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7:21: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涡旋压缩机,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能够通过使用定涡旋和动涡旋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2.一般来说,空气调节(a/c)装置安装在车辆中以冷却或加热车辆的内部。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作为冷却系统的部件的压缩机,并且该压缩机对从蒸发器引入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进行压缩以产生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并将该制冷剂输送至冷凝器。
3.压缩机被分为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往复式压缩机和利用旋转运动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旋转式压缩机。根据传递驱动力的方法,往复式压缩机被分为曲柄压缩机和斜板式压缩机,曲柄压缩机使用曲柄将动力传递至多个活塞,斜板式压缩机将动力传递至安装有斜板的轴。旋转式压缩机被分为利用旋转的旋转形状和叶片的叶片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利用动涡旋和定涡旋的涡旋压缩机。
4.涡旋压缩机的优点在于,涡旋压缩机可以获得比其他压缩机相对更高的压缩比,可以平稳地执行引入、压缩和排出制冷剂的过程,并且因此获得稳定的扭矩。因此,涡旋压缩机被广泛地用于压缩空气调节装置等中的制冷剂。
5.图1是图示了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6.参照附图1,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100、设置在壳体100中的马达200、构造成通过马达200旋转的旋转轴300、构造成与旋转轴300配合地绕动的动涡旋400、以及构造成与动涡旋400一起限定压缩室c的定涡旋500。
7.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当动力被施加至马达200时,旋转轴300与马达200的转子一起旋转,动涡旋400与旋转轴300配合地绕动,并且制冷剂通过动涡旋400的绕动运动被引入压缩室c中并在压缩室c中被压缩、然后被从压缩室c排出。这一系列过程重复进行。
8.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的问题在于,要从压缩室c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量是确定的,这导致在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和效率方面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9.技术问题
10.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该涡旋压缩机能够通过增加从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量来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和效率。
11.通过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并且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上面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12.技术解决方案
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该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马达,马达设置在壳体中;旋转轴,旋转轴构造成通过马达旋转;动涡旋,动涡旋构
造成与旋转轴配合地绕动;定涡旋,定涡旋构造成与动涡旋一起限定压缩室;以及排出阀,该排出阀设置在定涡旋的一个表面上并且构造成打开或关闭定涡旋的一个或更多个排出开口,在压缩室中被压缩的制冷剂通过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排出开口排出,其中,该排出阀包括:排出簧片板,排出簧片板设置在定涡旋的一个表面上;以及垫圈保持器,垫圈保持器设置在定涡旋的一个表面与壳体之间并且构造成围绕排出簧片板。
1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排出簧片板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簧片部分,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簧片部分构造成分别打开或关闭一个或更多个排出开口。
1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簧片部分可以包括:头部部分,头部部分设置成与排出开口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排出开口;以及腿部部分,腿部部分从头部部分沿一个方向延伸。
1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头部部分和腿部部分可以通过在排出簧片板中形成切口部分来形成。
1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垫圈保持器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保持器部分,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保持器部分被加工成倾斜的并分别设置在与一个或更多个簧片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
1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保持器部分的倾斜可以限制了簧片部分最大程度地打开的位置。
1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壳体可以包括:中央壳体,中央壳体被旋转轴穿透;前壳体,前壳体构造成与中央壳体一起限定马达容纳空间,马达容纳空间构造成容纳马达;以及后壳体,后壳体构造成与中央壳体一起限定涡旋容纳空间s2,涡旋容纳空间s2构造成容纳动涡旋和定涡旋,并且注入阀组件可以设置在排出阀与后壳体之间并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注入流路,注入流路构造成将中压制冷剂从壳体的外部导引至压缩室。
2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定涡旋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注入端口,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注入端口构造成将制冷剂从定涡旋的一个表面导引至压缩室,并且排出簧片板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连通端口,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连通端口穿透地形成为与一个或更多个注入端口相对应。
2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连通端口的内径可以大于注入端口的内径或者等于注入端口的内径。
2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垫圈保持器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插入端口,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插入端口穿透地形成为与一个或更多个注入端口相对应。
2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壳体可以包括:第一环形壁,第一环形壁紧固至中央壳体并构造成限定涡旋容纳空间,该涡旋容纳空间构造成容纳动涡旋和定涡旋;第二环形壁,第二环形壁容纳在第一环形壁中并构造成限定排出室,排出室构造成容纳从所述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以及第三环形壁,第三环形壁容纳在第二环形壁中并被注入阀组件覆盖,并且垫圈保持器的外周部分可以通过被按压在定涡旋与第二环形壁之间而被固定。
2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垫圈保持器的内侧部可以通过被注入阀组件朝向定涡旋按压而被固定。
2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注入阀组件可以包括:覆盖板,覆盖板构造成覆盖第三环形壁并且具有流入端口,中压制冷剂被引入该流入端口中;阀板,阀板联接至覆盖板的邻近
排出阀的一个表面并且具有流出端口,引入流入端口中的制冷剂通过该流出端口被朝向排出阀排出;以及注入阀,注入阀置于覆盖板与阀板之间并且构造成允许流入端口和流出端口选择性地彼此连通。
2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阀板可以包括突出部分,突出部分从阀板的邻近排出阀的一个表面朝向排出阀突出并且具有在突出部分中延伸的流出端口,并且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到插入端口中。
2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突出部分可以包括:大直径部分,大直径部分从阀板的邻近排出阀的一个表面朝向排出阀突出;以及小直径部分,小直径部分从大直径部分朝向排出阀突出并且小直径部分的外径小于大直径部分的外径,并且小直径部分可以插入到插入端口中。
2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小直径部分的轴向长度可以短于插入端口的轴向长度或者等于插入端口的轴向长度。
2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连通端口可以与流出端口和注入端口连通。
30.有利效果
31.根据本公开,不仅吸入压力制冷剂被引入涡旋压缩机的压缩室c中,而且中压制冷剂也被引入涡旋压缩机的压缩室c中,使得从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可以增加,这使得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和效率。
32.另外,由于排出阀的簧片部分可以以任何方向形成在排出簧片板上,因此与簧片部分的位置设计相关的自由度较高,并且易于防止簧片部分与连通端口发生干涉。
33.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效果包括可以从本公开的详细描述或所附权利要求中得出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34.图1是图示了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35.图2是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36.图3是图示了当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的图2中所示的涡旋压缩机的后壳体的横截面图。
37.图4是图示了其中后壳体与图2中所示的涡旋压缩机分离的状态的局部横截面立体图。
38.图5是图示了其中后壳体与图2中所示的涡旋压缩机分离的状态的前视图。
39.图6是图5的后视图。
40.图7是图2中图示的涡旋压缩机的定涡旋的后视图。
41.图8至图11是图示了当旋转轴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和第四角度时的定涡卷、动涡卷和注入端口的横截面图。
42.图12是图示了打开或关闭注入端口的时机的图。
43.图13是图示了图2中所示的涡旋压缩机的后壳体以及容纳在该后壳体中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44.图14是图示了图13中所示的部件中的注入阀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45.图15是图示了图14中所示的注入阀组件的覆盖板的后表面的立体图。
46.图16是图示了图14中所示的注入阀组件的阀板的后表面的立体图。
47.图17是沿着图14中的线i-i截取的立体图。
48.图18是图示了处于其中设置有图13中所示的部件中的排出簧片板的状态的定涡旋的前视图。
49.图19是图示了图13中所示的部件中的垫圈保持器的前视图。
50.图20是图3中所示的部分a的放大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52.另外,下面使用的术语是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而定义的,并且可以根据使用者或操作者的意图或通常的实践而变化。以下实施方式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而仅仅是本公开中所公开的权利要求中的示例性构成元件。
53.为了清楚地描述本公开,将省略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有相反的明确描述,否则词汇“包括/包含”以及诸如“包括有/包含有”或“具有/含有”的变型将被理解为暗示包含所述元件,而不是排除任何其他元件。
54.首先,将参照图2至图1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55.如图2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可以包括:壳体100;马达200,马达200设置在壳体100中;旋转轴300,旋转轴300构造成通过马达200旋转;动涡旋400,动涡旋400构造成与旋转轴300配合地旋转;定涡旋500,定涡旋500构造成与动涡旋400一起限定压缩室c;以及排出阀600,排出阀600设置在定涡旋500的一个表面上并且构造成打开或关闭定涡旋的排出开口512,从排出开口512排出在压缩室c中被压缩的制冷剂。
56.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还可以包括注入阀组件700,注入阀组件700限定了注入流路并打开或关闭注入流路,该注入流路构造成将中压制冷剂从壳体100的外部(例如,从包括涡旋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的冷凝器的下游侧)导引至压缩室c。
57.在这种情况下,注入流路包括引入端口133、引入室i、流入端口712、倾斜空间734、连接流路738、流出端口736、连通端口612和注入端口514,这将在下面进行描述。注入流路从后壳体130延伸至定涡旋500。注入阀组件700包括流入端口712、倾斜空间734、连接流路738和流出端口736,并且注入阀组件700可以插入后壳体130与定涡旋500之间、特别地插入后壳体130与排出阀600之间。
58.具体地,壳体100可以包括:中央壳体110,中央壳体110被旋转轴300穿透;前壳体120,前壳体120构造成与中央壳体110一起限定容纳马达200的马达容纳空间s1;以及后壳体130,后壳体130构造成与中央壳体110一起限定容纳动涡旋400和定涡旋500的涡旋容纳空间s2。
59.中央壳体110可以包括中央端板112和中央侧板114,中央端板112构造成将马达容纳空间s1与涡旋容纳空间s2分开并且支撑动涡旋400和定涡旋500,中央侧板114从中央端板112的外周部分朝向前壳体120突出。
60.中央端板112具有近似圆形板的形状。被旋转轴300的一个端部穿透的承载孔112a
可以形成在中央端板112的中央部分中。构造成将动涡旋400朝向定涡旋500按压的背压室112b可以形成在中央端板112的中央部分中。在这种情况下,偏心衬套310设置在旋转轴300的一个端部处并将旋转轴300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动涡旋400的绕动运动。背压室112b有时提供空间,偏心衬套310可以在该空间中旋转。此外,如下所述,吸入流路(未示出)可以形成在中央端板112的外周部分上并且将引入马达容纳空间s1中的制冷剂导引至涡旋容纳空间s2。
61.前壳体120可以包括前端板122和前侧板124,前端板122构造成面对中央端板112并支撑旋转轴300的另一端部,前侧板124从前端板122的外周部分突出、紧固至中央侧板114并构造成支撑马达200。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端板112、中央侧板114、前端板122和前侧板124可以限定马达容纳空间s1。此外,吸入端口(未示出)可以形成在前侧板124中并以吸入压力将制冷剂从外部导引至马达容纳空间s1。
62.如图3至图6所示,后壳体130可以包括:后端板132,后端板132构造成面对中央端板112;第一环形壁134,第一环形壁134从后端板132突出并且定位在基于后壳体130的周向方向的后壳体130的最外周侧部处;第二环形壁136,第二环形壁136从后端板132突出并容纳在第一环形壁134中;以及第三环形壁138,第三环形壁138从后端板132突出并容纳在第二环形壁136中。第一环形壁134、第二环形壁136和第三环形壁138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
63.第一环形壁134可以具有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具有与中央端板112的外周部分的直径在水平方面大致相等的直径。第一环形壁134可以紧固至中央端板112的外周部分并限定涡旋容纳空间s2。
64.第二环形壁136具有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的直径小于第一环形壁134的直径。第二环形壁136可以与将在下面描述的定涡旋500的定端板510的外周部分接触。第二环形壁136可以限定排出室d,排出室d容纳从压缩室c排出的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环形壁136形成为与定端板510接触、特别地形成为通过下面将描述的置于第二环形壁136与定端板510之间的排出阀600的垫圈保持器630与定端板510接触。因此,当后壳体130紧固至中央壳体110时,后壳体130将定涡旋500朝向中央壳体110按压,从而提高了定涡旋500与中央壳体110之间的紧固力并防止定涡旋500与中央壳体110之间的泄漏。
65.第三环形壁138具有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的直径小于第二环形壁136的直径——并且与定端板510间隔开。第三环形壁138可以被将在下面描述的注入阀组件700的覆盖板710覆盖,从而限定引入室i,该引入室i容纳通过引入端口133引入的制冷剂。
66.排出端口131形成在后端板132中并将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导引至壳体100的外部。排出端口131从后端板132的中央部分沿后端板132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后端板132的外周部分的一侧。此外,排出端口入口131a可以形成在后端板132中并将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导引至排出端口131。
67.同时,管状油分离器(未示出)可以设置在排出端口131中并将油与制冷剂分离。油分离器可以在下述过程中将油与制冷剂分离:在该过程中,被引入排出端口入口131a中的制冷剂沿着油分离器的外周表面与排出端口13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朝向后端板132的中心流动、改变方向、并且然后沿着油分离器的内周部分排出至后端板132的外周部分的一侧。
68.另外,引入端口133也形成在后端板132中,并且中压制冷剂从壳体100的外部被引
入到引入端口133中。引入端口133可以从后端板132的外周部分的另一侧沿后端板132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后端板132的中央部分、并且与引入室i连通。
69.如上所述,后壳体130可以具有排出室d、排出端口131、引入端口133和引入室i。引入室i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排出室d中,排出端口1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引入室i中,并且引入端口13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排出室d中。
70.具体地,当第三环形壁138容纳在第二环形壁136中并且第三环形壁138与定端板510间隔开且被注入阀组件700覆盖时,引入室i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排出室d中。也就是说,引入室i的横向部分可以通过置于引入室i与排出室d之间的第三环形壁138而在后壳体130的径向方向上与排出室d重叠。引入室i的梢部部分可以通过置于引入室i与排出室d之间的注入阀组件700而在后壳体130的轴向方向上与排出室d重叠。
71.另外,由于排出端口131从后端板132的中央部分沿后端板132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后端板132的外周部分的一侧,因而排出端口1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引入室i中。也就是说,排出端口1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排出端口131的置于排出端口131与引入室i之间的壁部分而在后壳体130的轴向方向上与引入室i重叠。
72.另外,由于引入端口133从后端板132的外周部分的另一侧沿后端板132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后端板132的中央部分,因而引入端口13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排出室d中。也就是说,引入端口13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引入端口133的壁部分而在后壳体130的轴向方向上与排出室d重叠。
73.同时,排出端口131和引入端口133可以形成为使得排出端口131中的制冷剂和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沿交叉流动方向流动。也就是说,排出端口131的出口与引入端口133的入口之间相对于后壳体130的中心的角度可以等于或大于0
°
且小于90
°

74.此外,第三环形壁138可以具有紧固凹槽138a和第一定位凹槽138b。用于将注入阀组件700紧固至第三环形壁138的紧固螺栓770可以插入紧固凹槽138a中。用于将注入阀组件700的覆盖板710、注入阀720和阀板730与预定位置对准的定位销780可以插入第一定位凹槽138b中。
75.如图2所示,马达200可以包括定子210和转子220,定子210固定至前侧板124,转子220构造成通过与定子210的相互作用而在定子210中旋转。
76.旋转轴300紧固至转子220并穿透转子220的中央部分,使得旋转轴300的一个端部可以穿透中央端板112的承载孔112a,并且旋转轴300的另一端部可以支撑在前端板122上。
77.动涡旋400可以置于中央端板112与定涡旋500之间,并且动涡旋400包括具有圆形板形状的动端板410、从动端板410的中央部分朝向定涡旋500突出的动涡卷420、以及从动端板410的中央部分沿与动涡卷420相反的方向突出并紧固至偏心衬套310的凸台部分430。
78.如图3和图7所示,定涡旋500可以包括具有圆形板形状的定端板510、从定端板510的中心部分突出并构造成与动涡卷420接合的定涡卷520、以及从定端板510的外周部分突出并紧固至中央端板112的定侧板530。
79.定端板510可以包括排出开口512和注入端口514,压缩室c中的制冷剂从排出开口512排出至排出室d,注入端口514构造成将从注入阀组件700排出的制冷剂导引至压缩室c。排出开口512可以设置成多个以防止制冷剂被过度压缩。多个排出开口512可以由置于定端板510与注入阀组件700之间的排出阀600打开或关闭。
80.具体而言,如图8至图11所示,压缩室c可以包括:第一压缩室c1,第一压缩室c1在涡旋容纳空间s2的径向方向上定位在离心侧处并且具有处于在第一压力范围内的压力处的制冷剂;第二压缩室c2,第二压缩室c2定位成在涡旋容纳空间s2的径向方向上与第一压缩室c1距离心侧相比更靠近离心侧并且具有处于在高于第一压力范围的第二压力范围内的压力处的制冷剂;以及第三压缩室c3,第三压缩室c3定位成在涡旋容纳空间s2的径向方向上与第二压缩室c2距离心侧相比更靠近离心侧并且具有处于在高于第二压力范围的第三压力范围内的压力处的制冷剂。两个第一压缩室c1、两个第二压缩室c2和两个第三压缩室c3可以分别成对地设置。
81.第一压缩室c1可以包括第一外压缩室c11和第一内压缩室c12,第一外压缩室c11由动涡卷420的外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内周表面限定,第一内压缩室c12由动涡卷420的内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外周表面限定。
82.第二压缩室c2可以包括第二外压缩室c21和第二内压缩室c22,第二外压缩室c21由动涡卷420的外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内周表面限定,第二内压缩室c22由动涡卷420的内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外周表面限定。
83.第三压缩室c3可以包括第三外压缩室c31和第三内压缩室c32,第三外压缩室c31由动涡卷420的外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内周表面限定,第三内压缩室c32由动涡卷420的内周表面和定涡卷520的外周表面限定。
84.在这种情况下,排出开口512可以包括:主排出开口512a,主排出开口512a邻近定端板510的中心形成以排出第三外压缩室c31和第三内压缩室c32中的制冷剂;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沿定端板510的径向方向形成在主排出开口512a的外部以排出第二外压缩室c21中的制冷剂;以及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在定端板51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在主排出开口512a的外部,并且设置成基于主排出开口512a与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相反,以排出第二内压缩室c22中的制冷剂。
85.注入端口514可以设置成多个,以将从注入阀组件700排出的制冷剂供应至一对第二压缩室c2两者。也就是说,注入端口514可以包括第一注入端口514a和第二注入端口514b,第一注入端口514a可以与第二外压缩室c21连通,第二注入端口514b可以与第二内压缩室c22连通。第一注入端口514a和第二注入端口514b可以形成为基于将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与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连接的假想线彼此相反地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注入端口514可以设置成多个,并且所述多个注入端口514可以基于将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与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连接的假想线形成在同一侧。
86.在这种情况下,注入端口514可以同时与第二外压缩室c21和第二内压缩室c22连通,使得在第二外压缩室c21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不会出现压力不平衡。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当第一注入端口514a与第二外压缩室c21之间的连通开始时,第二注入端口514b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的连通可以开始。
87.另外,特别地,注入端口514可以与第二外压缩室c21和第二内压缩室c22一起同时被阻塞。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当第一注入端口514a与第二外压缩室c21之间的连通被阻塞时,第二注入端口514b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的连通可以被阻塞。
88.注入端口514可以设置为长孔的形式,以便增加要注入压缩室c中的制冷剂的流量。注入端口514可以具有恒定的横截面形状,以防止在制冷剂通过注入端口514时发生压
力和流量损失。也就是说,注入端口514的内径可以被设定为设定值,而与注入端口514的轴向位置无关。
89.例如,定涡卷520可以以对数螺旋形状从定涡旋500的中心延伸至外周部分。定侧板530可以包括定涡卷引入部分532,定涡卷引入部分532具有沿着定端板510的外周部分延伸的环形形状,并且具有连接至定涡卷520的一个侧部。
90.定涡卷引入部分532的轴向高度可以在水平方面等于定涡卷520的轴向高度,以防止压缩室c中的制冷剂通过定涡卷引入部分532泄漏。另外,定涡卷引入部分532的径向厚度大于定涡卷520的径向厚度,以提高定涡卷520的支撑刚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定涡旋500的重量和成本,定侧板530可以形成为使得除定涡卷引入部分532之外的部分的径向厚度可以小于定涡卷引入部分532的径向厚度。
91.接下来,下面将参照图13至图17对注入阀组件700进行详细描述。注入阀组件700可以设置在第三环形壁138的梢部表面上,以便允许引入室i和注入端口514彼此连通或者阻塞引入室i与注入端口514之间的连通。
92.具体而言,注入阀组件700可以包括:覆盖板710,覆盖板710紧固至第三环形壁138的梢部表面并且构造成覆盖引入室i;阀板730,阀板730紧固至覆盖板710并且设置成基于覆盖板710与引入室i相反;以及注入阀720,注入阀720置于覆盖板710与阀板730之间。
93.如图14和图15所示,覆盖板710可以包括构造成面对第三环形壁138的覆盖板上表面710a、构造成面对阀板730和注入阀720的覆盖板下表面710b、以及设置在覆盖板710的中央部分中并形成为从覆盖板下表面710b凹入的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
94.另外,覆盖板710还可以包括:流入端口712,流入端口712构造成允许引入室i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倾斜空间734彼此连通;第二紧固孔714,第二紧固孔714构造成与紧固凹槽138a连通并被紧固螺栓770穿透;以及第一定位孔716,第一定位孔716构造成与第一定位凹槽138b连通并被定位销780穿透。
95.流入端口712设置在覆盖板710的中央部分中,并且从覆盖板上表面710a至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穿透地形成。第二紧固孔714设置在覆盖板710的外周部分中,并且从覆盖板上表面710a至覆盖板下表面710b穿透地形成。另外,第一定位孔716在覆盖板71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在流入端口712与第二紧固孔714之间,并且从覆盖板上表面710a至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或覆盖板下表面710b穿透地形成。
96.如图14所示,注入阀720可以包括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流入端口712的头部部分722、构造成支撑头部部分722的腿部部分724以及构造成支撑腿部部分724的周缘部分726。头部部分722可以具有圆形板形状,该圆形板形状的外径大于流入端口712的内径。腿部部分724可以具有从头部部分722沿一个方向延伸至周缘部分726的一个侧部的板形状。另外,周缘部分726可以具有容纳头部部分722和腿部部分724且同时容纳在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中的环形形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周缘部分726可以具有四边形的环形形状。周缘部分726可以包括第二定位孔726a,第二定位孔726a构造成与第一定位孔716连通并且被定位销780穿透。
97.在这种情况下,在周缘部分726于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与阀板730之间被压缩时,注入阀720在不需要用于固定注入阀720的单独紧固构件的情况下被固定。为此,周缘部分726的轴向厚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的轴向深度(更准确地说,可以等于或
大于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的基部表面与将在下面描述的阀板上表面730a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周缘部分726的轴向厚度可以设计成大于注入阀安置凹槽710c的轴向深度,以防止周缘部分726由于公差而没有在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与阀板730之间被压缩的情况。
98.如图14、图16和图17所示,阀板730可以包括构造成面对覆盖板710和注入阀720的阀板上表面730a、以及构造成面对定涡旋500且同时限定阀板上表面730a的后表面的阀板下表面730b。
99.另外,阀板730还可以包括从阀板下表面730b朝向第一注入端口514a和第二注入端口514b突出的突出部分732。也就是说,阀板730可以包括从阀板下表面730b的一个侧部朝向第一注入端口514a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732a、以及从阀板下表面730b的另一侧部朝向第二注入端口514b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732b。
10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出部分732a可以包括从阀板下表面730b的一侧朝向第一注入端口514a突出的第一大直径部分732aa、以及进一步从第一大直径部分732aa朝向第一注入端口514a突出的第一小直径部分732ab。第一大直径部分732aa的外径大于第一小直径部分732ab的外径。
101.同样,第二突出部分732b也可以包括从阀板下表面730b的另一侧朝向第二注入端口514b突出的第二大直径部分732ba、以及进一步从第二大直径部分732ba朝向第二注入端口514b突出的第二小直径部分732bb。第二大直径部分732ba的外径大于第二小直径部分732bb的外径。
102.另外,阀板730还可以包括:倾斜空间734,倾斜空间734构造成用作注入阀720的保持器并容纳通过流入端口712引入的制冷剂;第一流出端口736a,第一流出端口736a形成在第一突出部分732a中并构造成与第一注入端口514a连通;第二流出端口736b,第二流出端口736b形成在第二突出部分732b中并构造成与第二注入端口514b连通;第一连接流路738a,第一连接流路738a构造成将倾斜空间734中的制冷剂导引至第一流出端口736a;以及第二连接流路738b,第二连接流路738b构造成将倾斜空间734中的制冷剂导引至第二流出端口736b。
103.阀板上表面730a可以形成为与注入阀720的周缘部分726以及覆盖板下表面710b接触的平坦表面。倾斜空间734可以从阀板上表面730a凹入。倾斜空间734可以包括下述保持器表面:当注入阀720打开流入端口712、即当流入端口712随着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和腿部部分724相对于周缘部分726朝向阀板730移动而打开时,该保持器表面支撑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和腿部部分724。
104.第一流出端口736a从第一突出部分732a的梢部表面凹入、更准确地说从第一小直径部分732ab的梢部表面凹入。第一流出端口736a可以延伸至第一大直径部分732aa。第二流出端口736b从第二突出部分732b的梢部表面凹入、更准确地说从第二小直径部分732bb的梢部表面凹入。第二流出端口736b可以延伸至第二大直径部分732ba。
105.第一连接流路738a可以从阀板上表面730a凹入并且允许倾斜空间734的一个侧部与第一流出端口736a连通。另外,第二连接流路738b可以从阀板上表面730a凹入并且允许倾斜空间734的另一侧部与第二流出端口736b连通。
106.阀板下表面730b与定端板510间隔开,使得排出阀600置于定端板510与阀板下表面730b之间,并且使得从排出开口512排出的制冷剂流入排出室d中。
107.阀板730还可以包括第一紧固孔739a,第一紧固孔739a设置在阀板730的外周部分中并且从阀板上表面730a至阀板下表面730b穿透地形成,使得第一紧固孔739a与第二紧固孔714连通并且被紧固螺栓770穿透。另外,阀板730还可以包括第二定位凹槽739b,第二定位凹槽739b从阀板上表面730a凹入,使得第二定位凹槽739b与第二定位孔726a连通并且定位销780插入第二定位凹槽739b中。
108.因此,定位销780的一个端部穿透第一定位孔716并插入第一定位凹槽138b中,并且定位销780的另一端部穿透第二定位孔726a并插入第二定位凹槽739b中,使得注入阀组件700的覆盖板710、注入阀720和阀板730可以对准。另外,紧固螺栓770穿透第一紧固孔739a和第二紧固孔714并紧固至紧固凹槽138a,使得注入阀组件700可以紧固至后壳体130。
109.同时,当注入阀组件700紧固至后壳体130时,第一密封构件740可以置于覆盖板上表面710a与第三环形壁138之间,并且第二密封构件750可以置于阀板上表面730a与覆盖板下表面710b之间。
110.同时,覆盖板170可以具有第一凹槽718和第二凹槽719.
111.第一凹槽718用于减小覆盖板710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小碰撞噪音。第一凹槽718用于捕获和排出外来物质,以防止外来物质被卡在覆盖板710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之间。第一凹槽718可以具有从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凹入并环绕流入端口712的环形形状。第一凹槽718的内周部分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的外周部分重叠,并且第一凹槽718的外周部分可以在轴向上不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重叠。也就是说,第一凹槽718的内径可以小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的外径,并且第一凹槽718的外径可以大于注入阀720的头部部分722的外径。这是为了将捕获在第一凹槽718中的外来物质排出至倾斜空间734。
112.第二凹槽719用于捕获和排出外来物质,以防止外来物质被卡在覆盖板710与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之间。第二凹槽719可以从注入阀坐置凹槽710c凹入并且设置在面对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的位置处。第二凹槽719可以设置为长孔的形式。第二凹槽719的中央部分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与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重叠,并且第二凹槽719的两个相对端部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不与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重叠。也就是说,第二凹槽719的长轴方向可以平行于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的宽度方向,并且第二凹槽719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注入阀720的腿部部分724的宽度。这是为了将捕获在第二凹槽719中的外来物质排出至倾斜空间734。
113.接下来,将参照图13以及图18至图20对排出阀600进行详细描述。排出阀600置于定涡旋500与注入阀组件700之间并且用于允许排出开口512与排出室d彼此连通或者阻塞排出开口512与排出室d之间的连通。
114.具体地,排出阀600可以包括排出簧片板610和垫圈保持器630,排出簧片板610定位在定涡旋的定端板510上,垫圈保持器630设置在后壳体130与定涡旋500之间且同时围绕排出簧片板610。
115.如图18所示,排出簧片板610可以位于定端板510的部分区域中,并且具有与定端板510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排出簧片板610包括连通端口612和簧片部分620,连通端口612构造成允许流出端口736和注入端口514彼此连通,簧片部分620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排出开口512。
116.连通端口612形成为对应于注入端口514的位置。也就是说,排出簧片板610包括对应于第一注入端口514a的第一连通端口612a和对应于第二注入端口514b的第二连通端口612b。在这种情况下,连通端口612的内径可以等于或大于注入端口514的内径,以便防止在制冷剂从注入阀组件700流向注入端口514期间发生压力和流量的损失。
117.簧片部分620用于打开或关闭排出开口512并且形成为与排出开口512的位置相对应。也就是说,排出簧片板610具有构造成打开或关闭主排出开口512a的主簧片部分622、构造成打开或关闭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的第一子簧片部分624以及构造成打开或关闭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的第二子簧片部分626。簧片部分622、624和626可以各自具有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和腿部部分622b、624b或626b,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设置成对应于排出开口512的位置并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排出开口512,腿部部分622b、624b或626b从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沿一个方向延伸。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和腿部部分622b、624b或626b通过在排出簧片板610中形成切口部分来形成。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可以以圆形板的形式提供,其外径大于对应的排出开口512的内径。腿部部分622b、624b或626b可以以板的形式提供,其从头部部分622a、624a或626a沿一个方向延伸。因此,簧片部分620可以在相对于排出簧片板610朝向注入阀组件700移动的同时打开,并允许排出开口512与排出室d彼此连通。
118.在这种情况下,簧片部分620可以沿任何方向形成在排出簧片板610上,这提高了与位置设计相关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易于设计簧片部分620的位置,使得簧片部分620不与对应于注入端口514的位置的连通端口612发生干涉。
119.垫圈保持器630设置在定端板510上且同时绕围排出簧片板610。垫圈保持器630的外周部分可以具有与形成在定端板510的外周部分中的凹槽相对应的形状,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120.如图19所示,类似于排出簧片板610,垫圈保持器630可以以板的形式提供。垫圈保持器630具有保持器部分640,保持器部分640构造成引导或限制簧片部分620打开的位置。保持器部分640形成为与簧片部分620的位置相对应。也就是说,垫圈保持器630具有对应于主簧片部分622的主保持器部分642、对应于第一子簧片部分624的第一子保持器部分644、以及对应于第二子簧片部分626的第二子保持器部分646。保持器部分640可以形成在垫圈保持器630上并被加工成倾斜的。保持器部分640的预定倾斜度可以限制簧片部分620可以最大程度打开的位置。
121.垫圈保持器630可以通过借助于注入阀组件700和后壳体130而压靠定涡卷500来被固定,而不需要用于固定垫圈保持器630的单独紧固构件。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垫圈保持器630的外周部分通过后壳体的第二环形壁136而压靠定端板510。垫圈保持器630的内部部分通过注入阀组件700而压靠定端板510。
122.因此,排出簧片板610也可以与垫圈保持器630一起被按压并固定。垫圈保持器630设置成围绕排出簧片板610并用于密封排出簧片板610周围的部分。此外,垫圈保持器630被按压在定端板510与后壳体130之间、特别地被按压在定端板510与第二环形壁136之间,并且垫圈保持器630密封定端板510与后壳体130之间的部分,从而防止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泄漏。因此,不需要单独的密封构件来密封排出簧片板610周围的部分以及密封定端板510与后壳体130之间的部分。
123.在这种情况下,插入端口632可以穿透地形成在垫圈保持器630中,并且阀板730的突出部分732至少部分地插入至插入端口632中。具体地,垫圈保持器630可以具有与第一突出部分732a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插入端口632a以及与第二突出部分732b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插入端口632b。第一突出部分732a的第一小直径部分732ab可以插入第一插入端口632a中,并且第二突出部分732b的第二小直径部分732bb可以插入至第二插入端口632b中。为此,第一插入端口632a的内径可以在水平方面与第一小直径部分732ab的外径相等,并且第二插入端口632b的内径可以在水平方面与第二小直径部分732bb的外径相等。
124.因此,如图20所示,当小直径部分732ab和732bb穿透垫圈保持器630并与排出簧片板610接触时,连通端口612和流出端口736可以彼此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大直径部分732aa和732ba在不穿透垫圈保持器630的情况下与垫圈保持器630接触并且将垫圈保持器630抵靠定端板510按压、即抵靠排出簧片板610按压,从而将连通端口612与流出端口736之间的部分密封以防止制冷剂泄漏。为此,小直径部分732ab和732bb中的每一者的轴向长度可以等于或短于插入端口632的轴向长度。
125.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垫圈保持器的插入端口可以用于允许连通端口与流出端口彼此连通。
126.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三外压缩室c31中的压力和第三内压缩室c32中的压力达到排出压力的水平时,主簧片部分622打开主排出开口512a。当第二外压缩室c21中的压力高于第二压力范围时,第一子簧片部分624打开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以将第二外压缩室c21中的压力降低至包括在第二压力范围中的水平。当第二内压缩室c22中的压力高于第二压力范围时,第二子簧片部分626打开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以将第二内压缩室c22中的压力降低至包括在第二压力范围中的水平。因此,可以防止从主排出开口512a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变得过度高于排放压力。也就是说,可以防止过度压缩。
127.同时,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和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可以同时与第二外压缩室c21和第二内压缩室c22连通,使得在第二外压缩室c21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不会出现压力不平衡。也就是说,当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与第二外压缩室c21之间的连通开始时,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的连通可以开始。
128.此外,特别地,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和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可以与第二外压缩室c21和第二内压缩室c22同时被阻塞。也就是说,当第一子排出开口512b与第二外压缩室c21之间的连通被阻塞时,第二子排出开口512c与第二内压缩室c22之间的连通可以被阻塞。
129.同时,定端板510可以具有执行与排出阀600的头部部分和腿部部分上的第一凹槽718和第二凹槽719相同功能的凹槽。
130.在下文中,将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操作效果进行描述。
131.当对马达200施加电力时,旋转轴300与转子220一起旋转,并且动涡旋400通过借助于偏心衬套310从旋转轴300接收旋转力而绕动。因此,压缩室c一致地朝向中心移动,使得压缩室c的体积可以减小。
132.因此,引入压缩室c中的制冷剂可以在沿着压缩室c的运动路线朝向中心移动的同时被压缩并且通过排出开口512被排出至排出室d。排出至排出室d的排出压力制冷剂可以通过排出端口131被排出至压缩机的外部。
133.在这种情况下,吸入压力制冷剂可以通过吸入端口(未示出)、马达容纳空间s1、吸
入流路(未示出)和涡旋容纳空间s2流入压缩室c中。
13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包括注入流路(引入端口133、引入室i、注入阀组件700、连通端口612和注入端口514),该注入流路构造成将中压制冷剂导引至压缩室c。因此,涡旋压缩机可以压缩和排出中压制冷剂以及吸入压力制冷剂,使得待排出的制冷剂的量与仅吸入压力制冷剂被引入、压缩和排出时相比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和效率。
135.另外,后壳体130包括引入端口133和引入室i以及排出室d和排出端口131。也就是说,具有排出室d、排出端口131、引入端口133和引入室i的后壳体130一体地形成,使得制冷剂泄露的可能性减小,并且尺寸、成本和重量可以减小。
136.另外,由于引入室i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排出室d中,因而被导引至注入端口514的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三环形壁138和注入阀组件700与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引入室i中的制冷剂和通过注入阀组件700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接收来自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的热而被加热。因此,可以防止液体制冷剂通过注入端口514注入压缩室c中。
137.另外,排出端口13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引入室i中,引入室i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容纳在引入室i中的排出端口131的壁部分与排出端口13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引入室i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接收来自排出端口131的制冷剂的热而被加热。因此,可以防止液态制冷剂通过注入端口514注入压缩室c中。
138.另外,由于引入端口13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排出室d中,因此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容纳在排出室d中的引入端口133的壁部分与排放室d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接收来自排出室d中的制冷剂的热而被加热。因此,可以防止液体制冷剂通过注入端口514注入压缩室c中。
139.另外,由于排出端口131中的制冷剂和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沿交叉流动方向流动,因此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可以与排出端口13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引入端口133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接收来自排出端口131中的制冷剂的热而被加热。因此,可以防止液态制冷剂通过注入端口514注入压缩室c中。
140.在根据本公开的涡旋压缩机中,注入阀组件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各种实施方式,不仅定涡旋的注入端口的位置可以根据注入阀组件的流出端口的位置而改变,而且排出阀的连通端口和插入端口的位置也可以根据注入阀组件的流出端口的位置而改变。
141.此外,排出阀的簧片部分和保持器部分的位置当然可以根据定涡旋的排出开口的位置而改变。
142.根据本公开,不仅吸入压力制冷剂被引入涡旋压缩机的压缩室c中,而且中压制冷剂也被引入涡旋压缩机的压缩室c中,使得从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可以增加,这使得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和效率。
143.另外,由于排出阀的簧片部分可以以任何方向形成在排出簧片板上,因此与簧片部分的位置设计相关的自由度较高,并且易于防止簧片部分与连通端口发生干涉。
144.本公开不限于具体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描述,并且在不脱离如在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主题的情况下,本公开所属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并且所述修改在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
145.工业实用性
146.本公开涉及涡旋压缩机,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能够使用定涡旋和动涡旋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涡旋压缩机。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