83.(2)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以端子主体部34的后端侧为基端的切割立起而构成弹性触点部38,但是,例如通过以端子主体部34的前端侧为基端的切割立起也能构成弹性触点部38。总之,弹性触点部38的自由端位于端子主体部34的顶端侧和基端侧的哪侧都可以,当位于端子主体部34的基端侧时,容易避免由于对方端子76的碰撞导致的钩卡等。
84.(3)弹性触点部38也可以不必设置于端子主体部的中间部分,例如,也能够在端子
主体部的宽度方向(所述实施方式1~4的上下方向及所述实施方式5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端部。
85.(4)弹性触点部38也可以在一个端子主体部34设置多个。在该情况下,多个弹性触点部38的形状、大小等也可以相互不同。
86.(5)弹性触点部38不必整体相对于框状部36倾斜,例如也可以具备与框状部36大致平行地扩展的部分。
87.(6)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连接,从而对方端子76、76与端子主体部34、34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重叠。但是,例如也可以在端子主体部34、34的左右方向的对置间插入对方端子76、76,且对方端子76、76与端子主体部34、34的内表面重叠。在该情况下,所述实施方式1的弹性触点部38相对于框状部36以向与所述实施方式1在板厚方向上成为反侧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被切割立起。总之,弹性触点部的倾斜部分以向对方端子76重叠的重叠侧突出的方式倾斜。
88.(7)高电压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74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对方侧连接器74插入到高电压用连接器10的内周与其连接,但是,例如也可以使得高电压用连接器10插入到对方侧连接器74的内周与其连接。
89.(8)在所述实施方式5中也可以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在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的基端侧设置有压挤肋32。由此,端子主体部34更进一步稳定地收纳、保持于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0内。附图标记说明
90.10高电压用连接器(实施方式1)12 箱体14 连接器壳体16 端子零件18 装配片20 螺栓孔22 屏蔽构件24 底面26 端子插通孔28 螺栓30 密封橡胶31 对置内表面32 压挤肋32a 压挤肋32b 压挤肋33 对置内表面34 端子主体部36 框状部37 狭缝38 弹性触点部
40 顶部42 第一倾斜部44 第二倾斜部46 凹槽48 固定部50 电线连接部52 螺栓孔54 螺栓孔56 螺栓(固定构件)58 防触电盖60 电线62 压接端子64 电线固装部66 板状连接部68 螺栓孔70 螺栓72 螺母74 对方侧连接器76 对方端子80 高电压用连接器(实施方式2)82 端子零件84 螺母部90 高电压用连接器(实施方式3)92 端子零件94 端子主体部96 平板状部98 弹性触点部100 折回部102 第三倾斜部104 第四倾斜部110 高电压用连接器(实施方式4)112 端子零件114 高电压用连接器(实施方式5)116 连接器壳体118 端子零件120 前筒部122 端子插通孔124 隔壁126 分隔板部
128 对方端子插入部130 端子主体部收纳部132 按压肋134 后筒部136 后壁部138 切口部140 前壁部142 螺栓(固定构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