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23:45: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交通系统质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实现这一目标,须致力于改善与车辆的刚性有关的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利性。在与车辆的刚性有关的开发中,车辆后部结构中的后侧内板靠近对应于后车轮的轮罩部以及用于构成尾门的开口部的后柱,若考量到后侧内板的轻量化而在后侧内板上设置开口,则有降低结构刚性的疑虑,导致后侧内板容易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变形。因此,有必要对车辆后部结构的设计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在轻量化的同时确保结构刚性。
4.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设置在车辆的车体的后部的侧边;后柱,设置在所述后轮罩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后侧内板,连接所述后轮罩与所述后柱,其中,所述后侧内板具有多个开口部以及位在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周围的多个负载传达部,并且所述多个负载传达部在所述后轮罩与所述后柱之间延伸。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负载传达部包括从所述后轮罩的上端部与下端部朝向所述后柱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延伸的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负载传达部还包括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上端部朝向所述后柱的上端部、以及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下端部朝向所述后柱的下端部延伸的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负载传达部还包括沿着所述后柱延伸、且连接一对所述第一负载传达部以及一对所述第二负载传达部的第三负载传达部。
8.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连接后轮罩与后柱的后侧内板具有多个开口部以及位在多个开口部的周围的多个负载传达部,并且多个负载传达部在后轮罩与后柱之间延伸。如此,后侧内板经由多个开口部来抑制重量,且后侧内板所承受的负载能经由多个负载传达部往后轮罩与后柱传达,由此抑制后侧内板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变形。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在轻量化的同时确保结构刚性。
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11.图2是图1的车辆后部结构所用的后侧内板的侧视示意图。
12.附图标记说明:
13.100:车辆后部结构;
14.110:后轮罩;
15.112、124:上端部;
16.114、126:下端部;
17.120:后柱;
18.122:中间部;
19.130:后侧内板;
20.132:开口部;
21.134:负载传达部;
22.134a:第一负载传达部;
23.134b:第二负载传达部;
24.134c:第三负载传达部;
25.140:门柱;
26.d:车辆下方向;
27.fr:车辆前方向;
28.rr:车辆后方向;
29.u:车辆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车辆后部结构所用的后侧内板的侧视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与图2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的具体组成,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且车辆上下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车辆上方向u与车辆下方向d,但此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31.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后部结构100包括后轮罩110、后柱120、以及后侧内板130。后轮罩110设置在车体(未示出)的后部的侧边。后柱120设置在后轮罩11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例如是设置在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的一侧),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后侧内板130连接后轮罩110与后柱120。其中,车辆后部结构100适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的后部的侧边,例如是设置在车体的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的一侧,且设置在靠近车体的后方的后车轮、后车门与尾门(未示出)的位置。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辆后部结构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32.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罩110设置在车辆的车体的后部的侧边来对应于安装在车体上的后车轮(未示出),后柱120设置在后轮罩110的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的一侧来构成尾门(未示出)的开口部的一部分。其中,后柱12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但不限于平行于车辆上下方向,其可构成为倾斜或具有弯曲弧度的柱体。此外,后侧内板130连接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从而后轮罩110与后柱120分别位在后侧内板13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进而,车辆后部结构100还可以设有门柱140来构成后车门(未示出)的开口部的一部分,且较佳地是,后侧内板130连接后轮罩110、后柱120与门柱140。然而,本实用新型并
不限制车辆后部结构100具体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33.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后侧内板130具有多个开口部132以及位在多个开口部132的周围的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并且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在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之间延伸。也就是说,构成为板状结构的后侧内板130设有多个开口部132(示例为三个),而后侧内板130的开口部132以外的周围区域呈现框条状,从而在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之间延伸(但不限于平行于车辆前后方向)。
34.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包括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134a、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134b、以及第三负载传达部134c。其中,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134a从后轮罩110的上端部112与下端部114朝向后柱120的在长度方向(大致对应于车辆上下方向,但不限于平行)上的中间部122延伸。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134b从后轮罩110的上端部112朝向后柱120的上端部124、以及从后轮罩110的下端部114朝向后柱120的下端部126延伸。并且,第三负载传达部134c沿着后柱120延伸、且连接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134a以及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134b。也就是说,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134a、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134b、以及第三负载传达部134c在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之间延伸,但各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35.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中,连接后轮罩110与后柱120的后侧内板130具有多个开口部132以及位在多个开口部132的周围的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并且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在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之间延伸。如此,后侧内板130经由多个开口部132来抑制重量,且后侧内板130所承受的负载能经由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往后轮罩110与后柱120传达,由此抑制后侧内板13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变形。据此,车辆后部结构100能够在轻量化的同时确保结构刚性。
36.也就是说,在后侧内板130上设置开口部132来抑制重量的同时,考虑到开口部132的设置位置,使由多个开口部132的周围区域所形成的多个负载传达部134在预定方向上延伸,其中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134a能够将后侧内板130所承受的负载往后轮罩110的上端部112与下端部114以及后柱120的中间部122传递,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134b能够将后侧内板130所承受的负载往后轮罩110的上端部112与下端部114以及后柱120的上端部124与下端部126传递,且第三负载传达部134c能够将后侧内板130所承受的负载沿着后柱120往车辆上下方向传递,由此更有效地抑制后侧内板130的变形。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多个开口部132的数量与设置位置,且不限制多个负载传达部134的数量、设置位置以及具体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37.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连接后轮罩与后柱的后侧内板具有多个开口部以及位在多个开口部的周围的多个负载传达部,并且多个负载传达部在后轮罩与后柱之间延伸。较佳地,多个负载传达部包括从后轮罩的上端部与下端部朝向后柱的中间部延伸的一对第一负载传达部、从后轮罩的上端部朝向后柱的上端部、以及从后轮罩的下端部朝向后柱的下端部延伸的一对第二负载传达部、以及沿着后柱延伸且连接第一负载传达部以及第二负载传达部的第三负载传达部。如此,后侧内板经由多个开口部来抑制重量,且后侧内板所承受的负载能经由多个负载传达部往后轮罩与后柱传达,由此抑制后侧内板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变形。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在轻量化的同时确保结构刚性。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