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08: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抛丸清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和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铝合金焊接结构件的需求日益增多,使铝合金的焊接性研究也随之深入,目前铝合金是应用最多的合金。
3.抛丸清理装置是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的铸造设备。抛丸清理装置能同时对铸件进行落砂、除芯和清理。抛丸机是通过抛丸器将钢砂钢丸高速抛落冲击在材料物体表面的一种处理技术,相比其它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更快、更有效,抛丸清理装置可用于去除毛刺、规模和铁锈,也可以针对一个部分涂层的表面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并提供一个增加涂层的附着力表面轮,达到强化工件的目的。
4.现有的抛丸清理装置在工作时,抛丸在处理工件后会再次回收进行二次抛丸,抛丸上携带有废屑等杂质颗粒,混合在一起会影响二次抛丸的效果,一般都是集中起来通过人工将废屑或抛丸分离出来,工作效率低,且不方便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抛丸室下方的清理仓,还包括抛丸,所述抛丸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清理仓内倾斜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端通过转动座与清理仓连接,所述缓冲板包括交错设置的板一和板二,所述板一的最低端设置在板二的最高端上方,所述板一和板二的结构相同,所述板一上设有长形孔,所述长形孔的宽度尺寸小于抛丸的直径大小,所述清理仓的一侧设有制动气缸,所述制动气缸的伸长端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转动设有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所述连接杆一的另一端与板一铰接,所述连接杆二的另一端与板二铰接,所述清理仓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外侧设有磁选滚筒,所述磁选滚筒相对支撑架转动,所述磁选滚筒内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为半圆形结构,所述电磁铁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电磁铁设置在远离板二的一侧,所述清理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和废料口,所述清理仓的一侧设有刮料板。
7.作为改进,所述磁选滚筒的底部设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磁选滚筒紧贴,所述驱动轮设置在出料口与肥料口之间,所述驱动轮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
8.作为改进,所述出料口的底部设有螺旋输送蛟龙。
9.作为改进,所述清理仓上设有可视窗口。
10.作为改进,所述清理仓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为抽风机。
11.作为改进,所述磁选滚筒朝向出料口的一端与清理仓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抛丸的
直径大小。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铝合金材质的抛丸与待处理的工件通过磁力进行区别,方便对抛丸进行回收,交错设置的板一与板二,对抛丸进行缓冲,长孔方便废渣从抛丸上脱落;制动气缸伸缩,控制缓冲板沿转动座上下小范围晃动,方便废渣分离以及抛丸的输送。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的板一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16.如图所示:1、清理仓,2、抛丸,3、转动座,4、板一,5、板二,6、长形孔,7、制动气缸,8、连接座,9、连接杆一,10、连接杆二,11、支撑架,12、磁选滚筒,13、电磁铁,14、出料口,15、废料口,16、刮料板,17、驱动轮,18、螺旋输送蛟龙,19、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8.结合附图,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抛丸2室下方的清理仓1,还包括抛丸2,所述抛丸2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清理仓1内倾斜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端通过转动座3与清理仓1连接,所述缓冲板包括交错设置的板一4和板二5,所述板一4的最低端设置在板二5的最高端上方,所述板一4和板二5的结构相同,所述板一4上设有长形孔6,所述长形孔6的宽度尺寸小于抛丸2的直径大小,所述清理仓1的一侧设有制动气缸7,所述制动气缸7的伸长端设有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上转动设有连接杆一9和连接杆二10,所述连接杆一9的另一端与板一4铰接,所述连接杆二10的另一端与板二5铰接,所述清理仓1内设有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的外侧设有磁选滚筒12,所述磁选滚筒12相对支撑架11转动,所述磁选滚筒12内设有电磁铁13,所述电磁铁13为半圆形结构,所述电磁铁13设置在支撑架11上,所述电磁铁13设置在远离板二5的一侧,所述清理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4和废料口15,所述清理仓1的一侧设有刮料板16。
19.所述磁选滚筒12的底部设有驱动轮17,所述驱动轮17与磁选滚筒12紧贴,所述驱动轮17设置在出料口14与肥料口之间,所述驱动轮17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
20.所述出料口14的底部设有螺旋输送蛟龙18。
21.所述清理仓1上设有可视窗口。
22.所述清理仓1内设有风机19,所述风机19为抽风机19。
23.所述磁选滚筒12朝向出料口14的一端与清理仓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抛丸2的直径大小。
24.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铝合金材质的抛丸2与待处理的工件通过磁力进行区别,方便对抛丸2进行回收,交错设置的板一4与板二5,对抛丸2进行缓冲,抛丸2的直径大于长孔的宽度,所以抛丸2留在缓冲板上,而小颗粒的废渣会沿着长孔下落;制动气缸7伸缩,控制缓冲板沿转动座3上下小范围晃动,方便废渣分离以及抛丸2的输送;废渣与抛丸2同时下落,在电磁铁13的作用下,会吸附在磁选滚筒12上,驱动轮17启动,
带动磁选滚筒12沿着支撑架11转动,磁选滚筒12顺时针转动,带动废渣移动至废料口15的一侧,而废渣随着磁选滚筒12转动,会远离电磁铁13,磁性减弱,在刮料板16的作用下,将废渣刮落至废料口15处;而抛丸2直接沿着出料口14下落,通过螺旋输送蛟龙18带动,向前运动,再次进入抛丸2清理设备中进行工作。
2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抛丸(2)室下方的清理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抛丸(2),所述抛丸(2)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清理仓(1)内倾斜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端通过转动座(3)与清理仓(1)连接,所述缓冲板包括交错设置的板一(4)和板二(5),所述板一(4)的最低端设置在板二(5)的最高端上方,所述板一(4)和板二(5)的结构相同,所述板一(4)上设有长形孔(6),所述长形孔(6)的宽度尺寸小于抛丸(2)的直径大小,所述清理仓(1)的一侧设有制动气缸(7),所述制动气缸(7)的伸长端设有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上转动设有连接杆一(9)和连接杆二(10),所述连接杆一(9)的另一端与板一(4)铰接,所述连接杆二(10)的另一端与板二(5)铰接,所述清理仓(1)内设有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的外侧设有磁选滚筒(12),所述磁选滚筒(12)相对支撑架(11)转动,所述磁选滚筒(12)内设有电磁铁(13),所述电磁铁(13)为半圆形结构,所述电磁铁(13)设置在支撑架(11)上,所述电磁铁(13)设置在远离板二(5)的一侧,所述清理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4)和废料口(15),所述清理仓(1)的一侧设有刮料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选滚筒(12)的底部设有驱动轮(17),所述驱动轮(17)与磁选滚筒(12)紧贴,所述驱动轮(17)设置在出料口(14)与肥料口之间,所述驱动轮(17)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14)的底部设有螺旋输送蛟龙(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仓(1)上设有可视窗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仓(1)内设有风机(19),所述风机(19)为抽风机(1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选滚筒(12)朝向出料口(14)的一端与清理仓(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抛丸(2)的直径大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合金抛丸清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抛丸室下方的清理仓,还包括抛丸,所述抛丸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清理仓内倾斜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端通过转动座与清理仓连接,所述缓冲板包括交错设置的板一和板二,所述板一的最低端设置在板二的最高端上方,所述板一上设有长形孔,所述长形孔的宽度尺寸小于抛丸的直径大小。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铝合金材质的抛丸与待处理的工件通过磁力进行区别,方便对抛丸进行回收,交错设置的板一与板二,对抛丸进行缓冲,长孔方便废渣从抛丸上脱落;制动气缸伸缩,控制缓冲板沿转动座上下小范围晃动,方便废渣分离以及抛丸的输送。方便废渣分离以及抛丸的输送。方便废渣分离以及抛丸的输送。


技术研发人员:殷红斌 王志刚 岳进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吉冈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30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