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件、雾化芯、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5:25: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件、雾化芯、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可以通过采用加热丝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使得雾化液雾化后释放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
3.在现有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加热丝对雾化液进行加热时,通常会出现雾化液沸腾过程中不稳定性高,气泡产生位置的随机性高,导致温度场波动性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件、雾化芯、雾化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雾化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用于与预设的吸液体相连接,以对所述吸液体提供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6.所述加热件的表面开设有微槽部,且所述微槽部至少设置于所述加热件背离所述吸液体的一侧,所述微槽部包括微槽,且所述微槽的开口与所述吸液体相连接。
7.可选地,所述微槽为开设于所述加热件表面上的凹槽;或者
8.所述微槽部为设置于所述加热件表面上的至少两个凸起,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所述微槽。
9.可选地,所述加热件为金属丝;
10.所述微槽为开设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弧形凹槽;或者
11.所述微槽为开设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直线形凹槽。
12.可选地,所述微槽为开设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弧形凹槽;
13.所述弧形凹槽为设置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环形凹槽;或者
14.所述弧形凹槽为设置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螺旋形凹槽。
15.可选地,所述微槽为开设于所述金属丝表面的直线形凹槽;
16.所述直线形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金属丝的长度方向;或者
17.所述直线形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金属丝的长度方向,且所述金属丝在所述直线形凹槽的端部弯折。
18.可选地,所述微槽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微槽部沿所述金属丝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19.可选地,每一所述微槽部内开设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微槽,所述微槽部的宽度为所述微槽的宽度的3-5倍。
20.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微槽部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微槽部的宽度的5-8倍。
21.可选地,所述微槽的深度为5um-15um,宽度为5um-30um。
22.可选地,所述微槽的截面呈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者椭圆形。
2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及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加热件。
24.所述吸液体包括雾化面和吸液面,所述吸液体用于供雾化液自所述吸液面进入且穿过所述吸液体后到达所述雾化面;
25.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吸液体相连接,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一侧以用于对穿过所述雾化面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26.其中,所述微槽部至少设置于所述加热件背离所述雾化面的一侧,所述微槽部包括微槽,且所述微槽的开口与所述雾化面相连接。
27.可选地,所述吸液体上开设有雾化孔,所述雾化面设置于所述雾化孔的内壁上;
28.所述加热件为呈螺旋状盘绕设置的金属丝,且与所述雾化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2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安装座以及雾化芯,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
3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31.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以及
32.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
3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加热件上开设微槽,从而可以在加热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过程中,使得雾化液更容易形成汽化核心,增加雾化过程中沸腾气化核心,降低雾化过程中的热流密度,从而使得汽化核心形成的气泡可以在微槽结构中脱离长大,并脱离雾化液的液膜表面,这样通过设置微槽可以控制在雾化过程中沸腾特性,控制气溶胶形成的机制(即,控制气溶胶形成的位置和气溶胶的尺寸),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雾化过程中的口感。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3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爆炸图;
37.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剖视图;
38.图4是形成图2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是图4所示加热丝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40.图6是图4所示加热丝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41.图7是形成图2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一段直线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是图7的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的剖视图;
43.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0是形成图9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一实施例在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45.图11是形成图9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另一实施例在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46.图12是图9所示的雾化芯中的加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3是图9所示的雾化芯中的加热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的部分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5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的示意图;
50.图16a-图16c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51.图17是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的部分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8是图17提供的加热丝的局部放大图;
53.图19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的示意图;
54.图20a-图20c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55.图21a-图21c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56.图2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9.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0.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61.请参阅图1-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爆炸图;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剖视图。
62.雾化芯10包括吸液体100和加热件200。雾化芯10可以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雾化液雾化。
63.吸液体100内形成多个微孔,雾化液可以通过该微孔进入吸液体100中,或者雾化液也可以通过该微孔从吸液体100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其中,吸液体100中的多个微孔还可以对雾化液起到存储作用。加热件200则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
64.该吸液体100可以为烧结式多孔体,具体地,该烧结式多孔体可以为陶瓷多孔体。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烧结式多孔体,可以不限于陶瓷多孔体,例如,其可以为玻璃多孔体或者玻璃陶瓷多孔体,其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或者,吸液体100也可以采用纤维棉形成。
65.加热件200可以采用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以及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制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中的至少两种混合后制成。加热件200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的电阻值,通过将加热件200与电源相连通,从而可以使得加热件200能够发热以对雾化液加热雾化。
66.吸液体100的形状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和吸液面1002可以设置在吸液体100的不同表面上;或者雾化面1001和吸液面1002也可以设置在吸液体100的同一表面的不同区域。
67.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吸液体100可以整体呈圆柱形,且吸液体100内开设有雾化孔110,加热件200则螺旋设置在雾化孔110内且可以连接于雾化孔110的内壁上,其中,雾化孔110的内壁则可以形成雾化面1001,而吸液体100的外表面则可以构成吸液面1002,其中,雾化液可以自吸液体100的吸液面1002一侧渗透进入吸液体100内,且可以自雾化面1001渗透出,而加热件200则可以设置在雾化面1001的位置以将自雾化面1001渗透出的雾化液加热雾化。
68.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0也可以设置在吸液体100的外表面上,且吸液体100的外表面则可以构成雾化面1001,吸液体100内开设的雾化孔110的内壁则可以构成吸液面1002,加热件200的安装位置、吸液体100上雾化面1001和吸液面1002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69.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0可以为棉芯,加热件200则可以绕设于加热件200的外表面上。
70.本实施例中,在加热件200上可以设有微槽部210,微槽部2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微槽2101,其中微槽2101的开口可以与雾化面1001相连接,即微槽2101的开口可以对接于雾化面1001上,从而可以使得自雾化面1001渗透出的雾化液进入到微槽2101中。
71.因此,本技术通过在加热件上开设微槽,从而可以在加热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过程中,使得雾化液更容易形成汽化核心,增加雾化过程中沸腾气化核心,降低雾化过程中的热流密度,从而使得汽化核心形成的气泡可以在微槽结构中脱离长大,并脱离雾化液的液膜表面,这样通过设置微槽可以控制在雾化过程中沸腾特性,控制气溶胶形成的机制(即,控制气溶胶形成的位置和气溶胶的尺寸),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雾化过程中的口感。
72.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是加热丝,加热件200可以采用长条形的加热丝通过螺旋绕设后形成。
73.请参阅图4-图5,其中图4是图2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的一段直线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加热丝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74.加热丝201上设置有多个微槽部210,多个微槽部210可以沿加热丝20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每个微槽部210中均可以开设多个微槽2101。
75.其中,如图5所示,微槽2101可以是开设在加热丝201表面的弧形凹槽,其中,弧形凹槽指凹槽底部沿弧线延伸的凹槽,例如,弧形凹槽可以沿圆柱形加热丝的弧形侧面开设。其中,微槽2101也可以环绕在加热丝201表面,形成环形凹槽。
76.或者,请参阅图6,图6是图4所示加热丝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微槽2101可以开设在微槽2101的部分表面,而构成非环形凹槽,具体的,微槽2101可以自其中部向两端延伸的方向上使得微槽2101的深度逐渐减小,且使得微槽2101两端不连接。
77.其中,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垂直于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设置;或者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沿平行于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设置;或者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呈预设的夹角设置。
78.本实施例中,微槽2101的数量为多个且均间隔设置,且相邻的微槽2101之间不连通。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微槽21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且该微槽2101可以为连续的微槽,微槽2101可以沿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螺旋开设;或者,当微槽2101呈螺旋绕设时,微槽2101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此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微槽2101可以间隔且交错螺旋绕设于加热丝201上。或者,当微槽2101呈螺旋绕设时,微槽2101也可以不是连续的,即每一个间隔设置的微槽部210中均可以设置螺旋绕设的微槽2101,且相邻的两个微槽部210中的微槽2101不连通。
79.上述实施例中,微槽2101为开设在加热丝201表面的凹槽,其中,微槽2101可以通过采用激光加工等方式对加热丝201表面进行加工而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微槽2101还可以通过在微槽部210上设置凸起形成。
80.具体的,请参阅图7-图8,图7是形成图2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一段直线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的剖视图。
81.其中,加热件200的微槽部210内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凸起部211,且相邻的两个凸起部211之间则可以形成微槽2101。本实施方式中,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文实施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82.同样的,如图7和图8所示,微槽2101可以是开设在加热丝201表面的弧形凹槽,且微槽2101形成环形凹槽。
83.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微槽2101同样可以开设在微槽2101的部分表面,而构成非环形凹槽,在此不作赘述。
84.在前文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是金属加热丝,加热件200的截面可以呈圆形、半圆形、或者椭圆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加热件200也可以是金属加热片。
85.进一步的,如上述的实施例中,微槽2101均为开设在加热件200上的环形凹槽。
86.在此实施例中,微槽2101可以为弧形凹槽,且微槽2101两端的深度可以逐渐减小,即微槽2101可以开设在加热件200的部分区域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微槽2101可以为直线型凹槽,其中,直线型凹槽指凹槽底部沿直线延伸的凹槽。
87.请参阅图9,其中,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88.吸液体100可以整体大致形成一个长方体,吸液体100的一侧表面可以形成其雾化面1001,吸液体100的另一侧表面则可以形成其吸液面1002。加热件200可以至少贴设于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上。具体的,加热件200可以整体贴设在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上,或者加热件200也可以部分埋设于吸液体100内且位于雾化面1001和吸液面1002之间,且加热件200的另一部分则贴设于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上。
89.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采用加热片或者加热条形成。具体的,加热件200的外表面可以包括多个平面,其中,加热件200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或者其他的多
边形。因此,直线型的微槽2101可以开设在加热件200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平面上。
90.同样的,以加热件200为直线型的加热丝为例。
91.请参阅图10,图10是形成图9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一实施例在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92.加热丝201为直线型的加热丝,其可用于形成如图9所示的加热件200。
93.本实施例中,同样的,微槽2101可以为开设于加热丝201表面上的凹槽;或者微槽部210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加热丝201表面上的至少两个凸起,且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形成该微槽2101。
94.本实施例中,以微槽2101为开设于加热丝201表面上的凹槽为例。其中,在每一微槽部210中,微槽2101可以呈环形凹槽。即,微槽2101可以沿垂直于加热丝2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加热丝201外表面上相邻两个平面上的直线型的微槽2101可以相连接,从而形成环形的凹槽,此时,微槽2101可以呈“口”形。
95.或者,微槽2101可以为非环形的凹槽。
96.请参阅图11,图11是形成图9所示的加热件的加热丝另一实施例在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97.即,加热丝201外表面上部分平面上设置有直线型的微槽2101。例如,微槽2101可以设置在加热丝201外表面上的一个平面上。此时,采用此加热丝201形成的加热件200,其上的微槽2101可以开设在加热件200位于吸液体100外且背离吸液体100的一侧,微槽2101可以呈“一”形。或者,微槽2101可以设置在加热件200外表面上的多个平面上,且相邻的两个平面上的微槽2101相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微槽2101呈“n”形或者“l”形。同样的,微槽2101的开口可以与雾化面1001相对接。
98.本实施例中,同样的,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垂直于加热件200(或者加热丝201)的长度方向设置。
99.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还可以沿其他的方向设置。
100.其中,以具有直线型微槽的加热件200为例。
101.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件200可以部分嵌设在吸液体100的雾化面1001上,因此,当加热件200上的微槽2101为环形凹槽时,则微槽2101可以部分延伸到吸液体100内;而当加热件200上的微槽2101为非环形凹槽时,此时,微槽2101两端开设则可以对接在雾化面1001上或者至少部分延伸到吸液体100内。例如,如图9所示加热件200上的微槽部210内的微槽下端的开口可以对接于雾化面1001,或者微槽部210内的微槽可以部分插设到吸液体100。
102.其中,图9所示加热件200仅在其部分加热丝的直线部上开设了微槽部210,同样的加热件200其他部分加热丝的直线部上同样也可以设置微槽部210。
103.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9所示的雾化芯中的加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04.其中,微槽2101为直线型的微槽。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沿平行于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设置,此时,加热件200在微槽2101的端部弯折。
105.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9所示的雾化芯中的加热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06.同样的,微槽2101为直线型的微槽。微槽210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加热件200的长度方向呈预设的夹角设置。
107.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微槽2101的截面呈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者椭圆形等形状,微槽2101的深度可以在5um-15u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将微槽2101的深度设置为5um、10um或者15um。
108.此方案可以确保加热件200局部电阻变化不会过大,从而可以提高加热件200局部热流的均匀性,从而可以使得加热件200在加热雾化过程中不容易出现烧断。同时,通过将微槽2101的深度控制在5um-15um的范围内,可以使得雾化液雾化后形成的气泡脱离速度明显,从而到达控制在雾化过程中的沸腾特性,控制气溶胶形成的机制的效果。
109.本实施例中,微槽2101的宽度可以在5um-30um的范围内,微槽部210内可以开设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微槽2101,此时,每一微槽部210的宽度可以设置为微槽2101的宽度的3-5倍,且相邻的两个微槽部210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微槽部210的宽度的5-8倍。
110.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200可以通过多次弯折后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0还可以通过模具冲压、铸造、机械编织、化学蚀刻等一种或几种方式获得。
111.其中,加热件200可以采用一条金属丝或者金属片形成,或者,加热件200也可以采用至少两条金属丝或者金属片形成,具体的加热件200可以采用多个直径较小的金属丝或者金属片,经过卷绕或者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形成。
112.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4-图15,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的部分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的示意图。
113.其中,加热丝300表面平滑且未设置微槽结构;因此,在采用加热丝300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液雾化后形成的气泡体积差异较大,且气泡分布不均匀。
114.其中,如图16a-图16c所示,图16a-图16c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115.其中,图16a-图16c分别为间隔1秒后的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其可以显示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形成的气泡位置随机性较大。
116.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7-图19,图17是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的部分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提供的加热丝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的示意图。
117.其中,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加热件200进行加热雾化时,可以使得雾化后形成的气体在微槽2101的位置形成气泡,并且气泡逐渐长大后逐渐脱离微槽2101而释放出,其可以使得脱离微槽2101的气泡的位置固定,因此,在加热件200上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微槽部210,可以使得释放出的气泡分布更加均匀;且,由于气泡在微槽2101内更容易脱离雾化液的液膜表面,因此可以将气泡体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雾化过程中的口感。
118.其中,如图20a-图20c所示,图20a-图20c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加热件进行加热雾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119.同样的,图20a-图20c分别为间隔1秒后的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其可以显示出在加热件200上形成的雾化气泡,均可以在微槽部的位置形成,因此雾化气泡形成的位置稳定。
120.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采用一根加热丝形成。
121.如图21a-图21c所示,图21a-图21c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加热件进行加热雾
化时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
122.同样的,图21a-图21c分别为间隔1秒后的雾化效果变化示意图。其可以显示出在加热件200上形成的雾化气泡,均可以在微槽部的位置形成,因此雾化气泡形成的位置稳定。
123.此方案与前文所述方案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可以采用两根加热丝形成,其中,两根加热丝可以并排设置。
124.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请参阅图22,图2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5.其中,雾化器40包括雾化套筒410、安装座420以及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10。其中,雾化套筒410内可以设置储液腔411及出气通路412,安装座420则盖设于雾化套筒410的开口处,安装座420可以用于固定安装雾化芯10。
126.其中,雾化芯10中的吸液体100的吸液面1002可以与储液腔411相连通,以使得的储液腔411中存储的雾化液可以进入吸液体100,雾化芯10的雾化面1001则可以与出气通路412相连通,从而使得雾化芯10对雾化液加热后形成的雾化汽可以从出气通路412中释放出。
127.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请参阅图23,图2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8.其中,电子雾化装置50可以包括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40及本体组件510。
129.其中,雾化器40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该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本体组件510则可以包括电源组件,其电源组件可以与雾化器40中的加热件200电连接,以用于为加热件200供电。
130.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加热件上开设微槽,从而可以在加热件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过程中,使得雾化液更容易形成汽化核心,增加雾化过程中沸腾气化核心,降低雾化过程中的热流密度,从而使得汽化核心形成的气泡可以在微槽结构中脱离长大,并脱离雾化液的液膜表面,这样通过设置微槽可以控制在雾化过程中沸腾特性,控制气溶胶形成的机制(即,控制气溶胶形成的位置和气溶胶的尺寸),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雾化过程中的口感。
1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