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塔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7:52: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湿法烟气脱硫塔。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烟气,这些烟气中大多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当这些气体排入大气时,会造成酸雨,破坏生态环境,目前,烟气脱硫的方法有干式烟气脱硫工艺、喷雾干式烟气脱硫工艺、粉煤灰干式烟气脱硫技术、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等,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碱性物质(通常是碱溶液,更多情况是碱的浆液)与烟道气在喷雾塔中相遇。烟道气中的so2溶解在水中,形成一种稀酸溶液,然后与溶解在水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在使用现有烟气脱硫塔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时,烟气进入脱硫塔内,烟气不能充分的散开,不能与浆液喷雾充分接触,烟气得不到彻底的脱硫处理,脱硫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湿法烟气脱硫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竖直设置,所述塔体内部设置有导气机构,所述导气机构上下端设置有脱硫机构;
5.所述导气机构包括电机、转动杆、两个伞齿轮、通气盘、导气盘、固定环,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塔体侧面,所述电机输出杆贯穿塔体侧面延伸至塔体内部,所述转动杆竖直设置在塔体内部,所述通气盘和导气盘从上往下依次水平套设在转动杆顶端表面。
6.优选的,所述塔体左侧倾斜设置有进气管,所述塔体顶端侧面水平贯穿设置有出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端与塔体内部贯通连接。
7.优选的,所述转动杆底端通过轴承座与塔体内部底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伞齿轮分别固定套设在转动杆顶端表面和电机输出杆表面,两个所述伞齿轮侧面相互啮合。
8.优选的,所述通气盘外侧面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气盘固定套设在转动杆表面,所述通气盘底面和导气盘顶面接触,所述通气盘整体镂空设置,利用电机转动,通过两个伞齿轮传动,使转动杆旋转,使导气盘相对通气盘发生转动。
9.优选的,所述固定环水平套设在转动杆外侧,所述固定环外侧面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顶面与导气盘底面接触,所述导气盘上下贯通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均匀设置在导气盘表面,通过导气盘上开设的导气孔控制进入塔体内部的烟气在塔体内部分散开来,控制达到导液盘下方的烟气流量,使通过的烟气能够充分的进行脱硫反应,避免较多烟气同时上升,导致烟气不能充分脱硫。
10.优选的,所述脱硫机构包括固定板、水泵、导液管一、过滤板、出污管、导液盘、喷头、通气管,所述固定板水平固定设置在塔体侧面,所述水泵固定设置在固定板底面,所述
过滤板水平套设在转动杆底端表面,所述出污管对应过滤板上方位置水平贯通设置在塔体侧面,所述出污管外端螺纹套设有出污管盖,所述导液盘水平设置在转动杆上方,所述导液盘侧面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液盘内部中空设置,所述喷头贯通设置在导液盘底面,所述通气管竖直贯穿导液盘设置,所述通气管外表面与导液盘内壁固定连接,利用水泵将过滤板下方的浆液输送至导液盘内部再通过喷头将浆液喷出与烟气进行脱硫反应,在导液盘上竖直贯通设置通气管方便除硫后的烟气排出。
11.优选的,所述过滤板外侧面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上方水平设置有清理板,所述清理板固定套设在转动杆底端表面,所述清理板底面固定设置有刷毛,刷毛底端与过滤板表面面接触,所述过滤板下方水平设置有搅拌板,所述搅拌板固定套设在转动杆底端表面,所述塔体正面对应过滤板下方位置水平贯穿设置有导液管二,所述导液管二外端螺纹套设有导液管盖,在过滤板上下分别设置清理板和搅拌板,提高工作效率。
12.优选的,所述水泵进水管底端贯穿塔体侧面延伸至过滤板下方,所述导液管一底端与水泵出水口贯通连接,所述导液管一顶端贯穿塔体侧面与导液盘内部贯通连接,所述塔体顶端内部水平固定设置有除雾器,利用水泵将过滤板下方的浆液输送至导液盘内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湿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设置导气机构,利用电机转动,通过两个伞齿轮传动,使转动杆旋转,使导气盘相对通气盘发生转动,通过导气盘上开设的导气孔控制进入塔体内部的烟气在塔体内部分散开来,控制达到导液盘下方的烟气流量,使通过的烟气能够充分的进行脱硫反应,避免较多烟气同时上升,导致烟气不能充分脱硫;通过设置脱硫机构,利用水泵将过滤板下方的浆液输送至导液盘内部再通过喷头将浆液喷出与烟气进行脱硫反应,在导液盘上竖直贯通设置通气管方便除硫后的烟气排出,且在过滤板上下分别设置清理板和搅拌板,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气盘结构俯视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区放大图。
18.图中:塔体1、进气管2、出气管3、导气机构4、电机401、转动杆402、伞齿轮403、通气盘404、导气盘405、固定环406、导气孔407、脱硫机构5、固定板501、水泵502、导液管一503、过滤板504、出污管505、导液盘506、喷头507、通气管508、除雾器6、清理板7、搅拌板8、导液管二9。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湿法烟气脱硫塔,包括塔体1,塔体1竖直设置,塔体1内部设置有导气机构4,导气机构4上下端设置有脱硫机构5,塔体1左
侧倾斜设置有进气管2,塔体1顶端侧面水平贯穿设置有出气管3,进气管2一端与塔体1内部贯通连接;
21.导气机构4包括电机401、转动杆402、两个伞齿轮403、通气盘404、导气盘405、固定环406,电机401固定设置在塔体1侧面,电机401输出杆贯穿塔体1侧面延伸至塔体1内部,转动杆402竖直设置在塔体1内部,通气盘404和导气盘405从上往下依次水平套设在转动杆402顶端表面,转动杆402底端通过轴承座与塔体1内部底面转动连接,两个伞齿轮403分别固定套设在转动杆402顶端表面和电机401输出杆表面,两个伞齿轮403侧面相互啮合,通气盘404外侧面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导气盘405固定套设在转动杆402表面,通气盘404底面和导气盘405顶面接触,通气盘404整体镂空设置,固定环406水平套设在转动杆402外侧,固定环406外侧面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固定环406顶面与导气盘405底面接触,导气盘405上下贯通开设有导气孔407,导气孔407均匀设置在导气盘405表面,利用电机401转动,通过两个伞齿轮403传动,使转动杆402旋转,使导气盘405相对通气盘404发生转动,通过导气盘405上开设的导气孔407控制进入塔体1内部的烟气在塔体1内部分散开来,控制达到导液盘506下方的烟气流量,使通过的烟气能够充分的进行脱硫反应,避免较多烟气同时上升,导致烟气不能充分脱硫;
22.脱硫机构5包括固定板501、水泵502、导液管一503、过滤板504、出污管505、导液盘506、喷头507、通气管508,固定板501水平固定设置在塔体1侧面,水泵502固定设置在固定板501底面,过滤板504水平套设在转动杆402底端表面,出污管505对应过滤板504上方位置水平贯通设置在塔体1侧面,出污管505外端螺纹套设有出污管盖,导液盘506水平设置在转动杆402上方,导液盘506侧面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导液盘506内部中空设置,喷头507贯通设置在导液盘506底面,通气管508竖直贯穿导液盘506设置,通气管508外表面与导液盘506内壁固定连接,过滤板504外侧面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过滤板504上方水平设置有清理板7,清理板7固定套设在转动杆402底端表面,清理板7底面固定设置有刷毛,刷毛底端与过滤板504表面面接触,过滤板504下方水平设置有搅拌板8,搅拌板8固定套设在转动杆402底端表面,塔体1正面对应过滤板504下方位置水平贯穿设置有导液管二9,导液管二9外端螺纹套设有导液管盖,水泵502进水管底端贯穿塔体1侧面延伸至过滤板504下方,导液管一503底端与水泵502出水口贯通连接,导液管一503顶端贯穿塔体1侧面与导液盘506内部贯通连接,塔体1顶端内部水平固定设置有除雾器6,利用水泵502将过滤板504下方的浆液输送至导液盘506内部再通过喷头507将浆液喷出与烟气进行脱硫反应,在导液盘506上竖直贯通设置通气管508方便除硫后的烟气排出,且在过滤板504上下分别设置清理板7和搅拌板8,提高工作效率。
23.使用时,利用电机401转动,通过两个伞齿轮403传动,使转动杆402旋转,使导气盘405相对通气盘404发生转动,通过导气盘405上开设的导气孔407控制进入塔体1内部的烟气在塔体1内部分散开来,控制达到导液盘506下方的烟气流量,利用水泵502将过滤板504下方的浆液输送至导液盘506内部再通过喷头507将浆液喷出与烟气进行脱硫反应,在导液盘506上竖直贯通设置通气管508方便除硫后的烟气排出。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