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4:42: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获取车辆的后方的信息的系统。


背景技术:

2.以确保得到车内的隐私性等为目的,安装于车辆的后部的后窗等车辆用玻璃使用灰色玻璃等着色玻璃。
3.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灰色玻璃的组成例,记载了将碱石灰二氧化硅系玻璃作为基础组成,含有铁的氧化物等作为着色成分的组成。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278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近年来,将摄像机等信息获取装置搭载于后窗来获取车辆的后方的信息的情况不断增加。然而,在将信息获取装置以与后窗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车内的情况下,从确保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的观点出发,需要使灰色玻璃的色调在某种程度上变淡。因此,难以兼顾车内的隐私性和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
9.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后窗配置有信息获取装置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该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能够确保车内的隐私性和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具备:后窗,其安装于车辆的后部;以及信息获取装置,其以与所述后窗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车内,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获取来自车外的信息,其中,所述后窗具备板状玻璃和设于所述板状玻璃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覆膜,并且,具有用于保护所述车内的隐私性的隐私区域和与所述信息获取装置相对且供所述光通过的信息获取区域,在所述隐私区域,在所述板状玻璃的表面设有所述覆膜,所述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所述信息获取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
12.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使用在板状玻璃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覆膜的后窗。通过在板状玻璃的表面形成可见光透射率低的深色的覆膜,能够降低形成有覆膜的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因此,通过控制形成覆膜的位置、覆膜的可见光透射率等,能够在后窗设置可见光透射率低至10%以下的隐私区域和可见光透射率高至25%以上的信息获取区域。其结果,能够确保车内的隐私性和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
13.在本说明书中,可见光透射率是指通过jis r3212:2015所规定的方法测定的可见光透射率。
14.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板状玻璃可以是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
且40%以下的灰色玻璃。如果目的是借助摄像机等信息获取装置确认来自车外的信息,则透过灰色玻璃的图像就足够了。另外,通过使用灰色玻璃,即使不过度形成深色的覆膜,也能够使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
15.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板状玻璃可以是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且95%以下的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通过使用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与使用灰色玻璃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例如,在透过灰色玻璃的图像中,有可能引起将橙色识别为红色等这样的颜色的误识别。相对于此,通过使用透过了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的图像,能够防止颜色的误识别。因而,如果不是仅确认来自车外的信息的目的,而是基于来自车外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目的,则优选使用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
16.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优选的是,在信息获取区域,在板状玻璃的表面不设置覆膜。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的板状玻璃,仅在隐私区域形成深色的覆膜,能够使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使信息获取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
17.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覆膜可以含有红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者。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后窗赋予红外线吸收功能和紫外线吸收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
18.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优选的是,隐私区域的红外线透射率为15%以下,信息获取区域的红外线透射率为25%以上。例如,在使用红外线摄像机作为信息获取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红外线遮蔽性,并且确保红外线摄像机的可视性。
19.在本说明书中,红外线透射率是指波长780nm~2500nm处的平均透射率。
20.发明的效果
21.根据本公开,能够确保车内的隐私性和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22.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一例的放大剖视图。
23.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后窗的一例的主视图。
24.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后窗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具体说明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
26.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变更本公开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27.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具备:后窗,其安装于车辆的后部;以及信息获取装置,其以与上述后窗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车内,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获取来自车外的信息。
2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一例的放大剖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后窗的一例的主视图。
29.图1所示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1具备:后窗10,其安装于车辆的后部;以及信息获取装置20,其以与后窗1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车内。
30.信息获取装置20是通过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而获取来自车外的信息的装置,是例如用于拍摄车外状况的摄像机等拍摄装置。信息获取装置20靠近后窗10地配置,根据需要,利用安装构件(未图示)固定于后窗10。
31.后窗10具备板状玻璃11和设于板状玻璃11的表面的覆膜12。在图1中,覆膜12设于板状玻璃11的车内侧的表面。
32.如图1和图2所示,后窗10具有用于保护车内的隐私性的隐私区域r1和与信息获取装置20相对且供光通过的信息获取区域r2。
33.在隐私区域r1,在板状玻璃11的表面设有覆膜12。由此,隐私区域r1的可见光透射率成为10%以下。
34.另一方面,信息获取区域r2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在图1中,在信息获取区域r2,在板状玻璃11的表面不设置覆膜12。
35.如图2所示,优选的是,在后窗10的周缘部设有遮光层13。另外,也可以在后窗10设有热线(除雾器)14和天线15。
36.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特征在于,在隐私区域,在板状玻璃的表面设有覆膜,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信息获取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
37.如上所述,通过控制形成覆膜的位置、覆膜的可见光透射率等,能够在后窗设置可见光透射率低至10%以下的隐私区域和可见光透射率高至25%以上的信息获取区域。其结果,能够确保车内的隐私性和信息获取装置的可视性。
38.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只要信息获取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就也可以在信息获取区域的板状玻璃的表面设有覆膜,但优选在板状玻璃的表面不设置覆膜。通过使用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的板状玻璃,仅在隐私区域形成深色的覆膜,能够使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使信息获取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
39.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设于后窗的信息获取区域的形状、数量、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配置于车内的信息获取装置的形状、数量、信息获取装置所配置的位置等适当地设定。
40.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的后窗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41.图3所示的后窗10a具有用于保护车内的隐私性的隐私区域r1、与信息获取装置20相对且供光通过的信息获取区域r2、供高位刹车灯等警告灯的光透过的透光区域r3。
42.在后窗10a上,在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的2个部位设有信息获取区域r2。下侧的信息获取区域r2设于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上侧的信息获取区域r2与透光区域r3相邻设置。透光区域r3设于高度方向上的上侧,设于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43.透光区域r3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25%以上。在图3中,在透光区域r3,在板状玻璃11的表面不设置覆膜12。虽未图示,但高位刹车灯等警告灯以与后窗10a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车内。
44.在图3所示的后窗10a的周缘部设有遮光层13。另外,在后窗10a设有热线(除雾器)14、天线15以及擦拭器16。
45.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信息获取装置只要为了获取来自车外的信息而进行光的照射和/或接收,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信息获取装置,例如可列举出摄像机(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线摄像机、立体摄影机等)、传感器(线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激光雷达、光学信标等。配置于车内的信息获取装置的数量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另外,配置信息获取装置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46.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优选还具备与信息获取装置连接的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是用于处理利用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信息的装置,是例如用于处理利用摄像机等拍摄装置获取的拍摄图像的装置。
47.拍摄图像等的信息的处理能够适当选择。例如可以通过模式匹配等分析拍摄图像,由此进行映像在拍摄图像中的被摄体的识别。另外,可以基于被摄体识别来判定在车辆的后方是否映像有人等生物。另外,当在车辆的后方映像有生物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预定的方法输出警告。另外,例如可以对拍摄图像实施预定的加工处理。另外,可以向与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输出该加工后的拍摄图像。
48.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构成后窗的板状玻璃是通常用于汽车等车辆用的玻璃等的板状玻璃。
49.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板状玻璃也可以是可见光透射率为25%以上且40%以下的灰色玻璃。如果目的在于借助摄像机等信息获取装置确认来自车外的信息,则透过灰色玻璃的图像就足够了。另外,通过使用灰色玻璃,即使不过度地形成深色的覆膜,也能够使隐私区域的可见光透射率为10%以下。
50.作为这样的灰色玻璃,例如,厚度为3.1mm以下,在碱石灰玻璃中含有铁的氧化物,以fe2o3换算的总的铁的氧化物(t-fe2o3)的含量为0.9重量%~2.2重量%,利用se、coo、nd2o3、nio、mno2、v2o5、ceo2、tio2、cuo、cr2o3和sno中的一种以上进行着色。
51.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板状玻璃也可以是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且95%以下的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也称为green glass)。通过使用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与使用灰色玻璃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例如,在透过灰色玻璃的图像中,有可能引起将橙色识别为红色等这样的颜色的误识别。相对于此,通过使用透过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的图像,能够防止颜色的误识别。因而,如果不是仅确认来自车外的信息的目的,而是基于来自车外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目的,则优选使用透明玻璃或者绿色玻璃。
52.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构成后窗的覆膜也可以含有红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者。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后窗赋予红外线吸收功能和紫外线吸收功能中的至少一者的功能。
53.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优选的是,隐私区域的红外线透射率为15%以下,信息获取区域的红外线透射率为25%以上。例如,在使用红外线摄像机作为信息获取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红外线遮蔽性,并且确保红外线摄像机的可视性。
54.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构成后窗的覆膜例如能够通过将含有黑色颜料(炭黑、锰铁氧体、钛黑等)的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涂布于板状玻璃的表面而形成涂膜,之后加热板状玻璃而使涂膜固化来形成。
55.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一例,在以下示出使用了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的组成。
56.例如,具备板状玻璃和形成于该板状玻璃的至少单侧的表面的黑色覆膜的带黑色覆膜的板状玻璃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的特征。
57.包括如下工序:将
58.(a)r
14-n
si(or2)n[1]所表示的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在式[1]中,r1表示含有氨基的有机基团,r2表示甲基、乙基或者丙基,n表示选自1~3中的整数)与选自由h3bo3和b2o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硼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反应产物、
[0059]
(b)金属醇盐和/或金属醇盐的缩合物、
[0060]
(c)合成树脂、
[0061]
(d)由sp值实质上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构成的溶剂、以及
[0062]
(e)黑色颜料
[0063]
混合而得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的工序;
[0064]
将所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在所述板状玻璃的表面而形成涂膜的涂布工序;以及
[0065]
通过在所述涂布工序后加热所述板状玻璃而使所述涂膜固化,从而形成黑色覆膜的固化工序,
[0066]
在所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中,相对于总固体成分,含有0.5质量%~7.0质量%的所述黑色颜料。
[0067]“总固体成分”是指构成黑色覆膜的成分的总量,其量能够通过从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中除去溶剂后的成分的总和减去通过水解、缩聚反应等从各成分脱离的有机基团的量来求出。另外,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的粘度也受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中的总固体成分的量的影响,因此能够考虑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对板状玻璃的涂布效率来设定,例如能够将总固体成分的量设为5质量%~40质量%,优选设为10质量%~35质量%。
[0068]
需要说明的是,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可以是使用了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和四乙氧基硅烷(teos)的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在gptms和teos中加入上述(e)成分和水来制备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
[0069]
1.(a)成分
[0070]
如果将r
14-n
si(or2)n[1]所表示的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在式[1]中,r1表示含有氨基的有机基团,r2表示甲基、乙基或者丙基,n表示选自1~3中的整数)、与选自由h3bo3和b2o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硼化合物混合,则这些成分发生反应,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成为透明粘稠的液体,并固化。认为这是因为,硼化合物通过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中的氨基作为交联剂起作用,使这些成分高分子化。其结果,成为粘稠的液体,并固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是液体。在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反应时,优选不使用水。
[0071]
在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中,r1表示含有氨基的有机基团。例如,能够列举出:单氨基甲基、二氨基甲基、三氨基甲基、单氨基乙基、二氨基乙基、三氨基乙基、四氨基乙基、单氨基丙基、二氨基丙基、三氨基丙基、四氨基丙基、单氨基丁基、二氨基丁基、三氨基丁
基、四氨基丁基以及具有碳原子数多于这些的烷基或者芳基的有机基团,但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别优选γ-氨基丙基或者氨基乙基氨基丙基,最优选γ-氨基丙基。
[0072]
上述r2表示甲基、乙基或者丙基。其中,优选甲基或者乙基。上述n表示选自1~3的整数。其中,n优选为2~3,n特别优选为3。即,作为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特别优选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0073]
上述硼化合物是选自由h3bo3和b2o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硼化合物。特别优选为h3bo3。
[0074]
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在反应中的这两种成分的使用量如果考虑反应速度,则相对于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1摩尔,上述硼化合物优选为0.02摩尔~8摩尔的比率,进一步优选为0.02摩尔~5摩尔的比率,更进一步优选为0.2摩尔~5摩尔的比率。
[0075]
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的混合条件(温度、混合时间、混合方法等)能够适当选择。在通常的室温条件下,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成为透明粘稠的液体,并固化。固化的时间、所得到的反应产物的粘度和刚度也根据硼化合物的比例而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与固化的反应产物相比,粘稠的液体的反应产物由于容易成为在涂布液中稳定溶解的成分,因此优选。上述反应产物优选的是在不经过添加水进行水解的工序的情况下使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反应产物。
[0076]
上述反应产物的量相对于总固体成分能够设为40质量%~80质量%。在其量不足40质量%的情况下,有时得到的黑色覆膜的硬度变低。另一方面,在超过80质量%的情况下,得到的黑色覆膜在耐候性试验时有时会产生裂纹。考虑到这些,上述反应产物的量相对于总固体成分,可以设为50质量%~70质量%。
[0077]
2.(b)成分
[0078]
向上述反应产物添加作为(b)成分的金属醇盐和/或金属醇盐的缩合物。即,在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反应时或者反应后,添加(b)成分。通过添加(b)成分,能够提高所得到的黑色覆膜的硬度,并且,成为与不使用(b)成分的情况同样的粘稠的液体的状态,因此能够制成在涂布液中稳定溶解的成分。
[0079]
作为(b)成分的金属醇盐的金属,能够列举出si、ta、nb、ti、zr、al、ge、b、na、ga、ce、v、ta、p、sb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优选为si、ti、zr,另外,(b)成分优选为液体,因此特别优选si、ti。作为(b)成分的金属醇盐的醇盐(烷氧基),能够列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以及具有碳原子数为这些以上的烷氧基。优选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和丁氧基,更优选甲氧基和乙氧基。作为特别优选的(b)成分,能够列举出四甲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等。
[0080]
作为(b)成分的金属醇盐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出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丙氧基硅烷、丁基三丁氧基硅烷、四甲氧基钛、四乙氧基钛、四丙氧基钛、四丁氧基钛、甲基三甲氧基钛、乙基三乙氧基钛、丙基三丙氧基钛、丁基三丁氧基钛、四甲氧基锆、四乙氧基锆、四丙氧基锆、四丁氧基锆、甲基三甲氧基锆、乙基三乙氧基锆、丙基三丙氧基锆和丁基三丁氧基锆等。其中,作为优选,能够列举出四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0081]
(b)成分的金属醇盐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1摩尔为10摩尔以下的比率。更优选为0.1摩尔~5摩尔的比率。相对于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和上述硼化合物1摩尔,在(b)成分不足0.1摩尔时,有时难以得到前述这种添加(b)成分的效果,另外,若(b)成分超过5摩尔,有时会发生白浊。
[0082]
作为(b)成分的金属醇盐的缩合物,能够列举出由选自由以下的式(b1)和(b2)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式子所表示的金属醇盐的缩合物。
[0083][0084]
(式中,r3表示烷基,其一部分也可以是氢,r3分别独立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选自2~20中的整数,m表示选自由si、ti和z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
[0085]
(b)成分即上述金属醇盐的缩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1摩尔,以金属醇盐单体质量换算计,优选为2摩尔~50摩尔,更优选为4摩尔以上。即,在(b)成分的添加量过多的情况下,得到的覆膜的硬度有降低的倾向,相反,在过少的情况下,金属元素含量变少,因此根据用途,有时得到的覆膜的硬度降低或发生化学耐久性的问题。另外,在(b)成分的添加量过多的情况下,用于得到黑色覆膜的固化时间有变长的倾向。
[0086]
(b)成分即上述金属醇盐的缩合物中的r3表示烷基,其一部分也可以是氢,r3分别独立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以及具有碳原子数为这些以上的烷基,优选为甲基或乙基。另外,(b)成分即上述金属醇盐的缩合物中的m表示选自2~20中的整数,但优选为3~10,最优选为5。进而,(b)成分即上述金属醇盐的缩合物中的m表示选自由si、ti和z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但优选为si或ti,最优选为si。
[0087]
作为构成(b)成分即上述金属醇盐的缩合物的金属醇盐单体单元,能够列举出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丙氧基硅烷、丁基三丁氧基硅烷、四甲氧基钛、四乙氧基钛、四丙氧基钛、四丁氧基钛、甲基三甲氧基钛、乙基三乙氧基钛、丙基三丙氧基钛、丁基三丁氧基钛、四甲氧基锆、四乙氧基锆、四丙氧基锆、四丁氧基锆、甲基三甲氧基锆、乙基三乙氧基锆、丙基三丙氧基锆和丁基三丁氧基锆等。
[0088]
在(b)成分以上述式(b1)表示的情况下,优选为四乙氧基硅烷的缩合物(5聚体)或
者四甲氧基硅烷的缩合物(5聚体),在以上述式(b2)表示的情况下,优选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缩合物(5聚体)或者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缩合物(5聚体)。
[0089]
在上述反应产物中,如上所述,添加金属醇盐(单体)和/或金属醇盐的缩合物作为(b)成分。金属醇盐单体的粘性低于该缩合物,因此通过进一步添加金属醇盐单体,有时所得到的涂布液的涂布性提高,但如果使金属醇盐单体的添加量多至与该缩合物相同量以上等,则有时涂布液的粘性容易降低,在涂布时容易发生滴液。
[0090]
3.(c)成分
[0091]
向上述反应产物添加合成树脂作为(c)成分。即,在上述含有氨基的硅烷化合物与上述硼化合物反应时或者反应后,添加合成树脂作为(c)成分。通过添加(c)成分,能够对所得到的黑色覆膜赋予防裂纹性。
[0092]
作为(c)成分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列举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和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氨基树脂、聚氨酯树脂、呋喃树脂、有机硅树脂和这些树脂的改性品,能够使用具有各种聚合度(分子量)的合成树脂。其中,优选环氧树脂、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有机硅树脂、乙烯基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等。另外,上述合成树脂的形态优选为液态。
[0093]
(c)成分的使用量相对于总固体成分优选为5质量%~30质量%的比率。更优选为10质量%~20质量%的比率。在(c)成分不足5质量%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得到前述这种添加(c)成分的效果,另外在(c)成分超过30质量%的情况下,有时需要添加树脂固化剂,另外有时无法对所得到的覆膜赋予高硬度。
[0094]
4.(d)成分
[0095]
(d)成分作为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的溶剂,因此由sp值实质上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构成。“sp值实质上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是指,“sp值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单独种类的非水溶剂”、“仅组合sp值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该混合溶剂的sp值处于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范围内的溶剂”以及“组合sp值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和除此以外的sp值的溶剂,该混合溶剂的sp值处于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范围的溶剂”。需要说明的是,混合溶剂的sp值例如在使用了“溶剂a”和“溶剂b”这2种的情况下,能够由以下的计算式计算出。
[0096][0097]
需要说明的是,sp值是通常已知的溶解度参数,成为溶解性、相容性的指标。sp值已知有由液体的蒸发热计算的方法、基于分子结构算出的hansen法、hoy法、small法、fedor的推算法等。在本说明书中,例如使用r.f.fedors:polym.eng.sci.,14(2),147-154(1974)
中记载的由分子结构算出的fedor的推算法。另外,本说明书中的sp值是在25℃的测定条件下求出的值。
[0098]
作为sp值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的非水溶剂,例如可列举出芳香族烃类的甲苯(sp值:9.1(cal/cm3)
1/2
)、二甲苯(sp值:9.1(cal/cm3)
1/2
)、乙酸酯类的乙酸乙酯(sp值:8.8(cal/cm3)
1/2
)、乙酸丁酯(sp值:8.7(cal/cm3)
1/2
)、酮类的丙酮(sp值:9.1(cal/cm3)
1/2
)、甲乙酮(sp值:9.0(cal/cm3)
1/2
)、甲基异丁基酮(sp值:8.3(cal/cm3)
1/2
)、环己酮(sp值:9.8(cal/cm3)
1/2
)、2-庚酮(sp值:8.5(cal/cm3)
1/2
)、二醇醚类的3-甲氧基-3-甲基丁醇(sp值:10.5(cal/cm3)
1/2
)、1-甲氧基-2-丙醇(sp值:11.3(cal/cm3)
1/2
)、1-乙氧基-2-丙醇(sp值:10.9(cal/cm3)
1/2
)、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sp值:8.8(cal/cm3)
1/2
)、二乙二醇单丁醚(sp值:10.5(cal/cm3)
1/2
)、醚类的thf(sp值:8.3(cal/cm3)
1/2
)、溶纤剂类的乙二醇单乙醚(sp值:11.5(cal/cm3)
1/2
)、乙二醇单正丁基醚(sp值:10.8(cal/cm3)
1/2
)、乙酸2-甲氧基丁酯(sp值:9.0(cal/cm3)
1/2
)、氯化烃类的二氯甲烷(sp值:10.2(cal/cm3)
1/2
)、作为其他的n,n-二甲基甲酰胺(sp值:10.2(cal/cm3)
1/2
)等,其中,优选酮类的甲乙酮(sp值:9.0(cal/cm3)
1/2
)、甲基异丁基酮(sp值:8.3(cal/cm3)
1/2
)、环己酮(sp值:9.8(cal/cm3)
1/2
)、2-庚酮(sp值:8.5(cal/cm3)
1/2
)、二醇醚类的3-甲氧基-3-甲基丁醇(sp值:10.5(cal/cm3)
1/2
)、1-甲氧基-2-丙醇(sp值:11.3(cal/cm3)
1/2
)、1-乙氧基-2-丙醇(sp值:10.9(cal/cm3)
1/2
)。
[0099]
另外,作为涂布液中有时含有的sp值为8(cal/cm3)
1/2
~11.5(cal/cm3)
1/2
以外的溶剂,例如可列举出正己烷(sp值:7.3(cal/cm3)
1/2
)、二乙醚(sp值:7.3(cal/cm3)
1/2
)、2-甲氧基乙醇(sp值:12.0(cal/cm3)
1/2
)、四氯化碳(sp值:12.2(cal/cm3)
1/2
)等。
[0100]
5.(e)成分
[0101]
作为(e)成分的黑色颜料,例如可列举出pigmentblack26、炭黑、钛黑等。上述黑色颜料的平均粒径d
50
优选为10nm~300nm。在d
50
不足10nm的情况下,存在容易聚集的倾向,在超过300nm的情况下,存在可见光透射率恶化的倾向。考虑到这些,上述黑色颜料的平均粒径d
50
更优选为15nm~280nm,进一步优选为20nm~250nm。
[0102]
上述黑色颜料优选在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中,相对于总固体成分含有0.5质量%~7.0质量%。若不足0.5质量%,则隐私性低,在超过7.0质量%的情况下,存在雾度变高的倾向。考虑到这些,上述黑色颜料在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中,相对于总固体成分更优选含有0.6质量%~6.5质量%,进一步优选含有0.7质量%~6.0质量%。
[0103]
6.其他成分
[0104]
上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可以含有由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细粒。通过含有由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细粒,能够使带黑色覆膜的板状玻璃具有红外线遮蔽性。作为导电性物质,例如可列举出ito(氧化铟锡)、ato(氧化锡锑)等。由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细粒的含量相对于总固体成分优选为5质量%~15质量%,平均粒径d
50
优选为50nm~100nm。
[0105]
另外,上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除了上述成分以外,可以根据其用途还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着色颜料、防霉剂、光催化剂材料、防锈剂、防腐蚀剂、防藻剂、拒水剂、拒油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基材湿润剂、亲水性材料、吸水性材料等。
[0106]
作为将上述黑色覆膜形成用涂布液涂布于板状玻璃的表面的方法,能够利用旋涂、浸渍涂覆、喷嘴涂覆、帘涂、辊涂、喷涂、刮涂、刷涂等公知的涂布方法。其中,喷雾涂覆不依赖于所涂布的玻璃形状,能够以少量的涂布液进行成膜,因此优选。
[0107]
优选在成为信息获取区域的板状玻璃的表面不形成黑色覆膜。例如,既可以暂时对基材(板状玻璃)的整个表面进行涂布液的涂布,擦去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的涂布液,也可以将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浸渍于溶剂中而去除涂布在该区域的涂布液,还可以在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流过溶剂而去除涂布在该区域的涂布液,还可以对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预先实施掩蔽而进行涂布之后去除该掩蔽。作为掩蔽,例如使用掩蔽带、金属掩蔽等。
[0108]
另外,可以在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预先形成排斥涂布液这样的(不与涂布液相容的)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进行涂布,擦拭在该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上排斥而附着的涂布液。而且,也可以还去除该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
[0109]
另外,也可以在不要形成覆膜的区域预先形成排斥涂布液这样的(不与涂布液相容的)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进行涂布和固化,去除在该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上排斥的状态下固化的覆膜。而且,也可以还去除该拒水膜或者拒水/拒油膜。
[0110]
另外,也可以暂时对基材(板状玻璃)的整个表面进行涂布并使其固化,对基材(板状玻璃)的整个表面形成覆膜之后,将该覆膜的所期望的区域进行物理地去除或化学地去除。
[0111]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中,构成后窗的覆膜的膜厚优选为1μm~8.5μm。在覆膜的膜厚不足1μm的情况下,或者超过8.5μm的情况下,覆膜的耐久性容易变差。
[0112]
需要说明的是,覆膜的膜厚能够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机(例如,小坂研究所制surfcorder et4000a等)进行测定。
[0113]
本公开的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关于板状玻璃的结构和制造方法、覆膜的结构和形成方法、以及信息获取装置的结构等,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应用、变形。
[0114]
本技术以2019年9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59667号作为基础,主张基于巴黎公约或进入国家的法规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中。
[0115]
附图标记说明
[0116]
1、车辆后方信息获取系统;10、10a、后窗;11、板状玻璃;12、覆膜;13、遮光层;14、热线;15、天线;16、擦拭器;20、信息获取装置;r1、隐私区域;r2、信息获取区域;r3、透光区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