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低噪音贯流风机及空调

2022-05-08 04:27: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低噪音贯流风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2.贯流风机作为家用空调分体机的核心送风部件,其气动噪声性能直接影响用户家居体验。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室内空气自空调进风口进入壳体内,流经换热器后进入风机区域。当前空调产品用换热器以管翅式为主,气流在通过换热器区域后其流动方向受翅片通道影响发生改变,影响风机进气状态。风机进气角度不合理将增大气流对叶片前缘的冲击作用,增大能量损耗及进气侧冲击噪声;同时,该状态下的气流进入叶道内更易形成涡流,阻塞局部叶片通道,使贯流风机的涡流噪声增大。
3.现行空调用贯流风机主要采用齿形蜗舌设计、叶轮轴向错位角设计及叶片非均匀分布设计等方法改善风机噪声。但上述方法主要用于改善由气流周期性碰撞蜗舌而形成的风机旋转噪声,而对于叶轮进气侧的冲击噪声及叶轮旋转区域的涡流噪声效果不明显。如何改善贯流风机进气状态,减少入口侧气流冲击损失,抑制叶轮旋转区域内的涡流形成及发展,从而降低风机进气侧噪声,对于采用贯流风机的分体式空调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
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低噪音贯流风机。
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
8.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设置在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包括叶轮,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包括:叶片组件,所述叶片组件在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上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设置;叶框组件,用于将所述叶片组件固定在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上;其中,所述叶框组件沿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方向上,凸于所述叶片组件设置,相邻的所述叶框组件沿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
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通过设置在噪音贯流风机进风侧的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叶片组件,使气流在进入叶轮前先经过叶片组件调整流动方向,改善进口气流状态;
10.在叶轮的径向方向上,叶片组件能够有效减弱不同方向来流的相互碰撞并改善进气侧区域的不合理攻角,减少对叶轮的进气冲击损失,抑制进气侧的道内涡流阻塞,在叶轮的轴向方向上,多个叶片组件能够对进入叶轮的气流进行有效整流,以减弱气流轴向运动造成的进气干涉;
11.将叶框组件沿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方向上,凸于叶片组件设置,使得气流在被叶片组件整流之前先被叶框组件进行预整流,减弱流动中附近的气流冲击及由此引起的气流轴向偏转;
12.将相邻的叶框组件沿叶轮的轴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使得各分流在叶片组件之间的错位角使轴向不同位置的气流与叶轮碰撞周期不同,减弱了进气侧冲击噪声强度。
1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4.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组件包括多个叶片,以及所述叶框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叶片相连的中隔板;其中,所述中隔板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叶片组件之间,相邻的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沿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交错设置,所述中隔板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上,凸于所述叶片设置,同一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沿所述叶轮的周向方向设置,且相邻的叶片之间设置有导流通道。
1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中隔板将相邻的叶片组件的叶片之间相连固定,保证了在气流的整流中,叶片能够稳定的固定,降低叶片的震动,进一步加强了叶片对气流的整流能力,通过将中隔板设置在相邻的叶片组件之间,使得中隔板对流向叶轮附近的气流进行预分流,减弱叶轮附近的气流冲击及由此引起的气流轴向偏转,通过中隔板和叶片的周向和轴向的整流导向,以及采用了先后的分别整流设计,使得流通的气流能够先被沿叶轮轴向的预整流,以及之后进行沿叶轮的周向的整流,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的有条理,降低了各个整流环节之间的干涉,以及保证了整体的流动更加的可控,有助于实现产品预期目标。
16.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框组件还包括:分体设置的上挡板和下挡板,且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中部通过所述中隔板相连;侧挡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端部,且与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共同围成框体结构;其中,所述侧挡板设置两个,且所述叶片组件位于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
1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分体设置的上挡板和下挡板以及两端的侧挡板,共同组成了框体结构,有助于中隔板以及叶片的固定,使得整体的结构边界更加的稳定,将中隔板设置在框体结构内,使之形成多个间隔的结构,并且配合叶片,共同进行对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气流的整流,在行驶预整流和整流的多项处理步骤时,能够保证一体式的装配组装,降低了结构的过多占用。
18.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隔板为圆弧形板材,且沿所述叶轮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
1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中隔板设计为圆弧形板材,使得中隔板更够围绕着叶轮的周向摆设,有助于对整流的气流在流向叶轮的路径上等距离处理,避免了对叶轮距离不同长度的气流处理,而是得处理后的气流容易出现合流时的状态不均等,避免了再次出现乱流,进一步保证了整流后的气流状态稳定。
20.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框体结构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上,凸于所述中隔板设置。
2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框体结构沿叶轮的径向方向上,凸于中隔板设置,使得在中隔板对气流进行预整流之前,通过框体结构外凸于中隔板设置,能够进行流动气流的更早的集中和导向流动,有助于各个中隔板处理的气流更加集中,保证了气流在本结构中流动的力度以及整体流通后的整流效果。
22.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挡板的相对侧面的外沿开设有圆弧面,且与叶片相连的所述侧挡板的相对侧面为平整面,所述圆弧面与所述平整面相对应边缘相连。
23.在该技术方案中,侧挡板的相对侧面具有的圆弧面,在进一步增强框体结构对流通气流的导向和集中,降低突出的棱角对流通气流的阻碍,使得整体集中和流动过程更加的顺滑和连贯。
24.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的长度为hf,所述叶轮的扇叶长度为hy,则所述叶片长度hf与所述叶轮扇叶长度hy的关系满足hf/hy=0.25~0.75。
2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hf/hy=0.25~0.75设置,使得在对叶片长度和叶轮的扇叶长度的设计时,具有规范和标准,避免了不合理和不合规范的设定,保证了最终的尺寸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一个叶轮扇叶能够对应至少一个叶片,避免了单个叶片对叶轮扇叶整流时的负载过大,进一步降低了叶片在整流中的结构震动。
26.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隔板的厚度为hg,所述叶轮的端盘厚度为h
p
,则所述中隔板厚度hg与所述叶轮端盘厚度h
p
的关系满足hg/h
p
=0.4~0.8。
2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hg/h
p
=0.4~0.8设置,使得在对叶轮端盘的厚度和中隔板的厚度设计时,具有规范和标准,避免了不合理和不合规范的设定,保证了最终的尺寸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使得中隔板面对的气流强度能够直接对接叶轮的气流设计强度,通过将中隔板的厚度设计在叶轮端盘以下,使得在多个中隔板面对整流的气流中,能够与端盘的使用寿命相近。
28.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的叶片中心角为θ1,所述叶轮的扇叶中心角为θ2,则所述叶片叶片中心角θ1与所述叶轮扇叶中心角θ2之间的关系满足θ1/θ2=0.35~1;其中,所述叶轮的扇叶中心角θ2=360/n
p
,n
p
为所述叶轮的扇叶数。
2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叶轮的扇叶数进行预先的设定,并根据扇叶数采用公式θ2=360/n
p
,推导出叶轮的叶轮扇叶中心角θ2,并且根据θ1/θ2=0.35~1进一步推导出叶片叶片中心角θ1,能够对叶片中心角θ1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叶片之间的夹角和叶轮扇叶之间的夹角能够进行规范的设计,保证了流动的气流在叶片中间进入到叶轮扇叶之间时能够更加的顺利。
30.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的剖切面为轴对称设置,所述叶片的单边轨迹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设计;
[0031][0032]
其中,x为所述叶片单边轨迹平行于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的坐标,y为所述叶片单边轨迹垂直于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的坐标。
[0033]
在该技术方案中,研究表明,鲹科鱼类的鱼体轮廓具有较优的前缘减阻特性,而长
耳鸮翅膀40%截面翼型具有较好的尾缘涡流控制能力,因此,可以基于逆向工程获得两类生物型线,根据仿生耦合研究进行有效结合及修型,从而得到兼具前尾缘优良性能的复合仿生型线,并应用于贯流风机内置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叶片设计。
[0034]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噪音贯流风机,包括:叶轮、集水盘、蜗壳和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生翼型分流网。
[0035]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种低噪音贯流风机,因包括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噪音贯流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6]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盘上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远离所述集水盘的一端与所述下挡板远离所述叶片一端采用预设距离间隔设置,且所述下挡板位于所述集水盘的内腔和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之间。
[0037]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挡板有效阻挡了集水盘附近局部空间内的涡流对主要进气区域的影响,下挡板向下延伸能够使滴落在下挡板的换热器凝水沿下挡板流入下方集水盘内。
[003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换热器和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其中,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对应所述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
[0039]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种空调,因包括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噪音贯流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4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41]
图1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2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轴向剖视图;
[0043]
图3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径向分流叶片与贯流风机叶轮叶片的圆周方向分布示意图;
[0044]
图4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轴向相邻两组径向分流叶片的分布示意图;
[0045]
图5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径向分流叶片的复合仿生型线示意图;
[0046]
图6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径向分流叶片与贯流风机叶片的叶片控制角度示意图;
[0047]
图7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空调用贯流风机结构示意图;
[0048]
图8是图7中a处放大图;
[0049]
图9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与贯流风机单节叶轮轴向相对位置示意图;
[0050]
图10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在贯流风机蜗壳内部相对位置示意图;
[0051]
图11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上挡板位置示意图;
[0052]
图12是本发明实例中所述仿生翼型分流网的下挡板位置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53]
1叶片组件、101叶片、2叶框组件、201中隔板、202上挡板、203下挡板、204侧挡板、2041圆弧面、2042平整面、3叶轮、301端盘、302扇叶、4集水盘、5挡水板、6换热器、7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5]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6]
请参阅图1-12,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设置在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低噪音贯流风机包括叶轮3,仿生翼型分流网包括:叶片组件1,叶片组件1在低噪音贯流风机上设置至少两个,且沿叶轮3的轴向方向设置;叶框组件2,用于将叶片组件1固定在低噪音贯流风机上;其中,叶框组件2沿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方向上,凸于叶片组件1设置,相邻的叶框组件2沿叶轮3的轴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
[0057]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仿生翼型分流网,通过设置在噪音贯流风机进风侧的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叶片组件1,使气流在进入叶轮3前先经过叶片组件1调整流动方向,改善进口气流状态;
[0058]
在叶轮3的径向方向上,叶片组件1能够有效减弱不同方向来流的相互碰撞并改善进气侧区域的不合理攻角,减少对叶轮3的进气冲击损失,抑制进气侧的道内涡流阻塞,在叶轮3的轴向方向上,多个叶片组件1能够对进入叶轮3的气流进行有效整流,以减弱气流轴向运动造成的进气干涉;
[0059]
将叶框组件2沿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方向上,凸于叶片组件1设置,使得气流在被叶片组件1整流之前先被叶框组件2进行预整流,减弱流动中附近的气流冲击及由此引起的气流轴向偏转;
[0060]
将相邻的叶框组件2沿叶轮3的轴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使得各分流在叶片组件1之间的错位角使轴向不同位置的气流与叶轮3碰撞周期不同,减弱了进气侧冲击噪声强度。
[0061]
进一步地,轴向相邻两组径向分流叶片101之间设置错位角γ,γ小于均匀圆周分布的单组径向分流叶片101的叶片中心角的1/2。
[0062]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叶片组件1包括多个叶片101,以及叶框组件2设置有与叶片101相连的中隔板201;其中,中隔板201设置在相邻的叶片组件1之间,相邻的叶片组件1的叶片101沿叶轮3的轴向方向交错设置,中隔板201沿叶轮3的径向方向上,凸于叶片101设置,同一叶片组件1的叶片101沿叶轮3的周向方向设置,且相邻的叶片101之间设置有导流通道。
[0063]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中隔板201将相邻的叶片组件1的叶片101之间相连固定,保证
了在气流的整流中,叶片101能够稳定的固定,降低叶片101的震动,进一步加强了叶片101对气流的整流能力,通过将中隔板201设置在相邻的叶片组件1之间,使得中隔板201对流向叶轮3附近的气流进行预分流,减弱叶轮3附近的气流冲击及由此引起的气流轴向偏转,通过中隔板201和叶片101的周向和轴向的整流导向,以及采用了先后的分别整流设计,使得流通的气流能够先被沿叶轮3轴向的预整流,以及之后进行沿叶轮3的周向的整流,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的有条理,降低了各个整流环节之间的干涉,以及保证了整体的流动更加的可控,有助于实现产品预期目标。
[0064]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叶框组件2还包括:分体设置的上挡板202和下挡板203,且上挡板202和下挡板203的中部通过中隔板201相连;侧挡板204,两端分别连接上挡板202和下挡板203的端部,且与上挡板202和下挡板203共同围成框体结构;其中,侧挡板204设置两个,且叶片组件1位于两个侧挡板204之间。
[006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分体设置的上挡板202和下挡板203以及两端的侧挡板204,共同组成了框体结构,有助于中隔板201以及叶片101的固定,使得整体的结构边界更加的稳定,将中隔板201设置在框体结构内,使之形成多个间隔的结构,并且配合叶片101,共同进行对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气流的整流,在行驶预整流和整流的多项处理步骤时,能够保证一体式的装配组装,降低了结构的过多占用。
[0066]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中隔板201为圆弧形板材,且沿叶轮3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
[0067]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中隔板201设计为圆弧形板材,使得中隔板201更够围绕着叶轮3的周向摆设,有助于对整流的气流在流向叶轮3的路径上等距离处理,避免了对叶轮3距离不同长度的气流处理,而是得处理后的气流容易出现合流时的状态不均等,避免了再次出现乱流,进一步保证了整流后的气流状态稳定。
[0068]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框体结构沿叶轮3的径向方向上,凸于中隔板201设置。
[0069]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框体结构沿叶轮3的径向方向上,凸于中隔板201设置,使得在中隔板201对气流进行预整流之前,通过框体结构外凸于中隔板201设置,能够进行流动气流的更早的集中和导向流动,有助于各个中隔板201处理的气流更加集中,保证了气流在本结构中流动的力度以及整体流通后的整流效果。
[0070]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侧挡板204的相对侧面的外沿开设有圆弧面2041,且与叶片101相连的侧挡板204的相对侧面为平整面2042,圆弧面2041与平整面2042相对应边缘相连。
[0071]
在该实施例中,侧挡板204的相对侧面具有的圆弧面2041,在进一步增强框体结构对流通气流的导向和集中,降低突出的棱角对流通气流的阻碍,使得整体集中和流动过程更加的顺滑和连贯。
[0072]
侧挡板204分为圆弧面2041和平整面2042。平整面2042与最外侧的叶片101连接。圆弧面2041自平整面2042沿径向向外延伸,截面为1/4圆弧,另一端安装于贯流风机蜗壳两侧壳体壁面15。侧挡板204的圆弧面2041半径rc满足rc=0.05~0.1ry。
[0073]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叶片101的长度为hf,叶轮3的扇叶302长度为hy,则叶片101长度hf与叶轮3扇叶302长度hy的关系满足hf/hy=0.25~0.75。
[007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hf/hy=0.25~0.75设置,使得在对叶片101长度和叶轮3的扇叶302长度的设计时,具有规范和标准,避免了不合理和不合规范的设定,保证了最终的尺寸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一个叶轮3扇叶302能够对应至少一个叶片101,避免了单个叶片101对叶轮3扇叶302整流时的负载过大,进一步降低了叶片101在整流中的结构震动。
[0075]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中隔板201的厚度为hg,叶轮3的端盘301厚度为h
p
,则中隔板201厚度hg与叶轮3端盘301厚度h
p
的关系满足hg/h
p
=0.4~0.8。
[0076]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hg/h
p
=0.4~0.8设置,使得在对叶轮3端盘301的厚度和中隔板201的厚度设计时,具有规范和标准,避免了不合理和不合规范的设定,保证了最终的尺寸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使得中隔板201面对的气流强度能够直接对接叶轮3的气流设计强度,通过将中隔板201的厚度设计在叶轮3端盘301以下,使得在多个中隔板201面对整流的气流中,能够与端盘301的使用寿命相近。
[0077]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叶片101的叶片101中心角为θ1,叶轮3的扇叶302中心角为θ2,则叶片101叶片101中心角θ1与叶轮3扇叶302中心角θ2之间的关系满足θ1/θ2=0.35~1;其中,叶轮3的扇叶302中心角θ2=360/n
p
,n
p
为叶轮3的扇叶302数。
[0078]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叶轮3的扇叶302数进行预先的设定,并根据扇叶302数采用公式θ2=360/n
p
,推导出叶轮3的叶轮3扇叶302中心角θ2,并且根据θ1/θ2=0.35~1进一步推导出叶片101叶片101中心角θ1,能够对叶片101中心角θ1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叶片101之间的夹角和叶轮3扇叶302之间的夹角能够进行规范的设计,保证了流动的气流在叶片101中间进入到叶轮3扇叶302之间时能够更加的顺利。
[0079]
叶片101的叶片中心角θ1与贯流风机单节叶轮3的扇叶302中心角为θ2之间满足θ1/θ2=0.35~1,叶轮的平均叶片中心角θ2=360/n
p
,n
p
为贯流风机单节叶轮叶片数。单组叶片101可采用均匀或非均匀圆周分布,各组叶片101的圆周分布方式相同。非均匀圆周分布的叶片101的各个叶片中心角相对于均匀圆周分布的叶片101的叶片中心角差异值小于25%。
[0080]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叶片101沿叶轮3的径向方向的剖切面为轴对称设置,叶片101的单边轨迹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设计;
[0081][0082]
其中,x为叶片101单边轨迹平行于叶轮3的径向方向的坐标,y为叶片101单边轨迹垂直于叶轮3的径向方向的坐标。
[0083]
在该实施例中,研究表明,鲹科鱼类的鱼体轮廓具有较优的前缘减阻特性,而长耳鸮翅膀40%截面翼型具有较好的尾缘涡流控制能力,因此,可以基于逆向工程获得两类生物型线,根据仿生耦合研究进行有效结合及修型,从而得到兼具前尾缘优良性能的复合仿生型线,并应用于贯流风机内置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叶片101设计。
[0084]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方程依据单圆弧中弧线设置径向分流叶片型线,径向分流叶片的叶片进口角α1取值范围为85~95
°
,径向分流叶片的叶片出口角α2与贯流风机叶轮的叶片外周角α3之间相差0~20
°

[0085]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噪音贯流风机,包括:叶轮3、集水盘4、蜗壳7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仿生翼型分流网。
[0086]
在该实施例中,一种低噪音贯流风机,因包括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低噪音贯流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87]
如图9所示,贯流风机单节叶轮对应轴向宽度范围内划分多组的叶片101,叶片101的轴向高度hf与贯流风机单节叶轮的扇叶302的轴向高度hy的关系满足hf/hy=0.25~0.75,即贯流风机每节叶轮对应的轴向宽度范围可设置的叶片101组数为2~4组,相互间以轴向中隔板201连接,可采用均匀宽度分组或非均匀宽度分组。各节叶轮对应的轴向宽度范围内的叶片分组方式相同。贯流风机的端盘301对应的轴向位置必须设置一个轴向中隔板201,该轴向中隔板201的中截面与端盘301的中截面重合。中隔板201的厚度hg与贯流风机叶轮的端盘301的厚度h
p
的关系满足hg/h
p
=0.4~0.8。
[0088]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集水盘4上设置有挡水板5,挡水板5远离集水盘4的一端与下挡板203远离叶片101一端采用预设距离间隔设置,且下挡板203位于集水盘4的内腔和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之间。
[0089]
在该实施例中,下挡板203有效阻挡了集水盘4附近局部空间内的涡流对主要进气区域的影响,下挡板203向下延伸能够使滴落在下挡板203的换热器凝水沿下挡板203流入下方集水盘4内。
[0090]
具体地,下挡板外侧与空调挡水板之间的预设距离为1.5mm~3mm。
[0091]
如图10所示,叶片101尾缘位置与叶轮圆心的距离为r1,r1与贯流风机叶轮扇叶302的外缘半径ry的关系满足r1=1.08ry~1.16ry。,叶片101前缘位置与叶轮圆心的距离为r2,r2的值满足r
2-r1=0.05ry~0.15ry。当仿生翼型分流网安装在空调用贯流风机内部时,叶片101前缘与换热器6最小距离为d,d的取值范围为0.075ry~0.12ry。
[0092]
如图11和12所示,上挡板202一端与中隔板201连接,另一侧一端安装于贯流风机蜗壳7侧壳体壁面端点位置,截面为圆弧形。上挡板202两端点相对于叶轮3圆心的中心角β1为1
°
~3
°

[0093]
下挡板203一端与中隔板201连接,并安装于贯流风机蜗壳7壁面端点位置,截面为圆弧形。下挡板203两端点相对于叶轮3圆心的中心角β2为1
°
~3
°
。下挡板203外侧与挡水板5之间的间隔距离t为1.5~3mm.
[009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换热器和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其中,换热器的出风侧对应低噪音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
[0095]
在该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因包括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低噪音贯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低噪音贯流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96]
选取空调用贯流风机对比样机,风机结构参数如表1。针对该对比样机结构设置仿生翼型分流网实施例建立对比组,该实施例选取的设计参数如表2。对比样机和实施例除仿生翼型分流网外完全相同。
[0097]
表1对比样机结构参数
[0098]
叶轮内径/mm69.4叶轮节数10叶轮外径ry/mm94单节叶轮叶片数31叶片高度hy/mm61.2叶片外周角α3/
°
66.5中盘厚度h
p
/mm2.5平均叶片中心角θ2/
°
11.6
[0099]
表2实施例设计参数
[0100]
r1/mm52θ1/
°
6r2/mm56γ/
°
1.85hf/mm30.65α1/
°
90hg/mm1.2α2/
°
49.5rc/mm4.6β1/
°
1.4d/mm4β2/
°
2.3t/mm2.5
ꢀꢀ
[0101]
基于solidwork软件建立局部三维流体域模型,选取了两节叶轮的轴向宽度范围流体域以分析中盘、错位角等影响。根据风道系统将流体域划分为进口区、蜗壳7区、换热器区、叶轮区、叶轮内部区、出口区六部分,其中进口向上游延伸5倍叶轮外径,出口向下游延伸5倍叶轮外径。对计算域进行非结构网格划分,为保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网格进行无关性验证,最终选定总网格数为871万。
[0102]
采用cfd软件fluent 20.0对该风机内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控制方程为navier-stokes方程,湍流计算采用realizable k-e模型,近壁方程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压力离散格式采用presto!格式,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湍流耗散方程均采用二阶迎风格式,计算收敛残差设置为10-4
。进出口均给定压力边界条件,进口总压为0,出口静压为0。进口区、蜗壳7区和出口区设置为静止区域,叶轮区设置为旋转区域,采用frame motion模型。通过调节风机转速,获得不同工况下的风量和噪声数据,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全转速工况下,采用仿生翼型分流网的实施例的风量均提高,噪声有一定降低。其中,1240rpm转速工况下,实施例风量提升最大,风量增幅为1.9%;1080rpm转速工况下,实施例的噪声降低最大,噪声降低0.5db。
[0103]
两种风机在转速1240rpm工况下的y=0截面速度,对于实施例风机,气流在流经叶轮中盘后形成的局部低速区相对较小,即本实施例能够有效抑制气流在叶轮中盘附近发生的方向变化及涡流产生。采用实施例的贯流风机出口流速增大,具体表现为风机流量增大;叶轮内部低速区范围扩大,即偏心涡强度增大,偏心涡外围裹挟气流能力增强;叶轮进气侧速度分布更均匀,且进气速度提高。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后,靠近蜗舌的进气侧回流被有效抑制,扩大了叶轮进气范围。
[0104]
表3对比样机和本发明实施例风量、噪声对比结果
[0105][010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107]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