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07:26: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夹持领域,特别涉及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车辆夹持方式大多数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夹持块铰接于同一个固定杆上,另一种是两个夹持块铰接于两个固定杆上,然而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缺陷,第一种方式的两个夹持块铰接于同一个固定杆上在对车轮夹持时两个夹持块与固定杆是类似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在对车轮进行夹持时,两个夹持块先绕铰接的固定杆转动才能与车轮接触,但是这两个夹持块靠近固定杆的部分会对车轮靠近固定杆的部分进行挤压,对轮胎损害较大,第二种方式的两个夹持块与两个固定杆关于车轮是类似外八字形状,两个夹持块在对车轮进行夹持时也是会挤压车轮胎靠近固定杆的部分,即由于两个夹持块在与车轮胎接触时,靠近旋转中心的地方先与车轮胎接触,且随着夹持块的转动,持续对车轮胎进行挤压,对车轮胎损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对车轮的损坏。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5.s1行驶步骤:驱动伺服电机驱动车体部行驶到车辆底部;
6.s2夹持步骤:通过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夹持汽车的轮胎,其中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在移动到预定位置后相互平行缩小间距对轮胎进行夹持;
7.s3卸车步骤:松开对汽车的前轮胎和后轮胎的夹持,完成夹持。
8.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夹持伺服电机通过第二减速器驱动丝杆转动,丝杆能够驱动滑动座移动,滑动座移动能够带动与其铰接的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移动,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在移动时能够带动导向柱在导向孔内滑动,导向柱首先在弧形孔内滑动,由于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分别与对应的滑动座铰接,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在跟随滑动座移动时,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能够与滑动座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会从与车体部平行至慢慢伸开,当导向柱由弧形孔进入直孔时,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与车体部垂直,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也不再与滑动座发生相对转动,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之间处于平行状态,在滑动座的带动下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带动对应的导向柱继续在对应的直孔内滑动,直至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分别与车轮胎的前后两侧相抵,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分别夹持车轮的前后两侧,通过平移接触车轮的方式,能够减小对车轮的损害,在车体部上设置的夹持组件,能够对汽车的左轮胎和右轮胎进行平行夹持,形成平移式车轮夹持方式,这样能够避免传统的夹持方式对轮胎挤压的情况出现,对轮胎的挤压损害有效降低。
9.进一步,所述车轮组件包括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车体部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前轮的驱动伺服电机,驱动伺服电机分别与前轮和后轮之间设有第一减速器,这样的设计在
驱动伺服电机的作用下,能够驱动车体部移动。
10.进一步,所述车体部上还安装有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夹持组件分别夹持左车轮和右车轮,这样的设计能够对车轮进行夹持。
11.进一步,所述每个夹持组件的结构均相同,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低于车体部且高于地面,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车体部正常移动。
12.进一步,所述车体部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的夹持伺服电机,夹持伺服电机与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之间设置有对应的减速器和丝杆,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在夹持伺服电机的作用下移动至车轮的两侧对车轮进行夹持。
13.进一步,所述车体部上还安装有用于对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进行导向的导向板,这样的设计,能够对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14.进一步,所述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与丝杆之间均设置有相对应的滑动座,滑动座与丝杆相连接,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的一端上表面与相应的滑动座通过销轴铰接,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使得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跟随滑动座进行移动,也能够使得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与滑动座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
15.进一步,所述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与导向板之间均设置有相应的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导向孔和导向柱,导向柱滑动连接在导向孔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导向柱在导向孔内滑动能够对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的移动进行导向。
16.进一步,所述导向孔由弧形孔和直孔组成,可以使得导向柱在导向孔内部的滑动分为两段,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的一端下表面与对应的导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这样的设计,前夹持块和后夹持块能够带动导向柱移动。
附图说明
17.图1为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实施例一的正视图;
18.图2为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19.图3为车轮无伤夹持系统实施例一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1.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1、车体部;2、前轮;3、后轮、4、驱动伺服电机;5、前夹持块;6、后夹持块、7、夹持伺服电机;8、第一减速器;9、丝杆;10、滑动座;11、导向板;12、导向孔;13、导向柱。
22.实施例一
23.本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24.s1行驶步骤:驱动伺服电机驱动车体部行驶到车辆底部;
25.s2夹持步骤:夹持部夹持汽车的左轮胎和右轮胎;
26.s3卸车步骤:夹持部分松开对汽车的前轮胎和后轮胎的夹持,完成夹持。
27.为实现上述方法,本实施例还公开了用于平移式车轮夹持方法的车体部1(如图1和图2所示),如图1和图2所示的车体部1只是用于对车前轮或者车后轮进行夹持,在对整车的四个车轮进行夹持时需要两个车体部1分别对车前轮和车后轮进行夹持。其中车体部1包
括:
28.车轮组件,车轮组件包括一对前轮2和一对后轮3,车体部1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前轮的驱动伺服电机4和第一减速器8,在驱动伺服电机4和第一减速器8的配合作用下能够驱动前轮2移动,进而能够带动后轮3移动,在前轮2和后轮3的移动下能够使得车体部1进行移动(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前轮2和后轮3分别是可以360
°
转向行走的。具体实现逻辑在申请人在先已经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29.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夹持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部1的左右两侧,两组夹持组件分别夹持左车轮和右车轮,每个夹持组件的结构均相同,每个夹持组件均包括用于夹持轮胎的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5低于车体部且高于地面,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5均高于前轮2和后轮3,车体部1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的夹持伺服电机7,夹持伺服电机7与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之间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减速器和丝杆9,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与丝杆9之间均设置有相对应的滑动座10,滑动座10与9丝杆螺纹连接,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的一端上表面与相应的滑动座10通过销轴铰接,夹持伺服电机7通过第二减速器驱动丝杆9转动,丝杆9能够驱动滑动座10移动;
30.车体部1上还安装有用于对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进行导向的导向板11,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与导向板11之间均设置有相应的导向组件,每个导向组件的结构均相同,每个导向组件均包括开设在导向板11上的导向孔12和固定在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上的导向柱13,导向孔12包括弧形孔和直孔,导向柱13滑动连接在导向孔12内,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分别与对应的滑动座10铰接;滑动座10移动能够带动与其铰接的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移动,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在移动时能够带动导向柱13在导向孔12内滑动,导向柱13首先在弧形孔内滑动(如图3所示),由于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分别与对应的滑动座10铰接,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在跟随滑动座10移动时,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能够与滑动座10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会从与车体部1平行至慢慢伸开,当导向柱13由弧形孔进入直孔时,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与车体部1垂直,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也不再与滑动座10发生相对转动,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之间处于平行状态,在滑动座10的带动下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带动对应的导向柱13继续在对应的直孔内滑动,直至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分别与车轮胎的前后两侧相抵,前夹持块5和后夹持块6分别夹持车轮的前后两侧,通过平移接触车轮的方式,能够减小对车轮的损害。
31.实施例二
32.实施例二
33.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螺母座10的下方设有两条平行的支撑件(本实施例中支撑件选用的链条),支撑件远离一号伺服电机7的一端与车体1固定连接,支撑件靠近一号伺服电机7的一端设有锁止件,支撑件与螺母座10之间滑动连接,螺母座10的底部设有用于减小摩擦和对链条进行限位的链槽,锁止件与车体之间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与车体固定连接,固定件内设有用于容纳锁止件的活动腔,锁止件的端部固设有用于防止锁止件从活动腔内滑出止回件,活动腔的边缘处设有与止回件配合的凸缘,在螺母座10向一号伺服电机7运动至夹持状态时,锁止件与活动腔的底部接触且将支撑件拉伸到最大。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螺母座10运动至夹持状态时,使得支撑件拉伸到最大,既能够在螺母座10的底部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又能够在螺母座10松开时,在重力作用下,使得止回件与凸缘基
础,支撑件处于放松状态,能够减小螺母座10运动过程的摩擦。发明人也考虑过使用滑轨的设计,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夹持汽车轮胎后,受力不均匀,极易导致滑轨变形。采用上述设计后,既能够实现辅助受力,又能够在夹持出现重大问题时(一号伺服电机7出现异常时或承重结构出现变形,很少同时出现问题,出现任一问题时),能够分段释放(松开夹持,螺母座下降至被支撑件承载),在本身举升不高的情况下,能够尽量保护被搬运的车辆。
34.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发明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