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循环扇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1: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增大风量且均匀度好的空气循环扇。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带风道的空气循环扇,风道的长度及大小一般为固定方式来设计。申请号为202010401016.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循环扇,是在外壳的出风口上设置伸缩式聚风罩,通过聚风罩的伸缩以调整聚风罩的出风口与扇叶之间的距离,实现空气循环扇的聚流距离的调整,从而调整送风距离。但是,改变出风风道的距离(即聚流距离),该距离越长,吹出的螺旋气流的沿程阻力损失越大,风量会降低。因此,若想要得到更好的输出气流,需要再重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循环扇,能够有效的增大风量,且气流的均匀度也有所改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空气循环扇,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的扇叶和驱动扇叶旋转的驱动组件,定义外壳体在进风口至扇叶之间的位置为进风段,所述外壳体的进风段为可伸缩结构,通过外壳体的进风段的伸缩改变进风口至扇叶的距离,进而实现进风风道的距离调整。
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包括呈圆筒状且相互套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为固定壳体,所述扇叶和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背离第二壳体的外端开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外端开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伸缩以改变进风口至扇叶的距离。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斜导配合结构,所述第二壳体的旋转活动通过斜导配合结构转化成第二壳体的伸缩移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是套接于第一壳体的内,所述斜导配合结构包括开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斜槽孔和凸出于第一壳体的内壁面的凸柱,所述凸柱配合于斜槽孔内。
9.进一步的,所述斜导配合结构的数量为二组或二组以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凸柱是插接于连接孔的底座销柱。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是套接于第一壳体的内,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让位窗口,所述第二壳体上凸起有拨动块,所述拨动块位于让位窗口内。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栅格。
13.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所述外壳体安装于底座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具有一u型腔,u型腔的两端向内延伸有共轴设置的销柱,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底座上的二个销柱分别插接于外壳体两侧的连接孔内,
从而使外壳体铰接于底座上。
15.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通过对进风口与扇叶之间的进风风道的距离调整,随着距离的增大,风量会有所增加,风量是风扇最直观的影响参数,风量越大,吹得越远,同样也能够实现增加送风距离的目的。同时,输出气流的均匀度也会增大,气流的均匀度则会影响气流的损失,从而影响风量的大小,同时均匀度越高,则风感体验越好。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空气循环扇在状态一的外观示意图;
18.图2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空气循环扇在状态一的剖视图;
19.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空气循环扇在状态二的外观示意图;
20.图4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空气循环扇在状态二的剖视图;
21.图5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空气循环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2.图6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6.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实施例一
28.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循环扇,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外壳体10、设置在外壳体10内的扇叶20和驱动扇叶20旋转的驱动组件(未示出),定义外壳体10在进风口至扇叶20之间的位置为进风段,所述外壳体10的进风段为可伸缩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0包括呈圆筒状且相互套接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为固定壳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扇叶20和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所述第二壳体12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出口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进口对接并实现可伸缩的套接固定;如此,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出口作为外壳体10的出风口,第二壳体12的第二进口作为外壳体10的进风口。第二壳体12的第二进口至扇叶20之间的位置为进风段,进风段的伸缩方式即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伸缩活动。通过外壳体10的进风段的伸缩改变进风口至扇叶20的距离,进而实现进风风道的距离调整。如图、图2中空气循环扇在状态一时的进风风道的距离为l1,当第二壳体12向外伸出至图3、图4的状态二时,进风风道的距离为l1 l2。
29.通过对进风口与扇叶20之间的进风风道的距离调整,随着距离的增大,风量会有所增加,风量是风扇最直观的影响参数,风量越大,吹得越远,同样也能够实现增加送风距离的目的。同时,输出气流的均匀度也会增大,气流的均匀度则会影响气流的损失,从而影
响风量的大小,同时均匀度越高,则风感体验越好。
30.具体的,表1为本实施例中采用调整进风风道的距离所得出的数据,而表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调整出风风道的距离所得出的数据。由二者可以明确看出,表2中采用调整出风风道的距离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如由20mm-40mm-60mm-80mm中),风量逐渐变小,虽然气流的均匀度也会有所改善,即从62%提升到65%。其中,气流的均匀度=(1-((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而表1中采用调整进风风道的距离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如由20mm-40mm-60mm-80mm中),风量有所增大,且风流的均匀度从最初的62%提升至70%;提升明显,消费者的风感体验越好。
31.表1采用调整进风风道的距离所得出的数据
32.进风口到扇叶的距离(mm)20406080转速(rpm)1800180018001800风量(立方米/h)400404406407均匀度(%)62676970
33.表2采用调整出风风道的距离所得出的数据
34.出风口到扇叶的距离(mm)20406080转速(rpm)1800180018001800风量(立方米/h)400397391388均匀度(%)62636565
35.控制所述第二壳体12伸缩的结构为: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设置有斜导配合结构,所述第二壳体12的旋转活动(如图1中沿a方向的活动)通过斜导配合结构转化成第二壳体12的伸缩移动(如图1中沿b方向的活动)。具体的,该斜导配合结构是:所述第二壳体12是套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所述斜导配合结构包括开设于第二壳体12上的斜槽孔122和凸出于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的凸柱,所述凸柱配合于斜槽孔122内。当再轴向方向转动第二壳体12时,通过斜槽孔122和凸柱的配合实现推动第二壳体12在轴向方向伸缩移动,结构配合简单,容易实现。
36.再具体的,所述斜导配合结构的数量为二组,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配合的均匀度好,结构配合更为稳定。当然的,也可以是二组以上,或者只采用一组也行,只是这样稳定性可能交差。
37.再具体的,为了更便于第二壳体12的旋转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上开设有让位窗口111,所述第二壳体12上凸起有拨动块121,所述拨动块121位于让位窗口111内。当需要旋转第二壳体12时,只要拨动让位窗口111内的拨动块121即可;操作简便。
38.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配合结构不局限于此,如可以是斜导配合结构的斜槽孔122开设于第一壳体11上,凸柱由第二壳体12一体凸起而成;又如可以是第二壳体12套在第一壳体11外,即第二壳体12在外、第一壳体11在内;又如可以是斜导配合结构改成平行于外壳体10的轴向方向的直线导轨结构等等。
39.所述外壳体1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栅格,具体的,位于外壳体10的进风口的栅格123与第二壳体12为一体连接结构,可通过模具一体注塑成型,制备简便。位于外壳体10的出风口的栅格30则为独立的结构,通过可拆卸的盖合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出口上,便于外壳体10内扇叶20和驱动组件的装卸操作等。
40.为了便于该空气循环扇的位置固定,本实施例中,该空气循环扇还包括底座40,所述外壳体10安装于底座40上,通过底座40实现安放。具体的,所述底座40具有一u型腔,u型腔的两端向内延伸有共轴设置的销柱41,所述外壳体10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112,具体的,是第一壳体11的两侧开设有连接孔112,所述底座40上的二个销柱41分别插接于外壳体10两侧的连接孔112内,从而使外壳体10铰接于底座40上。而插入连接孔112的销柱41还配合于第二壳体12的斜槽孔122内,继而形成配合在斜槽孔122内的凸柱,所述凸柱即为销柱41。如此设置,结构设计巧妙,在装配底座40的同时也完成了斜导配合结构的装配,也节省了装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41.实施例二
4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循环扇,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外壳体为独立的壳体,外壳体在位于进风口至扇叶之间的进风段为可自伸缩的结构,如类似波纹管的可伸缩结构等。
43.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