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后地板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5:17: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2.传统车辆后地板总成上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为分体式结构,致使制件数目多,每个制件都需各自的模具、夹具和检具,导致投入成本较高,且多个制件需要单独焊接到后地板面板上,导致焊接一致性差,焊接精度无法保证,致使车辆后地板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较低,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后地板总成,该车辆后地板总成的加工制造成本较低,且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更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车辆后地板总成,包括:后地板面板;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构造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焊接固定在所述后地板面板上,且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与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缓冲空腔。
6.进一步,所述车辆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固定在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方,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上方,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所述后地板面板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之间形成为焊接固定。
7.进一步,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与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吸能缓冲空腔。
8.进一步,所述第一吸能缓冲空腔为多个。
9.进一步,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吸能缓冲空腔与所述第二吸能缓冲空腔上下正对设置。
10.进一步,所述后地板后横梁通过门槛梁支撑板与后地板纵梁连接。
11.进一步,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
12.进一步,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的外边沿上具有第一固定法兰,多个所述减重孔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边沿上具有第二固定法兰。
13.进一步,所述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上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减重孔形成在所述凹部上,所述凸部上具有安装螺柱,且所述第一吸能缓冲空腔形成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后地板总成,该车辆后地板总成上具有一体式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不仅可降低车辆后地板总成的加工制造成本,而且可保证车辆后地板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1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后地板总成,该车辆
的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的剖面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0-车辆后地板总成,1-后地板面板,2-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3-第一吸能缓冲空腔,4-后地板后横梁,5-第二吸能缓冲空腔,6-门槛梁支撑板,7-后地板纵梁,21-减重孔,22-第一固定法兰,23-第二固定法兰,24-凸部,25-凹部,26-安装螺柱,2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100。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100可以包括:后地板面板1和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
29.如图1-图6所示,车辆后地板总成100为车辆后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承载以及安装配置各部件的作用,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为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一部分,其上适于安装布置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由于传统车辆后地板总成上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为分体式结构,致使制件数目多,每个制件都需各自的模具、夹具和检具,导致投入成本较高,且多个制件需要单独焊接到后地板面板上,导致焊接一致性差,焊接精度无法保证,致使车辆后地板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较低,影响车辆的安全性。
30.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制造成本更低,整体结构强度更高,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的车辆后地板总成100。
31.其中,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构造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焊接固定在后地板面板1上,换言之,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为一整块板,即为一体形成的结构件,例如,可采用钣金件通过冲压等加工工艺加工制造而成,因此,使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只具有一个制件,其在制造过程中只需一个模具、夹具和检具,降低了模具、夹具和检具的工装投入费用,以使投入的加工制造成本较低,并且由于其为整体结构件,因此可以直接焊接到后地板面板1上,能够有效的保证焊接一致性,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精度。
32.进一步,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与后地板面板1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或者说是,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与后地板面板1之间限定出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结构,第
一吸能缓冲空腔3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和吸能的作用,能够在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或受到撞击时,对安装在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上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进行有效的缓冲,以有效的保护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免受冲击力或撞击的损害,以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地板总成100,该车辆后地板总成100上具有一体式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不仅可降低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加工制造成本,而且可保证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34.结合图1-图4所示实施例,车辆后地板总成100还包括:后地板后横梁4,后地板后横梁4固定在后地板面板1的下方,以对后地板后横梁4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加强,而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固定在后地板面板1的上方,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后地板面板1与后地板后横梁4之间形成为焊接固定。
35.其中,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后地板面板1与后地板后横梁4之间可以形成为三层焊接固定,不仅可使焊接固定过程更方便,且能够保证焊接精度,而且还可使后地板后横梁4能够更稳定的支撑后地板面板1和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以保证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整体稳定性。
36.参照图4,后地板后横梁4与后地板面板1之间形成有第二吸能缓冲空腔5。第二吸能缓冲空腔5也能够进行有效的缓冲和吸能,以在车辆后地板总成100受到冲击时,对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进行有效的缓冲和保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为多个,多个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均能够进行有效的缓冲和吸能,以使缓冲和吸能的效果更好,以能够进一步对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进行有效的保护。
38.进一步,至少一部分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与第二吸能缓冲空腔5上下正对设置,以形成为双层吸能缓冲腔结构,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吸能缓冲效果。
39.如图1和图2所示,后地板后横梁4通过门槛梁支撑板6与后地板纵梁7连接,以将后地板后横梁4与后地板纵梁7连接在一起,进而将后地板面板1和后地板面板1上设置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均与后地板纵梁7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框架,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车辆后地板总成100的整体强度以及稳定性。
40.结合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21,以在不影响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整体强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重量,使其与传统的由多个制件组成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结构的重量相当,从而保证不增加整车重量,以保证油耗。
41.例如,减重孔21可为五个,一个大减重孔21以及四个小减重孔21,其中,大减重孔21为长方形的减重孔21,四个小减重孔21中的三个为长方形减重孔21,另一个为圆形减重孔21。
42.参照图1-图6,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外边沿上具有第一固定法兰22,多个减重孔21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边沿上具有第二固定法兰23,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适于通过第一固定法兰22和第二固定法兰23焊接固定到后地板面板1上。其中,第二固定法兰23位于大减重孔21内,第一固定法兰22位于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横向两侧,也就是说,第
一固定法兰22位于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外部,而第二固定法兰23位于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内部,以使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能够在内外部同时与后地板面板1焊接固定,可有效避免法兰面焊接变形,以进一步保证了焊接精度和焊接一致性。
43.如图5和图6所示,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上具有凸部24和凹部25,其中,凸部24为远离后地板面板1的结构,而凹部25为靠近后地板面板1的结构,因此使减重孔21形成在凹部25上,以便于减重,而使凸部24上具有安装螺柱26,且使第一吸能缓冲空腔3形成在凸部24与后地板面板1之间,以便于安装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使其能够对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实现有效的缓冲和保护作用。其中,凸部24上具有安装孔,而安装螺柱26设置在安装孔上。并且,凹部25上还形成有多条加强筋27,以能够有效的提升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板2的整体强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驾驶控制器和蓄电池的设置稳定性。
44.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车辆后地板总成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