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39: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后尾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


背景技术:

2.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成为两个热点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面对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和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两个问题主要载体之一的汽车工业,开始做出积极的战略调整,以应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汽车轻量化是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油效率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而汽车轻量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减轻自身质量,经研究表明,汽车的自身质量每减少10%,燃油消耗量可降低6%-8%。
3.现有技术中汽车后尾门大多数为金属构件,虽然能够满足刚度需求,但是其自身重量较大,无法满足减重需求,因此人们采用塑料材质制作后尾门来降低汽车自重,但是目前大多数全塑后尾门的耐热性较差,在高温环境下不仅会导致塑料分解,产生有毒气体,还易导致全塑后尾门自燃,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4.因此,发明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耐热性较差的问题。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包括后尾门本体,所述后尾门本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后尾灯盖,所述后尾门本体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后尾门骨架,所述后尾门骨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筋,所述横梁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筋,所述后尾门本体的后侧底部固定安装有门锁件,所述后尾门本体的后侧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座,所述铰链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所述后尾门本体包括内板、保温层、外板、外耐热层、防腐层、内耐热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内板的顶部,所述外板设置在保温层的顶部,所述外耐热层设置在外板的顶部,所述防腐层设置在外耐热层的顶部,所述内耐热层设置在内耐热层的底部。
7.可选的,所述后尾灯盖的前侧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握持块。
8.可选的,所述后尾门本体的前侧顶部固定安装有后尾窗框,所述后尾窗框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车窗玻璃。
9.可选的,所述内板与外板均由聚丙烯、三元乙丙塑胶、聚碳酸脂材料注塑而成。
10.可选的,所述横梁由聚酰胺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均由聚芳基酰胺化合物制作而成。
11.可选的,所述外耐热层与内耐热层均由聚苯硫醚材料制作而成,所述保温层由保温岩棉材料制作而成。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后尾门骨架、横梁、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内板、外板均采用塑料材质注塑而成,在保证后尾门本体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自身的重量,再通过设有外耐热层与内耐热层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提高后尾门本体的耐热性,能够承受较大的高温,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导致塑料分解或自燃,解决了耐热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尾门本体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尾门本体结构的后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横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尾门本体结构的示意图。
18.图中:1、后尾门本体;2、后尾灯盖;3、凹槽;4、握持块;5、后尾窗框;6、车窗玻璃;7、后尾门骨架;8、横梁;9、第一加强筋;10、第二加强筋;11、门锁件;12、铰链座;13、铰链;14、内板;15、保温层;16、外板;17、外耐热层;18、防腐层;19、内耐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包括后尾门本体1,后尾门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后尾灯盖2,后尾灯盖2的前侧底部开设有凹槽3,凹槽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握持块4,后尾门本体1的前侧顶部固定安装有后尾窗框5,后尾窗框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车窗玻璃6,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后尾门骨架7,后尾门骨架7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横梁8,横梁8由聚酰胺材料制作而成,横梁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筋9,横梁8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筋10,第一加强筋9与第二加强筋10均由聚芳基酰胺化合物制作而成,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底部固定安装有门锁件11,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座12,铰链座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13,后尾门本体1包括内板14、保温层15、外板16、外耐热层17、防腐层18、内耐热层19,保温层15设置在内板14的顶部,保温层15
由保温岩棉材料制作而成,外板16设置在保温层15的顶部,内板14与外板16均由聚丙烯、三元乙丙塑胶、聚碳酸脂材料注塑而成,通过后尾门骨架7、横梁8、第一加强筋9、第二加强筋10、内板14、外板16均采用塑料材质注塑而成,在保证后尾门本体1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自身的重量,外耐热层17设置在外板16的顶部,防腐层18设置在外耐热层17的顶部,防腐层18由abs材料制成而成,内耐热层19设置在内耐热层19的底部,外耐热层17与内耐热层19均由聚苯硫醚材料制作而成,通过设有外耐热层17与内耐热层19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提高后尾门本体1的耐热性,能够承受较大的高温,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导致塑料分解或自燃,解决了耐热性较差的问题。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包括后尾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门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后尾灯盖(2),所述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后尾门骨架(7),所述后尾门骨架(7)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横梁(8),所述横梁(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筋(9),所述横梁(8)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筋(10),所述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底部固定安装有门锁件(11),所述后尾门本体(1)的后侧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座(12),所述铰链座(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铰链(13),所述后尾门本体(1)包括内板(14)、保温层(15)、外板(16)、外耐热层(17)、防腐层(18)、内耐热层(19),所述保温层(15)设置在内板(14)的顶部,所述外板(16)设置在保温层(15)的顶部,所述外耐热层(17)设置在外板(16)的顶部,所述防腐层(18)设置在外耐热层(17)的顶部,所述内耐热层(19)设置在内耐热层(19)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灯盖(2)的前侧底部开设有凹槽(3),所述凹槽(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握持块(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门本体(1)的前侧顶部固定安装有后尾窗框(5),所述后尾窗框(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车窗玻璃(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4)与外板(16)均由聚丙烯、三元乙丙塑胶、聚碳酸脂材料注塑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8)由聚酰胺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第一加强筋(9)与第二加强筋(10)均由聚芳基酰胺化合物制作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耐热层(17)与内耐热层(19)均由聚苯硫醚材料制作而成,所述保温层(15)由保温岩棉材料制作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全塑后尾门,涉及后尾门技术领域,包括后尾门本体,所述后尾门本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后尾灯盖,所述后尾门本体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后尾门骨架,所述后尾门骨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筋,所述横梁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筋。本实用新型汽车全塑后尾门,在保证后尾门本体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自身的重量,再通过设有外耐热层与内耐热层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提高后尾门本体的耐热性,能够承受较大的高温,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导致塑料分解或自燃,解决了耐热性较差的问题。解决了耐热性较差的问题。解决了耐热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何春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金轮车辆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7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