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23:33: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塑料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废旧塑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是指废的、旧的和没用的塑料制品。绝大部分塑料制品,特别是大量的一次性使用的,使用后其塑料材料本身的性能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完全可能回收后用适当的方法重新加工成塑料制品后再次使用,废旧塑料比较正式的说法叫消费后塑料废料,是指消费或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塑料在合成、成型加工、流通等环节也会产生废品、废料,这些塑料废料又叫消费前塑料废料,虽然这也属于废旧塑料的范围,但由于其产生的量相对较少,易于回收且回收价值大,一般生产厂家都会自己回收且将回收产品直接用在生产上。
3.其中申请号为202010293124.9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废旧塑料粉碎装置,实现了对废旧塑料粉碎的功能,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在粉碎时会出现粉碎不彻底,然后通过缝隙掉落下去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废旧塑料粉碎不彻底问题,提出了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本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能够将废旧塑料完全彻底的粉碎。
5.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固定设有粉碎箱,所述粉碎箱上侧固定设有进料口,所述粉碎箱内设有粉碎腔,所述粉碎腔内设有粉碎机构;粉碎机构包括所述粉碎腔内转动设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粉碎箱右侧固定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左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粉碎腔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外侧固定设有若干刀片,所述第一旋转轴内设有水流腔,所述第一旋转轴上设有若干出水孔,每个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水流腔相通,所述粉碎箱左侧固定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流腔相通。
6.启动第一电机,从而使得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旋转轴旋转,从而使得第一旋转轴带动刀片旋转,从而使得刀片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由于刀片为螺旋型结构,所以在刀片对废旧塑料进行切割的同时刀片也将会把废旧塑料往左端输送,从而将废旧塑料分散开来,同时水将会从进水管进入水流腔内,从而使得水从出水孔喷出,从而将废旧塑料在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除掉,从而避免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环境。
7.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刀片为螺旋型结构。
8.同时通过将刀片设置成螺旋型结构,从而将右端的塑料向左端输送,从而避免了塑料的堆积而造成切割困难,提高了切割的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粉碎箱下侧固定设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内设有收集腔,所述收集腔与所述粉碎腔相通,所述收集盒内转动设有丝杆,所述收集盒右侧固定设有第二堆电机,所述第二堆电机左侧输出端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所述丝杆与所述收集腔腔壁转动连接,
所述收集腔内滑动设有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丝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收集腔上侧固定设有过滤板,所述收集盒左端下侧固定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收集腔相通。
10.启动第二堆电机,从而使得第二堆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使得丝杆带动推板在收集腔内向左滑动,从而使得推板将收集腔内的塑料颗粒向左推动,从而使得塑料通过第一出料口进入烘干腔内,通过第二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使得推板向左滑动,从而推动收集腔内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一排料口进入烘干腔内,通过设置收集腔,从而将粉碎完的塑料收集起来,避免了粉碎后的塑料与未粉碎完的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塑料切割粉碎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粉碎的效率。
11.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板为弧形结构,所述过滤板内设有若干过滤孔,所述过滤板的同心度与所述粉碎箱相同。
12.避免了粉碎后的塑料与未粉碎完的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塑料切割粉碎的效果。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料口下侧固定设有烘干箱,所述烘干箱右端上侧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收集盒固定连接,所述烘干箱下侧右端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烘干箱内设有烘干腔,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烘干腔相通,所述与所述烘干腔相通。
14.通过设置连接块能够将烘干箱固定住,同时通过将设置烘干腔保证了塑料颗粒在出料时处于干燥状态。
15.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腔内转动设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烘干腔的腔壁转动连接,所述烘干箱左侧固定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右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外侧固定设有输送板,所述第二旋转轴内设有气流腔,所述第二旋转轴上设有若干喷气孔,每个所述喷气孔与所述气流腔相通,所述烘干箱右侧固定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气流腔相通,所述进气管外侧固定设有加热器。
16.启动第三电机,从而使得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使得第二旋转轴带动输送板旋转,从而使得输送板将左端从第一出料口进入烘干腔的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空气将会从进气管进入到气流腔内,然后从喷气孔喷向塑料颗粒,此时启动加热器,从而使得加热器将进入进气管内的空气加热,从而使得热气流将湿润的塑料颗粒进行烘干,然后烘干完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二出料口排出,从而保证了塑料颗粒在出料时处于干燥状态。
17.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板为螺旋型结构。
18.通过将输送板设置螺旋状,从而实现的对塑料颗粒的输送,同时延长的塑料颗粒烘干的时间,从而避免了出现塑料颗粒干燥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19.将废旧塑料从进料口进入,此时启动第一电机,从而使得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旋转轴旋转,从而使得第一旋转轴带动刀片旋转,从而使得刀片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由于刀片为螺旋型结构,所以在刀片对废旧塑料进行切割的同时刀片也将会把废旧塑料往左端输送,从而将废旧塑料分散开来,同时水将会从进水管进入水流腔内,从而使得水从出水孔喷出,从而将废旧塑料在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除掉,此时被切割成颗粒状的塑料将会通过过滤板的过滤孔进入收集腔内,同时体积大于过滤孔的塑料将会被过滤板阻挡住,然后在粉碎腔内继续被刀片切割,直到塑料被切割成小的颗粒,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刀片旋转,从而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通过将刀片设置成螺旋型结构,从而将右端的塑料向左端输送,从而避免了塑料的堆积而造成切割困难,提高了切割的效
率,另外通过向切割过程中的塑料进行喷水,从而避免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环境。
20.当切割成颗粒状的塑料进入收集腔内时,此时启动第二堆电机,从而使得第二堆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使得丝杆带动推板在收集腔内向左滑动,从而使得推板将收集腔内的塑料颗粒向左推动,从而使得塑料通过第一出料口进入烘干腔内,通过第二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使得推板向左滑动,从而推动收集腔内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一排料口进入烘干腔内,通过设置收集腔,从而将粉碎完的塑料收集起来,避免了粉碎后的塑料与未粉碎完的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塑料切割粉碎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粉碎的效率。
21.当塑料颗粒进入烘干腔内时,启动第三电机,从而使得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使得第二旋转轴带动输送板旋转,从而使得输送板将左端从第一出料口进入烘干腔的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空气将会从进气管进入到气流腔内,然后从喷气孔喷向塑料颗粒,此时启动加热器,从而使得加热器将进入进气管内的空气加热,从而使得热气流将湿润的塑料颗粒进行烘干,然后烘干完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二出料口排出,通过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输送板旋转,从而将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通过加热器加热空气,从而使得塑料颗粒被热气流烘干,通过将设置烘干腔保证了塑料颗粒在出料时处于干燥状态,同时通过将输送板设置螺旋状,从而实现的对塑料颗粒的输送,同时延长的塑料颗粒烘干的时间,从而避免了出现塑料颗粒干燥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2.图1是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的右视图。
24.图3是图2中a-a方向剖视图。
25.图4是图3中b-b方向剖视图。
26.图5是图3中c-c方向剖视图。
27.图中,10、底座;11、粉碎箱;12、进料口;13、第一电机;14、第二堆电机;15、收集盒;16、烘干箱;17、第三电机;18、第二出料口;19、粉碎腔;20、第一旋转轴;21、水流腔;22、出水孔;23、刀片;24、进水管;25、收集腔;26、过滤板;27、丝杆;28、推板;29、第一出料口;30、连接块;31、烘干腔;32、加热器;33、第二旋转轴;34、气流腔;35、喷气孔;36、输送板;37、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9.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0,底座10上侧固定设有粉碎箱11,粉碎箱11上侧固定设有进料口12,粉碎箱11内设有粉碎腔19,粉碎腔19内设有粉碎机构;粉碎机构包括粉碎腔19内转动设有第一旋转轴20,粉碎箱11右侧固定设有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左侧输出端与第一旋转轴20固定连接,第一旋转轴20与粉碎腔19腔壁转动连接,第一旋转轴20外侧固定设有若干刀片23,第一旋转轴20内设有水流腔21,第一旋转轴20上设有若干出水孔22,每个出水孔22与水流腔21相通,粉碎箱11左侧固定设有进水管24,进水管24与水流腔21相通。
30.如图3所示,每个刀片23为螺旋型结构。
31.如图2和图3所示,粉碎箱11下侧固定设有收集盒15,收集盒15内设有收集腔25,收集腔25与粉碎腔19相通,收集盒15内转动设有丝杆27,收集盒15右侧固定设有第二堆电机14,第二堆电机14左侧输出端与丝杆27固定连接,丝杆27与收集腔25腔壁转动连接,收集腔25内滑动设有推板28,推板28与丝杆27通过螺纹连接,收集腔25上侧固定设有过滤板26,收集盒15左端下侧固定设有第一出料口29,第一出料口29与收集腔25相通。
32.如图4和图5所示,过滤板26为弧形结构,过滤板26内设有若干过滤孔,过滤板26的同心度与粉碎箱11相同。
33.如图3所示,第一出料口29下侧固定设有烘干箱16,烘干箱16右端上侧设有连接块30,连接块30与收集盒15固定连接,烘干箱16下侧右端设有第二出料口18,烘干箱16内设有烘干腔31,第二出料口18与烘干腔31相通,39与烘干腔31相通。
34.如图3所示,烘干腔31内转动设有第二旋转轴33,第二旋转轴33与烘干腔31的腔壁转动连接,烘干箱16左侧固定设有第三电机17,第三电机17右侧输出端与第二旋转轴33固定连接,第二旋转轴33外侧固定设有输送板36,第二旋转轴33内设有气流腔34,第二旋转轴33上设有若干喷气孔35,每个喷气孔35与气流腔34相通,烘干箱16右侧固定设有进气管37,进气管37与气流腔34相通,进气管37外侧固定设有加热器32。
35.如图3所示,输送板36为螺旋型结构。
36.将废旧塑料从进料口12进入,此时启动第一电机13,从而使得第一电机13带动第一旋转轴20旋转,从而使得第一旋转轴20带动刀片23旋转,从而使得刀片23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由于刀片23为螺旋型结构,所以在刀片23对废旧塑料进行切割的同时刀片23也将会把废旧塑料往左端输送,从而将废旧塑料分散开来,同时水将会从进水管24进入水流腔21内,从而使得水从出水孔22喷出,从而将废旧塑料在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除掉,此时被切割成颗粒状的塑料将会通过过滤板26的过滤孔进入收集腔25内,同时体积大于过滤孔的塑料将会被过滤板26阻挡住,然后在粉碎腔19内继续被刀片23切割,直到塑料被切割成小的颗粒,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刀片旋转,从而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通过将刀片设置成螺旋型结构,从而将右端的塑料向左端输送,从而避免了塑料的堆积而造成切割困难,提高了切割的效率,另外通过向切割过程中的塑料进行喷水,从而避免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环境。
37.当切割成颗粒状的塑料进入收集腔25内时,此时启动第二堆电机14,从而使得第二堆电机14带动丝杆27旋转,从而使得丝杆27带动推板28在收集腔25内向左滑动,从而使得推板28将收集腔25内的塑料颗粒向左推动,从而使得塑料通过第一出料口29进入烘干腔31内,通过第二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从而使得推板向左滑动,从而推动收集腔内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一排料口进入烘干腔内,通过设置收集腔,从而将粉碎完的塑料收集起来,避免了粉碎后的塑料与未粉碎完的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塑料切割粉碎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粉碎的效率。
38.当塑料颗粒进入烘干腔31内时,启动第三电机17,从而使得第三电机17带动第二旋转轴33旋转,从而使得第二旋转轴33带动输送板36旋转,从而使得输送板36将左端从第一出料口29进入烘干腔31的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空气将会从进气管37进入到气流腔34内,然后从喷气孔35喷向塑料颗粒,此时启动加热器32,从而使得加热器32将进入进气管37
内的空气加热,从而使得热气流将湿润的塑料颗粒进行烘干,然后烘干完的塑料颗粒通过第二出料口18排出,通过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输送板旋转,从而将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通过加热器加热空气,从而使得塑料颗粒被热气流烘干,通过将设置烘干腔保证了塑料颗粒在出料时处于干燥状态,同时通过将输送板设置螺旋状,从而实现的对塑料颗粒的输送,同时延长的塑料颗粒烘干的时间,从而避免了出现塑料颗粒干燥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40.1.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刀片旋转,从而将废旧塑料进行切割,同时通过将刀片设置成螺旋型结构,从而将右端的塑料向左端输送,从而避免了塑料的堆积而造成切割困难,提高了切割的效率,另外通过向切割过程中的塑料进行喷水,从而避免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环境。
41.2.通过设置收集腔,从而将粉碎完的塑料收集起来,避免了粉碎后的塑料与未粉碎完的塑料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塑料切割粉碎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粉碎的效率。
42.3.通过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输送板旋转,从而将塑料颗粒向右输送,同时,通过加热器加热空气,从而使得塑料颗粒被热气流烘干,通过将设置烘干腔保证了塑料颗粒在出料时处于干燥状态,同时通过将输送板设置螺旋状,从而实现的对塑料颗粒的输送,同时延长的塑料颗粒烘干的时间,从而避免了出现塑料颗粒干燥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