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剥离蚕茧茧衣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3:11: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蚕茧加工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剥离蚕茧茧衣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蚕初作茧时,蚕会在茧外吐出一些用于固定的散丝,该散丝即为茧衣。在蚕种繁育过程中,有时需要对蚕茧茧衣进行剥离。现有技术中,大多是采用人工的方式逐一剥离蚕茧的茧衣,而蚕茧的数量一般较多,仅通过人工进行剥离效率过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因此,现急需一种能够对大批量蚕茧进行茧衣剥离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剥茧衣机,能够同时对大批量蚕茧进行剥离茧衣的作业。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用于剥离蚕茧茧衣的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壳体,所述壳体中具有内部腔室,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茧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出茧口,所述进茧口和出茧口与所述内部腔室连通,所述出茧口上设有能够覆盖在所述出茧口上的活动盖;
6.所述内部腔室中设有受驱动设备驱动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侧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间断排列的叶片组,每个叶片组中包括周向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多个叶片,所述叶片上遍布有用于剥离茧衣的毛刺。
7.可选的,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内部腔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蚕茧的盛放部,所述盛放部呈光滑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的表面距旋转轴轴线的间距相同且略大于所述叶片的自由端距旋转轴轴线的间距。
8.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盛放部表面的间距小于0.5cm。
9.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叶片上顺着所述旋转轴旋转方向的一侧设有预先与蚕茧接触的接触侧,所述接触侧的自由端即为所述叶片的自由端,所述接触侧的自由端上设有防挤压段,当所述防挤压段移动至盛放部附近时,所述防挤压段的表面和所述盛放部的表面呈直角或钝角。
10.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叶片上逆着所述旋转轴旋转方向的一侧设有向背向所述接触侧向外突出的弧形侧。
11.可选的,所述叶片呈平板结构,所述叶片的两侧板面均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垂直;
12.所述内部腔室中固定有用于剥离叶片上蚕茧的挡板,所述挡板上留有与所述叶片宽度适配的间隙。
13.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挡板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内部腔室的腔壁上,另一侧向下倾斜并延伸至所述旋转轴上方。
14.可选的,相邻的所述叶片组之间间隔为2~5cm。
15.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叶片组的数量为45~55组。
16.可选的,所述出茧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活动盖一侧铰接的铰接部,另一侧设有第一插孔和插销,所述活动盖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和插销配合的第二插孔。
1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剥离蚕茧茧衣的装置,将蚕茧透过进茧口投入到内部腔室中,此时出茧口上覆盖有活动盖,避免蚕茧漏出。所有蚕茧堆积在所述内部腔室的底部,此时旋转轴受外力驱动带动叶片在内部腔室中进行旋转,叶片深入堆积的蚕茧中并通过其上设置的毛刺将蚕茧表面的茧衣剥离,此时深入蚕茧中的叶片同时能够搅动蚕茧进而与其他蚕茧接触并剥离茧衣;在旋转轴停止旋转后,打开所述活动盖,从出茧口中取出蚕茧并对叶片上的浮丝进行清理,以便下次作业的进行。通过所述叶片与内部腔室的配合,能够同时对大批量的蚕茧进行剥离茧衣的作业,提高了相关作业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向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活动盖覆盖在出茧口时的侧向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活动盖没有覆盖在出茧口时的侧向剖视图。
24.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5.1-机架、2-壳体、21-进茧口、22-内部腔室、23-出茧口、24-活动盖、25-盛放部、3-旋转轴、4-叶片、41-接触侧、411-防挤压段、42-弧形侧、5-挡板、6-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7.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28.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0.实施例1:
31.一种用于剥离蚕茧茧衣的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壳体2,所述壳体2中具有内部腔室22,所述壳体2的顶部设有进茧口21,所述壳体2的底部设有出茧口23,所述进茧口21和出茧口23与所述内部腔室22连通,所述出茧口23上设有能够覆盖在所述出茧口23上的活动盖24;
32.所述内部腔室22中设有受驱动设备驱动旋转的旋转轴3,所述旋转轴3的侧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间断排列的叶片4组,每个叶片4组中包括周向设置在所述旋转轴3上的多个叶片4,所述叶片4上遍布有用于剥离茧衣的毛刺。
33.其中,将蚕茧透过进茧口21投入到内部腔室22中,此时出茧口23上覆盖有活动盖24,避免蚕茧漏出。所有蚕茧堆积在所述内部腔室22的底部,此时旋转轴3受外力驱动带动叶片4在内部腔室22中进行旋转,叶片4深入堆积的蚕茧中并通过其上设置的毛刺将蚕茧表面的茧衣剥离,此时深入蚕茧中的叶片4同时能够搅动蚕茧进而与其他蚕茧接触并剥离茧衣;在旋转轴3停止旋转后,打开所述活动盖24,从出茧口23中取出蚕茧并对叶片4上的浮丝进行清理,以便下次作业的进行。通过所述叶片4与内部腔室22的配合,能够同时对大批量的蚕茧进行剥离茧衣的作业,提高了相关作业的工作效率。
34.此外,所述旋转轴3线上也可以设置带有毛刺的圆盘,但考虑到采用圆盘时,难以确保圆盘之间的蚕茧之间数量足够均匀,其剥茧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5.对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旋转轴3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内部腔室22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蚕茧的盛放部25,所述盛放部25呈光滑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的表面距旋转轴3轴线的间距相同且略大于所述叶片4的自由端距旋转轴3轴线的间距。
36.此时该盛放部25也呈水平设置的弧形面结构,其表面光滑,便于叶片4搅动更多的蚕茧,由此更加全面的剥离蚕茧表面的茧衣。
37.其中较为优选的是使所述内部腔室22呈圆柱形结构,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轴线与所述旋转轴3的轴线重合,此时内部腔室22的底部自然而然形成所述盛放部25。
38.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活动盖24可以与壳体2共同组成所述盛放部25。
39.其中,较为优选的,所述叶片4的自由端与所述盛放部25表面的间距小于0.5cm。
40.其中,蚕茧呈椭圆体结构,其最小直径一般为1.5~2.5cm之间。因此小于0.5的间距能够确保叶片4在进行转动时能够接触到最为贴近曲面结构的蚕茧并对其进行剥离茧衣和搅动,此外,能够避免叶片4在转动的过程中间蚕茧卷入叶片4与曲面结构之间,导致蚕茧损伤。
41.其中,较为优选的,所述叶片4上顺着所述旋转轴3旋转方向的一侧设有预先与蚕茧接触的接触侧41,所述接触侧41的自由端即为所述叶片4的自由端,所述接触侧41的自由端上设有防挤压段411,当所述防挤压段411移动至盛放部25附近时,所述防挤压段411的表面和所述盛放部25的表面呈直角或钝角。
42.此时所述接触侧41与所述叶片4移动至盛放部25附近时,所述接触侧41连同所述防挤压段411较叶片4的其他部位预先与蚕茧接触。而如果接触侧41的自由端与所述盛放部25呈锐角时,此时蚕茧可能陷入所述接触侧41的自由端与盛放部25之间,此时所述接触侧
41的自由端与盛放部25可能对蚕茧产生夹持的效果,当接触侧41发生移动时,可能对蚕茧产生挤压伤害。因此,使所述防挤压段411的表面和所述盛放部25的表面呈直角或钝角,进而避免蚕茧可能陷入所述接触侧41的自由端与盛放部25之间。
43.此时所述接触侧41可以是整体沿所述旋转轴3的轴线设置的平直段,此时所述接触侧41的自由端自然而然形成与所述盛放部25表面垂直的防挤压段411;也可以是仅在其自由端处设置防挤压段411,其余部位呈向外突出的曲面结构,由此扩大叶片4的表面积,进而提高叶片4所能刮除茧衣的最大量。
44.同理,为了扩大叶片4的表面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4上逆着所述旋转轴3旋转方向的一侧设有向背向所述接触侧41向外突出的弧形侧42。
45.通过所述弧形侧42,扩大叶片4的表面积,进而增加叶片4上所能布设的毛刺数量,以此提高叶片4所能刮除茧衣的最大量。
4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4呈平板结构,所述叶片4的两侧板面均与所述旋转轴3的轴向垂直;
47.所述内部腔室22中固定有用于剥离叶片4上蚕茧的挡板5,所述挡板5上留有与所述叶片4宽度适配的间隙。
48.由于在叶片4的转动过程中,可能会勾住部分蚕茧一起移动,此时无法对其茧衣进行剥除,因此通过所述挡板5将该部分蚕茧剥离叶片4页面。
49.其中较为优选的是使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1.5cm,由此避免蚕茧从间隙中穿过。
50.所述挡板5优选为设置在旋转轴3远离进茧口21的一侧,避免阻挡蚕茧的放入。
51.其中,较为优选的,所述挡板5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内部腔室22的腔壁上,另一侧向下倾斜并延伸至所述旋转轴3上方。
52.由此,通过其倾斜结构引导蚕茧落在内部腔室22的底部,避免从进茧口21投入蚕茧时,蚕茧落到挡板5的上方,导致叶片4无法对其进行茧衣剥离的情况。
5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叶片4组之间间隔为2~5cm。
54.此时所述叶片4组在进行转动时,能够全面充分的搅动更多的蚕茧,以便对更多蚕茧都进行剥离。
55.其中,所述叶片4组的数量为45~55组。
5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出茧口23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活动盖24一侧铰接的铰接部,另一侧设有第一插孔和插销6,所述活动盖24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和插销6配合的第二插孔。
57.此时,通过所述插销6同时插入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中,使所述活动盖24覆盖在出茧口23上,避免蚕茧漏出。
58.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