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12:24: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转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蓄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
3.蓄电池作为应急电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源设备,在工厂需要将蓄电池从仓库中取出转运到指定位置进行放电检测,现有的蓄电池转运会在转运装置内发生偏移产生碰撞,且转运过程可能产生震荡造成蓄电池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有效的解决了蓄电池转运会在转运装置内发生偏移产生碰撞,且转运过程可能产生震荡造成蓄电池损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包括板箱,所述板箱的内壁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壁开设有作用槽,所述作用槽的底壁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的顶壁设置有作用齿轮,所述作用齿轮位于作用槽的内腔,所述放置板顶壁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均设置有作用齿条,所述作用齿条均与作用齿轮相啮合,前侧所述作用齿条顶壁的左侧设置有第一夹持板,后侧所述作用齿条顶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夹持板,所述板箱内腔的底壁设置有转管,所述转杆的底端贯穿放置板的底壁并位于转管的内腔,所述板箱的右侧壁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左端贯穿板箱内腔的右侧壁并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转管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相啮合。
6.优选的,所述板箱内腔前后两侧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上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杆,左右两侧所述调节块的相对端均设置有弹簧,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放置板底壁的左右两侧。
7.优选的,左右两侧所述调节块的相对侧均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位于弹簧的内腔。
8.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外壁呈椭圆形设置,所述转管的内壁与转杆的外壁相匹配。
9.优选的,所述板箱的顶壁开设有放置口,所述板箱的顶壁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底壁设置有缓冲垫。
10.优选的,所述板箱内腔的左右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放置板的左右侧壁设置有滑块,左右两侧所述滑块分别位于左右两侧限位槽的内腔。
11.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右端设置有转把,所述转把的外壁呈磨砂设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板箱、放置板和转杆等装置相配合,可以使装置便于对蓄电池进出夹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蓄电池发生偏移产生磕碰造成损坏;
14.2、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连杆、调节块和第二连杆等装置相配合,可以使装置便于对转运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避免震动导致蓄电池产生损伤;
15.3、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密封盖,可以对装置进行密封,避免外界因素导致蓄电池损坏,通过缓冲垫对蓄电池进行缓冲。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箱的剖视结构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a-a剖视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b-b剖视结构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c部放大图。
23.图中:100、板箱;101、放置板;102、转杆;103、作用齿轮;104、作用齿条;105、第一夹持板;106、转管;107、传动杆;108、第一锥形齿轮;109、第二锥形齿轮;110、第二夹持板;111、第一连杆;112、调节块;113、第二连杆;114、弹簧;115、伸缩杆;116、密封盖;117、缓冲垫;118、滑块;119、转把。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一,由图1-5给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包括板箱100,板箱100的内壁设置有放置板101,放置板101的顶壁开设有作用槽,作用槽的底壁设置有转杆102,通过设置转杆102便于带动作用齿轮103旋转,转杆102的顶壁设置有作用齿轮103,作用齿轮103位于作用槽的内腔,放置板101顶壁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滑槽,通过设置滑槽可以对作用齿条104移动进行限位,滑槽的内腔均设置有作用齿条104,通过设置作用齿条104便于作用齿轮103带动其进行移动,作用齿条104均与作用齿轮103相啮合,前侧作用齿条104顶壁的左侧设置有第一夹持板105,后侧作用齿条104顶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夹持板110,通过设置第一夹持板105与第二夹持板110便于对蓄电池进行夹持,板箱100内腔的底壁设置有转管106,通过设置转管106便于带动转杆102进行旋转,转杆102的底端贯穿放置板101的底壁并位于转管106的内腔,板箱100的右侧壁设置有传动杆107,通过设置传动
杆107便于带动第一锥形齿轮108旋转,传动杆107的左端贯穿板箱100内腔的右侧壁并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108,转管106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109,第一锥形齿轮108与第二锥形齿轮109相啮合。
26.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板箱100、放置板101和转杆102等装置相配合,可以使装置便于对蓄电池进出夹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蓄电池发生偏移产生磕碰造成损坏。
27.实施例二,板箱内腔前后两侧的左右两侧100设置有第一连杆111,第一连杆111的另一端均设置有调节块112,调节块112的上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杆113,左右两侧调节块112的相对端均设置有弹簧114,左右两侧第二连杆113的另一端设置于放置板101底壁的左右两侧。
28.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连杆111、调节块112和第二连杆113等装置相配合,可以使装置便于对转运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避免震动导致蓄电池产生损伤。
29.实施例三,左右两侧调节块112的相对侧均设置有伸缩杆115,伸缩杆115位于弹簧114的内腔。
30.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伸缩杆115可以对调节块112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其发生错位导致装置运行故障。
31.实施例四,转杆102的外壁呈椭圆形设置,转管106的内壁与转杆102的外壁相匹配。
32.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转杆102的外壁为椭圆形,可以使转杆102移动不影响转管106带动其进行旋转,有利于装置有效运行。
33.实施例五,板箱100的顶壁开设有放置口,板箱100的顶壁设置有密封盖116,密封盖116的底壁设置有缓冲垫117。
34.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密封盖116,可以对装置进行密封,避免外界因素导致蓄电池损坏,通过缓冲垫117对蓄电池进行缓冲。
35.实施例六,板箱100内腔的左右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放置板101的左右侧壁设置有滑块118,左右两侧滑块118分别位于左右两侧限位槽的内腔。
36.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滑块118可以使装置对放置板101的右端进行限位,有利于装置运行。
37.实施例七,传动杆107的右端设置有转把119,转把119的外壁呈磨砂设置。
38.本实施例中:该蓄电池放电检测用转运装置,通过设置转把119便于带动传动杆107进行旋转,便于对蓄电池夹持固定。
39.工作原理:将通过打开密封盖116将带转运的蓄电池放置于放置板101的顶壁,通过转动转把119带动传动杆107旋转,通过传动杆107带动第一锥形齿轮108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08带动第二锥形齿轮109旋转,通过第二锥形齿轮109带动转管106旋转,通过转管106带动转杆102旋转,通过转杆102带动作用齿轮103旋转,通过作用齿轮103带动作用齿条104移动,通过作用齿条104带动第一夹持板105与第二夹持板110移动对蓄电池进行夹持固定,避免蓄电池发生偏移碰撞造成损坏,当在转运过程产生震动时,震动通过第一连杆111转动带动调节块112移动,通过调节块112对弹簧114进行挤压或拉伸,通过弹簧114的弹
力对震动进行缓冲,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转运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蓄电池左侧损坏。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