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与流程

2022-06-11 07:29: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的门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列车的内端门是指设置在车厢两端的门,起到区域划分、隔音降噪等作用。
3.内端门通常采用电控自动控制方式运行,采用感应方式开关门,在感应区域感应到有移动物时开门,开门后保持设定时间后再关门。
4.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该种内端门的控制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车辆进出站时,会有较多旅客上下车,在乘客进出内端门时,会不间断地触发感应,导致内端门不停地开关,影响乘客通过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对内端门的开关控制更合理,可避免在进出站大量乘客上下车时内端门一直不停开关动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7.内端门到达开启位置设定时间后,执行关门动作;
8.所述内端门处于开启位置,在计时过程中,若感应开关被触发,不中断计时,若感应开关处于一直被触发且超过所述设定时间,控制所述内端门保持在开启位置,直至所述感应开关停止被触发。
9.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所述内端门处于关闭状态,触发感应开关,不执行开门动作,只有按压按钮开关,才执行开门动作。
10.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所述内端门在关闭过程中,所述感应开关被触发,执行开门动作。
11.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所述感应开关和所述按钮开关均与所述内端门的门控器通信,所述门控器根据接收的所述感应开关或所述按钮开关的信号控制所述内端门动作。
12.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所述感应开关为红外感应开关。
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包括门控器和感应开关,内端门的门板两侧均设有所述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与所述门控器通信连接;
14.所述门控器包括检测模块、计时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门板的位置信息,所述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门板到达开启位置时启动计时,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计时模块的计时达到设定时间时发出关门信号,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持续接收到所述感应开关的触发信号且计时时间超过所述设定时间时发出保持门开启的控制信号。
15.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所述门板的两侧还均设有按钮开关,所述按钮开关与所述门控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门板处于关闭位置且接收到所述按钮开关被按压的信号时发出开门信号。
16.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模块能够在接收到所述门板处于关闭位置,并接收到所述感应开关的触发信号时发出保持门板不动作的信号。
17.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模块能够在接收到所述门板处于关闭过程中且所述感应开关被触发的信号时发出开门信号。
18.如上所述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所述感应开关为红外感应开关。
19.本发明提供的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在内端门处于开启位置时,如果感应开关处于一直被触发且超过了设定的开门时间后,控制内端门保持在开启位置,直到感应开关停止被触发;这样,通过对内端门控制的逻辑优化,在车辆进出站,较多乘客因上下车通过内端门时,因一直有乘客靠近内端门使其感应开关处于被触发的状态,在超过设定的开门时间后,内端门一直保持在开启位置,有效避免了上下车过程中内端门一直来回开关的状态,有利于提升乘客的上下车体验,同时可减少内端门频繁动作的次数,降低其发生故障的机率,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端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端门与感应开关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门板11,按钮开关12,感应开关13,电机14,门控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5.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一并说明。
26.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端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端门与感应开关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28.该实施方式中,列车的内端门包括门板11,门板11下方与端墙配合位置处设有下滑轨,方便门板11沿下滑轨来回滑动以实现开门动作或关门动作,控制门板11滑动的驱动及传动机构一般设置在门板11的上方,通常利用电机14作为动力源来带动机构动作以控制门板11动作,这里控制门板11动作的驱动及传动机构可参考现有设计,不作为本技术的核心发明点,这里不详述。
29.如图2所示,门板11的两侧都设有感应开关13,感应开关13具有感应区域,感应区域一般为靠近门板11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具体划分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来设置,此处不限定。当有人或物靠近感应开关13的感应区域时,可触发感应开关13,以便控制门板11动作。
30.通常来说,在车辆的门系统初次供电时,门系统先执行自检操作,以确保各门处于可正常工作的状态,自检后,内端门的门板11处于关闭状态,需要通过时可控制门板11打开
至开启位置,经过设定时间后,再自动关闭。
31.该实施方式中,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包括:内端门的门板11处于开启位置,在计时过程中,如果感应开关13被触发,不中断计时,如果感应开关13处于一直被触发且超过了设定时间,那么控制门板11保持在开启位置,直至感应开关13停止被触发。
32.相应地,列车内端门的控制系统包括门控器15,门控器15与感应开关13和电机14通信连接,这里以电机14作为门板11启闭的驱动件为例说明;该门控器15包括检测模块、计时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检测模块用于获取门板11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反馈至控制模块,可以理解,门板11的位置信息包括门板11处于开启位置,处于关闭位置,处于打开过程中,或者处于关闭过程中。计时模块在门板11到达开启位置后由控制模块启动,用于计时以便于控制门板11开启后关闭的时机,计时模块在计时到门板11开启了设定时间后,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发送关门信号至电机14,以控制电机14转动来带动门板11执行关门动作。
33.门板11处于开启位置,控制模块持续接收到感应开关13的触发信号且计时时间超过了上述门板11开启的设定时间时,控制模块发出保持门板11开启的控制信号,一般来说,控制模块控制电机14保持状态,不动作,以使门板11保持在开启位置。
34.如上设置后,对内端门的控制进行了逻辑优化,当车辆进出站,有较多乘客因上下车而通过内端门时,因一直有乘客靠近内端门,使得感应开关13一直处于被触发的状态,根据上述控制逻辑,此时即便门板11处在开启位置已超过了设定时间,门控器15仍控制门板11保持在开启位置,以方便上下车乘客的通行,避免内端门处于一直开关的状态,也规避了因一直开关可能造成的夹人等不良安全事故,同时有利于提升乘客上下车的体验。
35.一般来说,前述门板11开启后的设定时间设置在(10
±
1)s左右,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该设定时间可以调节,不限于前述范围。
3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感应开关13处于一直被触发且超过设定时间包括几种情况,不表明在门板11到达开启位置,计时开始时,感应开关13一定就要被触发。感应开关13的触发可以在计时过程中发生,也可以在计时开始之初就发生,这里一直被触发包括始终处于触发状态和不停地被触发,即触发状态是连续的或者说虽然触发是间断地但持续地在进行。以设定时间为10s为例来说,如果在计时之初,即从0s计时开始,感应开关13一直被触发,直到计时10s结束后,感应开关13仍被触发,那么需控制门板11保持在开启位置,如果在计时过程中,比如说计时3s后,感应开关13一直被触发,直到计时的10s结束后,感应开关13仍被触发,那么需控制门板13保持在开启位置。
37.该实施方案中,内端门还包括设于门板11两侧的按钮开关12,按钮开关12也与门控器15通信连接。
38.在内端门的门板11处于关闭状态,触发感应开关13时,不执行开门动作,只有在按压按钮开关12后,才执行开门动作。
39.控制模块在接收到感应开关13的触发信号后,还判断门板11所处位置,如果检测模块反馈的信号为门板11处于关闭状态,那么控制模块不发送信号至电机14,不执行开门动作,只有在接收到按钮开关12被按压的信号时才发送开门信号至电机14,控制电机14带动门板11向开门方向动作。即控制模块在接收到门板11处于关闭位置,且接收到按钮开关122被按压的信号时发出开门信号,控制模块在接收到门板11处于关闭位置,且接收到感应
开关13的触发信号时不发送信号,使门板11保持在关门位置不动作。
40.这样,将感应开关13和按钮开关12结合,在内端门处于关闭状态下,不会因为靠近内端门的座椅上乘坐的乘客因伸胳膊或伸腿触发感应开关13而造成的门板11误动作。
41.本实施方案中,内端门的门板11在关闭过程中,若感应开关13被触发,执行开门动作。
42.即控制模块在确定门板11处于关闭过程的信息,且接收到感应开关13触发的信号时,发送开门信号至电机14,以控制电机14带动门板11向开启方向动作。
43.如此,可以避免在关门过程中,有人通过时被夹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
44.具体的,前述感应开关13可以设为红外感应开关,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其中红外传感器的感应区域大小。
45.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列车内端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