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履带式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14:00: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热缩管在端部的线束进行连续高效热缩的自动化设备,设备兼具正常工装状态下根据线束的结构快速调整设备状态以达到最佳热缩性能的功能。


背景技术:

2.线束生产领域,在实际生产中,将一种或几种导线(或金属端子)经去皮,焊接、铆接等工艺连接在一起,组成客户需要的线束成品,在这过程中导线和导线、导线和金属端子等连接处需要加以防护,实现绝缘等目的。热缩管热缩防护是这个环节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普遍的防护手段,同时也具备捆扎效果。其中热缩管热缩位置在导线的一端或者一端附近,行业称之为端头热缩。实际生产中线束端部热缩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例如线束和金属端子焊接或铆接后需要热缩管进行热缩防护,本发明中将这类线束端部热缩记为线束端部热缩a(见图1);线束和线束并合焊接套上帽状热缩管进行热缩防护,本发明中这类线束端部热缩记为线束端部热缩b(见图2)。
3.对于上述端部热缩的线束,目前对应的热缩设备有两款:履带式热缩管机和端部热缩管机。
4.履带式热缩管机:其结构为左右两侧以同步带为输送履带,中间为加热热缩区域,如图3所示。这款热缩管机对于线束端部热缩a的热缩加工需要借助工装勾住金属端子进行操作,对于线束端部热缩b由于不能很好的支撑,目前没有很好的热缩方案(见图4)。所以履带式热缩管机对于线束端部热缩存在效率低下和功能不覆盖的情况;
5.端部热缩管机:其结构为加热元件和放置线束的工位板相对移动,移动一次实现热缩管一次热缩(见图5)。这款热缩管机能实现线束端部热缩,但由于需要将线束放置到工位板上,移动一次进行热缩,热缩完成后进行收线,再将新的线束放置到工位板上进行下次热缩,这样工作效率低下,且设备成本相对履带式热缩管机高昂,在经济性上落后。
6.基于上述特点,现有的热缩管设备无法满足线束端部热缩的效率和经济性,亟需提供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线束生产热缩管热缩设备,使线束端部热缩能实现连续、高效,并在设备成本上体现出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端部热缩设备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线束热缩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履带式设备及其方法,使得通过同一台设备就可以对市场上现有的不同类型线束进行连续、高效、经济地热缩方法,提高热缩设备整体的热缩效率和经济性。
8.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9.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履带式设备,其包括加热组件、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支撑传送组件、第一调节组
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和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并排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一侧,且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更靠近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支撑传送组件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另一侧;
10.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形成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加热区;
11.所述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包括同步驱动的第一下同步带和第一上同步带,且上下同步带在环绕转动过程中能够贴合形成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包括同步驱动的第二下同步带和第二上同步带,且上下同步带在环绕转动过程中能够贴合形成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二夹持机构;所述支撑传送组件包括能够在驱动力下环绕转动的环形支撑件,环形支撑件用于为线束热缩端提供端部支撑,且环形支撑件能够耐受所述加热区中的加热温度;
12.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改变所述环形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整体或部分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为仅需依靠环形支撑件和第一夹持机构固定的线束上线避让出操作空间;
13.在工作状态下,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的移动线速度保持一致,使线束能够在一端被环形支撑件支撑固定,另一端被第一夹持机构单独固定或者被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同时固定的状态下,穿过所述加热区完成热缩。
14.作为优选,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间隔布置的上加热元件和下加热元件,上下加热元件之间形成供线束端部通过的加热区。
15.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支撑件、第一下同步带、第一上同步带、第二下同步带和第二上同步带均为通过主动轮和从动轮驱动的柔性环形件,环形支撑件、第一下同步带和第二下同步带上的三个主动轮的有效直径相同且同轴安装于带滑键的转动主轴上同步转动;在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调节过程中,所述支撑传送组件的主动轮能够在转动主轴(702)上滑动且通过滑键副与转动主轴保持传动。
16.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传送组件整体安装于第一活动架上,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调节驱动力作用于第一活动架上,进而带动所述支撑传送组件整体改变与所述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的间距。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中,第二上同步带及驱动第二上同步带转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均安装于第二活动架上;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的调节驱动力作用于第二活动架上,进而带动第二上同步带整体向上移动远离保持不动的第二下同步带,从而腾出避让空间。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调节组件采用由丝杆、螺母和手柄组成的丝杆副调节件,螺母固定于待调节的物体上并与丝杆螺纹连接,通过手柄旋转丝杆相对于螺母转动,从而通过螺母输出调节驱动力。
19.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支撑件为金属链条、钢丝或耐高温材质的传送带。
20.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支撑件、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上均具有多个线束安装位点,使履带式设备能够连续进行上线操作。
21.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调节行程内,所述环形支撑件能够被驱动进入所述加热区中。
2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履带式设备的线束端部
热缩方法,其具体如下:
23.针对需要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同时固定的线束,先根据线束中热缩管到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的距离,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改变环形支撑件与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使线束在上线时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能够被环形支撑件支撑固定,而线束本体被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同时夹持固定,热缩管位于能进入所述加热区的位置,线束被带动穿过所述加热区后,取下,完成热缩工序;
24.针对仅需要第一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同时固定的线束,先通过第二调节组件调节所述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整体或部分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避让出上线所需的操作空间,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改变环形支撑件与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使线束在上线时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能够被环形支撑件支撑固定,而线束本体被第一夹持机构夹持固定,热缩管位于能进入所述加热区的位置,线束被带动穿过所述加热区后,取下,完成热缩工序。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6.a、调节便捷:链条传动支撑系统左右移动的调节,和同步带b的上侧同步带提升均可以在设备工作的状态下进行,无需关机冷却,实现了便捷调整,保障生产效率;
27.b、链条传动支撑系统左右移动的调整幅度大:链条传动支撑系统往内可以移动到加热元件的中心,往外可以移动到加热元件的外侧。如此能覆盖所有线束端部热缩,将设备的功能完全拓展。
28.c、连续工作的高效性:采用同步带履带式夹持 链条传动支撑实现了热缩的连续进行,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热缩时间,设备的工作效率不再限制产能,产能完全取决于人工上线的速度。
29.d、热缩对象覆盖超短线:将外侧同步带b的上同步带通过螺杆副调节提升,实现线束端部热缩超短线的热缩工作。
附图说明
30.图1是现有技术中线束和金属端子焊接或铆接后需要热缩管进行热缩防护(线束端部热缩a)的示意图;
31.图2是现有技术中线束和线束并合焊接套上帽状热缩管进行热缩防护(线束端部热缩b)示意图;
32.图3是现有技术中常规履带式热缩管机上借助工装热缩线束端部热缩a的示意图;
33.图4是现有技术中常规履带式热缩管机上架设线束端部热缩b的示意图;
34.图5是现有技术中端部热缩管机热缩端部热缩线束示意图;
35.图6是现有技术中常规履带式热缩管机上热缩常规线束的夹持情况示意图;
36.图7是本发明的用于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履带式设备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两组调节组件的调节方向;
37.图8是本发明的设备中第二调节组件将第二上同步带向上调节避让后的状态示意图;
38.图9是本发明中带有外壳的履带式设备整体示意图。
39.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40.图1中附图标记:金属端子001、筒状热缩管002、第一类线束003;
41.图2中附图标记:帽状热缩管101、第二类线束102;
42.图3、图4和图6中附图标记:左侧同步带副上同步带301、左侧同步带副下同步带302、工装303、下侧加热元件304、右侧同步带副下同步带305、线束a306、右侧同步带副上同步带307、上侧加热元件308、热缩管a309、线束b310、帽状热缩管311、线束c312、热缩管b313;
43.图5中附图标记:左侧加热元件(在原位状态)501、放线工装502、端部热缩线束503、右侧加热元件(移出,烘烤热缩管状态)504;
44.图7、图8和图9中附图标记:支撑转动轮701、转动主轴702、水平调节手柄703、水平丝杠704、水平丝杠螺母705、环形支撑件706、第一活动架707、下加热元件708、上加热元件709、第一下同步带710、第二下同步带711、第二上同步带712、第一上同步带713、第二活动架714、升降丝杠螺母715、升降丝杠716、升降调节手柄717、线束端部热缩a/b718、超短线719。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4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是间接连接即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4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48.通过大量对现有的热缩设备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使得同一台热缩设备同时满足效率和经济性,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缺陷可以概况为以下a、b两方面:
49.a、热缩过程中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的支撑问题:
50.a1、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必须要有支撑结构对其进行支撑,避免热缩过程中出现下垂接触到加热元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热缩管烤坏,甚至起火的安全事故);
51.a2、要求支撑结构能随着线束同步前进,以避免两个问题:支撑不会被持续加热,导致热缩管或线皮烫坏;线束和支撑结构之间不会出现滑动错位,影响热缩过程中线束的状态;
52.a3、支撑结构不能遮盖到热缩管,避免影响热缩管的热缩效果;而且由于不同的端部热缩线束,热缩管到端部的距离长长短短各有不同,所以为适应不同的线束,要求这个支撑结构可以实现便捷调整,满足支撑不同长度的线束端部的同时确保热缩管始终处于加热区中;
53.a4、在支撑结构存在便捷调整需求时,由于加热元件的工作温度很高(500-600
℃),如果需要冷却后进行调整,必将影响生产效率,所以这种便捷调整必需能够在工作状态下直接进行。
54.b、对于超短线的端部热缩问题:
55.正常情况下,待进行端部热缩的线束一般比较长,在目前履带式热缩管机上热缩,有左右两条同步带进行线束夹持实现热缩,确保夹持牢靠,热缩管不会因为线束自身的拉扯发生偏移(见图6)。但考虑设备经济性问题,也需要保证该设备能够对长度较短的超短线进行端部热缩,而超短线在热缩时往往不需要两条同步带,仅需要靠近加热区的同步带即可,此时另一条同步带的存在反而会占用超短线的上线操作空间。因此但同一台热缩设备既要确保长线的夹持牢靠,又不能占有空间影响超短线的热缩,就需要实现外侧同步带可以快捷的避让。
56.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履带式设备,该设备通过结构上的优化设计,使得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线束热缩,同时解决上述a、b两方面的问题和缺陷。
57.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该履带式设备主要包括加热组件、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支撑传送组件、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几个部分。在整体布局上,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和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并排位于加热组件的一侧,且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更靠近加热组件,而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更远离加热组件,支撑传送组件位于加热组件的另一侧。
58.下面对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以及作动配合方式进行详细展开描述。
59.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用于形成对线束端部进行热缩的加热区,该加热组件包括间隔布置的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上下加热元件之间形成供线束端部通过的加热区。本实施例的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均采用平板形式的加热板,两者平行布置,中间的间隔区间可以使包裹热缩管的线束端部通过,在热缩管通过加热区过程中能够被加热进而完成热缩工序。但加热组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热缩工艺加热设备代替,并不限于板式的加热板。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包括同步驱动的第一下同步带710和第一上同步带713,第一下同步带710和第一上同步带713均为环形传送带,能够在外部驱动设备的驱动下环绕转动。而且,第一下同步带710和第一上同步带713在环绕转动过程中,第一上同步带713的下侧表面与第一下同步带710的上侧表面能够贴合,形成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机构。在第一夹持机构中,线束能够被上下两条张紧的带体夹紧,从而随着上下两条同步带向前移动。同样的,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也包括同步驱动的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也均为环形传送带,能够在外部驱动设备的驱动下环绕转动。而且,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在环绕转动过程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中,第二上同步带712的下表面与第二下同步带711的上表面能够贴合,形成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二夹持机构。在第二夹持机构中,线束能够被上下两条张紧的带体夹紧,从而随着上下两条同步带向前移动。
61.上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都用于夹持线束的非端部位置,而线束中需要套设热缩管进行热缩的位置位于线束端部,将这个端部称为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支撑传送组件来对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而且支撑传送组件除了起
到支撑作用之外还能够随着其他的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同步实现线束的向前传输,避免线束和支撑结构之间出现滑动错位。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传送组件包括能够在驱动力下环绕转动的环形支撑件706,环形支撑件706也是一种环形结构件。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可以放置或者可拆卸式固定在环形支撑件706上,从而为线束热缩端提供端部支撑。而且,由于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距离热缩管一般都很近,因此在对热缩管进行加热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形支撑件706也进行加热,因此该环形支撑件706的材质应当采用耐高温材料,使其能够耐受加热组件中加热区的加热温度。而且由于环形支撑件706也是环绕转动的,因此其并非是一直被加热组件持续加热的,当脱离加热区后会逐渐冷却,避免环形支撑件706过热对线束和热缩管造成损伤。由此,该支撑传送组件的设置解决了前述a1和a2中的问题。
62.另外,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a3和a4的问题,在设备中引入了第一调节组件。下面对第一调节组件的具体结构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63.当不同线束的热缩管到端部的距离存在差异时,可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来改变环形支撑件706与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从而满足支撑不同长度的线束端部的同时确保热缩管始终处于加热区中。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形式不限,只要能够便捷地控制支撑传送组件中的环形支撑件706相对于第一夹持机构靠近或远离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水平调节手柄703、水平丝杠704和水平丝杠螺母705,水平丝杠螺母705固定在支撑传送组件上,而水平丝杠704的一端穿过水平丝杠螺母705构成螺纹副配合,另一端与水平调节手柄703相连。通过水平调节手柄703来旋转水平丝杠704相对于水平丝杠螺母705转动,从而控制水平丝杠螺母705沿水平丝杠704水平移动,即可通过水平丝杠螺母705输出调节驱动力,改变环形支撑件706相对于第一夹持机构的距离。而为了保持支撑传送组件移动的整体性,支撑传送组件以第一活动架707作为安装机架,环形支撑件706以及驱动环形支撑件706环绕转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均整体安装于第一活动架707上,水平丝杠螺母705固定在第一活动架707上,由此第一调节组件的调节驱动力也作用于第一活动架707上,进而带动支撑传送组件整体改变与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的间距。通过这种第一调节组件的设置,该设备即可解决上述a3中的问题。
64.需说明的是,环形支撑件706、第一下同步带710、第一上同步带713、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都是能够环绕转动的组件,所谓环绕转动是指其在外力驱动下经过导向机构导向,能够绕一个环形的路径不断循环转动,形成带传动形式。本发明中的环形支撑件706、第一下同步带710、第一上同步带713、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理论上可以采用各种通过主动轮和从动轮驱动的柔性环形件。所谓柔性环形件是指其具有一定的柔性形变能力,使其在经过主动轮和从动轮时能够被一定程度弯折,从而形成连续的环绕转动。在本发明中环形支撑件706可以采用金属链条、钢丝或耐高温材质的传送带,本实施例采用的是金属链条。而第一下同步带710、第一上同步带713、第二下同步带711和第二上同步带712则可以采用常规的传送带来实现。由此,驱动环形支撑件706的主动轮应当是一个具有与链条配合的轮齿的支撑转动轮701,其从动轮也最好具有轮齿,而其他同步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则无需具有轮齿。
65.上述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支撑传送组件的具体驱动机构不限,只要能够使得三组组件实现线速度相同的同步传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同一个电机和同一条转动主轴702来驱动三组组件的主动轮。而且为了保证线速度
相同,环形支撑件706、第一下同步带710和第二下同步带711上的三个主动轮的有效直径应当保持相同,且同轴安装于带滑键的转动主轴702上同步转动。转动主轴702的滑键的主要作用是与驱动环形支撑件706的主动轮构成滑键副配合,由此在第一调节组件调节环形支撑件706与第一夹持机构的间距过程中,驱动环形支撑件706的主动轮能够沿着转动主轴702滑动,但是通过滑键副依然能够与转动主轴702保持连续的传动,从而保证该调节过程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无需进行停机操作。通过该做法,本实施例的设备即可解决上述a4中的问题。
66.上述图7中示出的是对于一般长度的线束端部热缩a/b718(线束端部热缩a或者线束端部热缩b)进行夹持固定的状态,但是为了解决上述b中对于超短线的端部热缩问题,本实施例在设备中引入了第二调节组件。下面对第二调节组件的具体结构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67.当碰到线束长度很短的超短线时,该设备中仅需要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中的第一夹持机构和支撑传送组件中的环形支撑件706同时固定该超短线,但由于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位于第一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的侧部,反而会影响将线束架设固定到传输机构上的上线操作。此时,可以通过第二调节组件来调节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为仅需依靠环形支撑件706和第一夹持机构固定的线束上线避让出操作空间。通过该做法,本实施例的设备即可解决上述b中的问题。
68.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既可以整体也可以部分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只要能够为线束上线避让出操作空间即可。而控制该调节过程的第二调节组件形式也不限,只要能够实现相应功能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升降丝杠螺母715、升降丝杠716和升降调节手柄717,升降丝杠螺母715固定在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上,而升降丝杠716的一端穿过升降丝杠螺母715构成螺纹副配合,另一端与升降调节手柄717相连。通过升降调节手柄717来旋转升降丝杠716相对于升降丝杠螺母715转动,从而控制升降丝杠螺母715沿升降丝杠716水平移动,即可通过升降丝杠螺母715输出调节驱动力,进而控制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另外,由于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是由上下同步带组成的,而第二下同步带711的主动轮与其他的主动轮同轴布置,因此为了便于控制,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将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部分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的调节方式,即仅控制第二上同步带712整体向上移动,而第二下同步带711保持不动,从而腾出避让空间,供超短线719进行上线操作。为了保持第二上同步带712移动的整体性,第二上同步带712以第二活动架714作为安装机架,第二上同步带712及驱动第二上同步带712转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均安装于第二活动架714上。升降丝杠螺母715固定在第二活动架714上,从而第二调节组件的调节驱动力也作用于第二活动架714上,进而带动第二上同步带712整体向上移动远离保持不动的第二下同步带711,从而腾出避让空间。
69.上述第一调节组件主要用于水平方向的滑动调节,而第二调节组件主要用于垂直方向的滑动调节。如图9所示,两组调节组件中,两个手柄均可以位于整个装置的外壳外部,以便于控制。
70.上述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应当使得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706的移动线速度保持一致。然后可以将已安装热缩管的线束进行上线操作,上线时先将线束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支撑件706上,而另一端则需要使其线束长度,被第一夹持机构单独固定
(适用于超短线719),或者被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同时固定(适用于普通长度的线束)。当完成上线后,线束被带动进入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之间的加热区,完成热缩工序后从加热区输出,将线束取下即可完成线束端部热缩作业。
71.而且,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上述线束端部热缩作业应当以连续的方式进行。因此,环形支撑件706、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上均可设置多个线束安装位点,使履带式设备能够连续进行上线操作。环形支撑件706、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上的线束安装位点形式不限.对于图1所示的带有金属端子的线束而言,可以在本发明的环形支撑件706上设置挂钩对线束末端的金属端子进行挂接(本实施例可固定于金属链条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固定或者非固定式支撑,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没有金属端子的线束,可以直接放置于环形支撑件706上起到支撑防止线束下垂的目的。而对于同步带构成的夹持机构而言,也可以无需设置特殊的安装结构,仅仅通过同步带之间的夹紧作用即可通过摩擦力实现对线束的固定传送。因此,线束安装位点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的线束进行选择,并非一定要有特殊的结构。
72.另外,由于部分线束的热缩管到末端的间距较小,因此上述第一调节组件的水平调节行程应当足够大,使得环形支撑件706能够被驱动进入加热区中,从而使热缩管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热缩。
73.基于上述履带式设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线束端部热缩方法,其具体如下:
74.针对需要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706同时固定的线束,先根据线束中热缩管到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的距离,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改变环形支撑件706与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使线束在上线时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能够被环形支撑件706支撑固定,而线束本体被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同时夹持固定,热缩管所处的位置应当在后续传输过程中能进入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之间的加热区,随着环形支撑件706、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的移动,线束被带动穿过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之间的加热区后,取下已完成热缩的线束,即可完成热缩工序。
75.针对仅需要第一夹持机构和环形支撑件706同时固定的线束,先通过第二调节组件调节第二同步带夹持传送组件整体或部分远离线束的上线操作区域,避让出上线所需的操作空间,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改变环形支撑件706与第一夹持机构的水平间距,使线束在上线时热缩管所在侧的线束末端能够被环形支撑件706支撑固定,而线束本体被第一夹持机构夹持固定,热缩管所处的位置应当在后续传输过程中能进入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之间的加热区,随着环形支撑件706和第一夹持机构的移动,线束被带动穿过上加热元件709和下加热元件708之间的加热区后,取下已完成热缩的线束,即可完成热缩工序。
7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