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09:03: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伏地砖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能源危机日益加重,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能源以决日常生活所需,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关注,太阳能不仅在家用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公共设施应用方面也备受青睐。
3.随着技术的发展,光伏地砖的应用前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现有的光伏地砖,尤其是在本方的冬季,不可避免的会有雪覆盖在光伏板上,使得光伏板无法基础工作,只能在太阳光将雪融化后光伏板才能继续工作,严重影响光伏地砖整体的工作效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有效保证光伏地砖的工作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包括光伏板、加热层和储能层,所述光伏板、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储能层从上而下依次水平叠螺设置,所述加热层内水平设置有多个相互之间电连接的加热电阻片,所述储能层内设置有储能电池片,且所述光伏板和所述加热电阻片分别与所述储能电池片电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光伏板上有雪覆盖时,设置在储能层的储能电池片与设置在加热层的加热电阻片相连通并对加热电阻片进行供电,使得加热层对光伏板进行加热,加快光伏板上雪的融化速度。通过设置可对光伏板进行加热的储能型光伏地砖,加快了冬季光伏板上雪的融化速度,有效保证了光伏板的正常工作效率,进而有效保证了光伏地砖的正常工作效率,同时可将多余电量储存于储能层,待用电高峰时段予以释放,对供电系统起到有效的削峰填谷作用,确保对光资源的有效利用。
8.可选的,多个所述加热电阻片并排设置,且相邻的所述加热电阻片之间并联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相互之间并联的加热电阻片,实现了当加热电阻片出现损坏时,其中加热电阻片的正常工作,进而有效保证了加热层的正常工作状态。
10.可选的,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储能层之间设置有隔热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隔热板对加热层和储能层进行隔热,有效保证了加热板进行工作的状态下储能层的正常温度,保证了设置在储能层的储能电池片的正常工作状态,进而有效提升了光伏地砖的安全性。
12.可选的,所述储能层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包括支撑板和多排缓冲弹簧,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于所述储能层的下方,多排所述缓冲弹簧竖直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储能层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压力作用于光伏地砖时,位于储能层下方的缓冲弹
簧开始作用,缓冲弹簧在收缩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弹性势能对光伏地砖施加向上的力,抵消对光伏地砖的作用压力。通过设置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的缓冲层,有效抵消了外界对光伏地砖的作用压力,进而对光伏地砖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保证了光伏地砖正常的使用寿命。
14.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缓冲槽,且所述储能层的下方设置有嵌入所述缓冲槽竖直滑移的缓冲板,多排所述缓冲弹簧均匀竖直设置于所述缓冲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缓冲槽对缓冲板进行限位和支撑,保证了缓冲弹簧对缓冲板的作用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了光伏地砖之间的相互挤压,进一步有效保证了光伏地砖的正常使用寿命。
16.可选的,所述储能层的两端分别水平设置有卡槽和卡块,且所述卡槽两侧内壁上和所述卡块的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相互抵触的弹性金属片,所述弹性金属片与所述储能电池片电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一对光伏地砖时,只需将卡块水平嵌入卡接于卡槽内,此时设置在卡槽内的弹性金属片和设置在卡块上的弹性金属片相抵触,实现储能电池片之间的连通和连接,进而有利于实现电能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实现了光伏地砖之间的稳定连接。通过设置卡块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卡槽,实现了储能电池板之间的连通,便于对光伏板转换的电能进行综合的利用,同时也实现了光伏地砖之间的便捷连接。
18.可选的,所述卡槽两侧均设置有滑块,所述卡块的两侧均设置有供所述滑块嵌入卡接的滑槽,且所述弹性金属片布置于所述滑槽内或所述滑块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槽和滑块对一对弹性金属片的连接进行限位,保证了弹性金属片之间的稳定抵触,进而保证了储能电池板之间的稳定连通。
20.可选的,所述光伏板的上方水平设置有透明的保护板,且所述保护板的边缘位置沿其周向设置有位于所述保护板和所述光伏板之间的橡胶条。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护板对光伏板进行防护,避免了光伏板直接裸露在外界,有利于保证光伏板的正常工作状态。同时通过设置缓冲条,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有利于保证光伏板的正常工作状态。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设置可对光伏板进行加热的储能型光伏地砖,加快了冬季光伏板上雪的融化速度,有效保证了光伏板的正常工作效率,进而有效保证了光伏地砖的正常工作效率,同时可将多余电量储存于储能层,待用电高峰时段予以释放,对供电系统起到有效的削峰填谷作用,确保对光资源的有效利用;
24.通过设置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的缓冲层,有效抵消了外界对光伏地砖的作用压力,进而对光伏地砖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保证了光伏地砖正常的使用寿命;
25.通过设置卡块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卡槽,实现了储能电池板之间的连通,便于对光伏板转换的电能进行综合的利用,同时也实现了光伏地砖之间的便捷连接。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卡块和弹性金属片的连接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槽和弹性金属片的连接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光伏板;2、加热层;21、加热电阻片;3、储能层;31、储能电池片;32、卡块;321、滑槽;33、卡槽;331、滑块;34、缓冲板;4、隔热板;5、弹性金属片;6、缓冲层;61、支撑板;611、缓冲槽;62、缓冲弹簧;7、保护板;71、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
33.参照图1,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叠螺设置的光伏板1、加热层2和储能层3,其中储能层3用于对光伏板1转化的电能进行储存,加热层2在冬季对光伏板1进行加热加快覆盖在光伏板1上雪的融化。
34.参照图2,加热层2内水平设置有多个加热电阻片21,且多个加热电阻片21并排设置,且相邻的加热电阻片21之间并联,以保证其中一个加热电阻片21出现损坏时,其它的加热电阻片21继续正常工作。
35.参照图2,储能层3内水平设置有储能电池片31,且加热电阻片21和光伏板1分别与储能电池片31电连接,以利用储能电池片31对光伏板1转化的电能进行储存和对加热电阻片21进行通电产热。
36.参照图1、图2,加热层2和储能层3之间水平设置有隔热板4,以在加热层2对光伏板1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保证储能层3的温度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储能电池片31的正常工作状态。
37.参照图3、图4,储能层3的一端均设置有卡块32,另一端设置有供卡块32水平嵌入卡接的卡槽33,且卡块32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滑槽321,卡槽33的两侧内壁上水平设置有嵌入滑槽321卡接的滑块331,以通过卡块32和卡槽33、滑块331和滑槽321的配合实现光伏地砖之间的稳定连接。
38.参照图3、图4,滑槽321内和滑块331上均设置有弹性金属片5,且弹性金属片5和储能电池片31电连接。一对弹性金属片5平行设置,且一对金属片相互背离的一端分别于滑槽321内壁和滑块331侧壁相该固定连接,以在滑块331嵌入滑槽321的过程中一对弹性金属片5相互挤压和抵触,实现储能层3之间的便捷连通及连接。
39.因此,当连接光伏地砖时,只需将卡块32水平嵌入卡接于卡槽33内,同时使滑块331对应的嵌入滑槽321内,此时设置在卡槽33内的弹性金属片5和设置在卡块32上的弹性金属片5相互挤压并抵触,实现一对加热层2或一对储能层3的连通和连接,进而实现光伏地砖之间的连接。
40.参照图1、图2,储能层3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6,缓冲层6包括支撑板61和设置在支撑板61上的多排缓冲弹簧62。支撑板61水平设置在储能层3的下方,且支撑板61的上端面设置有缓冲槽611,储能层3的下端面水平设置有嵌入缓冲槽611内竖直滑移的缓冲板34,以对缓冲板34进行限位和支撑。
41.参照图2,多排驱动弹簧竖直设置,且均匀分布于缓冲槽611内,驱动弹簧的一端与缓冲板3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缓冲槽611底部固定连接,以在光伏地砖受到作用压力的时候
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有效保证光伏地砖的正常工作状态。
42.因此,当有压力作用于光伏地砖时,位于储能层3下方的缓冲弹簧62开始作用,缓冲弹簧62在收缩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弹性势能对光伏地砖施加向上的力,抵消对光伏地砖的作用压力。
43.参照图1、图2,光伏板1的上方水平设置有透明的保护板7,以对光伏板1进行防护,防止外界压力直接作用于光伏板1。同时保护板7边缘位置沿其周向设置有橡胶条71,以避免保护板7与光伏板1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保证光伏板1的正常工作状态。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融雪功能的储能型光伏地砖的实施原理为:当天气晴朗时,光伏板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储能电池片31内,实现电能的储存。
45.当光伏板1上有雪覆盖时,设置在储能层3的储能电池片31与设置在加热层2的加热电阻片21相连通并对加热电阻片21进行供电,使得加热层2对光伏板1进行加热,从而加快光伏板1上雪的融化速度。
46.当用电高峰来临时,储存在储能层的电量予以释放,对供电系统起到有效的削峰填谷作用,确保对光资源的有效利用。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